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大鵬鳥叔

    古時最早並沒有蒸餾的酒,基本都是發酵的酒即米酒,So古人所喝的酒一般是釀造的白酒米酒然後封起來慢慢喝或者燒酒(煮熱的酒)

  • 2 # 麼麼噠超級會員

    元代以前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度,很多都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後過濾產出,李白鬥(十升)酒詩百篇,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也有可能是十幾度左右的白酒,就是未蒸餾的低度酒,叫醪糟,也叫酒釀、現代就有很多叫法了,例如酒糟、米酒、甜酒、糯米酒等,元代之後和我們現在喝烈酒,是透過蒸餾法而獲得的高濃度酒,屬於烈酒。

  • 3 # 知常不病

    我們華人很早就有飲酒的喜好,史書中最早的飲酒時期是殷商時期,當時的人們就酷愛飲酒了,最經典的典故,紂王沉迷於酒色而導致國家走向覆滅。

    周朝建立以後,周公還寫了一篇《酒誥》來告誡後人,不可貪圖酒色,耽誤大事。

    雖然周公勸人不貪酒,但醇香美酒讓人難以自控,喜歡喝酒的人還是很多,也一直是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在《詩經》中就有很多記載關於飲酒的詩歌。

    古代的諸侯,大臣,君王以及百姓都十分喜歡飲酒,每天吃飯必不可少,飲酒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享受。

    古時候的中國酒,主流是發酵酒,大多數指的都是黃酒,度數在20度以下,也就比啤酒的度數高一些,所以才會有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三碗不過崗。

    古代喝酒和我們現在喝的酒不太一樣,中國文化五千年,雖然不能簡單的概括在一起,但是至少在南宋之前,現代的烈性酒在當時是不存在的。古代人喝的酒,都是自己釀造的。

    釀造時間比較長的,就會更烈一些,常常這種酒被稱為酎,在漢朝期間,皇帝就把這種酒作為祭祀專用酒。

    有一種更為濃烈的酒,叫做醲,它的後勁作用就比較大些。

    另有一種叫做醇的酒,它是在酒裡不加水,度數特別的高,當然和現在的酒相比酒精還是差很多的。

    還有一些酒當時被稱為酤,只用一晚上就釀製好了,這種酒就比較甜,後勁沒有那麼大,比較適合酒量不大好的人。

    因此在當時,古代人喝十幾碗,不能代表他們酒量就很好,這相對於我們現在的酒就是帶一點酒精的飲料。

    在古代也有一些用糯米釀製,沒有將雜質除去的酒,這種酒上面泛白光,所以取名白酒,但是這時候的白酒和我們現在的白酒不一樣。

    在漢朝時期,中國和西域的聯絡比較頻繁,因此,一些新酒的種類就開始出現,在唐代的時候就有甜酒,灰酒和赤酒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梅花酒,石榴酒,緊接著又有琥珀酒,金銀酒等等。所以,古代人喝的酒也是非常多的。

    但從釀酒原料上看,有以下幾類酒比較普遍:

    1,果酒

    在古詩文裡出鏡率最高的酒,當然少不了果酒。

    “青梅煮酒論英雄”;“葡萄美酒夜光杯”。

    果酒就是用水果為主材料釀造而成的酒,最有名的要屬葡萄酒。根據記載,中國從漢代起進行人工種植葡萄,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使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帶回優良葡萄品種和釀酒技術,還招來了釀酒藝人,促進了中國葡萄栽培和果酒釀造的發展。史料記載,當時的離宮別館,遍植葡萄。而除了葡萄,青梅、楊梅、桑葚、柑橘等也是古人用來釀酒的原料之一。用柑橘釀製的甜酒,在宋代已得“洞庭春色”之雅稱。而乾隆年間盛行的桑葚酒,也在《西域見聞錄》中頗有記載。

    2,花酒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幾回沽。”古人愛賞花頌春,因此,當花與美酒相融,產生的一番風味足以令人迷醉。菊花酒、荷花蕊、桂花酒、桃花釀......未飲先品香,入喉如絲如綢,醇香誘人。

    花酒製作方法並不複雜,傳統花酒是以醃製或蒸制的方式獲取花露,再用糧食白酒為酒基,加入白糖調配而成。到現代,將花、枸杞、大棗粉碎為粗末混勻後加入滲漉筒放入白酒中浸潤,再過濾而製得白酒。比起酸甜爽口的果酒,花酒多了一分清雅;比起甜糯馥郁的濁酒,花酒又似乎更沾染了一些文人騷客的風韻。

    3,濁酒

    古代酒分渾濁清澈,清澈的是酒中上品,但多數的酒,還是一碗碗濁酒。

    “濁酒一杯家萬里”;“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代的濁酒相當於今天的米酒,甜中帶香,清冽爽口。武松打虎一口氣就喝了八碗,這實際上是濁酒的酒精度數較低,更有不少學者揣測,古時濁酒的酒精濃度,可能只與現代的啤酒不相上下。

    雖然濁酒與當今的米酒非常相似,但濁酒的釀造技藝發展到今日,衍生出的酒種卻是黃酒。區別於古代的黃酒,現代的黃酒在釀造原料、發酵技藝上更為精細精準,去除了老祖宗“米酒”的甜膩味,將穀物的濃香更集中的表達,飲完回味芬芳。

    總之,酒是食物的精華,從古到今一直伴隨著人們的生活,但無論高堂之上還是市井之間,小酌怡情,大醉傷身,人生短暫,不要虛度,那種醉生夢死的生活方式還是不要為好。

  • 4 # 時間行者1979

    古代大部分喝的都是發酵酒,糧食經過自然發酵得到的酒

    酒的發現本來就是偶然,人們把果實和糧食收藏起來,經過一段時間,果實和糧食發酵了,人們發現發酵產生的液體很好喝,於是開始刻意發酵釀酒。

    發酵酒的特點是度數不高,好喝,後勁大。所以很多古代文學裡的豪傑喝酒都是按照碗計算,不像現在高度酒拿小杯喝。

    酒的後勁大在文學作品裡也有提現,比如武松,喝多了之後上山,酒勁上來了,也會犯迷糊,被老虎嚇出一身汗後,酒勁才過。

    雖然是低度酒,也是含酒精的,詩仙李白,號稱斗酒詩百篇,最後死於肝病,這喝過量喝酒有直接關係。

  • 5 # 得鄰優品

    有一種神奇的液體,它可以讓人癲狂發瘋,也可以讓人沉醉入夢,可以讓人痛哭流涕,也可以讓人豪氣頓生。有的人愛它如命,有的人恨它入骨,有的人喝了它誤事,也有的人正是靠它辦成大事兒。

    這液體就是酒。

    酒,悲傷時借它澆愁,高興時拿它慶祝,相聚時以它助興,離別時用它勸慰。華人講“無酒不成席”。

    中國是酒的故鄉,酒的歷史和中國文化史緊緊相連,中國文化散發著濃濃的酒味兒。我們領略過《飲中八仙歌》中“李白斗酒詩百篇”的風采,也見識過《水滸傳》中武松景陽岡狂飲十八碗之後打死老虎的壯舉,這就產生了一個印象,似乎古人特別能喝酒,酒量比現代人高的不是一星半點。這種印象靠譜嗎?古代人喝的是什麼樣的酒呢?

    這就要說到酒的來歷了。

    在夏商以前,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酒就已經發明出來了。

    關於酒的發明者,有的說是儀狄,也有的說是杜康,野史筆記中還有猿猴造酒的說法。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醪,讀作láo,指為濁酒;秫,讀shú,泛指高粱)。酒醪是一種發酵過的米酒,而秫酒是以高粱為原料的酒,也就是說,他倆採用的原料不同,不過都是透過發酵來釀酒的。至於猿猴造酒,多半是果子酒。

    其實,酒更有可能是上古時期勞動人民無意間的一種發明,是群體智慧的結晶,儀狄或者杜康,只是一個紀念的符號罷了。

    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酒的記載,據說殷人就是因為酗酒亡國的;而出土文物中,更有西漢時期完好儲存下來的酒。這些無不說明了酒的歷史之長遠。

    在漢代以前,糧食很少,用來釀酒的糧食更少,因此,普通人是很少能夠喝到酒的。孟子那個時代,年滿七十的人才可以衣帛食肉,酒無疑更是一種奢侈品。周代的時候,酒一般用來祭祀,當然也供貴族在宴會活動中飲用。另外,諸侯也會舉行鄉飲酒禮,由鄉里頭人組織飲宴活動,這是一種繁瑣的禮儀,目的是向國家舉薦賢才,喝酒倒是其次。

    後來,農業生產發達了之後,普通人飲酒的機會也就逐漸增加了。

    漢代人在過年的時候,會喝一種椒柏酒。這是一種“保健酒”,是用椒花和柏葉浸泡的酒,據說喝了之後可以祛除百病。這種喝椒柏酒的風俗,一直到南北朝時期還很盛行。

    (煮酒論英雄)

    曹操吟唱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成為千古名篇;陶淵明酷愛喝酒,還寫過《飲酒》詩二十篇;竹林七賢中的劉伶,放誕不羈,嗜酒如命,寫過著名的《酒德頌》,表現出他對禮法和權貴的蔑視。這些魏晉時期的飲者風采,真是讓人傾慕不已。

    到了唐代,喝酒已經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了。那些赫赫有名的大詩人,幾乎全都寫過與酒相關的詩篇。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等等等等,對酒都是情有獨鍾。

    李白是詩仙也是酒仙,酒和月亮,是他的詩作中最突出的意象。“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李白彷彿是為酒而生的。喝了酒之後,他詩情勃發,錦心繡口,吟詠出無數瑰麗壯美的篇章。

    李白能夠飲下一斗酒,排除誇張的成分,說明這酒的度數是並不高的。事實上,古代的酒確實度數不高,只有3到10度不等,最高不會超過15度。

    最開始,釀酒的程式很簡單,技術也很粗糙。以穀物為原料,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發酵,再進行簡單的過濾就可以喝了。後來,釀酒技術有了改進,雖然還是透過發酵來釀酒,但是在釀酒之時加入了特製的酒麴,因而稱之為曲釀酒法。這樣釀出來的酒味道濃郁,酒精度數也比原始的酒要高,一般在10度左右,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黃酒。當然,這種酒的後勁是比較大的。白居易詩中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這“綠蟻”就是形容漂在這種酒上面的泡沫。

    直到宋代,梁山泊好漢們大碗喝酒,喝的也就是透過發酵方法釀造出來的穀物酒,其中以米酒為最多。武松過景陽岡所喝的酒,應該是提純度較高的米酒,十八碗,估計是五六斤的樣子,換成現代50度以上的白酒,武松的酒量應該在一斤半左右,也比絕大多數人的酒量要高了,武松也絕對算得上豪飲之人。

    歐陽修的“醉翁”之樂,蘇東坡“把酒問青天”的豪情,辛棄疾“問松我醉如何”的痴態,都從這種發酵酒而來。

    中國釀酒技術的真正飛躍發生在元朝。漢族傳統的發酵釀酒法被蒙古族帶來的蒸餾釀酒法所取代。明代醫藥家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

    蒙古人生長在氣候寒冷、環境惡劣的地區,高烈度、辛辣味的酒有助於他們祛寒,同時又和他們豪爽的民族性格頗為契合。他們一統華夏之後,度數低、口味淡的傳統發酵酒自然也就沒有了立足之地。到了明代,發酵酒又興盛過一陣子,那是因為漢族士大夫喜愛的緣故。不過等到滿清入關,辛辣、烈口的蒸餾酒又恢復了它的地位,一直延續到現代。

    現代人喝酒的選擇可就多了,白酒、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白蘭地、杜松酒、朗姆酒、伏特加等等,琳琅滿目,釀造方法也是多種多樣。

    我們欣賞古人痛飲美酒的風采,但是古人“吃酒”吃的基本是低度米酒,當然可以豪飲啦。李白和武松固然善於飲酒,不過要是連飲三斤現代50度以上的白酒,也足以讓他們吐血了。

  • 6 # 桃源天馬行空

    在中國古代,酒主要是以大米、黍米、粟米等穀物為主要原料,所以也可以稱為“米酒”,在古代酒的過濾技術並不成熟,釀出的酒經過過濾之後,還含有不少的細微米渣,所以呈現渾濁狀態,當時稱為“濁酒”。很多古代小說裡常有主人公抱起酒罈子豪飲的場面,基本都是喝的這種酒。因此古代的酒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白酒有著天壤之別,其度數就跟啤酒差不多,只有幾度而已,古人連喝幾大碗就相當於今天喝啤酒一樣,解渴但基本上是不醉人的。

    但是到了宋朝末年,遊牧民族從北方把蒸餾酒技術傳入中原之後,中國的酒精度數從此提高了。到明朝時,好漢們也不敢大碗大碗喝酒了,而是開始改成小口喝酒。因為運用蒸餾技術後,酒精度數大大提高,再像從前那樣大碗喝酒,身體是受不了的,說不定隨時會猝死。

  • 7 # 楊慕洋潼

    古代風俗。每逢三月三日,宴飲於環曲的水渠旁,浮酒杯於水上,任其飄流,停則取飲,相與為樂,謂之“汎酒”。古人用於重陽或端午宴飲的酒,多以菖蒲或菊花等浸泡,因稱“汎酒”。

  • 8 # 汘越甲besos

    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麼酒?我認為古人喝的最多的是發酵酒和燒酒(度數很低,最多也就十幾度),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說一個人——杜康:傳說杜康是黃帝時,專門負責管理糧食。當時,隨著農耕的發展,糧食每年都獲得大豐收。糧食多了吃不完,就把糧食全部倒進了乾燥的樹幹裡。過了一段時間,杜康來到樹林裡檢視糧食,他驚奇地發現:儲糧的枯樹前,橫七豎八地躺著一些野豬、山羊和兔子,一動不動,好像死了一樣。原來這些動物是舔吃了這水才躺倒的。可這究竟是什麼水呢,杜康湊過去一聞,只覺一股清香撲面而來,他不禁嚐了幾口這濃香水,頓覺神清氣爽。後來,杜康把濃香水帶回家,請大家品嚐,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說好味道。就這樣,酒在民間逐漸普及開來,杜康也被人們尊稱為“酒神”。這時的酒,實際就發酵的米糟。

    據記載,直到在宋代之前,都沒有蒸餾酒的,只有發酵酒,酒精度數非常低,很多隻有七八度左右,度數高的也就是十幾度。後來才有了燒酒,也稱煮酒(但不是現代的白酒),度數也不高。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李白斗酒詩百篇”了,設想一下,假如李白喝的是現代的白酒,那麼十升為一斗,也就是六公斤,神仙也不敢這麼喝吧?還有《水滸傳》中也有記載,武松上景陽岡前,也曾喝了十五碗酒,大概六斤多,所以不可能是現在的白酒。我們在古代小說或者古裝劇中,通常見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碰到酒鋪歇腳,幾乎不吃菜也能喝上幾杯,就是因為喝的是度數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 9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古代詩賦詞曲和古典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常有古人飲酒的描寫,且古人酒量大得很,千杯不醉,牛氣沖天,豪情幹雲。如李白自己宣稱“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金樽清酒鬥十千”;“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好飲善飲酒量大,傳說一次竟大醉三載;武松醉酒打虎更是耳熟能詳;而亡國之君商紂王更是建造酒池肉林……但其實,古人也不是那麼能喝很多酒的。因為古人喝的酒是米酒。

    世界三大釀酒啤酒、葡萄酒和米酒,源遠流長,伴隨人類,經久不衰,長盛至今。而我們中華民族,釀造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米酒。所以,談到我們的酒史,就是說的正統的米酒。起初,釀造水平較為低下,釀出來的基本上就是白居易一首詩中所說的“綠蟻新醅酒”的那種酒,有綠有白,較為渾濁。酒的度數都是在10度以下,和我們現在的啤酒度數相差無幾。

    再後來改進和提高了釀酒方式和釀酒工藝,出現了清澈光亮、油潤可人的米酒,度數也提高了,達到十幾度,喝起來有勁過癮。但度數還是不高。直到元代,中國才出現度數更高的酒,因為這時人們研究出了新一種釀酒新技術“蒸餾燒酒”。而“蒸餾燒酒”基本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酒,度數非常接近50度。所以說,元代以前的古人是能喝很多酒,但喝的是米酒;而元代以後的古人不是很能喝酒,因為喝的相當於現在的白酒,不可一概而論。

  • 10 # 凱哥歷史

    古人喝的就大多泛指米酒等低度糧食發酵酒,因為中國明代才有的蒸餾酒。況且從各類文學作品,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發現,比如水滸傳中武松喝18碗酒然後再打死猛虎,裡面動不動就是大碗喝酒,如果是現在的高度蒸餾酒的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綜上所述可以得知古人喝的大多是糧食發酵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抑鬱症的人吃文拉法辛好嗎?日常生活中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