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簡評

    生與死的問題,大抵自有人類以來,就一直是人們最關心的核心問題。普通百姓是解決不了生死的問題的,能解決的都變成了聖人。2500年前是人類文明史上的軸心時代,那時東西方都出現了聖人。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有一本對話錄——《斐多》,這本書中記錄了蘇格拉底透過嚴密的推理,得出了生命不滅的結論。因為生命不滅,所以蘇格拉底並不畏懼死亡。在他本可以離開雅典而活著,卻選擇留在雅典飲毒酒而死亡。注意,是談笑風生中飲下那杯毒酒的。

    這時的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尼,學遍當時所有知識,又歷經六年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證悟生命的本來。嘆道:“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他也解決了生命的終極問題,即生命不滅,因各自業力而輪迴於三界六道。

    同時候的東方孔、老也解決了這個問題。人們都知道,中華文化是講“生”的文化,即活著的現世生活。孔子也基本不講死後的事情。有弟子問,也被孔子呵斥。譬如,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有人說,孔子自己也搞不清楚生死問題,所以不好回答。恐怕其實不然。《孔子家語》致思篇說道:“子貢問於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將無知乎?’子曰:‘欲言死之有知,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無知,將恐不孝之子棄其親而不葬。賜不欲知死者有知與無知,非今之急,後自知之。’”

    孔子不談生死是有原因的,只因當時弟子的根性沒一個夠格的,機緣不到,說則有害。所以子貢後來感慨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之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而聞也已。”

    總之,孔子心中當然明白生命的終極問題,絕不會是斷滅空。

  • 2 # 天磨責難

    朝聞道,夕可死。真是早晨聽道,下午太陽下山可死。這句話中只有一個字“道”你知道,你懂道,晚上可死,問題是你知道嗎?恐怕是你什麼也不知,糊里糊塗就死了,百分之九十之人什麼也不知,可以說,到死也不知,就死了,十分可惜。

  • 3 # 軍師狗頭

    如何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生死觀?個人觀點,諸位可一笑而過。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里仁》。《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朝聞道,夕死可矣”拆字而解為:朝(zhāo)早晨,(cháo)對古代統治地位國的稱謂。聞(wén),指聽見或看見或用鼻子嗅到。道(dào),指說、講,指規則,指方向,可以是實際上的道路方向也可以是思想意識上的方向,指量詞。夕(xī)泛指傍晚。死(sǐ),與生對立,泛指失去生命。可(kě)泛指允許、能夠、值得、適合,(kè)副詞。矣(yǐ)完成時態語氣詞。

    那麼單字釋義這麼多,如何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呢?這對於外國朋友來說是極其困難的。但是對於華人來說,卻又十分簡單。初看此句,瞬間理解為“早上聽到道理,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但是這麼理解對不對呢?不認可,但不能說錯。首先要看到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是聖人孔夫子所說。而孔夫子是儒家創始人,儒家創立時的核心思想便是“仁”“禮”。孔夫子周遊列國,在各國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但沒有一國接納他的方案。於是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早上聽到了有國君採取了仁政,那麼叫我晚上去死也是可以的”。那麼這麼看對不對呢?同意,但是還要結合。《論語·里仁》4.1-4.7節中講到仁道的方向,而“朝聞道,夕死可矣”在這裡則可以被理解為“如果你早上聽到了關於仁愛的道理,以前不符合的想法,可以在晚上忘記它了”。至於究竟是何種解釋,諸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俗話說,看事物要全,但是有時候也需要斷章取義,實乃取其精華去其糟柏。孔子的“殺身成仁”“朝聞道,夕死可矣”如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就算失去生命也值得,那麼這個人就註定不會是平凡人。

    死不足懼,但不輕易言死。本人沒有親歷過,但是卻也認可當人有了追求的東西,便奮不顧身。所以,此句中的生死觀,是為了理想,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而奮鬥不止的大魄力生死觀,是“重於泰山”的生死觀,是“小死既為大生”的生死觀,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欽佩的。

  • 4 # 陳廣逵

    從“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中探討生死觀似乎跑偏了,它只是探索知識、獻身真理的態度和精神,體現一個人的人生境界。

    不錯,這句話體現出了人生的價值觀,但它與生死沒有必然聯絡:一個人聞道不聞道,該死還是要死,誰都擋不住;一個人想不想死,不是聞道了就會死,或者聞道了就不死了,或者聞道不聞道死後身體有特殊變化。

    其實“朝聞道,夕死可矣”談的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求索不止,嚴於律己的人生態度。這是一段常常被人引用的話。這裡的“道”究竟指什麼?是社會公認的做人處事的原則,是仁是義,是忠是孝,是學習鑽研方法,是學問,還是“事物當然之理”,不得而知;但作為一種探索知識、獻身真理的態度和精神還是應該弘揚的。

  • 5 # 河洛QAQ

    朝聞道,這個道是啥?夕死則已,我就聽個道怎麼會死呢?原來啊~應該是我原來理解的事是錯的,重點是還把這錯誤傳授給了別人,現在我明白了自己原來錯了,糾正了自己的錯誤,但是想到原來的事,真是羞愧死了,就想人常說的,我已經死了好幾次了,這裡的死怎麼可能是真死呢?是原來的自己“死”了吧

  • 6 # 白耀亮

    看到一群歪和尚把經念亂了,我就囉嗦幾句。死亡一直是人類最為懼怕的事,不管你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都同樣恐懼死亡。所以好多聖人與教派的核心都是圍繞解釋死亡或規避死亡,或延長生命來定義的。

    其實人類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未知。因為不知道死後的世界是有還是虛無,是前世的繼續還是推倒重來。人類所有的害怕都是來自未知,如果不想害怕,就要明道。道是什麼?就是萬物運轉之規則。等你明悟了萬物的規則,也就是明白了道。也就真正的明悟了死亡的含義與死後的世界。既然明白了死亡,自然就不再畏懼死亡,隨時都可以去死了。

    這裡的聞,不是聽見的意思,而是明悟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只要明白了道的規則,就不再畏懼生死。明白的是道理,不要去死摳字眼了。

  • 7 # 淡漠千里1

    子曰“士志於道”。孔子認為士人君子人生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聞道、行道。而聞道、行道的終極目的則是使天下人(當然也包括自己)更好地生活。因此,孔子不會鼓勵人們付出生命去聞道,更不可能讓人聞道後可以馬上去死。至於捨生取義之類的大話是後來的孟軻說的。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而沒有說:聞道即死可矣。意思是,士人當孜孜以求道,哪怕臨死前才得道,即便沒有足夠的時間親自行道,只要來得及將道傳予後人,能夠使後人受益,那麼這一生雖不算圓滿,也算是沒有太大的遺憾了!

    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人生得其一則可死而無憾了!

    人類的一切學問都應當是用來服務於生命的,值得用生命去換的只有生命的延續!

  • 8 # 南迦巴瓦山

    這話不難,即 “ 人得活個明白,別稀裡糊塗的活了那麼一世,稀裡糊塗的就死了,白活這麼一場。" , 生死天定 人力難為 , 怎麼活著 那還不得由一回自己 。 左頃分子硬是把夫子這話解讀成 早上為真理所昭示,晚上即可為之獻身。 其實這段是在強凋聞道,聞道者 認知世界 發現真理 。 知而踐行者 幾近於聖 。

  • 9 # 道之人137113144

    《朝聞道,歹可死矣》,那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知識爆棚卻成不了智慧的瓶頸,是內心糾結掙扎時的哭泣。當你誠心向道,經受住《上天》的考核,你自然得道。

    但是,當你得道後,你才會明白,以後的路比未悟道前更加艱難。沒有悟道的人,凡事可以找出千百個藉口輕鬆說服自己。但是,悟道後的人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局裡,卻找不到一個退縮的理由,視死如歸。

    你們看孔子一生就知道了,你聞道後,就去昇天了嗎?沒有,你得道後,窮其一生去教學,一路遇到多少艱難險阻,你後退過半步嗎?沒有,他一直志力於,做啟蒙大眾的偉大事業。

  • 10 # 使用者54340331831

    早上如果知曉了做人做事應洽到好處的道理,知道了人應遵循,順應自然規律,人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道理;即使晚上死,也無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的你最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