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一農夫

    老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老話也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在《增廣賢文》中,象這種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的老話是很多的,農夫認為,象這樣的老話盡管流傳了千百年,但都是非常不正確的,太片面,太絕對,也不符合現實中的實際。尤其是"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放在古時和當今都是不值一駁的。

    古時候,貧民百姓只所以窮,就是因為沒知識,沒文化,祖祖輩輩只能“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般的幹苦力,來維持一家老小的生計。而讀書人卻能坐官,發財過神仙般的生活,難怪當時的詩人都不由感嘆道:"滿朝朱紫貴,都是讀書人"。

    在科學技朮飛躍發展的今天,知識就更重要了,無論各行各業,都和知識分不開。別的不說,農夫只拿自已所在的農村比一個簡單的例子。

    解放前,一畝地的產量只有一,二百斤,而現在呢,小麥,玉米畝產千斤都不是奇跡,為什麼呢?主要靠的高科技的優良品種,農藥,化肥等,如果沒有知識能辦到嗎?

    再拿種菜來說,不但有雜交的優質品種,而且有專門促高產的專用肥,如果生長過旺還有矮壯素抑制,發生啥蟲害就有專門治啥蟲的藥,連什麼草都有專門的農藥消滅。所有這些,那一種離開知識能行?那一種不是讀書人硏製出來的?就連北大畢業的才子陸步軒賣豬肉都集累了千萬的財富,人家看待事物的理念就高人一等。這些,一個沒知識,不讀書的人能辦到嗎?怎麼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呢?

  • 2 # 歷史趣聞那些事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竿子打倒一船人,它這裡指的書生是書呆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讀書人。讀書活學活用,有謀略的讀書人在中華的文明中從來沒有中斷,歷朝歷代都需要讀書人治理國家,包括法律的制定,經濟的規劃,還有教育,文化,外交。

  • 3 # 夏雨風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用在激情燃燒的開山劈路的火熱生活中。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需要的是程咬金的三板斧丶許世友的敢死隊丶王鐵人的衝鋒號。

    但現實更多要用文人。劉皇叔三顧茅廬急切切要得到諸葛,晁蓋智取生辰綱還要有軍師吳用。毛主席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所以要在連隊設指導員。

    車間主任要配備統計員,老總身邊要有文秘。蔣中正有了戴笠丶胡宗南等打手、走狗,但也要靠秀子戴季陶和文膽陳布雷。

    總之,在某些衝鋒陷陣丶大刀闊斧的場合中,不適合文質彬彬丶書生券氣,需要勇士開路先鋒丶壯士力拔山兮氣蓋世。

    但在平時和管理丶善後等工作,還是需要有高素質的文化人,有條不紊地運作。不能一概否定書生,書生更可能擔負起治理的功能。

    打天下靠虎將,治天下千萬要靠文人啊!

  • 4 # 老劉

    在民間的確有"百無一用是書生”一說,此話略有偏差,不能苟同。對此應進行客觀分析,以糾偏為要,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煙雲中,曾經誕生過數不勝數的才華撗溢、智慧蓋世的文人墨客和文武全才,如歷史上春秋戰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迀、唐朝時代的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近現代的清朝政治家文學家曾國藩、民國時期的偉大文化旗手魯迅、現代的大文豪郭沫若等等眾多的中國偉大歷史人物,都是彪炳千古的書生,難道他們是“百無一用”的書生嗎?他們用各自流傳千秋的文學作品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悠久不息的歷史文化寶庫,成為人類文明的豔麗瑰寶。

    他們中還不泛在政治舞臺上也大展宏圖的人物,如屈原、曾國藩、郭沫若等眾多文人不是在中國各個不同歷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嗎?

    當然什麼事物都存在正反倆個方面。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痛斬馬謖的故事,馬謖不就是一個飽讀史書軍事才華出眾的人嗎?但是他只是啃讀死書,嚴重脫離實際,最後痛失街亭落得被軍法懲處的悲慘下場。象如此歷史案例實在太多,就不一一例舉了。

    最後歸納一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 5 # 言者青青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原本出自黃景仁的一篇習作,叫《雜感》。

    黃景仁書籍圖片

    黃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是清代詩人。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後裔。

    黃景仁一生坎坷。四歲父親去世,跟著祖父母生活。祖父母去世,他唯一的哥哥也走了。這對他來說真是孤苦伶仃的一個人生活了。

    黃景仁自幼就是這樣家境清寒,隨著親人的相繼離世,年少的黃景仁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

    黃景仁這人很有才華。少年時他寫的詩就很出名字了。但是,由於他懷才不遇,寫的詩基本是發發自己窮困潦倒的感慨,寂寞淒涼的心境。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畫圖片。

    黃景仁寫的這首《雜感》就是在他十七歲時發的感慨:“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是在說自己貧窮,表達自己前途渺茫,雖有才華但卻無處施展。這就是這句話所要表達的含義。

    但是,我們要正確理解。他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句詩的含義並不是說讀書無用,只是在暢述自己的處境,懷才不遇的境遇。更深的含義是要敢於面對現實,積極主動地去改變自己的處境。

    類似於黃景仁的境遇,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中,特別是年輕人也是存在的,並且是大有人在。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悲觀喪氣,而是要振作起來,抓住一切時機,為實現自己夢想去奮鬥!

    黃景仁就是這麼做的。後來,他經過自己努力,好不容易做了縣丞。遺憾的是他35歲就離開了人世,令人惋惜!

    他的一生是短暫的,生活是艱辛的。但是,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好的文學作品。我們應該去拜讀,深刻領會他那種心靈深處敢於抗爭,執著地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的精神!

  • 6 # 楂楂紅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古代讀書人的格言。讀書人必走科舉考試的通道取得功名,大都“兩耳不聞窗外事”,然後才有“一舉成名天下知”。

    讀書人稱為書生,書生一心一意讀書,農活、家務活就不幹了,因為那活不是讀書人乾的事,屬下品。所以變成了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書生得層層晉級,先是童生、秀才,然後就是考舉人、考進士……范進在中舉之前是百無一用的書生,

    中舉後華麗轉身成為舉人老爺,成了方圓響噹噹的能人。孔乙己也飽讀詩書、滿腹文詞,但他沒考取功名,到老都是百無一用的書生。

    所以說,書生是“百無一用”還是“價值連城”,這個定位,取決於是否“功成名就”也。

  • 7 # 蔣繼雄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清朝詩人黃景人的詩《雜感》中的一句,要正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必須聯絡上下文以及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否則容易斷章取義,屈解作者的本意。

    《雜感》是作者二十歲時創作的,他六赴鄉試不第。寒窗苦讀大半生,卻還是窮困潦倒,懷才不遇,高不著.低不就,看不到人生的方向,繼而憤而作《雜感》一詩。其實,黃景人本人還是很有才氣的,他的詩在當時也很有名氣。但我們知道當時的官場是黑暗到要用錢去打點的,而作者自身窮困潦倒,哪有錢去打點?縱然才華橫溢,那也是要被黑暗淹沒的。原詩是這樣寫的: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書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首詩最亮眼的就是這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含意是:十個人之中有九個人是要遭遇白眼相看的(言下之意是得不到重用),最沒有用的是讀書人。是詩人對自己人生的深刻領悟,語言口語化,通俗易懂,反襯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發出的對自身鳴不平的一種感嘆!充分反映出那個時代青年知識分子懷才還遇的苦逼之情。

    當前,世界正處在知識爆炸的資訊時代。與時俱進,全民學習上升到一個更高的高度。資訊科技的發展,需要一大批懂知識.懂技術.懂管理的專業人才,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書生們,請大膽地秀出你的聰明才智,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 8 # 老俞177829369

    百無一用是書生,我的理解跟別人的不一樣,為什麼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呢?因為古代的時候科考制度特別難,很多人讀了幾十年的書,鬍子都一大把了,可是最後他們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上,不像現在的大學生遍地都是,像這樣的書生你叫他去種田不行,你叫他去打戰更不行,手無縛雞之力,文不成武不就的樣子,一輩子窮困燎倒,這才是真正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吧?不知道我的解釋有沒有幾分道理呢?請同行們都發表一些自己的見解吧。

    這件事情我覺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出現在科考的制度上了。因為古代的人讀書讀到最後你只有考上進士了,你才有機會混個一官半職,真正到了這個時候你才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所以古代人的官員身份他就特別的金貴,走到哪裡都是敲鑼打鼓,威風八面,前呼後擁的。也只有像這樣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滿腹經綸,像個有大學問有大用途的人。

    但是像這種讀書人他又特別的不容易,那才是真正的萬里挑一,一般的窮苦百姓家人根本就無法想象的事情,既便你舉全家人之力,省吃儉用的供一個人去讀書,可是讀了幾十年你考不上,到最後不就變成百無一用的書生了嗎?所以我想來想去,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話,一定也是出自民間百姓的口中的。

    一般富貴家庭的人,他們才不會這麼教育孩子呢,他們的教育理念永遠都是:“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我想想也是,歷朝歷代的人,打天下的時候可能需要的是武官,但是到了管理天下的時候,沒有文官那就真的是不行了。打天下的人目的是為了什麼呢?目的不就是為了管理天下嗎?就像古代的時候也出現過很多次的農民起義軍,剛開始的時候是發展的不錯,可是到最後不都是輸在沒文化上面了嗎?所以我還是覺得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有很大漏洞的地方,也有很多理解錯誤的地方,我想說的是,既便你是當農民當工人,那你也要當一個有文化有知識的農民和工人,這個不爭的事實。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清代詩人黃景人的作品巜雜感》中的一句話,可是為什麼前後句都沒有出現呢?單單出現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呢?我想肯定是有被人誤解的地方,而且也可能是這句話讀起來比較順溜吧。你們覺得呢?

  • 9 # 老蘇93956

    說這句話的不是個農民,也是有武夫,農民眼中的書生手無搏雞之力,不能種田扛糧,當然是無用處,武夫則認為書生斯文象,怎能守衛兵疆,這就是秀才遇大兵,有理說不清。

    文能定國,武能安幫。治理國家沒有文化怎行,古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歷代科舉考試為數不清的書生提供了鴻圖大展的機會,他們或成為國家棟梁。

    當今社會對讀書尤其重視,各種方法層出不窮,什麼胎兒教育,學前教育,難道不是為了培養這些學子,日後成為國家有用之才嗎?

  • 10 # 冷楓32267653

    百無一用是書生,只是一個滿腹shihua

    才華卻考不上功名的少年抒發胸中不平之氣的牢騷之後開始說“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自嘲自諷的氣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漢開國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