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在狗年的豬寶寶

    自卑!請問你懦弱在哪?有什麼好懦弱的?有什麼好自卑的?好好活著吧!活著就是幸福!知足常樂!活著就是比別人的優勢,活出精彩更是與眾不同!中國漢語不好學,漢字也不好念,不是每個詞每個人都可以按著自己想幹嘛就幹嘛就可以對號入座的。你具有懦弱這個詞的資格嗎?具有自卑這個詞的資格嗎?問問自己!沒有,你必須Sunny活著,樂觀心態,別沒事找事自己給自己添堵,心情好比什麼都好!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性格習性不同所作所為也就略有差異,見怪不怪,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是善意的,你深入接觸,會發現各有千秋,各有優劣,很正常,我們是活到老學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學習別人的優點,借鑑別人的缺點來修正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完美更完善。相信你會處理好自己的心情。魔由心生!

  • 2 # 尊重別人善待自己

    應該是能力不夠,人最怕沒能力有脾氣。有能力有點脾氣別人還可能容忍你。沒能力,脾氣又不好,基本上沒什麼人願意搭理,有什麼壞事基本都推到你身上。如果你有能力,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尊敬,有的人,純粹是來損人利己的,發生衝突之後敬而遠之,反而不容易受到傷害。對你好的人,因為他的好,容忍一點是應該的,但都是有底線的。總怕傷害別人,就要自己受委屈,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為什麼無緣無故受傷害,只要有能力,就說出自己的理由,說不出來,就謹慎交友,對有些人敬而遠之,交集少了,傷害就少。希望你內心和能力都強大起來,只有這樣,就不怕傷害,真來了,我們也能承受的起。

  • 3 # null144198379

    總是害怕和別人發生衝突或吵架,這不是自卑也並不是懦弱,若一個人喜歡和別人吵架,並經常給別人發生衝突,那這個人就不可理喻,為人應謙和,相互團結,互相幫助,遇事三思而後行,動不動就與人吵鬧,誰還願意同你做朋友,既使有朋友也不是真心和你友好。

    人若有自卑感,那是思想欠缺,結識事物不成熟,或自已各方面比別人有差距,才產生的自卑現象,總覺得不如人,經過多學習不會的東西,取長補短,社會經驗豐富了,自己實力壯大了,自卑感自然會消失,與不感給人吵架和衝突沒多大關係,人不爭強好鬥,是老實人的本質,是好事並不是自卑和懦弱。謝邀請

  • 4 # 無分微塵60618592

    在心理學中,自卑屬於性格上的一個缺陷。自卑,即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作出偏低的評價,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悲觀失望、喪失信心等,顯而易見,題主並不是。

    性格懦弱往往會成為被害者。生活中,許多人具有這種不良性格:沉默寡言、不好動、朋友很少、說話聲音很小、做事很猶豫、經常不敢獨自出門。懦弱膽怯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怕”字當頭,不管遇到什麼事,第一個反應就是“怕”,怕這怕那。在當下社會環境中,我也怕和他人發生衝突或者吵架,怕遇到垃圾人,也怕遇到所謂精神不正常的人,怕被碰瓷,怕受傷害,有太多的怕,這沒什麼錯,爭的一時口舌之快也許會有我承擔不起的後果,那傷害的不止是我,還有我的家人或者朋友,同學,還有傷不起的金錢。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不是自卑,也不是懦弱,這是懂得保護自己,生命和健康是無價的,不必浪費在愛吵架的人身上,那叫睿智,那叫理性,那叫聰明,對吧!一隻狗對著你吼,你也吼回去嗎?離他遠遠的就對了!

  • 5 # 愛家mxx566

    謝謝邀請,思路不對,不必經常去觀察和擔心別人高不高興,把心思用到做好自己上,心存善念,常懷感恩,待人誠懇,尊重別人,胸懷坦蕩,常做換位思考,感覺對方心情是喜悅的,或者是無害的你就不怕了,想想沒對不起誰,就會心安,別人愛怎麼樣那是別人的事,你控制不了,就順其自然,不要去想那些,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 6 # 情感故事小屋

    首先,我肯定的告訴你,你的這種狀況不是自卑的表現!看來你本人目前為止還沒有搞清楚啥叫自卑!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不自信,做什麼,幹什麼都感覺沒有把握,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是典型的自閉型別!

    而你目前為止,我判斷你是個性格比較內向的人!平時少言寡語,做事也是隨大流,別人怎麼說你就怎麼去做,根本就不參合個人的主見!這樣的你,給人的感覺,就是缺乏主心骨,沒有方向性的選擇!很容易被別人呼來喚去!

    第二點:平時無論自己幹什麼,都會有種無形的負擔,那就是時刻害怕自己做錯了什麼,不被別人待見!

    其實你大不可這樣的,只要你心裡怎麼想的,你就怎麼去做就是了,動動腦筋,給自己一個展示自己的空間和機會!大膽去做,用心去實踐,不要有任活顧慮,我敢保證的對你說:你不會讓自己失望的,甚至做的比別人更好,更出色!

    只要你嘗試的走出了第一步,你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每一次的獨立做事,都會給你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一個壯膽的過程!慢慢的,你就會從心理障礙中走出來,會和身邊的同事,親朋好友無拘無束的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的!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你要經常主動去找身邊的同事,親朋好友聊聊天,一起去旅遊,一起去聚會,一起去郊外遊玩!給自己一個放鬆空間的機會!

    放下心裡的無形的障礙,盡情和他們去玩耍!不要老是害怕這事能不能做,那事該不該做!你也是位有思想的人!只要自己不觸犯法律,不違背道德底線,你該幹嘛就去幹嘛!只要你遵循了這些,你就大膽的去放飛自己吧!到頭來你會發展,原來自己也很優秀,自己身上的每一點都不比別人差!

    有了勇敢的面對,你就會有不一樣的自己!心態要好,工作就有激情,用心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的你,還害怕自己會得罪他們嗎?這樣的你還害怕別人說你懦弱嗎?

  • 7 # 藍天白雲168

    感謝邀請:看了你的提問,不僅想起我媽,我媽一輩子就怕樹葉打頭,就像唐生一樣,遇到壞人越擠懟她,她就躲著好遠的,一輩子沒和別人吵過架,能隱則隱,能退則退,吃一輩子虧,不能沾別人一點光,就善良的一點鹹味沒有,點型的三從四德,在我媽的世界裡,不管家裡家外的人,都應該有禮貌,互相遵重,和協,我媽的口頭語是,一個上應,誰得的是?不要爭吵,我媽本身性格遺傳就是老實人,光低頭幹活,小說話,不惹是非,肯吃虧,虧待自己,能過日子,又加上孔孟之道的三從四德,又受過去不知是哪個國家來的傳教士的薰陶,信封耶穌教。性格,孔孟之道,再加上耶穌三種合一塑造了我媽這麼一個人物,她是點型的代表。我媽是最大受宜者,也是中毒最深的受害者,我媽這一輩子就是有人踩她頭拉屎她也不普樓。而且把我們兄弟姐妹也教肓薰陶的繼承了她的大多半,不過我們畢竟和她時代不同,不在象她哪樣的隱忍,遇到不講理之人,我們也會用道德法律去理論,不再象我媽就是塊面做的一輩子光對別人好,不知自己是個人,我媽就象一個奴隸,虧的我父親是知書達理之人,從不欺負我媽,我們做子女的也都聽話,不勞我媽操心。但我們也從不惹事!

    恕我直言,我覺得你也有些象我們就怕惹事,不惹事是對的,但是有了事我們也不要怕,要勇敢的去面對,你這一方面是善良,同時也是性格的懦弱和自卑的表現,面對問題不要逃闢,直面面對,是別人的錯,別人的責任!是自己的錯自己要負責任。不能象有些人錯總是別人的,要學會堅強還要勇敢,不能象我媽哪樣的隱讓,躲闢,忍氣吞聲,我們有時也要忍,但得有度,我媽就沒度,一輩祈求和協,求大同。吃一輩子苦,我覺得在地球上一再也找不到看不到我媽這麼個人!

  • 8 # 時尚串珠2

    謝邀!害怕和別人衝突或吵架,分不清自卑還是懦弱,其實自己可能能是,剛剛接觸社會,年齡尚小,世面見的少,放心在這社會大家庭裡,大部份的人還是講道理的,你害怕的原因,可能是社會經驗不足,但是隻要你的人品,是行的正走得直,不去惹事生非,麻煩就不會找到你,自卑就是不自信的表現,可能你自己認為不論做什麼事,自我感覺就是不如別人,要想溶入社會,就必須遵循,水利萬物而不爭,人傲於世而不順,的生存法則,必須會學法懂法,尊重法律,利用法律的有利武器,保護自己,那麼你未來的人生路,將會順順利利,一馬平川。

  • 9 # 貴緣聊聊家裡的事

    這是人的木共性,和自卑與懦弱扯不上太多的關係,是後有的自我防護意識。要注意是“總是”而不是“特別”。

    請問你是恐怖分子、亡命之徒嗎?答案“當然不是”。你本性是肆無忌憚,狂枉自大嗎?是愚味無知或頑固不冥嗎?等,都不是。那隻能說明一個現象,很有修養氣質,是一位有知識、有品味、懂生活的男士或女士,是一位品質高尚的人,等等。

    具備了這些,就有了社會的公共道德,社會的公共秩序,人和人的和諧共處等等。一旦意識根深蒂固,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就會非常在意自已的說話和行動,是否超出了自已心理制定的標準,擔心招來非議或不好的印象,擔心會不會人為的發生衝突或吵架。久而久之,就會非常注意自已的說話和行動是否規範恰當,這些潛意識的行為,導致說話和行動以後更加謹慎與微妙。

    從而認為自已是不是變自卑了,性格愈來愈懦弱了。其實要說成這是對自己的不自信,也不為過,但也不恰當。個人認為應該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沉澱,人生的楞角,被社會的浪沙磨平了,在為人處世方面變得圓滑了,人生成熟了。明白了,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才是安身立命的最大本錢,而不是那種簡單的認為害怕和別人發生衝突或吵架。

  • 10 # 揚東微步

    總是害怕發生衝突吵架,你的安全感很不足,你的童年成長經歷怎麼樣?

    是不是在幼年留下很多傷害的陰影,沒有很好的處理影響著你,性格自卑,膽小恐懼社交,沒有安全感,都是不成熟性格顯現,心病需要心來醫,內心需要成長。停留在幼年受傷害時期,需要處理好小時候受到的傷害,就會有新的感受和收穫!

    社交恐懼症的根源是心靈長期的退縮和逃避,導致自我感缺失,陷入對外在的人和事的緊張和擔心中,不敢做真實的自己,心靈越來越虛幻,心靈退縮後就會不安,經常胡思亂想,敏感多疑,總怕別人議論自己,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在社交場合,由於心理不安,自卑和自我否定,就會顧慮和擔心焦慮很多,雜亂的思緒很多,不敢放開與人溝通,在一次一次的擔心中強化了症狀。

    透過掌握和諧自然、符合規律的思維模式,讓思想成熟獨立,成熟思想下可以有正確的想法和心態,讓內在自我慢慢的成長起來;自我感是社交恐懼恢復的重點,沒有自我的人,無法從社交恐懼中擺脫出來,所以要發展內在,不是改變外在,需要安定下來,做真實的自己,把穩定的自我感發展起來,自我感穩定了,思想成熟了,就可以脫離外在的影響,自然而然的做好自己。

    系統治療步驟:安定、真實、成熟看透、脫離外在、有自我感、隨心自然、和合靈性!

    心靈成長障礙的治療分七個方面:

    1、人格心理衝突:首先解決心理衝突,趨於平穩穩定,有條理和方向,自我為中心,有主有次,淡化衝突。

    2、思維模式不良:改變思維模式,學習正確的思維模式規律,形成自我和合乎思維模式體系,打破惡性迴圈,形成良性迴圈,有主見和思想,正確看待和理解生活。

    3、體內壓抑能量過多:需要及時的心靈疏導,排解壓抑能量。

    4、陌生思想領域恐慌:走出自己的思想領域,看懂看透真實的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5、身心靈性缺失:活在內在,慢慢的放開外在,在合理的思維模式下,讓心靈恢復自由,發展穩定的內在自我感,發展情感的互動和交流,發展情感的表達和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對生活產生樂趣和感覺,恢復靈性的狀態。

    6、本性自我太弱小:活到內在,發展內在,尊重內在,讓內在心靈成長和獨立,維護內在心靈的權利,坦然的做自己,引導內在心靈適應環境,逐漸強大,減少不安和緊張,踏實的面對人際交往。

    7、沒有自己的人生體系:建立自我合適心理體系,對人際關係、情感方面有自己的主見和方向,心靈清晰有整體性,防止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發展自己人生的健康。

  • 11 # 習慣了一個人的啊涼哥

    我就是這樣的人吶!

    首先我不覺得這就是自卑或者是懦弱。天天好勇鬥狠、吵架拌嘴的就是自信和強勢的表現嗎?

    不吵是因為我們珍重彼此難得建立的感情,不想破壞和諧的相處氛圍。

    不打架是因為我們非常珍愛家人給予的花費幾十年才養育成長且完美的身體,同時也把這份珍愛給到對方以及他的家人。

    凡動手,拳腳無眼,傷勢輕重尚不可預知,誰都沒有資格和權力肆意傷害誰!尤其是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應該摒棄低等生物身上方有的天然的無所畏懼、不顧後果、野性難馴的不文明行為,彰顯人類該有的自律、自愛和互敬互愛!

  • 12 # 情殤73244411

    江湖越老膽子越小,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的時候,剛步入社會,什麼也不怕,因為年輕就是資本,隨著年齡增長,見識增多,就變得越來越世故,因為打架是有成本的,拖家帶口的,老婆孩子要養,哪來那麼多錢去浪費,所以,能忍就忍了,這不是懦弱和自卑,是身上有責任和擔子了,不能像一個人的時候,說幹架就幹架,腦子一熱,就不管不顧了!

  • 13 # 江湖見聞錄1

    大機率是因為我們的養育者是一個“易碎的客體”,一旦我們表達不同意見,父母馬上情緒崩潰,使得我們大腦習得了一個等式——“表達衝突意味著殺死媽媽(或爸爸),衝突約等於死亡”。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對爸爸說:“菜很鹹,爸爸,下次可以少放點鹽嗎?”

    一個內在擁有“結實的客體”的父親,可能會仔細嘗一下自己炒的菜,感受一下是不是真的鹽放多了?如果是真的,他會說:“哈哈,確實鹹了,行,下次爸爸給你做淡點兒!”

    這樣孩子就會感到安全,他的大腦就會建立——“我是被允許表達不同意見的”這樣的神經元,等他成年之後,他就更敢於表達自己的需求,更懂得拒絕,在人際交往中自信,積極,情緒穩定,並且不怕面對衝突。

    而如果是一個內在屬於“易碎的客體”的父親,可能會直接把碗摔在地上,任由菜汁濺灑一地,暴怒衝孩子吼道:“不愛吃別吃!哪那麼多廢話!有你吃的就不錯了,你還蹬鼻子上臉了!”

    孩子一瞬間會愣住,接下來,TA會體會到父親巨大的痛苦,並把這種痛苦歸因到自己身上——“都是我的錯,因為我太嬌氣了,所以爸爸才會這麼痛苦,是我太不懂事了。”

    於是今後,TA再也不會對父親表達一絲絲的忤逆,TA會把自己馴化成一個“討好型人格”。

    跪的久了,腿就麻了。等有一天面對職場,社會,情感等等複雜的人際關係,TA會變得想一個被閹割了的殘獸,失去了自己的爪牙,不敢面對衝突。

    當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憤怒”這種情緒的時候,孩子體會到的,並不是“兇悍”,而是“痛苦”。

    孩子天然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犧牲和保護,既然是“我”的原因造成了父母痛苦,那下次我就不再表達“我”了。下次我會察言觀色,猜測父母需要什麼,順著父母說。只要父母臉上露出笑容,孩子的世界就是一片光明。

    有句封建老話叫“天下無不愛孩子的父母”,我認為這句話大錯特錯。

    天下不愛孩子的父母很多,有些父母不愛孩子的性別,有些父母不愛孩子的長相,有些父母壓根是意外懷孕,嫌棄孩子是個拖累,拋棄孩子的父母比比皆是。

    沒拋棄孩子的父母中,也有勉強養著孩子的,處處看孩子不順眼,挑剔孩子,打壓孩子,從孩子這裡榨取情緒價值,去填補自己衝動生育的後悔感。

    我要說句新話,叫“天下無不愛父母的孩子”,所有的孩子,生來本性都是絕對愛父母的,對父母充滿了犧牲欲和保護欲,寧願自己痛苦,也不願意父母痛苦。

    因為父母之愛,和孩子之愛,天然就是不對等的。

    父母的世界很廣大,父母對於“要不要孩子”這件事,始終是有選擇權的。如果TA想,TA隨時可以打掉孕育中的孩子,拋棄襁褓中的孩子,不管青春期的孩子,不認成年了的孩子。

    而孩子的世界只有父母,孩子對於“要不要父母”這件事,是沒有選擇權的。

    孩子降生了,就只有這一對父母,還是一對潛在具備“隨時可拋棄TA”的權力的人,所以孩子的潛意識裡會竭盡所能去愛護父母,甚至充滿著犧牲意識地去保護父母。

    如果孩子對於“要不要父母”這件事擁有選擇權,比如孩子可以選擇“休掉”不合格的父母,選擇“更優秀”的父母,你看看這些強權父母們還敢不敢在家作威作福!

    父母有選擇權,孩子沒有選擇權。孩子只有你,孩子只愛你。

    可笑的是,我們五千年的封建道德體系中,並不強調孩子對於父母的愛,而只是單方面強調父愛母愛,甚至,連“孩子對於父母的愛”這個詞彙,都沒有一個專門的詞來形容。我就姑且發明一個“童愛”來形容吧。

    童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絕對,最壯烈,最傻的愛。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出身貧寒但優秀,找了一個家庭條件極好的男友,她的媽媽經常催她:“逢年過節了,記得給你男友的爸爸媽媽寄禮物,顯得你懂事。”

    姑娘覺得媽媽的要求有點“太過了”,畢竟,兩個人剛談戀愛,還沒有見過彼此父母,且男生也並沒有給女生父母寄過禮物,姑娘覺得自己如果做得太殷勤,反而會失掉自己在戀愛中的尊嚴。

    她很溫柔地把這個道理講給媽媽聽,結果,她媽媽情緒崩潰,歇斯底里地對她說道:

    “孩子,你不懂事啊,你這麼不會來事兒,人家父母會笑話我沒把你教好啊……你知不知道以你的條件,如果沒把握住這個男孩,你今後再想找這麼好條件的,肯定是找不來啊……你怎麼這麼不聽媽媽話呢,媽媽是為你好啊,你想把媽媽氣死啊……”

    姑娘感受到母親巨大的“痛苦”,瞬間答應了,“好好好,端午節我給他爸媽寄禮物啊好了吧。”這才勉強止住了母親失控的情緒。

    放下電話,她自己情緒也失控了,馬上找我傾訴,我問她:“你為什麼不堅持拒絕媽媽?你擔心的點是什麼?”

    她說:“我知道我應該拒絕她,但我說不出口,因為我不想傷害她。況且,如果我再次拒絕,勢必引發更大的衝突,我實在不想跟她吵,所以,還是答應她比較省力一點。”

    好一句“因為我不想傷害她”!童愛,世界上最壯烈,最傻,最自我犧牲的愛!

    因為媽媽有一個“易碎的客體”,所以不敢說出拒絕她的話,因為一旦和她發生衝突,她瞬間會情緒崩潰,痛苦異常,而這種感覺,會讓孩子覺得“我殺死了媽媽”。童愛不允許孩子這麼做,所以,孩子寧願“殺死自己”,也要保護媽媽,愛媽媽。

    我的這位朋友是一個極其“隨和”的人,跟她出去逛街,吃什麼,永遠聽我的;買哪件衣服,也要問我的參考意見;去做頭髮,人家推薦她辦卡,三說兩說,她必定答應。

    有一次,她又花了一千多塊錢辦了個健身卡,走出健身房,馬上後悔。我問她:“是什麼東西障礙到你,令你剛才無法說出那個“不”字呢?”

    她說:“我不知道……我感覺那個經理是個很不好惹的人,我怕我問了人家那麼多問題,人家都給我講解半天了,最後我又不辦卡了,搞不好會吵起來……”

    我說:“所以,就又產生了那種“哪怕多花點冤枉錢,也懶得再耗神面對衝突”這種感覺,對嗎?”

    她說:“對對對。”

    我說:“那也挺好,付出經濟成本,節約情緒成本嘛。”

    在健身房,理髮店這樣的商業場所,如果我們經濟能力充足,且害怕面對衝突,偶爾“花錢買情緒”,或許是可以的。

    但如果我們處於職場中呢?——如果職場老油子試圖把雞肋的活兒,背鍋的活兒,都推給我們做的時候,如果害怕衝突,不懂拒絕,我們勢必會淪為受氣包和背鍋俠,付出無畏的勞動價值,卻得不到好處;

    一直躲衝突,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的。解決衝突的能力,是所有人成長中的必修課,這個能力必須要學會,不然,就無法在成人世界立足。

    那麼“解決衝突的能力”怎麼學呢?

    —— 從“拒絕能力”練起,從“得罪成本較低”的物件身上練起。

    我並不建議大家一上來就從父母,伴侶,同事,領導身上去練習拒絕能力,因為一旦失控,得罪了重要的人,對我們的後續發展,會帶來很大的阻力。

    我們可以先從“得罪成本較低”的人身上練起——比如,短暫商業關係的人,如上文提到的服裝店,健身房,理髮店等,就從“幹逛街不辦卡”開始練,練習自己敢於說“不”的能力,對健身房經理說:“謝謝您的介紹,我預算不足,今天暫時辦不了卡,我需要再考慮考慮。”

    當你能夠成功的說出這句拒絕的話時,你就積累了一個“自信硬幣”。

    我們還可以從網路遊戲關係中去練習,對抗性組隊打仗的遊戲也可以,狼人殺劇本殺臥底殺等推理社交遊戲也可以,最好是找能“連麥”的,有語言交流的遊戲。

    在遊戲中,當有人做出對你越界的舉動時,比如,當你操作失誤,誤傷了隊友,你已經道過歉,對方仍然罵你“傻叉,你會不會玩啊,你媽死了!”這樣的話時,試著對TA說:“你真粗魯,你好可憐,有媽生沒媽教。”

    當你能夠成功的把這個惡意的皮球踢回去時,你就又獲得了一個“自信硬幣”。

    而短暫的商業關係,和隨機的遊戲關係,都是成本非常低,乃至於零成本的練習場。

    我們一開始聯絡衝突反應力時,手生,控制不好力度,也許我們會失控,會過度表達,會真的惹怒對方,那也沒關係,得罪了就得罪了,反正都是陌生人,也不影響我們的後續人生。

    也許我們沒反應過來,對方越界了,我們啥也沒說,又“討好型”了,那也沒關係,反正後續也沒交往,我們暫時處於低位,也不會對今後有所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先在這些“免費練習場”裡練習自己,等積累了足夠的經驗,積累足夠的“自信硬幣”之後,再開始在父母,伴侶,同事,領導這些核心關心中練習。

    ——練習拒絕,練習談條件,練習在快速爭吵中抓對方的核心錯點,練習爭吵過後收拾殘局修復關係。

    “衝突反應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我自己就是一個原生性格討好的小孩,別人搶我玩具我就給,別的小朋友打我臉我只會發愣的那種。但經過我成年後自己多年的刻意練習,我現在已經是一個反應力如鷹般迅速,反擊力如豹般準確的傢伙了。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和我有相似經歷的朋友。

  • 14 # EQG腦動力

    父母的情感模式對子女情感的影響

    特別是媽媽們,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就是把子女當成情感經營的第一位。這樣做的後果大機率會在孩子的青春期和婚戀期呈現一些情感危機。諸如:情感勒索 情感綁架 道德審判等等。

    在這一節裡呢,納如老師要從子女0歲到25歲的不同的成長階段,向大家分述一下 父母該怎樣和子女一起完成情感共建和人格建設。

    往往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嘛!長著長著不就長大了,我們小時候不就這麼長起來的嗎?”。其實呢,這也是家長對子女身心的忽略,納如老師要批評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啦。

    在這裡呢,老師告訴所有的家長,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個總體過程分三個維度的。一個是生理成長、一個是心理成長、一個是心智成長,三個成長規律相互塑造 又各有不同的延展和特性。

    這個過程大致分為:

    我們先說說第一個階段,從生物角度來說:人類幼崽都是早產兒,在學會走路和說話之前基本是本能的表達需求。比如:餓了就哭、 拉了就哭、 不安全了就哭,一哭就能得到滿足。

    這個時段的孩子,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在本能的潛意識裡,沒有“我”之外的概念,發出訊號就會被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如果不被滿足,啟動的就是對“生”的絕望,很容易埋下精神障礙的伏筆,比如自閉症、感統失調等。

    到了稍微大一點點,有了基本的行動能力,也有了對情緒的認識。這一時段會對世界充滿好奇,抓到的任何東西都嚐嚐,所有聽到看到的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這個時候的弱小,需要“熟悉”的人一直陪伴。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滿足自己的,所以就會有大人看起來的自大、覺得的自私。

    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會注重自己的感受,任何感受到的“不安全”,都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痕跡”。對情感的感知、感受是人的本能,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感受”被潛意識編成“原始碼”,潛移默化的就根植到了孩子的“性格基因”裡。

    所以說,3歲之前是一個人性格和人格的基礎程式設計期。安全感和情感的建設就奠定了一個人的性格底色。命運之說也由此而來。這個時期保護神的角色,就是父母最合格的定位。

    到了3-6歲的階段,就是孩子初步”獨立”接觸社會的階段,也是第一次對人際關係外擴的過程。他們會有短暫的內心衝突和焦慮,這也是他們邊界意識的形成階段。對未來的人生意義重大而深遠。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建設調節他們的心理,讓孩子們能意識到群體和自我邊界的概念。協助孩子能夠處理簡單的“人際關係”,理解和允許孩子們的“自我”、 “自私”、 “自大” 行為。為學齡時期的“自信”打好基礎,幫孩子完成自我性別認同,辨識父母不同的情感形式。

    進入到學齡階段(7-11),就是第二維度的人際關係的踐行。也是“人格社會化”的開始,孩子漸漸有了獨立意識,需要有自己的“空間”。

    這個時期的關鍵是:樹立很強的自信心 、養成一系列的好習慣、塑造完形性格和人格基調、對規則和邊界的認知。

    家長們呢,最應該做的就是“則”。以身作則的“則”,往往很多家長是”則人寬己”。其實孩子們的習性可不就是“習”來的嘛,從哪裡習來的呢?就是身為父母的你、我、他。

    他們成長之路就是從模仿開始的,我們可是全天候的教練啊。這時候的家長就是一個支援、陪練、協助和引導者。

    我們需要提供一個情感的地盤,啟迪他們走上成長和自我建設之路。我們社會的進步和經濟飛躍帶來的物質豐阜,現代的孩子能出現營養不良的機率幾乎不存在,更多的是:過度的“飼養” 。

    孩子在初中階段甚至在小學階段,過度的營養催化,性萌動就開始了。一些家長還把“準大人”當孩子看待,覺得無非是個子長高了點,學會“不聽話了”。

    其實這個階段青少年的心理可以用“鉅變”來形容,首先在社會人格上產生了新的需求,其次生理現象在身體上呈現從未有過的”感受”,對很多的人事物產生了獨立的思考。

    於是, 對相互交流和人際關係有了突飛猛進的需求。需要大量的資訊獲取和表達,需要透過自我確定處理和群體、和各種個人的關係,完成自己的社會化。他們有思辨能力,也容易情緒化,對父母的依賴又夾雜著抗拒。

    這一時期的父母應該做的就是,參與、支援、建議和指導者的角色。我們要付出的側重點,就要轉向更多的耐心和同理心。

    這個階段還有一個14歲現象,納如老師會線上下課堂裡著重的闡釋。不管是線上下線上課堂或者是在直播裡,很多父母都跟納如老師表達對家裡的青春期魔獸束手無策。

    我先告訴所有家長的是,青春期是個”偽概念”。納如老師會在第九節專門和大家一起聊聊這個青春期的話題。

    我們成長學習的目的就是在歷練人生,每個人都要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生命態”,剝離了社會層面。青春期是一個塑造“自我”的關鍵階段,這個時期可謂是“任務”繁重 但又如花似雨。是一個人思維和認知體系建立的重要時期,是心智健全和心量擴容的關鍵時期。這時候的父母,最不應該做的就是做審判員,做評判下定義,無意識的主動走向對立面。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侷限的時候,我們可以做的是,作為陪伴者一起成長。不要成為子女人生建設的“天花板”,智慧的父母要有策略的“認慫”和“讓渡權力”,不把自己的三觀作為唯一的標準。

    我想父母們把自己定位成,建議者和助力者角色的時候 孩子的心將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這六個階段的闡釋,是我給所有家長在處理親子關係時的建議和處理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後還能考全日制的研究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