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水長天H

    三國時期,曹魏居中原,沃野千里,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最強。東吳盤居江東,歷三代,又有長江天險,根基牢固。西蜀相對較弱,借荊州,取西川,利用四川盆地天然屏障立國。

    蜀國能三分鼎立,一是諸葛亮足智多謀,再就是將才雲集,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還有魏延等,個個有萬夫不擋之勇。到蜀漢後期,將星殞落。諸葛亮為完成先帝劉備光復漢室的遺願,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之後,弟子姜維繼續掛帥北伐,起用八十歲的老將廖化做先鋒,逆天而動,當然以失敗告終。

    廖化是蜀漢後期重要將領,官封右車騎將軍,中鄉候。與王平、句扶、張翼齊名,但他們的光芒都被前期的將星掩蓋。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並非出自《三國演義》,而是出自清代反迷信小說《掃迷帚》。其實,三國後期各國都是將星凋敝,不存在嘲笑蜀中無大將,也不是嘲笑廖化本人能力平庸。

    如今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常被人們引用。比喻沒有出眾的新人可用,要年老有經驗者擔負重任,略有貶意。

  • 2 # 娛史精品屋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是古代典故,流傳到現在,其意義與本意肯定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要想準確的理解它,先要從其本意入手。

    廖化本人並不是很差沒本事的將領,有一定的本事,而是他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派這種人做先鋒,一定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沒有年輕人了,二個是年輕人都不行。絕對不是說明廖化不行,反而恰恰襯托出他行。道理非常容易理解:他如果不行,七八十歲了還派他去嗎?所以,這句話的本意就是說,當時沒有可以用的年輕人了。

    這句話流傳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含義已經有了一些變化。

    現在的意思基本包含了兩種。可以用來挖苦本人。也可以用來形容用人單位。

    當公司派你去外辦事,辦砸了,別人會說你“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個時候肯定說的是你本人,沒有真認為你單位無人才。如果單位間舉行什麼比賽或者活動,選來選去,沒有個特別的人才,最終派了一個不怎麼樣的人。那麼這個時候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挖苦的是你們這個團體(蜀中),而不是指選出了的這個人(廖化)。

    所以,我們對一些古代典故的本意應該有所瞭解,這樣才能全面準確的使用和領會它。

  • 3 # 歷史都付笑談中

    這句話流傳到現在已經變味了。其本意應該是針對季漢後期將才匱乏,並沒有嘲笑廖化的意思。

    一、廖化其人

    廖化,字元儉,本名廖淳。歷史上的廖化是大戶人家出身,演義中交待是黃巾軍出身。

    廖化本來是關羽帳下的主簿,關羽敗亡後,廖化使用詐死計,騙過了東吳的軍隊,帶著老母迴歸,並且參加了劉備的伐吳戰鬥。由此可見,廖化是個忠心耿耿、又很有智謀的將軍。

    在後期,廖化多次參與北伐,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還立下不少功勞,廖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景耀二年(259年),擔任右車騎將軍,和左車騎將軍張翼並列,是僅次於大將軍姜維的武官。

    當時蜀中還有一句話叫“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廖化、張翼。”指出了季漢末期的重要武將。

    所以說,廖化還是很有能耐的,絕非泛泛之輩。

    二、季漢人才匱乏

    劉禪可用之人,和他父親劉備比,那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為何季漢後期人才匱乏,這有多方面原因。

    1.自從失掉荊州,季漢偏安一隅,人口最少,人才自然就少,且此時天下格局基本確定,外州人才也不大可能進來。

    2.劉備當年創業,從幽州到徐州、到豫州、到荊州……四處遊蕩,網羅各地精英,用諸葛亮《後出師表》的一句話“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人才慢慢逝去。

    3.劉備當初勵精圖治,但夷陵之戰,中青代人才大部分戰死。

    所以說,劉禪是真的沒人可用。

    到了後期,季漢人才捉襟見肘,竟然要讓七老八十的廖化擔任先鋒,實在是無奈,這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由來。

  • 4 # 天山月3

    "蜀中無大將,寥華作先鋒"通常是一種比喻,也是對蜀漢政權後期人才匱乏的一種評語。更是對諸葛亮立志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復興漢室精神的一種感嘆和褒揚。即使人才凋零缺兵少將,諸葛亮仍沒有動搖他的初心。這裡的潛臺詞大概以寥華來比較劉備興盛時期人才濟濟,名將薈萃,以至於後期無可用之大將。這句話的來源應該是出於小說《三國演義》的背景,出於對諸葛亮的同情和遺憾,並沒有對寥華本人進行嘲笑和瘋刺的意圖。其實蜀漢後期也是魏、吳的後期,各自的出類拔萃的將領大都也相對凋謝了,只不過魏、吳尚有張郃、丁奉一類的人物。蜀漢也就剩下了張翼、寥華相對較的人物。儘管寥華算不上名將之類,但自始至終忠心不墜,效力於蜀漢,最後也作到了車騎大將軍,仍然是一位可褒可佳的忠義之士。

  • 5 # 文人草堂

    額,這個怎麼說呢?其實說兩者都不對。首先我們說,廖化是一名絕對稱職的將軍!雖然沒有位列五虎上將,可是他隨著劉備南征北戰幾十年80多歲仍然披掛上陣!

    各位想想,如果沒有點真材實料,怎麼可能搜到劉備,劉禪兩代人的重用?

    那麼為什麼能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這句俗語呢?

    那是因為後三國時代,整個魏蜀吳都處於新老交替的那個階段,可以說,無論哪一方,曾經的那些歷史名將,幾乎,不是老死就是戰死了!

    巴蜀同樣面臨這個問題,當將為時代,你可以看一看,幾乎那些老一輩的武將都已經,卸甲歸田。連趙雲,趙將軍也已經七八十歲,能拿的出手的除了姜維,張苞,關興,就剩下馬上叛逃的魏延。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說這句話的時候,所處的歷史時期……

    當時正處於姜維北伐的時候,可以說,姜維北伐就是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

    正所謂,諸葛孔明出師未捷身先死,本身這場北伐,就是一次比較悲壯的出征,此時的巴蜀幾乎已經沒有任何的名將,而經過了諸葛亮的北伐失利,西蜀也因為這次戰爭損失慘重,後繼乏力。

    所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是這場必敗的戰役的真實寫照。

  • 6 # 西府趙王爺

    咋的啦,看不起咱廖化,有本事你也來征戰沙場四十載?全身而退?

    三國裡有兩大“老不死”,一個叫司馬懿,他熬死了曹操祖孫三代人,最終取而代之。一個叫廖化,關羽還活著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其帳下主簿了,一直從蜀漢立國幹到了蜀漢滅亡。

    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將星雲集的時期。尤其是在三國前期,關羽和呂布這些頂級上將都常遇敵手,有勝有敗,可見此時三華人才之盛。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武將上,在謀士和文臣領域,前期的郭嘉和賈詡也力壓諸葛亮,成為當時天下最有名的謀士。

    然而到了三國後期,人才凋零如同秋季的落葉,很多才華不高的人都成為了文臣武將裡的首席。這種人才斷層現象在蜀國尤其嚴重,以至於古人給出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

    這句話其實並非出自正史,而是來自於清末的一本民間書籍,書名叫《掃迷帚》,內容是提醒人們反對封建迷信。

    這本書的作者名叫壯者,對歷史有一定的研究,很可能是一位三國愛好者。他在書中提出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戲謔之言,其實這句話頗有些道理,暗示了蜀漢後期的真實情況。

    廖化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名將,他出名並不是因為立了什麼重要戰功,更不是打了什麼關鍵戰役,主要就是因為他壽命比較長,算是蜀漢政權裡的一位福將。

    廖化本名叫廖淳,是荊州襄陽人,長期追隨關羽作戰,擔任關羽軍中的主簿,能文能武。

    後來關羽在荊州戰敗,廖化無奈之下只好投降東吳,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沒過多久,廖化巧用“詐死”之策逃離了東吳,重歸蜀漢。

    劉備欣賞他的忠勇,封賞他為宜都太守。劉備在白帝城去世後,他成為諸葛亮的丞相參軍,參與蜀漢軍務,當過廣武都督和陰平太守。

    在北伐曹魏期間,立了一些軍功,升職為右車騎將軍,領幷州刺史,被封為中鄉侯。

    在這段人生經歷裡,廖化完全是配角,很少被人關注。直到蜀漢面臨生死危機時,廖化才有了存在感。當時姜維和張翼的主力蜀軍正在同鍾會的大軍對峙,劉禪派廖化領兵增援姜維。

    廖化當時已經是老將了,雖然軍事才華不高,但憑著經驗和資歷已經是蜀漢的大將。當時蜀漢的年青一代將軍裡沒有出現優秀人才,無人可用,只能讓廖化擔當重任。

    廖化帶兵增援的途中得知諸葛緒的大軍正在進攻建威,於是暫停前進,準備隨機應變。後來姜維大軍後撤,廖化和姜維兩軍會合,前往劍閣駐守。

    沒想到鄧艾偷襲成都,劉禪已經宣佈投降,姜維和廖化也只好放棄抵抗。後來廖化在遷往洛陽的途中病逝。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來廖化其實能力十分有限,但蜀漢不得不用他。

    魏延和馬謖、關興、張苞這些蜀漢名將都已經離世,年輕一代萬馬齊喑,毫無希望,在這種大背景下,蜀漢亡了。

    結合這段大背景就可以得出結論,“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其實是嘲笑蜀漢將才匱乏,無人可用,只能讓平庸的老將廖化挑大樑。

    廖化將軍並沒有被嘲笑,他忠勇的品格其實很受人敬重,是蜀漢時代的最後一朵煙花。

  • 7 # 智者無疆風清揚

    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是說蜀漢沒有人才了,連廖化都可以當先鋒大將了。

    因為軍隊出征,先鋒大將一般都是各方面很全面很牛的人來擔任。廖化在劉備的蜀漢集團實在是太一般了,廖化都能當先鋒也可見蜀漢方面人才的匱乏。

    事實情況也是如此,廖化原來是關羽的部將,關羽大意失了荊州,敗走麥城。廖化的退路也被掐斷,隻身在江東流浪了一年以後才化妝返回蜀地。

    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被孫權和曹操聯軍擊敗,關羽敗走麥城,不僅失去了荊州這個重要的戰略要地,還失去了一批蜀漢的精兵強將。使劉備剛剛開創的基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緊接著劉備於221年發動了“夷陵之戰”,但劉備被孫權集團打敗,劉備隻身逃出,失去了好不容易積攢的精兵強將,蜀漢方面的中堅力量馮習、張南、傅肜戰死,杜路、劉寧等將投降,黃權在長江以北防備曹軍,後路被吳軍所斷,於是北上投降了曹軍,五萬士兵幾乎損失殆盡。

    在夷陵之戰之前,張飛被刺殺、馬超、黃忠等名將病逝,劉備身邊堪比諸葛亮的謀士法正也病逝,這些超一流的謀士猛將都離世,已經讓蜀漢方面的人才更加凋零,再加上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瞎折騰,又損失了蜀漢方面剛剛培養起來的中堅力量。

    “夷陵之戰”以後,蜀漢方面內憂外患,已經不是元氣大傷的問題了,而是能不能生存都成為了很嚴峻的現實問題。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給諸葛亮留下了一個風雨飄搖的蜀漢小政權。

    諸葛亮扶持劉禪上臺以後,積極進行改革,根據蜀漢政權的實際情況,政治上重新和孫權結盟,戰略上被迫採取了以進為守的策略,六出祁山,把戰火引到境外。實際上也是一種積極的防守態勢。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就是說蜀漢沒有像王子成父、韓信那樣的名將,所以才使得諸葛亮空有一身的抱負,功業衰敗。這裡說的其實也是蜀漢缺乏人才的意思。

    諸葛亮每次出兵,並不是每次都派廖化當先鋒,“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是流傳於民間的話,實際上是指蜀漢方面的人才青黃不接,並沒有笑話廖化的意思。

  • 8 # 愛尚文史

    說起廖化,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因此!很多人把這句話當作笑餌,嘲笑廖化,說他能力平庸,不懂打仗。直到蜀中人才匱乏、青黃不接的時代,才迫不得已啟用了他擔當先鋒重任。

    事實上!這句話並不是這麼理解的!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主要想表達的是“蜀中無大將”,而並非“廖化作先鋒”。後句只不過是為了襯托前句。

    但是!為什麼要用“廖化作先鋒”來襯托蜀中人才凋零、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呢?是因為廖化的能力平庸嗎?

    顯然不是的!廖化是後蜀時期的佼佼者,其軍事才能出眾,多次擔當先鋒重任,且屢有勝績,戰功無數。

    他有自己獨特的軍事見解,在姜維北伐中原時期,曾多次進言。例如:

    公元262年,姜維再次北出狄道伐魏,廖化極力阻止,並對姜維說道“‘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姜維不納其言,果然大敗而歸。

    所以!“廖化作先鋒”這句話,肯定沒有嘲笑廖化能力平庸的意思。

    那麼!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廖化作先鋒”的意思呢?

    在後三國時期,蜀中軍事指揮人才極度缺乏,能堪當大任的將軍鳳毛麟角。所以在姜維主持北伐的時候,出現了“蜀中無大將”的尷尬局面。蜀國被迫啟用了廖化擔任先鋒大將。

    但是這個“被迫”二字的原因,前邊我們也說了,並不是指廖化的軍事才能不行。其中另有隱情。

    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參考,《三國志》

    這時候的廖化、宗預,已經七十多歲高齡了。七十多歲的老將廖化,仍然活躍於戰場。甚至還要以先鋒大將的身份,去為蜀漢征戰沙場。

    什麼是先鋒大將?披堅執銳,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斬關奪隘,蹈鋒飲血。衝在大部隊最前頭的,第一個要去挫敗敵軍銳氣,冒著刀光劍影,親自領軍跟對手廝殺的。

    這種事本來應該是年輕人去做的,無奈蜀國後繼無才,只有一個七十多歲的廖化可以倚靠。

    這句話主要是感嘆蜀中人才稀缺。而沒有嘲笑廖化的意思。

  • 9 # 歪史

    這一句話出自小說家言,並不是出自正史終的記載,《掃迷帚》第二十四回中出場,是一位老人自述之言,綜合上下文,這裡並沒有什麼貶義嘲笑的意思在裡面。原文如下:

    不期一日正揮毫繕寫間,突來一不知姓名、寬衣博袖、滿臉腐氣的老儒。那人跨進書室,並不向主人致禮,便坐在那靠東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你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來,怪極,怪極。”一面說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舊又汙的布袋內摸出一京料鼻菸壺,且傾且嗅,旁若無人。

    從上下語境來看,這句話出自老者之口,並且是自述之言,這意思應該是表述自己並不是什麼廢材,而是和廖化一樣的人物,並非老不中用了。

    當然說著無意,聽著在心,這本不知名的小說一如既往的不知名,但是裡面的這句話傳播的人盡皆知,以至於被引伸為嘲笑廖化或者蜀漢的將才方面。因為蜀漢當時確實是這樣。所以才被後人對號入座。

    三國時代,蜀漢偏安一隅,僅僅佔據益州和漢中,無論地盤、人才、綜合力量上都是三國之末。在東漢末年劉備流竄大半個天下,從冀州、幽州、徐州、豫州、荊州糾合了很多文臣武將,並以此建立了蜀漢。

    建立蜀漢的資本當然是荊州、益州、漢中。在佔領這幾個 地方以後,劉備自稱漢中王,蜀漢雛形初現,但是好景不長,賴以起家的荊州在曹操孫吳的配合之下丟失,經營十餘年的荊州成了東吳的地盤,順帶賠上了關羽、關平、等大批鎮守荊州的文臣武將。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劉備集團輸掉了整個荊州附帶上庸,地盤丟了一小半,人才也損失一小半。

    但是事情沒有這樣結束,曹丕篡漢之後劉備重建漢室,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的怒火燒向東吳,結果大敗,為此,益州新降的黃權、王累、荊州的馬良等優秀人才不是陣亡就是投降他人。經此一役,劉備不僅沒有奪回荊州,還喪失大批精銳、和許多的將領。

    僅僅只有益州的蜀漢沒有辦法產生那麼多的人才,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權又不善於協同部下矛盾,也不注意培養人才,他所能任用的人還是劉備時期的人,他死的時候留下的人還是劉備時期當然,除了姜維。楊儀和魏延爭權,雙雙被殺。這一些人先後死了之後,原來宗預、廖化等人才慢慢的成了蜀漢的支柱,一方面反應蜀漢人才衰老,青黃不接,一方面顯示他們能力強勁。

    另一方面蜀漢對士族的打壓始終沒有停止,當初劉備帶入川的人始終掌握大權,他們對益州的人才不信任,當荊州等丟失以後,他們不願意培養益州的人才來威脅自己。這也是造成蜀中人才不濟的原因之一。

    在姜維掌握大全之後,開始北伐,於是選配廖化作為先鋒,才引起來了這個話,看起來是諷刺他,實質上也是一種肯定,因為他的能力並不弱,最少當時的青年是不如他的。因為蜀漢掌權者幾乎都沒有考慮培養蜀中的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雪地靴買回來擠腳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