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沂藍書院趙月光
-
2 # 學之味
2008年1月的一天,一支修路隊在蕉城區城郊的上金貝村景區修整步遊道,偶然在荒草眾中發現一個頗有規模、形制奇特的古墓葬。這座古墓,從內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構成,整座墓佔地近200平米。古墓為弧形條石砌成高大圓拱,墓頂雕刻火珠蓮花,墓壁旁牆頭石雕雲紋螭首,左為祥雲紋,右為海浪紋。墓前石柱高約四、五米。墓塔落款為“御賜金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
上金貝古墓
經研究小組專家初步確認,古墓建造於元末明初,至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發現該墓被盜三次以上,墓室已是空空如也。其中,有部分專家結合寧德當地建文帝傳說及發現的五爪金龍袈裟等物證,對比古墓與明帝陵朝向一致,石雕形制、年代(火龍珠雕刻,該標誌是明代佛教中標誌性的器物構造),大膽推斷此墓為建文帝陵墓。他們對“御賜金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的分析也合理有據,如“圓明”,是“明朝”和“功德圓滿”的意思,認為功德最為圓滿的當然是皇帝;“圓明大師第三代”,即朱元璋曾自稱為圓明大師,第三代即他的孫輩,與“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孫”暗合;“滄海”合乎神州一統的帝王心理;“珠”則是“墓主姓朱,本是帝王”的隱喻。
事實果真如此嗎?結果可能會讓大家大失所望。經福建省文物局組織地方史志、歷史、明史、文物考古、文物鑑定等方面專家組成專家組考察論證,斷定這一墓葬並非建文帝的墓葬。雙方專家在論斷前進行了座談,交流了研究成果。福建省文物局方面的專家組認為,不能僅憑石構件造型來推測出墓主人身份。如果要確定墓主身份,必須有確鑿的碑刻、文字記載等實物才有說服力。
建文帝雕像
此後,福建省文物局方面組織的專家對墓中舍利塔上碑文“御賜金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十九個字做出解釋——前九個字指的是宋末元初高僧印簡。印簡,字海雲,居住大都,是忽必烈的老師之一,印簡圓寂後,忽必烈御賜他為佛日圓明大師。這在《續燈存稿》、《五燈全書》、《補續高僧傳》及《南宋元明禪林寶林》等史籍中,可以找到相關記載。而後十個字是代表墓主人“滄海珠禪師”,他是元代國師印簡的第三代傳人,“珠”是他的別名法號。此外,在上金貝古墓不遠處曾有一座金邶寺,據文獻記載這座寺廟始建於唐大中八年,歷經千年,高僧層出,佛教文化積澱深厚。元大德年間重建了寺院。寺周留下他的“蒙泉”手跡和一口紀年鐵鐘(已毀),上有“滄海彌珠”字樣,滄海珠禪師曾任金邶寺主持。最後,福建省文物局發出考察通報,宣稱,寧德上金貝古墓建造年代為元末明初,墓主為明初僧人滄海珠禪師,並非南京逃亡的建文帝。關於上金貝古墓是否為建文帝陵的紛爭才停止下來。
至於建文帝被永樂皇帝軟禁在支提寺中,最後結局怎樣?或是在支提寺中安度晚年,或是被永樂帝或其後人迎回宮中贍養。至於葬在哪裡,只能等時間去考證了。
-
3 # 天高雲淡131719
朱棣攻陷南京城,建文帝在皇宮裡放了一把大火,自此建文帝生死不明,成了千古懸案,至於葬在何處,也是後人推測罷了。
-
4 # 書華36
有人說成祖朱棣派鄭和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成祖孫子派的)是找建文帝,這絕對胡說。鄭和下西洋,是宣揚國威,朱棣的皇帝來路不太正,有點李世民。透過威加海內外,萬國來朝,顯示正統加以補救。
鄭和原姓馬,回民,元朝雲南色目人,從小跟有錢的父親到麥加朝聖,是個伊斯蘭。10歲藍玉徵雲南,被俘成了小太監(明朝將俘虜的兒童全部變太監,是個傳統)。在南京被朱棣,姚廣孝帶到北京,後成了親兵,獲戰功無數!朱允炆真在南洋一帶,早被鄭和下西洋那個陣仗嚇跑了,上那兒找?朱棣,姚廣孝,鄭和都是人精,這樣找豈不弱智?再說朱允炆一文弱皇帝,要坐船,到語言都不通的異國他鄉,就不怕海盜搶了?就不怕海里喂王八?所以朱允炆就在國內,我透過明史及有關資料分析,建文帝就在閩浙邊界,活了49歲。
這結論從何而來?我有推論也有事實。一、當時朱棣靖難打到南京在內奸的幫助下攻入內城,停止進攻等侄兒朱允炆死,突然皇宮火起,建文帝不見了。二、心腹大臣齊泰,在朱棣過淮河時就到東南募兵,實際是考查退路,已將錢兩佈於相關寺院。三、朱棣登基後一直安排一心腹在長江流域找朱允炆,此人叫胡英(廣),找人要秘密進行,打槍的不要。胡名義上是替皇帝找仙人張三丰。張三丰什麼人,那是宋朝得道成仙的人,道教老祖之一,傳說得道成仙了。他老人家如活到明朝,應該三百多歲了,胡代表皇帝找張三丰,屬於上墳燒報紙,呼弄鬼的!胡找仙人,不去道觀,也不上武當山,偏偏一個接著一個的寺廟轉!這個工作很辛苦的,胡二十多年沒在家過一個春節,到永樂十年,朱棣看他辛苦,召回京師封了個禮部左待郎(第一副部),但工作性質不變,繼續找。找到沒有?還真找到了。請看明史:在朱棣去世的前幾個月,當時有一個人拼命趕往北京,恰巧朱棣最後一次出征,出長城在宣化打仗。這人到北京後又不怕疲勞,又快馬趕到宣化。這人就是在外找張三丰的胡英,有什麼事這麼急,一定是有又急又大的事,甚至超過軍情。找著張三丰了,肯定不是;有緊急軍情,胡廣不管打仗的事;莫不是找著建文帝了?應該是,胡英到了朱棣的野戰帳篷,把朱棣從夢中吵醒,正要發火,一看是胡廣,朱棣立馬冒冷汗!這個不用多想,失蹤二十多年的侄兒找到了,不然胡英多大膽,敢夜闖皇帝大帳。他們談了什麼,這個明史無記錄,但明史記載君臣一直談到天亮,以後胡沒有再去找張三丰了,而是回禮部上班了。史上記載此後朱棣異常高興,可能是一塊石頭落了地,一下放鬆了幾十年的緊張神經,皇帝病了,並且一病不起,不久就找老爸朱元璋報到去了。如果你還要問,他們到底談什麼了,我真的不知道。但根據情況分析至少應有以下對話:建文帝要胡英傳話,請轉告四叔(朱棣),四叔皇帝做的不錯,我也年老體衰,出家幾十年,對皇位已無興趣!請四叔安心做皇帝吧。朱棣:胡愛卿以後多注意吾侄允炆的訊息,死後悄悄安葬,在多地多搞幾個墳。記住:此事只你我君臣知道。胡當即叩頭:我替朱允炆謝謝萬歲!這是分析得來的,信不信由你。一年不到,胡又出差閩浙交界處,這時的皇帝已是朱高熾,出差了半年!應該是安葬朱允炆!這樣推算建文帝49歲。朱高熾下旨,解放了包括朱允炆兒子(仍被隔離)在內的有罪(其實無罪)大臣,包括滅十族的方孝孺
從此胡英沒再出差,也不用出差了。
-
5 # 飛哥講歷史
朱允炆的墓葬在哪裡?
這個問題,不如問,朱允炆有墓嘛?
燕軍攻入南京之後,皇城大火,滅火後,有三具燒焦的屍體,經太監辨認,是皇帝、皇后、太子
那麼爭議就在建文帝是不是去世了?
第一,建文帝沒有去世
朱棣登基後,對忠於建文帝的臣子,剝皮、下油鍋,他們的女眷罰做官妓,並且實行‘轉營’(輪流送到軍營),一個女人一天要被二十多個人凌辱,還有專人時刻給朱棣彙報,死了的下聖旨餵狗
這TM就是變態,對無辜的女人都這麼殘忍,建文帝要是落朱棣手裡,結果不言而喻
如果,建文帝隱姓埋名,最多的傳聞就是做了和尚,不管他做了什麼,失去皇位之後,終其一生別說奪回皇位,就是小一點動亂也跟他沒關係,很明顯他就算沒死,也只是個普通人,一個普通人的墓葬,幾百年了,誰知道在哪
第二,建文帝確實去世了
一般情況,王朝更替,新建立的王朝都會對前朝尊重有加,修繕陵墓的事數不勝數,更別說是本朝的皇帝
可是,朱棣不僅沒有尊重他這位侄子皇帝,甚至抹除他的存在,將洪武三十二年延長至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去世,三十二年為建文元年,朱元璋要是知道自己多活了四年,估計挺開心的),並且更改歷史,刪除建文帝一切記錄,還謊稱自己是馬皇后親生
1595年10月,萬曆皇帝,恢復建文帝的年號
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定朱允炆廟號‘慧宗’,諡號‘讓皇帝’
人都不存在,怎麼會有墓?
最早知道朱允炆還是小時候看徐崢、張庭主演的《穿越時空的愛戀》,小呆瓜和小丸子,當時跟姐姐一起看,還為朱允炆失去帝位憤憤不平,而姐姐只關心朱棣的扮演者長的很帥,轉眼已各自成家,童真不在
希望看到這個回答的小夥伴告訴我,還記得朱元璋的老夥計是什麼嘛?
-
6 # 梅語飄湘
建文帝葬在湖南寧遠,疑似朱元璋傳給他的傳國玉璽就陪葬在他的墓穴中。
不賣關子,直接點題: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逃出皇宮,後來當了了和尚,活了89歲,葬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鯉溪鎮仙馬石行政村廠屋裡自然。墓塔銘全稱是“第一世慈覺山白掌智眉禪師塔”,簡稱“白掌塔”,墓碑是親自書寫的。從碑文內容看,朱元璋傳給建文帝的傳國玉璽疑似就陪葬在他的墓穴中。
(這就是建文帝生前親自為自己寫的墓塔銘 寧遠縣文管中心主任鄭成德拓片)
在墓塔銘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出“白掌眉叟親書”,也能看到“臣鄧林先有朋造”的文字。在亡者的墓碑上稱“臣”,體現了亡者的身份是君王,也就是說,智眉生前位皇帝。(我們在其它碑文上,也找到了智眉禪師的另一僧名:應文。)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說另一個問題。我們是如何發現朱元璋傳給建文帝的傳國玉璽就埋在這個墓塔裡的呢?
(大觀堡前的白掌石)
我們看碑刻最後一行:業主柏晚成;堪輿鄭爾玉,廷章。秘密就在這一行字裡。
業主,是指這座墓由誰來管理、祭掛。碑文中所寫管理者為柏晚成,是誰呢?其實就是指慈善機構大觀堡樂善堂,因為這個城堡就是他建的,他擔任了首任“白掌”(佛教語:白法掌門,即慈善大法的總管。所以,其碑銘上寫著“第一世慈覺山白掌智眉禪師塔”)。清朝乾隆年間,寧遠知縣汪輝祖覺得用個戶首名為該地區的地名,有失對墓主的尊敬,遂因音改為“百萬塍”,但民間從此就改用“柏萬城”。也即,柏晚成成了智眉禪師的代稱。這個名字其實藏著很深的秘密:“柏”諧音“白”,晚”諧音“王”,“成”諧音“城”,過去是豎寫文字,將“王”放到“白”下方,就是“皇”,與“城”聯在一起,就是指“皇城”。
堪輿:就是看風水的意思,即鄭爾玉為智眉禪師看的風水。但事實上,碑文的序言中已經說明,是智眉自己看的風水。說明,這個鄭爾玉實際上是代表智眉。為啥要用“鄭爾玉”來指代智眉呢?我們認真看,“鄭爾玉”的寫法用的是草體,跟現在的簡體字一樣,而不是“鄭爾玉”。“鄭”諧音“朕”,“爾”和“玉”上下組成一個字“璽”,“朕璽”指的就是傳國玉印。這種解說對不對呢?後面“廷章”就解釋了,“廷章”即指朝廷的印章。也就是說,智眉禪師用這種方法暗示,他爺爺朱元璋傳給他的傳國玉璽就埋在這墓裡。
-
7 # 小小嬴政
與其說建文帝到底葬在何處,不如先回答他到底死了還是沒有死,因為從現有的史書上來看,建文帝死因已經成為了千古之謎。
發端於1399年的靖難之役,是一場朱家子孫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朱元璋的兒子和孫子為了爭奪皇位,打得不可開交,四年戰爭,傷亡無數,朱棣終於攻進了南京,變成了明成祖。
而朱允炆呢?不知所終,軍士從皇宮的火堆中找到兩具被燒焦的屍體,據說一個是皇后,一個是皇帝朱允炆。朱棣以帝王之禮葬之,但是他自己的心裡也在打鼓,這到底是不是朱允炆?
果不其然,此後從民間很快傳出來各種說法,什麼建文帝沒有死,他化妝成了和尚跑掉了。有的人說他跑到了福建,有的說他出海去了南洋,甚至更離譜的是說他跑到了非洲東海岸。
建文帝到底死沒死,確實沒有人知道,但是有一件事確實是史書上確切記載了的,那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時間起點太詭異了,首航是在永樂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正好是靖難之役結束的第二年。
顯然,在中國當時航海技術並不發達的年代,一下子派出數百艘船組成的船隊,浩浩蕩蕩兩萬餘人,怎麼看都是不合適宜的。
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朱棣相信了民間關於建文帝沒有死的傳言,於是派出了鄭和以下西洋,揚國威的名義,出海尋找建文帝。
從1405年第一次到1422年第六次結束,鄭和的船隊走遍了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各個國家。但是令人感到詭異的是,1422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後,朱棣突然叫停了鄭和下西洋,1424年朱棣去世,再次重啟下西洋時,已經是1430年了。
這是為什麼?之前都是平均二到三年出航一次,為什麼第六次出航之後,停了下來呢?
因為1423年,明成祖朱棣得到了一個相對確切的情報,那就是錦衣衛找到了建文帝的墓。墓在哪裡?就在福建寧德。據錦衣衛密報,當地百姓發現了一座很是奇怪的墓,怪在哪裡?
一是此墓地處鄉村,但是卻跟皇家墓氣派相當,有地宮,有拜亭,還有舍利塔。墓前的裝飾花紋裡有閉嘴龍,而閉嘴龍是明皇家陵墓的標配。這座墓所在的村中,大部分人都姓鄭,而當年隨建文帝逃亡的22個大臣當中,恰好有一個叫鄭洽。墓的前邊不遠,就是寧德著名的金邶寺,如果說這也是巧合,那麼這個巧合似乎有些太巧了。
據此,史學家們勾勒出了當年建文帝的逃亡路線,從南京出來後,經劉家港出海南下,所以鄭和下西洋的起點就設在了劉家港。隨後,建文帝的船隊沿浙江沿海一路南下,由於朱棣追擊速度太快,最後建文帝的軍隊走到福建時全軍覆沒,他本人進入了寧德金邶寺剃髮為僧。
直到1423年死在了寺裡,被埋在後山坡下,被村民發現,報告了錦衣衛。也就是在這一年,朱棣叫停了一直進行的下西洋行動,因為目的已經達到,沒有必要再繼續耗費人力物力了。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史仲彬與建文帝》
回覆列表
《明史》的記載是:
“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史,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就是說南京城陷時,皇宮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既然不知去向,又怎麼能派宦官從火堆中找出帝、後的屍體呢?還過了八天後安葬?這記載本身就是矛盾的。按《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看見建文帝屍體,大哭,你怎麼這麼傻?我是來幫你的呀,你竟然不諒解。
“壬申,備禮葬建文君。讓百官祭奠,輟朝三日。”
那麼,如果葬了?葬在哪裡?如果備禮?以天子之禮還是王侯之禮下葬?這麼大的事情,《明史》、《明實錄》語焉不詳。
1,建文帝確實逃出了南京姚廣孝像
從《明史姚廣孝傳》中可以尋得一些蹤跡。永樂十六年,姚廣孝八十四歲,病重,朱棣去看望他,問他還有什麼要求,廣孝曰:“僧人溥洽關了太久,可以釋放了吧?”溥洽,是建文帝主錄僧。
當初,朱棣入南京城,有人建議建文帝化裝成僧人逃出皇宮,溥洽知道這事,有人還說建文帝就藏在溥洽家裡。朱棣便以其他事為由把溥洽關了起來,而命給事中胡濙等到處尋找建文帝,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獄已有十餘年。直到這時,朱棣因姚廣孝的請求,才下令將他放出來。姚廣孝叩首拜謝,不久便去世。
這段記載說明建文帝非但沒有葬身火海,還活著逃了出來。朱棣曾派胡濙等人四處尋找過他。那麼建文帝去了哪裡呢?說法很多,我這裡只談建文帝葬在哪裡。
2,福建寧德的陵墓不是建文帝的寧德上金貝半山腰古墓,所謂的建文帝的陵墓
2009年8月有個最熱說法,認為建文帝葬在福建的寧德上金貝半山腰上的叢林中一座墓中。主要依據有兩點:
一是墓及裝飾。該墓的前面兩邊各有一條閉嘴龍,這是明代墓的標誌。墓塔下有蓮花座撐起,這跟和尚有關。墓的各種構件精緻豪華,其結構和格局體現皇族氣派,尤其古墓舍利塔的蓮花基座造型與安徽鳳陽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蓮花座造型完全一致,而這種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此外,墓的朝向為座正北朝正南,只有皇帝才能用這個方位。
墓前舍利塔蓮花座與鳳陽明皇陵和淮安明祖陵蓮花座造型完全一致
其二則是寧德支提寺的明初袈裟,經鑑定,這件袈裟是明永樂之前製作的,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工藝非常複雜;袈裟周邊設計的圖騰狀十八隻五爪金龍,均是閉嘴龍,是典型的明初龍造型,極有可能是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所敕制,而袈裟最下方內嵌“福壽”兩字的宮燈狀圖飾,正是朱元璋的獨家標誌。
支提寺袈裟
但不久就有專家指出舍利塔刻字“御賜金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19個字,是指印簡大師第三代弟子“滄海珠禪師”的靈位。閉嘴龍的真名叫螭首,與南京元代龍翔集慶寺遺址出土的螭首一模一樣。
墓前所謂的閉嘴龍,其實是很普通的螭首。
但即便如此,該墓已立碑並被冠以“建文帝陵墓”招徠遊客。
3,建文帝被葬在武漢寶通禪寺洪山寶塔旁武漢有一位姓讓的老人,他說他是建文帝的後代,建文帝就葬在武漢寶通禪寺洪山寶塔旁。
他家譜《讓氏家譜》顯示:讓氏的始祖,讓鸞,就是建文帝,因為燕王朱棣造反,焚燒宮室。建文帝從地道逃出,流落民間,改姓讓,因為讓出皇位,化名鑾。讓鑾,即讓出金鑾寶殿的意思。因擔心招來滅門之禍,讓家祖輩一直告誡子孫,不允許公開讓姓的來歷。
武漢寶通禪寺洪山寶塔
由於年代久遠,已尋不到墓室蹤跡了。有機會去寶通禪寺的話,可以找找看。
明末查繼佐,寫了一本《罪惟錄》,列舉了建文帝下落的23種可能,同時他又認為23種可能沒有一種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