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小糖的心理驛站
-
2 # 神經病1214966
不要輕易相信不熟的人的話,不要在沒有長期接觸的情況下給一個人下定義,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跟陌生人出去玩,去哪裡一定要告訴父母,遠離心機重以及喜歡耍手段的人,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
3 # 虞博玄
你想遠離就自己遠離個夠!人家我這被你喊變態的可不稀罕你那不是真心的關心。但我還是關心地擱下一句忠告——你越是抗拒的事情,日後它們就準能越來越刁鑽地找上你。。。。以至於最後無論如何都只能接受。。。。當然,過程是挺漫長的,時間和機會有很多,沒有必要那麼強求。
-
4 # 神貓是大咖
高中時早讀都是天不亮就開始了,那幾天住在朋友的叔叔家,早起我和朋友邊聊邊走,不寬的街道上稀稀疏疏亮幾盞路燈,正走著時模糊的燈光下一男人站在那裡,斑駁的樹影打在他身上,走進他時只見那人一動不動,再近些看到那人褲子褪到膝蓋處,下身裸露,當時我朋友我倆嚇得媽呀一聲就飛奔起來,那天不知道怎麼到的學校,本來那條小街是我倆上學的必經之路,因為那件事我倆嚇得好長時間都是繞路回去的。這是我親眼見的最變態的人了。
-
5 # 酷炫腦科學
一個方法就是觀察他們對他人痛苦的反映。
從大腦的角度展開的研究發現,心理變態犯人的大腦和正常人的似乎是不一樣的。
在一個對心理變態犯人的研究中,按照心理變態的程度,121個犯人被分成了三組。研究人員讓這些犯人觀看手指被夾中,腳趾被砸到等多種物理疼痛的影像,並讓這些犯人想象這些是發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研究人員藉助核磁共振技術觀察到,心理變態程度高的那部分犯人在想象影片中痛苦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他們的大腦活動與正常人的並沒有多大差別,他們前腦島、前扣帶回、身體感覺皮層、右側杏仁核這些負責疼痛的腦區會變得活躍;然而當這些犯人被要求去想象這些疼痛是發生在別人身上時,他們負責疼痛的腦區卻沒有多大反應。有的犯人甚至出現了腹側紋狀體活躍的反映,但這是個負責愉悅感覺的區域。
此外,涉及共情決策能力的腹內側前額葉,在這些犯人身上呈現出了與大腦腦島活躍程度成負相關的跡象。也就是說,高程度心理變態的人在想象他人遭受痛苦時,不僅不會有憐憫之心,反倒會享受這個過程,對他人的痛苦感到無所謂。
電影和驚悚小說的變態殺人犯往往被塑造成冷酷無情的捕殺者,研究發現確實如此,無情對是因為心理變態的對他人疼痛的感覺與一般人是不一樣的。一般人在看到他人受傷或者是表現出痛苦時,我們內心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觸動,這就是一般人都有的共情能力。然而心理變態的壞人對他人的痛苦卻發產生共情,儘管他們對自身的疼痛的感知是正常的。通俗來說,心理變態的犯人在感知他人痛苦的方面有問題。
-
6 # 螞蟻科學
當看了幾部有關心理變態的影片之後,你可能覺得精神變態就是各類殺人狂魔,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精神變態,不一定就是電影中到處想著殺人放火的瘋子。
精神變態者,被認為擁有精神病態的人格,在DSM-5中(2013年5月,美國精神疾病協會發布的國際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之一,DSM的最新版本,DSM-5),被劃分為反社會人格障礙中的一類。
精神變態者通常有以下幾類特徵(特徵隨著生活環境文化習俗等差異有所差異,不可一概而論):
1. 缺乏同情心
比如當你的親人去世,他們能夠理解你的心情,但不能感同身受。所以有可能他們會表現出憐憫但不一定會感到悲傷。
2. 操縱心
他們往往僅聚焦於自身利益,利用他人的信任,不顧他人感受等。
3. 不負責任
衝動、不負責任。而且從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事實上,只要有人指控他們的任何事情他們就會反咬對方,甚至讓指控他們的人有負罪感。
4. 自戀
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比常人更加聰明,比他人更有價值,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5. 病態的謊言
他們總是生活在自己謊言交織的網中,而且謊言總是沒輕沒重。
6. 膚淺的魅力觀念
他們不懼怕他們想做的事,不顧及其影響。這份無恥會被他們認為是高度的自信。(快手上一些影片,在此你們自己體會)
7. 缺乏懊悔心
當他們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時,內心沒有愧疚與懊悔。
8. 容易厭倦
他們總是感到極度的無聊,因而總是追求刺激。追求興奮感和緊張感
9. 恃強凌弱
他們總是欺負對他們沒有好處的人,比如下屬,老人、小孩甚至是動物。(那些虐待小孩,虐待動物的)
10. 控制狂魔
他們十分追求權力,巴不得事情在他們的想法下進行。
-
7 # 回憶影迷
怎麼辨別並遠離心理變態的人?這個抽象的道德問題聽起來相當宏大,讓人一時未免難以回答。然而,當真實的邪惡行徑活生生地發生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沒有人會認不出邪惡的存在。最近,發生在濟南市商河縣的一起案件便是如此。
接到報警後,商河警方很快抓獲了四名犯罪嫌疑人。令人震驚的是,這四名嫌疑人竟然全都是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其中最年長的不過22歲,最年輕的只有18歲,而且其中還有三名是女性。
毫無疑問,任何惡性犯罪都是不可原諒的,都應受到法律的嚴懲和道德的譴責。然而,即便是在惡性犯罪的範疇之內,這幾名年輕人的行徑也堪稱邪惡,以至於任何有道德感的人看到這條新聞,都會感到憤怒與不適。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犯罪者都有明確的犯罪動機,有人為名利鋌而走險,選擇詐騙、搶劫,也有人因感情成瘋成魔,而去傷人、殺人。可是,這起虐待殘疾人的案件,幾名年輕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動機,幾乎無法用常理解釋,他們虐待兩名毫無反抗之力的殘疾人,竟然只是為了“好玩”。
因此,警方與媒體才會用“變態”一詞來描述他們,這絕不是聳人聽聞的誇大其詞,而是恰如其分的精準描述。
什麼是邪惡?在這起案件之中,我們不難窺見這個問題的答案。邪惡的定義方式或許有無數種,而我們至少可以確認其中一種——為了自我滿足,不惜傷害和踐踏弱者,損害弱者的尊嚴,從弱者的痛苦中汲取快樂。這就是邪惡。
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與童話王國不同,不會有騎著白馬的勇者替我們斬妖屠魔、滌盪罪惡。要讓人性的光芒驅散邪惡,離不開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在這起案件之中,除了用法律和道德去制裁、譴責這些作惡的年輕人之外,還需要消滅邪惡滋長的溫床,對邪惡斬草除根。
年輕人的思想與言行,折射出的是教育對他們的全方位影響。這裡的教育指的不止是學校裡的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廣義的教育領域。這起案件中的四名犯罪嫌疑人都十分年輕,尚處人生價值觀剛剛成型的時期,他們之所以會犯下如此變態的罪行,與他們的教育背景脫不開干係。
在個案層面上,我們並不知道在這幾位年輕的嫌犯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少年時光,才有瞭如此扭曲的變態性格,他們的背景也不可能成為他們免罪的藉口。但是,在宏觀層面上,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對我們的社會而言已經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早在2003年,中國心理學會就指出過,中國有3000萬心理亞健康的青少年,而最近幾年,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情況惡化的研究和報道更是不時出現。對此,我們決不能輕慢以待。青少年的心靈就像是一張張有待描繪的畫布,而邪惡隨時都在伺機而動,準備用濃黑的墨汁汙染這些畫布,我們對此必須有充分的警惕。
-
8 # 二叔算命批八字
心理變態者口齒伶俐,非常自戀,詭計多端。他們會變得極具攻擊性,還喜歡跟別人說謀殺的那些可怕細節,我覺得這是為了嚇唬我們。但並不是一直都這樣,他們很在意給別人留下的印象。
心理變態的主要特徵是缺乏同情心操縱心、不負責任,極度自戀傾向。病態的謊言膚淺的魅力,缺乏懊悔心,易於厭倦,恃強凌弱,唯權主義者。
我認識一個心理變態的人雖說不犯罪,但確實行為和動機很詭異。猶其特別喜歡說謊。尋常別人聊天解悶,他都會故意插句謊言誤導別人,而且是對什麼事情沒有明顯好處也沒明顯壞處的謊言,只有確實知道結果的才會知道他在說謊。
網上看的段子:某某的前男友非常極端,打傷她還說是愛她,她不哭打到她哭,還說他只是想看到她軟弱的那一面,我真的好愛你!總是騙她,總是花她的錢還跟別人說他的錢都放在她這裡。還罵她的家人,她要分手還用跳樓威脅她,跪下來求她,看到她不為所動就開始諷刺她。後來她覺得他男朋友肯定有精神病或者吸毒了,因為跟認識的時候判若兩人。
-
9 # 小馬姐
我們很多人對心理變態感興趣,多半處於獵奇心理。而有些人卻將心理變態作為畢生的研究課程。這樣的人,的確是閒的蛋疼,又不免讓我們心生敬佩。
一個心理變態者,會有什麼樣的表現?生活中,如果聽說某個人專門喜歡偷別人的內褲,我們肯定想“啊,死變態”;坐公車,遇到性騷擾的猥瑣男,跟朋友說起,也會“你知道嗎,我今天遇到一個變態。”更嚴重的,我們看新聞,看到某某殺了全家,因為屁大點小事,也會心底冒寒氣“真夠變態的。”總之,我們覺得這個人群是不正常的,跟常人不一樣的。
究竟哪裡不一樣?是什麼造成一些人成了心理變態,而不是另外一些人呢?
加州大學的神經學教授詹姆斯·法隆研究研究心理變態35年,並寫了一本書《天生變態狂:TED心理學家的腦犯罪之旅》。James在書中講到了他是如何對那些兇殺犯做腦部掃描圖從而幾近發現一種變態人格的大腦模式,正在這一發現快要讓他樂瘋的同時,戲劇性的事件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的大腦掃描影象竟然和變態人格障礙者的腦部掃描圖一樣!哈哈哈,開什麼國際玩笑,他可是叫獸啊!但事實正是如此,他不得不接受這個科學給他提供的結果。
那麼問題來了,在大腦模式和切實的行為之間,一定還有別的什麼鬼在作祟?否則叫獸他早就被關進監獄裡去了嘛!
隨後James又對他的家族史和自身早期的經歷做了回顧分析,更令他驚詫不已的是,他的家族史上就有不少震驚當時的兇殺案,他的曾曾曾曾曾祖父甚至謀殺了自己的母親!回到James自己身上,雖然他從未犯過什麼案子,並且還是眾人眼裡的成功模範——神經學家啦,教授啦,在TED搞過演講啦,出演過《犯罪心理》啦等等等,但他也確實具備一些變態人格者身上普遍具有的性格特質,他本人患有雙向情感障礙(輕度的)、缺乏同理心、喜歡刺激和冒險的舉動、善於操控別人——這些特質卻並未將他推向一個殺人犯的路徑。你可能也發現了,正是在很多成功者身上,這類屬於犯罪型人格的特質反而高頻存在。
那麼問題更迫近了,在大腦模式和切實的行為之間,到底還有些什麼鬼在作祟?James在書中提出了他的“三條腿理論”,即心理變態的三個支撐要素:(1)腦袋的問題(2)基因的問題(3)童年的問題。James童年沒經受過任何虐待,這可能是他並未發展成為一個變態殺手的原因之一。但我認為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作者本人沒有在書中提到,那就是他有著足以控制和引導他內心自我覺知力。
從他寫的這本書就可以看出來,他對自己早年的一些心理活動和作為都做了坦誠的交待和分析,他知道自己曾在某些方面得罪過別人,併為自己曾冷漠地傷害了自己的親人而抱愧,有了覺知,便會在實際行為中加以改變。即使他內心仍然對參加身邊的人的婚禮、生日派對並無熱心,即使最愛的人因他而難過也並不會引起他自己的任何不適,他開始努力做一些能讓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開心的事,努力為他們而改變——也即使這種改變實際上也是一種“違心”的虛偽。最終我們發現,改變的確會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當他看到妻子因自己的小進步而開心的時候,他也真切地為自己能發生這樣的轉變而滿足。
你能改變一個人格變態者嗎?James直接在書中丟擲了這樣一個問題,那無異於跟自己的想法作對,跟自身所攜帶的基因作對,但James本人身上所發生的神話般的奇蹟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種希望——“我是一個再造過的人,而造物主是我自己”。
-
10 # 問玉珠寶啊傑
因為生活中每個人的經驗認知和經歷的不一樣,可能導致大家對於心理變態的定義和評判標準不一樣。就像有人可能把強迫症看作心理變態,有的人神經過敏有點疑神疑鬼也被人看作心理變態,又有人把精神分裂患者看成心理變態,還有人把受虐狂,露陰癖等定義為心理變態。所以在此我還是統一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吧。
如何去甄別和評判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在心理學上還是有很多的標準或者量表之類的去檢測的,這裡作為日常生活和我們最接近和最簡單的方法就只有三個基本特徵:
首先就是心理反應對環境失去合理性。也就是說他的行為反應是不是和環境要求的價值心理是一致的。比如說,有個親友失去家人,通常人們的反應是帶著一種憂傷去安慰這個人,可是心理不正常的人或許會無端哈哈大笑,或者對親友說什麼該死之類的話,這顯然是與我們的行為反應不一致,不協調的,自然人們就會心裡琢磨這個人會不會腦子有病呀?
其次是心理過程失去了協調性。正常人的心理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無論是同一心理過程的各種心理現象之間還是不同心理過程之間都有著協調性和統一性。就像我們有笑容來表示愉悅,用哭泣來表達憂傷。還是用死亡來舉例吧,要是一個人在追悼會上,用洋溢著喜悅心情的聲調和表情去唸悼詞,家裡的親友一定會很詫異,甚至是憤怒萬分,心裡肯定是不是這人有精神病了。
三是個性特徵失去穩定性。我們每個人通常都會有自己處理事務的一套行為模式和心理特點。一般性來說,成人的這種模式和心理是相對固化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了。但是如果這種性格發生變化,這大多數有可能是心理有了一定的問題。比若說親人的死亡,我們通常都會是悲傷,一般來講幾天後就能從這種情緒中擺脫出來,可是要是這個人好久都不能擺脫出來,甚至呈現木僵或者是妄想狀態,這明顯就是心理異常了。
至於有些我們心中那種極端狀態的心理異常者,有時倒也未必真的好辨別,就像受虐狂等,因為他們只是在特定的情景下才會發生這種行為。不過要是仔細觀察的話,按照上述的三個特徵,也還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
回覆列表
心理變態裡最恐怖的大概就是心理變態殺人狂。國外的心理學網站研究了近二十年出現的變態殺人事件,總結出這些心理變態殺人犯的共同特徵。
會成為殺人者的心理變態具有以下5個共同點1、空巢兒童,孤獨感伴隨成長
可能是家人外出務工,可能是家人關係疏遠或者父母離婚,這樣的孩子在整個童年青少年時期都無法學會建立穩定的健康的親密關係,甚至很少有固定的朋友。
2、超出正常年紀還尿床
原因尚不明朗,有心理學家認為尿床和成年後的暴力傾向有關聯。如果孩子被同齡人或者家裡人嘲笑尿床的事情,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
3、有虐待動物的傾向
近些年經常有聳人聽聞的虐貓虐狗事件發生,心理學家認為,很多變態犯罪者喜歡虐待動物,而這樣做是為了發洩甚至預演自己的暴力幻想。
4、酒精上癮,也就是酗酒
這些人可能有一個酗酒的父親或母親,很多人長大後自己也出現嚴重的酗酒問題。這樣的人通常內心充滿極度懷疑,同時缺少與人的信任感。
5、從小受到心理虐待
家教方式不正常,父母處罰孩子時常採取過度侮辱的方式,將會嚴重打擊他們的自尊心,這些人在進入社會以後,也因為低自尊的困擾而很難順利與人交往。
謹防身邊有極端心理和異樣行為的人可能這5個特點不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但仍舊能起到警惕作用。希望大家可以提防身邊確實有不正常心理或極端行為的人,保護好最珍貴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