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偶得趣知錄

    個人感覺習慣還行吧。

    先來說說我的習慣。

    我會把“讀書”分成幾類,不同的類別有不同的看法。

    一是學習的。比如說上學的時候的課本,參加工作之後,各類培訓考試的書。對於這些書,我是堅持逐字逐句地讀,該背的背,該理解的理解。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考試,有一本書內容很多,涉及面和廣,一個人憑自己大學學的東西以及工作經驗是很難到那個廣度的。所以書裡面講的東西有很多是沒有見過的,理解起來很麻煩。我在看那些內容的時候,不斷地上網搜,圖片、論文等等,網頁上沒有就去論壇裡面找、問。做到沒有盲點。

    二是興趣類的。比如說我平時喜歡看的幾本書:《紅樓夢》、《世說新語》、《論語》、《易經》等等,我就買來紙質版的放在家裡面,隨手翻看。像這些書,我一般不太強求第一遍就看得有多透,偶有所得便好。主要是經典,看得有趣,看完還想再看一遍。甚至根本不需要從頭開始看,隨便翻到哪裡看到哪裡。

    三是獵奇類的。也有些書,可能很暢銷、很流行,但是實際上以知道故事情節為主,這種就在電腦上,手機上瀏覽一下算了。

    這樣張弛有度,該學的學到了,不需要記的也沒佔用太多的大腦記憶體。所以還不至於成為書呆子吧。

    舉個反面的例子,我曾看到有人學《易經》,買來十幾個版本的書,看到後面十幾本書裡面密密麻麻全部都做了標記,搞到後面自己喜歡一個人在那念念叨叨,感覺走火入魔了。這樣我還是覺得不太好。同樣,學習類的書,太不放在心上,肯定也不行,那個是吃飯的傢伙。獵奇類的書,推崇得太高也沒必要。

  • 2 # 山間楊柳枝

    我喜歡讀書,自己認為:我讀書的習慣還不錯。

    我絕對不會成為書呆子。因為我讀書是有目的性的。我讀一些工具書是為了工作,讀繪畫書是為了畫畫,讀詩歌、散文是為了陶冶性情,讀通俗小說是為了豐富枯燥的生活....

    書呆子是如何練成的我不知道。估計書呆子都是性格內向,朋友較少,常年與書為伴的人。不過我認為書呆子肯定在書裡獲得了超乎常人的樂趣。才對書如此沉迷。

    書是我的摯愛,在書中獲得的知識,豐富了我的生活。

  • 3 # 每週講故事

    讀書和生活是兩個腳走路的關係,社會這本書也是很厚的。書和生活你都要關注。你可以在對生活的觀察中找出你的疑問,然後去書裡找答案,找出為什麼,或現象背後的本質,當你能將兩者比較好的結合才是知行合一。

    讀書讀成書呆子的人,一般是因為看得書不夠廣,不夠雜,所以無法形成自己的分辨力,判斷力。另一個就是光讀書,光信書,不關注生活和社會。

    如果有一個好朋友或一群人在一起看書,過後並在一起討論,其實對書的理解,對個人認知的提高會大大不同。但一般我們沒有這種條件和氛圍。我們的中學看書或文章要求寫出的觀點有點,可能是為了應付考試。其實每本書,每個人看完,關注的角度,個人感受是不一樣的,需要的就是大家都講出不一樣的觀點,那在交流結束後,每個人就能收穫20到30種不同的觀點,也能容易個人理解他人的內心認知。

    看書不是讓你去相信所有書中說的每種生活,每種人,每種觀點,只是讓你知曉,曾經有人是這種觀點,有人是如此生活,如此思考而已。如果一個人將一本小說,一本作者虛構的小說內容當成一部紀實片,紀錄片去理解,去記憶,那就真要變成一個書呆子啦。

    所以,當你拿起一本書,在閱讀之前,你對這本書是屬於什麼種類的,別人對這本書的評價,作者的有關情況,是如何創作這本書的,你都可以事先了解清楚,再開始看,看完後,你可以有意識的將書中對你有衝擊,或你有疑問的都可以記錄下來,即找途徑解惑,現在解惑太容易。

    其實,我認為多數人的知識結構都不怎麼完整,即有缺陷的,如文科生對理科知識的不瞭解,理科生可能對文學歷史哲學等的不清楚。這可以是一個補足的方向吧。另外大多數人對哲學書不怎麼看,對心理學的書不怎麼看,其實我覺得這類的書大部分人應該多看看,因為當我們步入社會,對人與人的相處有疑問,對社會等的不瞭解,就能透過這兩方面給我解疑,找到答案。

  • 4 # 塵泥香如故

    工作馬上六年了,最深的體會就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讀書讀成書呆子的不能說沒有,但是很少。生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為了更好的生活忙忙碌碌,只有少部分人能一直堅持“讀書”,成為“書呆子”更多是一種奢望。

    說到讀書習慣,往往因人而異。極少數人嗜書如命,對知識的渴望欲罷不能,恨不得無時無刻不在讀書,這種人已經到了一定的境界,像毛主席這種聖人;有些人透過讀書來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他們覺得讀書是提升自身修養、更好了解外界的重要方式,往往每天有一個固定的時間用來讀書,像馬雲這類企業家;有些人讀書是為了提升自己以便更好的工作,像絕大多數工薪階層;還有些人讀書是為了娛樂和消遣,這類人往往選擇小說和雜誌作為閱讀目標,像打工一族。

    年輕的時候有大把的時光可以揮霍,卻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等到碰壁了,儲備知識捉襟見肘了,往往又沒有時間去學習了。所以,趁著年輕還沒有離開校園的時候,多積攢一點,後面的路就更好走一些。

  • 5 # 斌峰11

    “書到用時方恨少”也許是一些文人的自勵,或是對他人的激勵語。從開蒙到讀高中的學習中:一是為了吸取知識營養,一是為了應對繁瑣的考試。家藏萬卷書,不讀也枉然。但是死讀書是不行的,整天都把頭埋在書本里不是讀書的本意,博覽群書是能在書的海洋裡吸收知識精華,提升思維和經驗,能夠活用在社會生存和社會創造中。在社會磅礴發展的今天經濟與知識相對接。我也有讀書看報的習慣,少年時期也有整天沉迷於那些小說丶名著丶歷史書藉中。愛好歸愛好,我為了生活只能整天奔波在社會生活圈裡,讀書看報只能是作息時習慣的看一丶二十分鐘的書報,易入睡進入夢鄉罷了。

  • 6 # 心理講師初雪

    我覺得我讀書的習慣挺好,不會成為書呆子。我讀書有記讀書筆記、思考和寫讀後感的習慣,不會照搬書上的內容,或者盲目相信書上的東西,而是對書的內容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有句話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如果盲目輕信書上的內容,而缺乏自己的分辨能力,那就容易成為書的奴隸。畢竟每本書都有各自的侷限性,有些書的內容是作者自己的主觀看法,所以我們需要邊看書,邊思考;同時還要把所學的知識進行輸出,應用到生活中,這樣才不會“死讀書”,成為書呆子。

  • 7 # 仰望星空的讀書郎

    讀書是個人的修行,可以使人變得更自律,自律的人做其他事情會越來越有條理,慢慢會逐步走上人生的快車道,這是我讀書以來最大的體會。

    讀書是對讀書人自身的一件好事,讀書讀成書呆子的那是他自身心裡出了問題,和讀書沒有直接關係。

    古往今來,多少歷史名人、聖賢都是因為讀書而奮發有為,進而可以名垂青史的。

    讀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格局,可以開闊一個人的眼界。人類正是因為有了書籍才會使生存與發展的智慧得以代代相傳,這就是書帶給人類文明的福利。

    讀書可以慰藉一個人的靈魂,令人在茫茫迷途的人生旅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也會讓你越來越知道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以真正的讀書只會令我們越來越好,越走越遠。

    朋友們,希望大家早日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 8 # 簡一心理學

    在我看來,讀書的習慣好不好和成為書呆子之間沒有必然聯絡。

    那到底什麼是書呆子,剛去百度詞條上搜了一下,解釋如下:書呆子,舊時泛指死讀書,教條主義 ;書生氣很濃,不諳世故。一般指只讀書而不會用書上的知識變通的人。泛指只知讀書而缺乏實際知識或沉溺於書籍而不通人情事故的人。關鍵詞:1.缺乏實際知識2、不通人情世故。

    而讀書習慣呢?指的是一個人在讀書過程中自身養成的一種常用方式,至於習慣的好壞評判,那都是帶著個人價值色彩或功利性質的標準去衡量的。在我看來,真的無非好壞,不好界定。

    比如說有人喜歡吃飯時候讀書,有人上廁所也讀書,有人躺著還讀書,有人覺得這是不太好的讀書習慣,比如上廁所看書就容易引發痔瘡。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都抓緊時間讀書,那麼這個人從某種程度講也是極愛讀書之人,連如廁那一點時間也不肯放過,應該也是能從書中受益頗多的人。但是回到問題上來,讀書的習慣不好和成了書呆子之間好像也不搭嘎,沒有什麼必然聯絡。

    會不會成為書呆子,倒是要看個人是否會思考,能否具有變通和結合實際運用的能力。書是讀了,如果沒有經過本人的思考,沒有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那書本還是書本,自己還是自己,二者沒有成功連線,書本的知識也沒有被真正被吸收到大腦裡,沒有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沒有轉化為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力量。

    如果真的成了書呆子也不可怕,書呆子應該是有了很多書本的儲藏,但是欠缺了一個思考轉化的過程。剩下的那就是消化、吸收,把這些書本的營養全部轉化為自身的能量,結合實際去運用。不曉人情世故,可能也是長期在書中扎堆久了,和外界脫離了聯絡,才會把自己封閉起來,顯得呆板而侷促。要破這“書呆子”的標籤,首先就是 活在現世,用在現實。畢竟人和外界和人少不了溝通聯絡,人與人之間都需要用關係的紐帶維繫,這個僅僅靠讀書是學不會的,一定要親力親為,親身與這個世界接觸和碰撞,產生關係,才能明白。

    所以,我個人覺得,讀書,思考,實踐,活在世間、活在關係中,才能把理論的知識轉化成為實際的,才能做到活學活用。

  • 9 # 傅天信老師

    我是個從小就酷愛讀書的人。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除課本之外,就讀了《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說岳全傳等書籍。因為當時家裡貧窮,課外書是買不起的,所以,本村和鄰村能借得到的書都拿來讀。本人想讀什麼書,是沒有資格選擇的。

    進了中學以後,學校裡有了圖書室和閱覽室,更是如魚得水,有了更大的閱讀空間。再也不用為找不到可讀的書而犯愁了!一直到如今,人已退休變老,仍然每天攻讀不輟!

    也許有人問,你讀了那麼多的書,也沒見你成為名家巨擘,你得到了什麼呢?告訴你,我學會了做人!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養成了我不容侵犯的人格尊嚴,養成了我面對人生溝溝坎坎,處變不驚的那份從容,養成了我面對權威坦然應對的那種自信!這都是人生最珍貴的財富,你還能苛求什麼呢?

    至於說到讀書成為書呆子的情況,可能會有的。這種人往往是受別人逼迫而讀書的,為完成別人強迫定下的任務而讀書的。他只知讀書,不知悟道。他不知書中所記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尤其是名家名著,往往可以看做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古人說半部《論語》安天下,並非是沒有根據的,你想歷朝歷代皇帝,有那麼多的飽學之士輔佐,他會毫無理由的推崇孔老夫子為至聖先師嗎?這就難怪我們的先人把書為良藥,善讀之可以醫愚捧為至理名言了。

    透過讀書可以增長智慧,本應是昭然天理。為什麼有人因讀書而成為書呆子了呢?那就是因為只讀書而沒悟道,只取沙而沒淘金。人們從書中悟出的道理,可以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可以指導自已的生活和工作,可以指導科研和探究。而書呆子他全沒做到,因而成為了呆子!

    總上所述,我就不揣淺薄地給害怕因讀書而成為呆子的人們,開出一個預防藥方:

    讀書一一悟道一一社會實踐。

    如果是學生,那就透過讀書,悟出道理,寫出心得體會,透過心得體會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那麼,書本知識就成為你的知識了!

  • 10 # 木頭奶奶

    我讀書的習慣還真不敢說好,但絕對成不了書呆子。因為年青時,讀書並沒有在我的生活中佔最重要的位置,更別說成為書呆子了。這倒一直是我近些年來特別後悔的事。

    俗話說成名要趁早。其實不只是成名,凡事都該趁早,有朋友常開玩笑說連死都該趁早。想想的確如此。年青時讀書,記憶力好,反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自然也就快多了。等到年過半百,再想好好讀書,即使再努力也要花加倍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達到年青時的收穫。

    別說讀後能背誦和記下來,有時連留下深刻印象都有些困難。

    所以,我還是覺得,人最應該養成的習慣就是從小就與書為伴。至少每天都要有一定的時間看書,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這其實有很多好處。

    第一,可以擴大知識面。博學自然就多才,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都能成為別人仰慕的物件。

    第二,生活特別充實。書中自有顏如意,書中自有黃金屋。愛看書的人永遠都不會感到無聊和孤單,他們能夠在書中體會到不同的人生,看到不同的風景。

    第三,提高自己的顏值。所謂的顏值,並不是指外表上的美與醜,而是一個人的修養,品德,由內散發出的魅力,所以才有腹有詩書氣自華之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做工程的回款都很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