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元代鮮于樞品評其為『天下第二大行書』。蘇軾:“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 唐玄宗天寶14年(755年),安祿山起兵,河北24郡紛紛瓦解,僅顏真卿堂兄顏杲卿及其子顏季明守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縣西南),顏真卿守平原郡(今山東省陵縣)。顏杲卿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一時河北17郡響應。天寶15年(756年),安祿山圍攻常山,執顏季明,藉逼顏杲卿降。但顏杲卿不屈,大罵安祿山,顏季明被殺。不久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至洛陽,見安祿山。顏杲卿怒罵安祿山,被處死。顏氏一門三十餘口被害。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至河北尋得顏季明頭顱,揮淚寫下《祭侄文稿》一文,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 《祭侄文稿》曾經由北宋宣和內府、元朝張晏、鮮于樞、明朝吳廷、清朝徐幹學、王鴻緒及內務府等收藏。自宋朝始,《祭侄文稿》已摹刻入石。民國初年,延光室(書畫出版社)首先應用攝影技術,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影印出版了《顏魯公祭侄文稿》的墨跡,此後又應用珂羅版影印出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成立後,也有類似的影印本刊出。原本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3
回覆列表
  • 1 # 昭銘軒書畫

    在我的理解中,《祭侄文稿》稱為“天下第二行書”並不合適。對比一下,總結了以下幾點區分:

    一是“文無第一”的原因,所謂“春蘭秋菊各擅勝場”;

    二是《祭侄文稿》的藝術感染力過於強烈,不若蘭亭序之“惠風和暢”容易讓人接受及使人嚮往;

    三是顏魯公其人比王羲之更具正能量價值;

    四是魯公晚生,前面一有先入為主者。

    至如《祭侄文稿》的藝術價值和地位,前面已略有提及。

    安史之亂中,顏真卿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及其第三子顏季明苦戰三日,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餘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凌遲處死。

    乾元元年,顏真卿派杲卿長子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屍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屍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  

    可以想見魯公書寫時的情緒如何——筆墨的工拙已無暇顧及,全賴書寫功夫積累和精神意志的自然流露。文稿線條凝重,筆力艱澀,筆勢雄奇,無法之法純以神得。情緒隨文稿內容而波動,沉痛悲憤,掩抑不能自持,筆墨線條與情緒高度一致。

    無意於書的筆墨結體和強烈的情感勃發而產生的視覺衝擊、可感知的情緒衝擊,誕生了“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文稿書法。

    文稿渴筆縱橫,牽帶連綿,行筆的痕跡和筆鋒圓轉遒勁清晰可見,雖非刻求,但仍以圓筆中鋒行筆,藏鋒出入,乃潛意為之。 文稿不同於蘭亭序秀逸嫵媚的風格,寬綽疏朗,形散而神斂,全依真情揮灑。

    《祭侄文稿》是無意於佳乃佳的極致。它不是書法藝術作品,而只是一篇祭文;寫的也不是字,是血淚。甚至,去評價他的藝術價值都是褻瀆——因為去評價它的藝術之美,是建立在顏魯公的痛苦之上的——君子不為。

    妄談《祭侄文稿》的地位,當以“書不掩人,人不唯書”視之。

    以魯公之忠勇可鑑,垂範後世的人格,身後如此之文稿,竟被無良之人偷覽於倭國,徒乎可恨!是可忍,孰不可忍!

  • 2 # 翰墨今香

    最近因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祭侄文稿》與日本展覽,著實讓這幅作品火了一把。

    說實話最初看到《祭侄文稿》的時候真不覺得有多好,但過了好多年後,現在在去欣賞這幅作品,卻真真實實的感覺到一種情緒的感染,這就是一幅優秀書法作品最成功的地方。

    我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

    首先,顏真卿的書法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在北宋蘇軾之後,才真正確立起來的。之前對顏真卿的評價一般就是說他,善書,忠義,甚至《淳化閣帖》都未曾收錄顏書。宋代蘇軾開啟了尚意書風,確立了字如其人的標準。因此蘇軾對顏真卿推崇備至,有詩云“詩至於杜子美(杜甫),文之於韓退之(韓愈),書至於顏魯公(顏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顏真卿的是因為他突破了二王的風格,創立了自己的風格,因此為他贏得了書法地位。而《祭侄文稿》是他流傳下來的僅有的一兩幅真跡之一,所以難能可貴。

    第二,《祭侄文稿》的背景是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的哥哥顏杲卿和兒子顏季明鎮守常山郡,後被叛軍圍逼,城破父陷子亡。等後來顏真卿收復河北後,再派人去戰場尋找二人屍骨時,只找到了顏季明的頭顱和顏杲卿的一些肢體,沒有全屍。顏真卿就是後來對著侄兒的頭顱,寫下的這篇祭文。

    第三,這幅作品是草稿,因此作者顏真卿當時那種悲痛的情感,能讓一千多年以後的我們,再次看到這幅書作時,還能被感動。作品中隨著作者的敘述內容,而情感不斷的變化,表現在書法線條上就是有時用筆比較輕快,例如一開始會議顏季明小時候的事時,線條比較細,比較輕快,也無塗抹。那麼全篇開篇是介紹自己的官職和顏季明被追贈的官職時,用筆就比較莊重,認真沒有塗抹。而在會憶戰況時“孤城圍逼,父陷子死”時,筆力不覺隨著情緒的凝重而加重,開始多了塗抹。所以這幅作品是有感染力的,不只是書法好而已。

    書法史上,顏真卿的地位與二王當然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這幅作品也只能排第二了。不過它是行書真跡第一。

  • 3 # 琴音萬古

    中國書法是由華人抽象思維從對線條的認識而水乳交融螺旋升陟了抽象的線條與境界智慧,成為非常神秘即藝朮的形式。如此之理人若境界不到必眼力不到認識不了超越著欣賞者境界智慧的抽象線條。譬如這樣說,一位初學書法臨了某楷體半年,一年,三五年總覺得自己的臨寫與古人相差無幾。但隨之過程下,自己也逐步地虛心下來,翻了過去的自臨必發現感覺出與範本相差甚遠。這說明水平不高自然認識不了線條抽象的寄寓。這是書法這個抽象藝朮其本質特徵的高深,所令之人探索不盡為趣味的。

    以此來認識解析顏真卿的祭侄稿:

    首先澄清書法藝朮不只是以漂亮的字型為它的本身價值。所以,祭侄稿的字跡與漂亮不沾邊。

    華人抽象思維是以對線條的審查為智慧,線條的質表達了人的認知高度。此下是線條表達了人的喜怒哀樂,但人生沒有喜怒哀樂的閱歷如何能認識線條?沒有千百次認識線條的專意性訓練如何能認識線條?依次二點便對祭侄稿有了敬畏態度,而不是一般人能鑑賞了的。

    祭侄稿的發生是在安吏之亂,及止宋代大文豪蘇軾發現而甄鑑了其偉大的藝朮價值而流芳在今。應當說一是蘇軾的學識氣質才能感之的,二是蘇軾見的是真跡這一事實。

    祭侄稿在今人的書法課本里成為天下第二行書。可是無疑認識理解很難。原因別的不說,因不可見到真跡感受這點,愚認為是要害。

    但今時代人誰見過真跡?大家都照本宣科,人云我雲,扣盤捫燭地欣賞一通,但眾者都一頭霧水。所以,真正體會到所說顏真卿的悲憤在字裡行間,是要看真跡,要有相當的學問氣質才能體察到。現在世人的人云我雲應把此作為一個法案讓偵案者的態度來說說。

    如此說大家對祭侄稿的藝術成就應當都是學習,探索談不到欣賞上:

    祭侄稿顏真卿的悲憤不是一位普通人的悲憤書法形式就成為藝術,就成為偉大的藝術!它是一位含德履道,大氣凜然,忠志不二,力挽狂瀾,視死如歸,心懷天下,德汲萬民的廟堂重臣卻不修邊幅,率真平凡的又如一位鄉間德高望眾慈愛眾人的老者的悲憤,應當是這樣的才夠上偉大的價值。

    顏真卿一生以書法錘鍊自身,其楷體表現持重,一絲不苟卻力拒匠氣。其藝術內涵全在“氣”裡而不以形寵世。祭侄稿的用紙,用筆,不意在筆法而卻在了墨法體現了顏真卿的率真實際。不意在示人邀寵而是己真情只為祭侄忘靈。如此之下隨之情感所迫,可想手顫意斷難以遽成連篇而塗抺,字跡無刻意之求卻跡像了自有的功力與氣質。

    我們從各個方面都無疑定義了這是一幅偉大的藝術作品。但,真正達到我們心識,心感一是要我們自身的氣質深化提高而能體察到每筆每字的有血有肉。二是要看真跡。舉例說,你觀眼前同樣視線下的原野,在冬至氣候之前與冬至氣候之後是不一樣感受的。冬至之前原野蕭瑟,冬至之後原野明亮。

    書法藝術的價值,完全在於練人,如風鑑學問。

  • 4 # 兩潛

    都是吹捧出來的!

    首先對第一要進行定義,

    第一也是相對的!

    第一,這概念適合洗腦!

  • 5 # 子衿書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把顏真卿的這件國寶中的國寶,隨便的借去給日本展覽。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兒文稿》是僅次於王羲之《蘭亭序》的傑作。由於《蘭亭序》真跡無存,《祭侄兒文稿》真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顏真卿《祭侄兒文稿》為什麼能夠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你在描述中提到,《祭侄兒文稿》是元代書法家鮮于樞所說的。在古代對書法作品排序是很少見的。他們會列品次,分等級,如唐代書法評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使用的神品,妙品,能品等。在一個等級當中有多人。並無獨佔鰲頭之人,不會對作品分出一二三四五的名次排列。這種評比客觀公正。照顧到各種風格不同的人與不同審美取向的選擇。因為書法真的無法做到有一個統一的評定標準。

    《祭侄兒文稿》屈居第二的位置,鮮于樞所說影響並不是太大。成為第二的這個名次,是現代的一些出版社和網路作者所排列。並不具有權威性。在現代這個十大行書排列中,與王羲之並稱二王的王獻之一件作品沒有。而影響力遠遠不如王獻之的王詢卻名列其中。同為三希堂珍藏的三件珍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與王獻之《中秋帖》不在十大行書之列,而列三希之末的王珣《伯遠帖》卻在其中。前後五百年,縱橫一萬里之稱的趙孟頫,一件作品沒有入選。在十大行書作品中宋代的作品最多。蘇軾,黃庭堅,米芾都有作品。從中可以看到排列者的對宋代書法的愛好傾向。

    要說《祭侄兒文稿》他為什麼能夠稱為天下第二,如果對沒有學習過顏真卿書法的人去講這件作品的技法,沒有多少意義。我四十年前學習書法的時候,聽前輩們說《蘭亭序》如何如何精妙。當時我連《蘭亭序》是什麼樣都不知道,對《蘭亭序》充滿了神秘的幻想。當見到《蘭亭序》後,卻大失所望。根本看不出他的神妙在那裡。在透過學習以後,才知道他的神妙。所以要說《祭侄兒文稿》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只有你學習了,你就知道了他的精妙所在。不然,光聽人說,自己領會不到,看到的仍然是塗塗抹抹的一篇不成樣的書稿。

  • 6 # 123細柳

    天下第二行書和王的天下第一行書一樣,包含的藝術價值有兩個方面,一,包含著古書法人所具有的本能書寫的筆法。二,包含著古書法人在自然書寫中的結字規律。

  • 7 # 東西局

    看一幅作品,除了他的藝術價值之外,更要看他背後的歷史意義,以及作品作者做過的事。

    《祭侄文稿》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就不說了,既然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名義上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真跡已經找不到了,只剩下臨摹本。所以,《祭侄文稿》是實際上現存的天下第一行書),那肯定是經過無數的名家肯定的,在這兒我就不班門弄斧了。我更想說說這篇文稿背後蘊涵的東西和作者本人。

    顏真卿,三歲喪父,自幼隨母親寄居在外祖父家,25歲中進士甲等,後因母病逝,回家丁憂四年,任官期間,剛正不阿,多次得罪楊國忠,後被外放平原郡,任平原郡守期間,抗擊安史叛軍,為後來的平定安史之亂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賊勢大,無奈棄城,歷經艱辛才前往鳳翔拜見唐肅宗,又因其剛正不阿的性格,多次得罪當朝宰相,多次被貶,但始終初心不改。

    建中四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當朝宰相盧杞因厭憎顏真卿,說動唐德宗派顏真卿前往叛軍營中傳旨,朝中大臣皆反對,且勸告顏真卿不要去,但顏真卿明知此行必死,仍坦然前往,終因不肯屈服於叛軍而被殺。

    乾元元年,顏真卿派人尋獲其侄顏季明的遺骸,他親自揮毫寫下了《祭侄文稿》,全文二百三十四字。這二百餘字,字字都浸透了顏真卿的熱淚,我相信,寫就此文時,顏真卿流的眼淚要比他用的墨多很多倍,這篇文稿除了他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歷史價值,這篇文稿蘊涵了為國盡忠的精神,這篇文稿蘊涵著絕不屈服,毫不妥協的大義,這篇文稿告訴我們何為中華風骨,這篇文稿更揭示了中華文明五千年能夠屹立不倒的原因。

    這篇文章介紹的更詳細,https://mp.weixin.qq.com/s/hIJetl1LLtVwUL8dVE-Uog

  • 8 # 老廣行書

    安史之亂中,顏真卿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及其第三子顏季明苦戰三日,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餘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凌遲處死。

    乾元元年,顏真卿派杲卿長子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屍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屍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  

    可以想見魯公書寫時的情緒如何——筆墨的工拙已無暇顧及,全賴書寫功夫積累和精神意志的自然流露。文稿線條凝重,筆力艱澀,筆勢雄奇,無法之法純以神得。情緒隨文稿內容而波動,沉痛悲憤,掩抑不能自持,筆墨線條與情緒高度一致。

    《祭侄文稿》能夠稱為天下第二行書,主要是因為其文稿書法對作者情緒的表現力,已經達到極致高度,無法超越。

    王羲之《蘭亭序》以書法之美至極,後人無法超越,而稱其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以其書法對情緒的表現力達到極致,後人無法超越,故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其藝術價值和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 9 # 季濤談收藏與投資

    顏真卿的書法《祭侄文稿》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其藝術和歷史價值在於:

    1、《祭侄文稿》記載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它見證了“安史之亂”中,國家棟梁為報國家被侵略之仇,以命相搏的歷史。

    當時,顏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結果次年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顏季明被捕。

    敵軍勸降,顏杲卿不從,敵軍便當著顏杲卿的面把他的兒子顏季明的頭砍下來。

    顏杲卿眼睜睜地看著兒子在自己面前斷頭,依然堅守著忠誠,破口大罵,誓死不降。

    敵軍沒辦法,只能把顏杲卿的舌頭割下來,這就是後代文天祥正氣歌裡所說到的“為顏常山舌”典故的由來。

    一年以後,顏真卿反攻,收復常山,在廢墟之中發現了侄子顏季明的頭顱。面對著他的頭顱,顏真卿悲痛地寫下了這篇《祭侄文稿》。

    2、這篇書法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技法,而是感情。這幅作品中就飽含了顏真卿最真實和悲痛的感情。

    這種感情是如何體現的呢?你看這一處塗抹:為什麼將“從父”兩個字塗掉,改成“第十三叔”?

    要知道,我們往往脫口而出的話,才是我們的真話,後面塗改的部分,是我們想要更莊重的修飾。你可以看到顏真卿脫口而出的話是“從父”。

    可見,他非常疼愛他的這個侄子,雖然在古代,“從父”就是“叔叔”的意思,但是從字面上,從父的感覺比叔叔要親近得多。

    在顏真卿眼裡,這個侄子就像自己的兒子,他在後面也講到,在他們下一輩中,最有才華人品最好的就是顏季明,他特別心疼這個侄子。

    比如看這觸目驚心的一捺:“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正期望(季明)能夠得到幸福和作個好官,誰想到逆賊(安祿山)乘機挑釁、起兵造反。

    “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我們看到了整篇文稿中用筆最重的兩個字“尓父”,尤其是“父”,最後一捺觸目驚心。

    我們可以感受到顏真卿與顏杲卿的兄弟情深,大概寫到這裡,想到他的哥哥,他實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它短短的234個字中,濃縮的是顏真卿面對親人逝去時的滿腔血淚,面對國家動盪時的深深憂慮,更是中華民族在危難之際頑強不屈的脊樑。

    3、《祭侄文稿》最能反映顏真卿書法的原貌。通常說的顏體是指顏真卿的正楷,正楷是廟堂書法。人們現在看到的正楷大部分都是當時官方的碑刻,或者家族內部具有禮儀性的正規碑刻。各個時代要求不一樣,有一些士大夫寫楷書不會寫得那麼規整,但正楷的用途就是廟堂書法。

    顏真卿的楷書也是在廟堂書法的規範之中,但它很有個性。它的筆畫有一種向外膨脹的感覺,內在的氣場很強,照他的筆畫寫下的字力量很重。顏體的感覺就像戲臺上宰相出場,端著範兒。所以後來宋代很多官員學習楷書的時候,都會選擇練習顏體打底,人們小時候練書法時大人也都建議學顏體,字可以寫得很大氣,將來的書法藝術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

    顏真卿的字從規範化的正楷發展出如此強烈的個人面貌,跟他的個性有關,人們知道顏真卿這個人特別忠烈、正直。字寫得漂亮不難,但是想避免千篇一律很難。

    《祭侄文稿》體現的是日常、快速書寫的面貌,就是顏真卿這個人平時是怎麼寫字的。有人說《祭侄文稿》寫得不好看,但其實不然。《祭侄文稿》是一篇草稿,它後來應該用楷書再正式謄寫一遍,在家族的祭奠儀式上焚化追悼亡魂。從這篇草稿上能看出,顏真卿個人平時的書法功底也相當精湛,而《祭侄文稿》最能反映顏真卿書法的原貌。

    從書法藝術角度上分析,《祭侄文稿》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書為心畫,書如其人”。寫祭文之時,顏真卿的內心非常悲痛、悲憤,壓抑不住的澎湃情感流淌在指尖,它記錄下了書法家的情感符碼。顏真卿沒有刻意追求字型的完美,他把自己最真實的狀態表現出來:忽然哽咽了,寫不下去,要停下來思考;這裡寫得著急了些,句子或者措詞不對,需要塗改。顏真卿是名門大族之後,朝廷命官,要考慮自己所寫是否合乎禮儀。他的感情不是一瀉千里的,而是有放有收,有頓挫感。情感流淌的節奏感、文字風格的節奏感和書法書寫的節奏感,這三重節奏在《祭侄文稿》中融匯交響,讓作品擁有了豐富的層次。

  • 10 # 畫說吧

    《祭侄文稿》何以稱天下行書第二?其實只是推崇之言。換句話說,稱天下第一,或第三也未嘗不可,只是歷史上有人這樣排名而已。《蘭亭集序》真跡稱天下第一行書,但又據說唐以後無人得見,只剩傳說。《祭侄文稿》便成了不是第一的第一。本卷書法珍貴的原因有三:一,出自楷書大家顏真卿之手,而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影響僅次於王羲之,且其紙本行草書法存世的相當罕見;二,《祭侄文稿》背後講的是一個忠烈的故事。三,年代的確足夠久遠。結論是,《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現存罕見的紙本行書珍品,其結字佈局皆出天然,是書法家技法、真實情感和情緒的綜合展現,與他體行書的精神風貌迥然相異。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絕世獨立,不可複製,故在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無可替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電池中電解質不一定處於溶液狀態,對嗎?請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