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74163422217

    中國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後,如北魏、金、清都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逐漸走上了“漢化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漢化傾向非常明顯,甚至在改漢姓時追溯黃帝為自己的祖先,對漢文明的認同可見一斑。而忽必烈也在開國之初進行改制,但是元朝漢化的程度卻遠遠不及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其原因之一就在於遭到了來自蒙古、色目舊部貴族勢力的阻力,所以統治者改革措施態度曖昧,“漢化”改革不徹底。

    政治體制漢化不徹底:元建國之初,設中書省管六部,設樞密院掌管軍事,設御史臺管監察,這些措施都是效仿漢族封建行政體制的體現,而在這樣一個漢族建立的行政體系中,卻不允許漢人為正官。《新元史》中記載:“然上自中書省,下逮郡縣,親民之吏,必以蒙古人為之長,漢人南人貳之…一代之制,未有漢人南人為正官者”。此外,元朝雖然效仿以往政權實行科舉制,但依舊還是以世襲和恩蔭為主進行選官,對待科舉取士並不積極,曾一度被廢止,就算元仁宗恢復科舉,被錄取的人也不得重視,前景渺茫。元政權雖然願意學習漢人的政治體制,但卻並不願意以“漢人”為師,將漢人排斥在元朝權力機關之外。

    經濟體制漢化不徹底:元建立政權後就已經從奴隸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但對奴隸制依舊有很大的寬容。敘州安撫使,家有“奴脾千指”,為其耕種良田五千畝,元將阿里海牙有家奴近四千人,這樣必然不利於小農經濟的發展。元政權雖採取重農政策但仍有保留,中統二年(1261),元設立勸農司,大力促進農業的發展。然而,在下詔禁止蒙古軍侵佔農田保護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時也下詔禁止侵佔牧場。但農田被侵佔的現象依然時有發生,“王公大人之家,或佔民田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孽畜”以及“舊有牧地,圍人恃勢,冒奪民田十萬餘頃,訟於有司,積年不能理”,這都不利於畜牧業向農業的轉型。

    以上“漢化”措施不徹底的原因除了元政權民族意識強烈以外,更多的還是由於統治者的階級侷限造成的。很顯然,漢人掌握權力、轉畜牧業為農業、廢除奴隸制必然會損害蒙古貴族的利益,而蒙古貴族在軍事戰爭上立下過汗馬功勞,與皇權的關係十分緊密,甚至可以透過忽裡臺大會干預立儲,擁有著非常強大的勢力,像北魏孝文帝那樣大刀闊斧的改革是無法實現的。元英宗就是因為推行新政觸犯了蒙古貴族的利益而死於政變。

    除此之外,蒙古族有相對完整的文化和信仰,以及當時受到世界帝國的威脅而無暇內顧等,都是造成元朝“漢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雖然元朝亡於內亂,但蒙古民族也因未被徹底漢化而在元朝滅亡之後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傳統,也不失為一幸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一句話一直影響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