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既然“意會”而不能“言傳”?
15
回覆列表
  • 1 # 寶善書法

    比如橫的寫法。逆鋒起筆,向下頓筆,提筆右上行,中鋒行筆,稍向上提筆,頓筆向下右回鋒。

    這裡的第一句逆鋒起筆,怎樣逆鋒,多大力量逆鋒,逆鋒時用中鋒還是側鋒,逆鋒時筆桿傾斜不,要傾斜向哪個方向傾斜?這些都是習字者自己在練字中去體會的,不是靠理論能說明白的。

    梁武帝評王羲之書法,說他“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看了梁武帝的訓就能練好字嗎?怎樣寫的字才字勢雄強?

    現如今有好多人書法理論會了一大堆,可是就是字寫不好,這樣的人也大有人在。這就是他沒有意會。看了書法理論也是寫不好字的。

  • 2 # 呂永亮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現實生活中是常見現象,最為經典的案例出之佛學“禪宗”,這個過程叫做“印心”。有點類似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道理,世俗所說的“心心相印”就屬於“印心”了。

    這是個“悟”與“境界”的問題,如傳說中的魚伯牙“知音再難尋”的彈琴故事也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學習書法過程中,最難用語言表達說明清晰的地方是書寫時的各種“暴發力”節奏感!

    本人在演示時除了介紹概念猶如音樂節奏外,也只能讓學生睜大眼睛、仔細的觀察其中的變化。

    為什麼會發生這個現象呢?因為就算是我再寫一遍,隨著“心境”的變化,”暴發點”的處理已經不一樣了……但是,”暴發點”確始終存在著。

    針對沒有定式的存在,說多了反而會害了有“悟性”的人。無奈之下,只能採取“不可言傳只可意會”啦……

    回想起小時候,老師在我的字上批 ☆X○△ 之時總會關照一句,儘可能的複製保持☆狀況……有一次我終於忍不住的問道:

    ”老師,為什麼☆部分的是好呢?”

    “等你那天懂了就不會問我了,現在說了你也不懂,照著做就是了!”

  • 3 # 手機使用者山丁子

    書法真的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地方嗎?”本人回答是肯定的,至於在哪些地方,大概每個書法愛好者的感覺都不同。本人體會如書體,具體如王體、歐體、顏體,您只可意會,而難以用語言表述清楚。即便唾液橫飛說清了基本特徵,也不如見識一篇和書寫出來真切。更如經卷體,您或許連特徵都描述不出,既無唐法,也無宋意,沒有華美,也沒有恣肆放縱,您只能在字裡行間感悟它的宗教氛圍。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需要,因為傳經需要準確傳達,如需表現就是在傳達經文中的肅穆。

    如果書體對回答這提問還有牽強,那還有書法的神韻應更近些,這應涉及了書法的美學。評說書法或古樸,或端凝,或奇險,或輕靈…都是在說神韻。古人論書更是借形象比擬,如崔瑗說“畜怒怫鬱,放逸生奇”,蕭衍說“緩則鴨行,疾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免擲”,顏真卿說如屋漏痕…米芾則主張以情入書,對這些比喻不屑,說“前賢論書,徵引迂遠,比況奇巧…無益學者”,其實也說明書法的神韻有難以傳達之處。

    佛徒們對悟禪的境界有精妙解釋,說禪是言語道斷,與言語表達的層次不同,"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但是為了傳經弘法不得已,仍然要借言語來說明。這種難以傳達也正可形容書法的魅力,也是書法所能表達的至高境界,王羲之、歐陽詢、懷素、米芾…他們是這條路上的一座座豐碑,而新的豐牌還會在路上樹起。

  • 4 # 子衿書法

    學習書法真的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地方嗎?

    學習書法的朋友也許會覺得這是在故弄玄虛,是書法家們故意不想把書法精髓核心講出來。有意的留一手。真的是老師要留一手嗎?下面我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有道是:“丹青妙處不可傳,輪扁斫輪如此用”。書法中的確存在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什麼東西?用筆的分寸。輕重的力度是多輕,是多重?用什麼文字、語言把輕重的力度準確的描述出來?速度的快慢怎麼表達?只能大概的一個模糊的快點或慢點來表達。學習者只能在練習時去用心體會這個度。卻不能用準確的時間、長度的數學公式來說清楚。還有角度的問題,幾度角合適?45度角?90度角?筆勢是隨時在變的,同一個字的同一個筆畫,因筆勢的改變,落筆的角度也會發生改變。用死的規則去套住執行變化的筆勢,寫出來的字就是僵硬無神的。

    這些東西都得靠學習者自己去感悟。孫過庭在《書譜》中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論述:“心之所達,不易盡於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於紙墨。”心裡面很清楚的東西,卻不能用語言準確的說清楚。語言上可以說的很明白的事,用文字來描寫卻不能盡其意。只能說個大概。剩下的就要靠自己去會意,去在練習中感悟。

    還有,書法不是你明白了所有的理論,你就能提起筆來就能寫好的。技能的練習比理論更重要。

  • 5 # 昭銘軒書畫

    這個真的可以有啊。要不的話,大家幾千年來用同樣的工具、材料,按照同樣傳統的書寫技巧,寫出來的書法都不一樣呢?

    其實,關於這句話比較直接的理解就是對書法理論的理解和對書法藝術的感知。這兩個方面就存在大量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大家都看蔡邕的《九勢》,每個人的理解可能不會完全一致,這也是“意會”的結果。

    所謂的“意會”,往往是不同人的不同理解,按照自己的理解,實踐出來的東西難免和別人不一樣。說白了,就是領悟力的問題。領悟的對與錯,恐怕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欣賞書法藝術和創作書法藝術,在這一層面是有共通性的,有些東西是說不出來的。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殊不知這個百分之一往往才是起決定作用的,為什麼呢?理解的不準,付出再多汗水也枉然。所謂天賦,不就是先天的領悟力強嗎?領悟的不對,就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故事。

    雖然這句話也許有故作神秘的成份,但是書法藝術裡面的確有很多感性的因素存在。技法方面的言傳身教可以,審美規律也可以,怎樣表達在自己的作品中,方法會有,別人的方法是否適合與你,那也是“只可意會”。

    總而言之,書法藝術是意識形態方面的東西,不純是技巧技法方面。存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況,其實是很好理解的。

  • 6 # 書法內參

    @千千千里馬 書法是一門藝術,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更具有典型性的一種意識形態。書法也不例外,筆墨傳達的是作者的精神思想和內心情感。漢字是書法的載體,線條構成作品的基本形態,書寫過程中的“筆斷意連”,筆下的風神氣韻,紙上的墨跡線條,作品取法的深度廣度,作者的個人修養,書寫時的心態環境,作品文字之外所葆含的文化資訊等等,留與觀者的解讀可能會千差萬別,這與個體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有關,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其實,不僅書法,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會留有想象的餘地,延伸出品讀的空間,這當中很多的“埋伏”是“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的,這大概就是優秀藝術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 7 # 書法影響力

    當然有,具體哪篇古文說的,我就不拽了,直接聊感悟。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就是口傳手授。口傳手授純屬實踐經驗的當面傳達。要比你刻苦研究理論然後再去實踐摸索來的快。當然,口傳手授的物件要求是很嚴格的。大家都還記得顏真卿拜師張旭的典故吧。學書的真傳之道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除了你個人悟性極佳之外,也就是天賦很好的人。還需要靠譜的文人素養與廣博的知識面。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情商與理性的結合思維。

    我知道沒有深入研究的人會說這是胡說八道。因為你並不理解理性與情商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就是個人書風形成的重要因素。也就是個人感性的宣洩。

    所以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學書方法絕對是存在的。唯一不可能存在的就是在當代是否還有這樣的人而已。那些貌似失傳的學書法門真的被口傳下來了嗎?如果沒有,就要靠我們這一代人的領悟去慢慢的探索了。

    學書最難的不是技法,而是如何理解書法。你想的太難了,就會誤入歧途。這就是所謂的“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古人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很簡單,遴選具有行業天賦的人,更好的繼承和發揚行業藝術。無論技藝還是術業,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來的。

    最後提醒一句學習書法,不要過多相信所謂的技法,要多信手感。手感純熟才是形成自然技法的主因。
  • 8 # 李行子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是一句普遍用語。用在書法這個行道上,也同樣存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道理法。總之,講的就是客觀世界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個性和共性的辨證關係,事物的特殊性和事物共性,都可以意會,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言傳,是事物的普遍性和個性,誰能說清講明千變萬化,千姿百態的大千世界萬事萬事,包括宇宙有多大,但存在的規律法則就是既對立又統一。中國書法的所造,咱們的先祖,按照這一規律所造,先是以形表意的篆書,後是以意表形的隸書真書行書草,行成一整套完整的書寫風格和書法體系。其代表作有《石鼓文》、《曹全碑》、《乙瑛碑》、《張遷碑》、《蘭亭序》、《聖教序》、《十七帖》、《九成宮》、《多寶塔》、《韭花帖》、《玄秘塔》、《書譜》、《寒食帖》、《千字女》等等,成就了書法的普遍性和書法個性,這些,都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書法法寶。中國書法,只可意會的是中國書法的法和書法的規律,其書法的法和書法的規律是什麼?至今沒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和理論體系,教育培養下一代意會,而是抓住,不可言傳的書法的普遍性和個性言傳中國書法,造成學習十年八載甚至幾十年,都入不了碑帖,更難以出碑帖,創作幅書法作品難手其難,出現了,孩子不願學習書法,大人沒興趣的現象。總之學習書法,要學習書法的法,學習書法的規律。想探討研究知道書法的法和書法的規律的,請與筆者聯絡。

  • 9 # 翰墨書道

    的確,在書法確實存在這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技法和神韻。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主要是書法的技法和氣韻方面許多微妙的內容,確實如此。如果要想說透的話,非常困難,甚至越說越糊塗,越不明白。只有採取以謎解謎的方式才能透過自己的大量的實踐與體悟才能獲得。在技法方面如點畫線條的度的問題 ,以及就這個度的用筆分寸問題,我們在讀帖時無論怎麼分析也無法分析清楚,因為只能靠感覺來把握。又必然線條的粗細輕重,剛柔的度,就是如此,是無法用語言說明白的,無論怎麼描述也只是個大概約略如此,要想真正弄個清楚明白,只有靠自己的親自實踐與在書寫中去體悟,甚至需要相當一個時期的學習實踐與體悟。這方面的問題,非常象禪宗中的偈語。不可說,一說就錯,唯有自己去悟,悟透了便一通百通,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在書法理論方面,為什麼都採取非常晦澀難懂的語音來描述書法中的一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此,如什麼“虎臥鳳閣”之類。亦或如“橫如千里之陣雲”等等。

  • 10 # 不二齋

    在書法的學習中,大部分技法的問題都是可以透過示範和講解講明白的,並沒有所謂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老師,從來沒有一個老師說書法是講不明白的,書法的每一個點畫、結構、章法都可以透過示範和講解來表達清楚,即使是書法的欣賞,聽起來很玄的東西也可以用文字把它清晰的表達出來。

    之所以很多人說書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覺得和以前的資訊閉塞有很大的關係,在古代識字的人本來就非常少,有人說只有百分之一,會書法的就更少之又少了,有些懂書法的人就會故意把書法神秘化,說的玄而又玄,以顯示自己的高明,提升自己的價值。

    而現在書法並沒有那麼神秘了,到處都可以買到書法字帖、書法理論書籍,名家大腕的書法影片也可以隨時在網上看到,書法也開始學科化,小學以書法進課堂、初高中有書法興趣班,大學裡面有書法專業,從本科到博士,會書法、懂書法的人也越來越到,並沒有那麼神秘了,書法的每一條都是有法可循、有法可依的。

    如果非要說書法有玄的地方,那就是解決書法的技法以後,把書法和人生、社會相結合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光是書法,人和藝術到了這個層面都有它的不可描述行,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書法是可以口傳心授的。

  • 11 # 閒逸行者

    首先要明白“意會”的意思,是人與人的交流在情感上無需言語的表達,一個眼神或者是一個動作,對方即領會。或者是經歷的往事不便講述,就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託詞”。

    那麼毛筆字練習就不存在這種情況,人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應該是對於不懂書法的人所言,因為毛筆字寫的過程從起筆、運筆、收筆等基本要領外,還有靈活的結構、佈局、大小等隨機書寫,掌握這些,寫出字才能稱得上“書法”,不然就是“習作”,因為創作的內容不固定,所以不能直接教授,只能到運用時才能講解。是說不可遇到的情況太多,形成書法的過程不可預知。

    圖/網

  • 12 # 建飛圖文

    分兩個步驟吧。

    既然是學習書法(尤為初學者),重點在“學習”二字。有兩種情況:一是有專門的老師指導;二是自學的。這二者在學習時都是以字帖作為教材。有老師指導的要講述一些書法知識和書法理論;自學的,重在範本。有老師現場指導的會提高快一些。自學的直接對照臨摹付出要大一些。其實,書本就是最好的老師,對照著一筆一劃在練習中體會、掌握其要領堅持下去就會有進步。不存在“意會“的問題。

    要說書法有”意會”的事,我認為:是在欣賞一件作品或需要創作一件作品時是否有理性上的領悟。欣賞一件作品所表達的內涵,別人可能看不懂,而你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當創作一件作品時,事先都要經過反覆的構思立意。你的立意,透過選擇一種表達形式呈現給觀眾、觀眾可能有的也會看不明白,但有韻味、會百看不厭,這就是一件優秀作品了。一件寫得很平庸或糟糕的作品,不可能有"意會”,更談不上產生共鳴了。因為這不是創作!

  • 13 # 讀書耕田人王七

    我反問一句,我們能意會的東西真的能用語言或文字準確的描述出來嗎?古往今來,這僅僅是有志於此的天才們畢生的追求,但真的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麼,既便是自己認為達到了或超過了,經過了藝術加工,變得更如身臨其境了,可真的有真實的和作家書法家呈獻的場境美嗎?真的如實的還原了麼?這在我心裡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不說右軍真跡,就連其刻帖,也讓我流連忘返,只知道美,既不知道如何寫出,又不知道如何形容,怪我才疏學淺,那您呢?必字,故字最後一筆,傾字頁,頓字頁。

  • 14 # 狂喜淡墨a

    書法學習只可以意會不可言傳,藝術至高至境。這句話適用範圍是所有藝術,都具有這個特性,算是共性了,意境美韻之美是藝術文化的妙不可言的魂。

    單論書法藝術,有意臨意摹之說,是謂學習書法的神,比較純粹臨摹其形貌更要有難度,那麼背臨愈加高手所為。

    因為學書習書,沒有學養學識,字僅僅是狀貌,稱之為字匠,書卷氣息奄奄,能夠懷抱學富,則有靈性,加之詩意般若,想象力豐富,則會意境曼谷,一種情感,一瓣心田,造詣情性中人,方有意會古今書者的內心相宜,即靈犀一點通之效應。

    原因:藝術只有有意會不可言傳。所謂理論都是作者的體會見解總結。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有明辨而活用。參考吧

  • 15 # 中和之水

    以我們對書法的習練中的體會,是有這種情況的。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來自於:《莊子·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指 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題主問的就是難以說明這種情況。

    我們都知道,過去大人指導孩子寫字的時候,有時就手把手的教。這就是一種被孩子的理解能力差,又難以說明,無奈的情況下動手教了。在我們觀看書法精品時,有時你問名家為什麼他在一些難以處理的筆畫能夠寫的那麼好的時候,多數人會講,要多練。實際上他不是不告訴你應該如何寫得好,而是他自己也說不個所以然來。這就只能自己意會了。

    幾千年來,對於師傅帶徒弟徒時,有一句話“叫師傅領進門,修心在個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道理。現代數學家對人腦的一些思維過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外國科學家透過大量的觀察及實驗證明,人類思維是有一個演化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階段的。到現在為至,儘管很精密,很周全,但還是不夠完備的,人們模仿人類的思維製造了電腦,他的執行原理是一致的。在現實工作生活實中,對處境的現實的認識、印象使人產生了思維並要表達出來,但是思維在傳遞自己的意願時,在透過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完備表達。

  • 16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認為,意會、言傳,分對什麼人。單就書法這個圈子來說,這兩個詞似乎沒什麼用。

    對於初學者,手把手的教,變著法的講,他都聽不明白,弄不上來,你意會什麼呀?

    如果是對手相逢,想過過招法,切磋一下,可能是有點兒意思,彼此心知肚明……

    所謂書法秘訣,實際上是技法,只要是遵循科學系統的訓練套路,不用吹灰之力就把這層窗戶紙捅破了!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句話,似乎是江湖上的潛規則,很多偽大師心裡就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顯得技藝高深,輕易不能傳授。

    現在搞書法的,都覺得自己做的對,生怕別人不知道,毫無保留的向外掏……但是,別人根本不相信你有真功夫,甚至排斥力很大。遇到這種頑固不化的人,怎麼意會、言傳都無濟於事。

  • 17 # 想想都可笑

    師父領進門,上道靠自已,學任何東西都是這樣的,在實踐中摸索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捷經,或許還能超過師父的水平,發展的好壞,全在於自已,學不好只能怪自已,找一些理由一點用處也木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算四、五千,想組裝一臺玩吃雞和lol的電腦,有哪些配置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