首頁>Club>
噢,我的老夥計!我們小時候為什麼不想用靴子狠狠踢配音員的屁股?
8
回覆列表
  • 1 # 影視影訊

    外文與中文從發音到習慣用語都不一樣,很多英文中的句式、短語翻譯過來跟中文的表達方法不一樣,因此如果選擇直譯來配音的話就有一種強烈的違和感。另外很多時候拉長語調是為了與原片配合,有時候一句很長的英文用中文一下子就讀完了,但不能讓角色還在光張嘴不說話,所以都拉長了說,或者停頓,來與原片配合。絕大多數影迷、常看紀錄片的人肯定都會希望是原聲,原汁原味,但要考慮到中國絕大多數人還沒有達到那種教育水平。他們抱著湊熱鬧的心態來看一群外華人抻著嗓子說普通話,貢獻票房與收入。如果真全是英文,觀眾聽不懂,又懶得看字幕或跟不上,許多電影就沒人看了。

  • 2 # 巴塞電影

    問題中的“當時”到底是什麼時候,搞不清楚。如果是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那會,倒是可以回答一下。

    當時,一個是英語教育沒有現在如此普及,大家學英語的方法也比較樸素,最初幾個版本的英漢詞典都是以漢字注音的。也就是把APPLE注音成艾坡之類的。大家也就沒有現在這麼敏感。

    但不得不說,以前的翻譯腔比現在的翻譯腔要良心多了。就拿那個時期的譯製片舉例,雖然大家能經常在片子裡面聽到“噢!我的上帝啊!”“我發誓⋯..”等等奇奇怪怪不符合中國語境的口頭禪。但是我們大家都知道這些是由文化差異導致的,這個問題,翻譯者可以處理也可以不處理,不怎麼影響整體觀感。但是它們在翻譯正經臺詞內容的時候是非常有水準的,比現在那些臭名昭著的翻譯人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就拿《聲臨其境》中趙立新配的那段《藍橋遺夢》來說,那個片段中,羅伊一口氣說了三句話,結構工整,只有最後的形容詞不一樣,而翻譯版完美地把握住了這幾個詞之間微妙的區別。所以最後呈現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反觀現在的“翻譯腔”,基本是翻譯的人水平太差導致的。拿《第三度嫌疑人》來說,因為當時看的是國語版,所以翻譯一尷尬就很容易齣戲。結果全片充斥著語序奇奇怪怪的臺詞,比如“xxxx,我想”“xxxxx,我覺得”之流,偶爾一兩句可以,但是從頭到尾都這樣就讓人接受不了了。傳神語聯的人就不能調個語序嗎?沒把“的說”翻出來我都已經謝天謝地了。

  • 3 # 狸貓觀日本

    翻譯腔憑什麼要被吐槽?如今的網路媒體,一些人自作聰明,或者為了博眼球,非要把一些過去的明明很美好的東西撿出來,以ta個人的審美眼光去評判、以今天的技術標準去強行要求幾十年前的老前輩,把我們童年美好的回憶一件件撕碎、醜化……這樣就顯出你們的高明和幽默了嗎?其實暴露的是無知!

    首先,這些譯製片是外國電影,劇情基於另一種文化,臺詞基於另一種語言,與中國文化和漢語截然不同。那麼一個好的翻譯和配音,當然要帶上“外國味兒”,也就是所謂翻譯腔。要不然,一味強調本土化、和“現實生活”相符,那我們還看這些外國片幹啥,光看《地雷戰》、《茶館》不就行了?諸如英文Oh my God!翻成“我的上帝啊”,如果強行要求翻譯、配音不能帶“洋腔”,那你該怎麼翻?難道翻成“俺的老天爺哪“!?如同給外國電影配上河南話、山東話、四川話,你是來搞笑的嗎?

    其次,今天我們的文化生活極大豐富,想看外國電影,網上隨手資源一大堆,應有盡有,而且得益於字幕組的發達和我們外語水平的普遍提高,年青一代都習慣於直接看原音字幕片,而對配音版有所牴觸,覺得配音水平太次。當然,如今中國配音界比起幾十年前的前輩,不進反退,也是事實。跟聲優大國日本比起來,更是貨比貨——得扔!但是,主要問題不在配音的好壞上,而是當年的人們的生活,沒有上述所有如今的便利發達的條件。在那個精神文化產品貧乏的年代,譯製片即是華人透過畫面和聲音接觸外國社會、文化的唯一方式!我想對那些所謂的影評人、各種吐槽”君“說:無論今天的你如何”高明“和不屑,你也取代不了當年的人們的真情實感——因為你缺乏一種想象力,你無法體會當年的他們,在看到外國電影畫面上那全新的故事、生活,聽到配音臺詞那種新鮮的說話方式時,所獲得的是何種的感動!雖然那時我也只是個小孩,只能說小部分經歷了那個譯製片的黃金年代,但我願意設身處地地去思考那個年代,試圖去想象父輩、祖輩們的精神生活。

    最後,任何一句語言,脫離了上下文語境,孤立地來評判都是在耍流氓。那些被認為”尷尬“的臺詞或翻譯,如果放在前後文中、放在當時的場景中,整體地去審視的話,可能根本就不是”尷尬“,反而是一種高明!

  • 4 # typrlqlt

    那時看譯製片產生的錯覺,是外華人說話文明的不得了,罵人也雅緻的很,現在看到下面的英文字幕,才知道都一樣,句句fuck,所以那時的譯製片是淨化過的,很適合青少年看,總體來說還是高雅的藝術品

  • 5 # 銀角大王OL

    看了大家歡樂的回答,開心得笑出豬叫聲。

    別的不說,我也說說我的一個經歷。小時候,我偷翻老爹的藏書——一個小木箱子裡面的幾十本書。除了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還有一些外國文學書,我饒有興致得拿了一本,認真讀下去。。。結果發現囉裡囉嗦,味同嚼蠟,有種想撞牆的感覺。

    當時我才年滿七歲,沒有受到任何已有文風的汙染,沒有任何閱讀經驗和偏見。

    可見譯製體從本質上就是反人性的,就不要再攀什麼高雅了。

  • 6 # 哦5986

    最近印象較深的兩部外國電影的中文配音版,一部是瘋狂原始人,除了黃曉明配的稍微有點出戲,其他很完美。另一部史泰龍的金蟬脫殼,配音版看不下去,一部在我心中8分的大作被配成了4分的垃圾片。

    如果配音演員都有趙立新那種專業素質,即使翻譯腔也不錯。但有一些配音的,完全就是自己說自己的,從不考慮電影情節,配出來的聲音情感完全是一團白紙。

  • 7 # Brianbot

    上譯,長譯還有81廠的譯製片的腔調是經典,配音水平很高的。後來的的引進片的配音都沒有超過那個高度,只有極少數優秀的作品能勉強接近那些經典配音。

  • 8 # 草根作家張一筆

    早期的電影配音受限於物質文化背景的限制,是有不足之處但還沒有那麼不堪,不只是翻譯的外國電影,就是中國產片配音也很刻意,並不自然。 到後來港臺電影進入大陸的時代,很多電影的配音的確粗製濫造,沒有原片背景音,一開口就背景靜音,配音沒有語氣,只是背臺詞而已,不過當時也看了不少。 很多人對翻譯電影的印象其實還停留在那個時代,以至於有人宣稱外國電影必須看原音才有感覺,我覺得未必,因為後期國家級配音演員也出了很多經典的配音作品,個人認為完全不比原聲差,甚至更加有味道。 近幾年引進的外國大片很多配音也越來越接地氣,幽默十足,還會穿插一些當下流行的網路用語,我覺得不錯。 在此推薦幾個配音好的片子,各位看官可以將中英文兩個版本都看看,有個客觀的對比,《變臉》《戰爭之王》《借刀殺人》《指環王系列》《鬼媽媽》《肖申克的救贖》《返老還童》《遺願清單》 都是我覺得配音很牛的片子,其他還有暫時想不起來了,歡迎後補。。。

  • 9 # i-Mio

    看老一代的譯製影片,你不會有違和感,因為無論是語音語調,還是語氣方式配音演員都會盡可能還原原版的風格,而看看現在的配音,前陣子具體忘了哪部大片了,竟然從配音演員的嘴裡聽出了東北味兒!一下子就感覺難以入戲了!真不知道怎麼選的

  • 10 # 海天一色

    翻譯腔究竟是翻譯腔調還是翻譯的臺詞?臺詞再噁心只要意思大差不差就能忍受,叫人噁心的永遠是腔調。拿一本書來說,其中一句話本意是:瞧,他就像是一隻豬,翻譯後是:你看他連豬都不如,意思只要達到不管咋翻譯都行,除非你是用來學習外語。可是如果是電視劇,不管你翻譯的如何標準,也不管你翻譯的如何符合華人的說話方式,只要用那些腔調就是噁心的不行,這就是為什麼看電影不看國語的原因。所以你所問的翻譯腔違和感什麼的,我實在不知道所指的究竟是腔調還是臺詞。

  • 11 # 使用者鮑澤永

    怎麼這樣說呢?在我的記憶裡。八十年代裡,我們還是小孩子呢。在家鄉的大電影院裡,經常看中國電影和外國譯製片,那時《虎口脫險》、《追捕》、《佐羅》、《大篷車》、《奴裡》《三十九階臺階》、《尼羅河慘案》、《卡桑德拉大橋》、《英俊少年》《野鵝敢死隊》等許多外國優秀電影就是在那時觀看的。故事情節或驚險刺激,或幽默滑稽,或深情款款,樂曲生動好聽。在我看來,最大的看點是主角們的影片配音,也是一絕。高亢、嫵媚、陰險、肅穆、激情。都表現的淋離盡致。讓人久久不忘。深陷在故事裡。這是門高雅的語言藝術。好的配音語言,風富了電影的魅力。就連精彩的武打片也請配音大師配音。如《少林寺》等。故事與配音相德益璋。造成了影片的一時轟動。不提。

  • 12 # 達博佑

    以上海電影製片廠為代表的一批老配音演員,他們創造了獨有特色的配音模式和配音腔調,使得那一批老電影看起來別有韻味兒。

    長春電影製片廠的配音演員,甚至給蘇聯電影配出了東北口音,也是很有意思。

    電影配音和小說翻譯都是一樣的,需要有再次的藝術加工。即使我們很多的中國產電影,當時也都是做了後期的配音,甚至演員的聲音都被換成了其他人的聲音。

    很多人喜歡的電影演員張涵予,其實就是配音演員出身。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外華人看我們華人拍的電影或電視劇,把他們配音成為英語日語法語的時候,那些國家的觀眾是什麼感受?他們第一重要的是要看得懂這個劇情,然後覺得配音沒有影響到看片子的感受,這是第1重要的。

  • 13 # 微塵愛生活

    不但沒有違和感,而且聽起來特別洋氣,特別感動,像一個新奇而又浪漫的世界在眼前耳邊展開,是可觸而不可及的一個世界,在那個物質貧困,精神貧乏的年代,看著外國電影中的男人筆挺的西裝,一絲不苟的髮型,優雅而端莊的舉止,菸斗,懷錶,甚至文明棍,女人一套套華麗的洋裝衣裙,精緻的妝容,大波浪捲髮和鑲嵌著各種珍珠寶石花朵的一頂頂不重樣的帽子,甚至讓人臉紅心跳的親吻鏡頭,無不深深吸引著當時保守內斂、孤陋寡聞的中國觀眾,內心充滿了各種羨慕感嘆,所以這種豐富的情感就由配音演員表達了出來,用一種堪稱華麗詠歎式的音調來配音,才能表達出譯製片對中國觀眾的衝擊和感受,這不是崇洋媚外,這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嚮往和追求,也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的昇華。

  • 14 # 冬瓜頭叨逼叨

    作為八零年出生的我,從小就喜歡在為數不多的幾個電視臺裡看譯製片,沉醉於那些異國風情,精彩的劇情,美麗的或是英俊的西方面孔。

    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我從來沒有意識到他們說話我為什麼會聽得懂。一直到了初中,才有了譯製片的概念。小的時候,一直以為全世界的人都這麼說話的。。。或者就覺得外華人演電影是在用中文說話拍個我們看。。。哈哈哈。神奇吧。

  • 15 # 恰恰無心用

    你如果多看看美國老電影,就能找到答案了。上世紀初有聲電影出現以後,一直到五十六十年代,電影表演是從舞臺劇表演發展過來的,早期的演員多從事過舞臺劇表演,臺詞一般帶點話劇腔。中國譯製片配音也有點故意模仿這種舞臺腔,後來被嘲諷為翻譯腔。包括中國的早期電影說臺詞也有點舞臺腔,後來才逐漸越來越生活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性生活不和諧,佔婚姻破裂的比例大概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