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打假武士
-
2 # 乾誠法律劉寶田
投資理財其實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定要找正規的投資理財平臺,如何分辨是不是正規理財平臺,首先看他這個理財機構有沒有金融牌照,沒有金融牌照的公司在法律上是不允許做金融的。所以沒有金融牌照的機構一定不要做,有金融牌照的也是有風險的,也要選擇合適的投資渠道做。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適合老年人理財的平臺:
1.銀行理財銀行理財風險比較低,適合老年人理財,只是銀行理財的收益比較低,年化收益率在3%-5%之間。買銀行理財記住一點,不要在股市熊市的時候買基金產品。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虧損。
2.保險理財保險理財的風險非常低,年化收益率在3%-5%之間,個別產品可能會高一些。保險理財弊端就是時間較長,動輒十年二十年的。
3.信託理財對於有大額資金量的老年人朋友可以投資一些信託產品,信託的風險也不高,國家監管較為嚴格。全國目前只有68家信託機構,數量也比較少。信託的起投點比較高在100萬,年化收益率在5%-10%之間。
以上三種渠道比較適合老年人投資,風險可控。老年人如果就是愛參加不正規的高息理財,你可以跟她講不安全,可以利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勸說,比如誰投資的不正規的理財損失了很多錢,多講一些投資失敗的案例,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現在不正規的理財平臺有很多,你看中的是人家利息,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去年就管P2P理財平臺就暴雷了幾百家,涉及資金幾千億人民幣,多麼嚇人啊。如果就是想投,資金量允許的話,可以少投點,跟著公司玩,但是要做好心理準備,這個錢最後損失了,對生活影響也不大。
-
3 # 成都中慧和合培訓
我婆婆也是一個非常喜歡理財的人,每次聽到高回報的私人借貸總是忍不住投入。老人一旦被洗腦,就很難轉變,我們每次都是告訴她一個道理,這個事情如果這麼掙錢,全世界的人都應該來了,銀行理財也不會有人買了。只要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就不會上當受騙。
-
4 # 錢小明678
1.銀行的理財業務是正規的。可放心參與,但要在銀行營業廳內辦理並有買賣協議。這可以鑑別真偽。
2.為了保險起見,網路、街頭攬客和電話理財產品等理財業務不建議購買。老年人生活方式簡單,缺乏情感寄託平臺,容易上當受騙。但我們要想說服老人必須言之有理、有據。讓老人從內心認識到隨便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
3.平時要多與老人溝通,即便是購買了理財產品,也要幫助他們鑑別真偽,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於涉嫌詐騙的,可及時報警維權。
4.老人理財是一種好的習慣,我們要做的是幫助他們把好關,樹立正確的的財富觀,不貪婪就不會上當受騙。
-
5 # 張生意168
我有幾種方法:
1、從網上找到一些投資者在不正規理財平臺投資被騙失敗的案例打印出來,給你媽學習學習,讓她從中汲取教訓,反思自己有沒有掉入陷阱。
2、把你媽投資理財的產品拿出來核對一下,哪些正規和合法,如果有不合法的,及時退出資金或者報警。
3、買幾本關於投資理財的書,系統認真的學習一下如何理財,避免上當受騙,同時也是保護本金和獲取回報的好辦法。
-
6 # castiel24329187
所謂“正規”的,在我給的圖裡面都能查到,然後你所認為“不正規”的,例如P2P,必須要把底層資產搞清楚了再買,不要奔著收益去。至於除了圖中給出之外的,只要是透過線下購買的產品,都可以跟他們說再見了(P2P屬於線上理財)
-
7 # 使用者6935828731
這種事情最難辦,跟那些老太老爺們去那些什麼健康頻普健康保健藥那種無異.老人群體中給這些騙的大部分都是比較孤獨的.才讓騙子傳銷的人有機可乘,所以重在多陪伴老人家.多陪伴他們多瞭解他們的心裡變化.才能更好的預防這類事情的發生.
-
8 # 穿越牛熊
喜歡投資是一件好事,不理財,你的資產將被通脹蠶食,但是亂理財,你的資產可能迅速破滅。現在社會各種投資理財產品,魚龍混雜,一不小心就會踩雷。比如類似傳銷的理財產品,比如之前爆倉的P2P非常多。如果想保證本金的安全,建議還是先多學習理財知識再開始理財,不要盲目跟風。
那麼老人理財勸不住,怎麼辦呢?首先你自己可以根據收益率大致判定一下這個理財產品靠不靠譜。
一般情況下,年化收益率在百分之四以內的,基本屬於保本型理財產品,高於百分之四的就有虧損本金的可能,年化收益率在百分之十以上的,你就做好血本無歸的打算。
為什麼這麼說,這和我們自己去理財是一樣的,自己理財百分之十以上收益的投資肯定要配置股票類資產才能達到,甚至是配置期貨這種風險更高的資產。如果有人保證每年給你百分之十以上的分紅,除去他自己的抽成,管理運營費用,他要做到百分之十三以上才能賺錢。這個盈利能力基本是很難保證每年都能實現。
那麼老人已經買了怎麼辦呢?可以讓老人先退出來一些,給老人說風險太大,不能把養老錢都放進去,咱們先拿小錢實驗一年。這種高收益的騙局一般也就一兩年就該跑路了,實在勸不住只能儘可能降低損失了,花錢買教訓吧。
-
9 # 發白的老照片
實話說,這種事情確實比較難辦,老年人認準的事情一般很難勸其回頭,就和入傳銷被洗腦了一樣,不碰個頭破血流是不會醒悟的。從你勸不動你媽的這種情況來看,老人家估計是投了不規範的高風險理財了。之所以不是銀行理財是因為銀行不會做近似洗腦般的營銷。再則,銀行理財收益不高,誘惑力不大。其次也不是規模大實力雄厚的P2P平臺,因為此類平臺一般都只做線上營銷,老人家一般接觸不到。剩下的就只有地方性的線下的,只能靠巧舌如簧近似於騙的那種高風險的理財公司了,這種公司的拿手好戲就是洗腦,還洗的比較徹底。
遇到這種公司騙了自己的父母,子女也是乾著急,話說的狠了還傷感情,這種事確實難辦。不過,作為子女還是要冷靜處理。老人投資的公司一般都在本地設有實體辦公場所,你可以向警方尋求幫助,讓警方介入調查,儘早的挽回損失。
當然,警方可能由於證據不足為由不予干涉,那就比較難辦了。只能慢慢勸阻,尤其要想辦法阻止其繼續追加投資。可以用善意的謊言說你有收益更高和更好的投資專案,想辦法把父母的錢轉移到你的保險櫃裡,等理財公司暴雷後再向父母解釋。
父母已經買的理財那也只能聽天由命嘍,不過你要實時關注理財公司動向,如有不測,第一時間報警,及時止損。對已兌付的資金,也要想辦法阻止父母繼續復投。
-
10 # 張小帥說理財
正不正規不是靠感覺,而是有鑑別標準的。首先,我們需要認可老人或者其他任何人的理財意識,只有金融流動起來了,經濟才能有促進。只不過現在市場魚龍混雜(其實任何國家都一樣,都有這樣的情況)。所以,需要認真仔細鑑別。
理財的風險主要有產品本身的風險受市場等環境影響,另外就是產品的研發和使用方的道德風險,所以基於以上兩點,來鑑別產品和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第一,選產品的4問,問起點,問監管,問牌照,問出身。
所謂起點就是客戶群體的區分,100萬以下起點,就是面向不特定群體的產品,通常為1萬起,5萬起等較低起點。而面向特定群體募集的產品都是100萬或者300萬起點,這個是區分公募和私募的重要指標,如果私募產品告訴你小於100萬起點,那就是危險的。
然後是監管和牌照,每個產品的發行方都有自己的牌照,而產品的銷售機構也有自己的牌照,而具備銷售他人發行的產品的銷售機構全國一共也沒有多少家,其他機構只能銷售自己家生產的產品叫自銷。而每個牌照都有對應的監管部門,如銀行信託,保險歸銀保監,基金,證券,資管歸證監,而小貸公司歸地方金融辦,金交所歸省金融辦,商業保理和融資租賃歸商務部設立銀保監監管。而如果沒有以上牌照及監管的產品都是打著理財名字非法募集。而特別要說的,小貸公司是不許向社會募集資金的,只有合夥人自有資金可以放貸,而P2p可以向社會募集,但根據目前的規定,正處於整改中,不合規的機構都將退出,那麼這類機構的產品謹慎選擇,畢竟誰也不知道下一個退出的是不是你。
然後就是產品出身,其實僅指能看到的產品,比如銀行系,證券系,信託系,保險系無外乎這幾個方面。
沒有以上4問。就有可能引發道德風險。
有了4問以後就看產品具體投向,如果投向你看不懂,或者沒有人能給你講明白,你自己查不明白,那麼你的風險認知不適合這個產品,你需要謹慎選擇,因為產品都有風險,你需要選擇你的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與之匹配的產品,所以,你需要你的客戶經理給你講明白,是聽得懂,而不是依靠忽悠去買。
最後再說下,任何依靠實物搭售,任何以卡券類理財,或者收益明顯高於市場收益的產品都需要謹慎。目前收益率(百分之年化)存款1.9-4.5(一年~三年包括大額存單),理財2.8-6之間,信託私募資管等固收(銀行代銷6-8)(代銷機構代銷8-11),保險(5)浮動產品包括公募基金(股票債券),私募證券股權類都無法統計。
任何太高於以上的產品,均有問題,需要仔細鑑別。
回覆列表
什麼理財產品,全是坑,錢放在自己家裡,最安全,銀行好多設局就是坑,管好自己的錢袋子,不要讓狼看見,看見了就不屬於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