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貨的小確幸呀
-
2 # 1蘇沫澄
《原野》觀後感:沉悶緊張的曲調,寂靜的暮色,怪相的黑雲遮住了天,蒼蒼茫茫的原野中,隨著一聲長長的鐵鏈聲,燈光開始慢慢地移動,我們的思想也隨著旋律跳躍……那也許是希望,也許是險惡,也許是反抗,也許是憂鬱,歌劇《原野》就在這種氣氛中拉開了序幕。
《原野》觀後感:沉悶緊張的曲調,寂靜的暮色,怪相的黑雲遮住了天,蒼蒼茫茫的原野中,隨著一聲長長的鐵鏈聲,燈光開始慢慢地移動,我們的思想也隨著旋律跳躍……那也許是希望,也許是險惡,也許是反抗,也許是憂鬱,歌劇《原野》就在這種氣氛中拉開了序幕。
昨天在解放軍歌劇院看了《原野》,曹禺的經典話劇之一,後來被他的女兒萬方改編成歌劇。這是一個曾經登上肯尼迪藝術中心的中式民族歌劇,西方人最初對中國歌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原野》帶給他們的新鮮感。
《原野》的劇情非常簡單,農村漢子仇虎被地主焦閻王逼得家破人亡,自己也被誣陷入獄。為了給死去的父親和妹妹報仇,他越獄來到焦閻王家,卻得知焦閻王已經入土,而自己的未婚妻金子嫁給了閻王的兒子焦大星。仇虎和金子舊情復燃,但復仇之心讓他成了劊子手,焦大星和他的兒子小黑子成了犧牲品。仇虎最終沒能得到復仇的快感,他在深深的掙扎和愧疚中自盡了。
實事求是地講,《原野》並沒有給我帶來極其強烈的震撼,事實上,我私下認為它的歌詞不太具有韻律感,聽起來比較滯澀。用美聲元素詮釋中國故事本身就有著嫁接的意味,反而是第二幕金子對仇虎,第三幕仇虎對焦母所吟唱的民間小調,很有些鄉土氣息,為劇情增色不少。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演員既不是彪悍的仇虎,也不是妖媚的金子,而是那個瞎眼的焦母,她的顫音用得恰到好處,將其內心的狡黠、仇視、陰謀表現得非常妥帖,贏得了我和我的朋友——小熊和卡卡的一致讚賞。
儘管這是一部講述“仇恨”的歌劇,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悲愴。對仇虎來說,無論復仇成功與否,他的結局都註定是毀滅,這樣的宿命讓人感到絕望。而更令人疼惜的是金子,她本性是個自由潑辣的女人,追求愛情,又不得不屈從於現實,在焦母的仇視和丈夫的軟弱之間,她過著“墳墓裡的生活”。所以當她再見到仇虎的時候,她“活過來了”,“活著的滋味什麼都比不了”。這樣的歌詞真正觸動了我。無論是怎樣的苦難,人對幸福始終有著迫切的嚮往,這種嚮往也許是苦難中的人們選擇生存下去而不是死亡的根據。她讓仇虎帶她走,去那個“黃金鋪滿的地方”,她確信這個地方是存在的,因為“曾在夢裡見到過”。
總之,這種感覺真不好,去年底看了中央戲劇學院的俄羅斯話劇《在底層》,差不多也是相似的感覺。我不想再去冒失地探討這些演出的“哲學意義”,那隻讓我變得更加憂鬱。
歌劇《原野》觀後感
沉悶緊張的曲調,寂靜的暮色,怪相的黑雲遮住了天,蒼蒼茫茫的原野中,隨著一聲長長的鐵鏈聲,燈光開始慢慢地移動,我們的思想也隨著旋律跳躍……那也許是希望,也許是險惡,也許是反抗,也許是憂鬱,歌劇《原野》就在這種氣氛中拉開了序幕。
是的,仇虎帶著仇恨回來了······一切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鋼琴伴奏展現著一幅圖景,天氣蕭瑟微寒,透露出仇虎的恨來自他對被人霸佔為妻的情人金子的愛和對其慘死的父親與妹妹的愛。歌劇院更藉助鋼琴伴奏,表現原野和秋冢的陰霾。劇情一步一步地推入了更高的詩的意境,以潑墨的詩情渲染出仇虎的怨恨與復仇的思想來貫穿全劇。
歌劇更多地渲染的是仇家和焦家的恩怨情仇,並以其為主線,將主要人物的性格完全的展現出來。演員們豐富的表情和演唱水平更參透了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觀眾們隨著故事的發展而喜怒哀樂,掌聲不絕於耳。
仇虎最後的絕望自殺,給人留下了一許憤懣;而金子的懷孕則給這段愛情故事埋伏了新的希望。
在舊社會那種一個壓抑的年代,闡述了一曲悲哀的人性暢想,一段追求美好、自由愛情的動人故事,關注了時代的悲劇特質。歌劇《原野》所展示出的超絕的意志力,強悍的精神,原始的人性,以及對強大生命力的憧憬,激越著每一個觀賞者;它讓人們深刻感悟到了人性複雜而豐富的內涵,體味到人的內在生命運動的無比豐富性與獨特性。
我常常把一個人的歲月比作一棵正在成長的樹。從一顆種子發芽到長成參天大樹,再到衰落腐敗,而其中又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有你一生追憶的情愫。樹木的命運掌握在頑強的追求,人的內心也是如此。
而另一方面,風總是朝一個方向颳去,於是剛剛刮落的樹葉便無聲的靜默於某個角落裡,我喜歡被風吹落在地上的樹葉,歷經生命的輪迴,完整的迴歸大地,於是,在一個Sunny疏淡的清晨,隨手撿起了一片,這是一片楊樹葉,淡淡的黃色裡泛著微紅,優美而充滿了詩意,清晰的葉脈,有些捲曲的身體,彷彿在講述著春夏秋冬的季節變換,細細品味著這大自然的經典傑作,沉浸於其中的靜美。
在這個初春的季節,感悟到人生。仇虎的人生回到終點,述說著人生的幾多無奈;金子的對命運的追求,則就是對美好的自由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