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卷毛阿
-
2 # fzj中醫粉
我兒子小時候也很喜歡買東西!我就跟他說:買回來沒多久就會壞了!而且要浪費許多錢!我們看一看就不用錢,拿回家就要錢,不如我們在這裡看看就行了!然後就帶他看看!當然有時候也買,但不會經常買!
如今有小外孫女也是叫買!我和她說:婆婆是不會買玩具的!要不然把家裡變成垃圾場了!……現在和我出去就不吵買了!一次勝過!下次更容易!只要你堅持不買!孩子能耐爾何?
-
3 # 廣州小鳳姐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中寶,在力所能力的情況下都是各種買買買。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看上的東西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貴,很多家長都有此煩惱,買吧,不值得;不買,又當街哭鬧,打也不是罵也不行,丟人現眼。
翻了很多育兒書籍、心理書籍,在孩子上一年級時我定了一條規矩:自己掙零花錢,洗碗、掃地、晾衣服,明碼標價,幹多少有多少,一週結一次工資,連續幹夠一星期有獎勵。剛開始,孩子是有牴觸不願意的,可是當他看到一件玩具想擁有時就有了動力。其實孩子買玩具只是一時興起,買回來沒玩幾次就扔一邊。可是花的是他自己錢後,兒子變得很珍惜他的玩具,哪怕不玩也要放好。現在不是特別喜歡的他都不買回家,怕浪費錢,賺的錢自己存著,存多了自己買臺手機玩遊戲。雖然平時經常和他講孩子玩遊戲把父母的錢花光的新聞,他也明確表示不會亂花錢。可是真正玩的不亦樂乎時什麼也忘了,就一直不停的原地復活,原地復活,把春節搶紅包的幾百塊錢兩天就花完了。過後懊惱無比,把要花錢的遊戲刪光。事後我也暗自慶幸,幸好他自己一個手機,也幸好沒綁銀行卡,不然禍惹大了。
沒有任何教育是完美的。早早接受金錢教育,孩子變得獨立,不亂花錢,透過勞動也知道父母的艱辛,懂得感恩,但同時也有點小氣,斤斤計較。恰逢今天是我的生日,送了個大公仔,花也不捨得買,說放幾天就謝了,還不如吃個披薩。
-
4 # 老孟的娃世界
見一個愛一個是絕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的情況,我們該稱之為“問題”嗎?我覺得不必,因為這種不懂掩飾的表達是符合她們年齡特徵的。
有些成年人喜歡把這種情況稱為孩子的“虛榮心”,認為是孩子心理發育不健康的表現。但我認為這種看法過於偏頗,即便是我們心智健全的成人也經常會有羨慕的時候,因此這並不是某些兒童特有的行為,我們要做的是想辦法幫助孩子認識和疏導這種慾望,而非說教。
我的相關例子我女兒現在四歲半,在沒上幼兒園之前很少會給我提要求,但上了幼兒園之後聽小朋友說的多了,自然也是經常會要求我買這買那。
比如她的同學穿了一雙閃亮的水晶涼鞋,她也會要求我給她買一雙;比如她的同學戴了項鍊,她也會要求我給她買一條;比如她的同學前兩天買了一條艾莎的裙子,她看到了也要求我買……諸如此類的事很多。所以看吧,這種慾望可能產生的會更早。面對孩子的種種要求我往往是會變相滿足的,這並不是縱容,而是化解孩子強硬態度的方法,之後我就會進行套路三部曲:
一.接納和贊同
如果孩子是讓我買衣服、買鞋、買包,我一般都是會先應允下來,然後帶著她一起網上瀏覽產品。在瀏覽的過程當中,她會告訴我,同學穿的是哪一種,她想要的是哪一種。我會一邊瀏覽一邊誇獎她“比以前更有眼光了”。
二.客觀分析
我還有個習慣就是跟孩子分析成分,比如前一段她要買一雙水晶鞋,我就會在瀏覽的過程當中跟她感嘆“這種單鞋雖然好看,但它不是皮的可能穿起來會有點硬,我再給你看兩款皮質的,你看是不是喜歡?”當然,最後的結果她還是不聽勸告,為了閃亮亮而選擇了材料比較低質的款式。但分析的過程在後期會發揮作用,所以我不會省去。
三.偷樑換柱
當孩子選好款式之後,我就會照著這個款式買一雙質量最差,差評最多,價格最便宜的。並不是花不起這個錢,也不是故意浪費,而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直觀的比較。往往在收到貨之後,孩子都是無比失望。雖然鞋很閃亮,但是穿上去和她的運動鞋舒適度根本沒法比;衣服雖然穿上去很好看,但閃光粉會蹭的她脖子上都是。最後她還是會選擇原來的衣物,在下一次羨慕別人的時候,也更願意認真聽取我的建議選擇品質更好,樣式更為樸實的款。
我女兒現在就有個思想“好看的東西很少有好用的”,也許等她長大之後會形成自己更健全的認知,但是現階段它讓我的孩子變得更理性,省去了我不少麻煩。
6歲的特殊引導如果您的孩子和我家孩子一樣只有三四歲的話,那麼可能我會建議您,如果孩子想買玩具的時候,找一個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但是現在您的孩子已經六歲了,她處於建立各種價值觀的一個啟蒙階段,在這個時候如果單單是用“只能買一個玩具”“你已經有很多玩具”這樣的話來教育孩子,很顯然並不能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因此我建議您現在可以引入一個概念就是“零花錢”。
先跟您說一說零花錢的好處。孩子之所以不停的要玩具,是因為她對於金錢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因此她只追隨著自己的慾望走。在這個時候家長需要適當的引入金錢的概念,而引入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孩子可支配的金錢,也就是零花錢。
我朋友家的孩子今年8歲了,最近非常迷盲盒,每次走到商場裡都要嚷著去買泡泡瑪特。她就是聽了我的建議開始給孩子發零花錢,告訴孩子攢夠了自己去買。孩子有攢錢的目標所以攢得很認真,終於攢夠了59,69,當她再次站在盲盒機器前的時候,並沒有像她原先預想的那樣很開心的去買,而是猶豫了,因為她要用自己這麼長時間攢下來的錢去買這個只能擺著看的娃娃,她突然一下覺得不值得了。此時她體會到了一個道理,想要並不等於需要,更不等於一定要買。上次她媽媽跟我說她已經有小半年不提這事兒了。
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你要做的不只是安撫她的情緒,更不是壓抑她的慾望,而是幫她建立金錢的概念,讓她具備獨立消費的能力,這樣將來孩子抵抗誘惑的能力才能更強。
我是老孟,一個愛分享的全職媽媽。在教學的近十個年頭裡我見過太多的家庭矛盾和問題少年,我相信只有最合適的教育方法,才能構建最健康的家庭環境。
-
5 # 我漫觀天外雲捲雲舒
首先,我家女兒特別喜歡玩具,四歲不到,就可以自己玩兩個小時不找大人,所以她的玩具的確很多。其次,買這些玩具,我會徵求她的喜好,她有選擇權。最關鍵的,不管是買的時候,還是她想要的時候,我會一直告訴她,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玩具,你不能老是想要別人的,如果什麼都賣,家裡裝不下了,我們就自能住在外面,多可伶啊。反正,一套程式下來挺有限,基本沒出現,強制搶別人的和哭著不走的。
-
6 # 蔚卿
一、要訂立規矩,可以是每天/每週買一件禮物,用完就沒有了。並且要把這個規矩跟孩子反覆溝通好,不要今天想到是一天一件,明天又是一天2件。
二、要學會拒絕,如果孩子耍潑、哭鬧,也一定要狠下心來,否則,你所有的規矩都是空的。
-
7 # 妍媽談育兒
6歲的孩子看到別人有什麼玩具,就一定要買,這個問題我想很多爸媽都遇到過。孩子還小,總會認為別人家的就是最好的。就比如有句俗語,隔壁飯香。即使那個玩具自己家也有,但是別人家的不一樣,那就想擁有,為什麼孩子就這麼喜歡別人家的玩具呢?
為什麼孩子總是覺得別人家的玩具好?1.孩子總是喜歡新事物的天性。
喜歡新事物其實是我們人類的天性,不要說孩子,我們大人有時候也會這樣。寶寶年齡還小,對於他們來說,玩具就是他們的天和地,但是新奇的玩具何其多,特別是別人家的,怎麼看怎麼好玩,於是都想擁有。
2.孩子年齡小不會創造性的玩法。
年齡越小的寶寶越不會玩,特別是想積木這些需要結合創造性的玩具,孩子往往玩幾下就不知道怎麼玩了,而在看別人玩耍的時候,別人是玩耍得這麼開心,於是他會以為擁有那件玩具便知道怎麼玩,所以很多時候別人在玩的玩具,孩子都想擁有了。
3.家長無條件滿足寶寶的需要。
有的家長,比如奶奶或者爺爺,只要孩子哭鬧就捨不得,於是孩子想要什麼,只要是錢能買到的都樂意買。有的孩子會在家長不給玩玩具時哭鬧,多數家長為了避免尷尬,無奈的選擇滿足寶寶的要求。其實,這無形中就鼓勵了寶寶的這種行為習慣。
4.家長過於依賴玩具安慰孩子。
很多家長平常上班忙,放假在家裡陪伴孩子的時候,雖然人是在身邊,但是心在手機上,想要孩子安靜的,就只能不斷是給玩具孩子,讓孩子自己玩耍,這樣自己也有時間做其他事情,但是孩子玩膩了玩具,就會不斷的買新玩具,這樣長期下去就會讓孩子對玩具產生依賴,也會不斷的要求買新玩具。
5.家長低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有的家長是不忍自己孩子受一點傷,就比如買玩具,寶寶看著人家的玩具可憐巴巴的模樣,自家又不是買不起,為什麼要讓孩子這麼委屈,所以當孩子看到別人家玩具的時候,就會忍不住買給孩子。但是實際上,寶寶的適合力是家長低估了,有時候前有秒為孩子哭鬧,下面就已經忘記,玩另外的玩具了。所以其實不忍的還是家長。雖然滿足的寶寶的需要,但是卻低估和縱容了孩子的無形慾望。
常見的家長們的應對誤區1.不分場合的批評孩子
有的家長聽見孩子想要玩具的要求,不分場合就痛罵孩子,這樣的場面不但家長會尷尬,孩子也會很傷心。孩子再小也是有面子的,如果在大庭廣眾這樣被媽媽罵,他的叛逆心會更強。也不利於教育。
2.孩子要求全部答應
有的家長孩子想要什麼都答應,感覺不就是金錢,能買給孩子的,為什麼不買,特別是別人家有的,我家的也不能少啊,不然這麼委屈孩子,所以在孩子提出買玩具的時候,事事答應,樣樣買起。
3.認為孩子是小氣鬼
有些家長會主觀上的認為孩子是小氣鬼,喜歡佔便宜。看到別人有,自己就想有,並且也有很多父母會毫不避諱的在孩子面前說出這樣的話,一方面是想要提醒孩子,一方面是告誡孩子。
孩子想要的並不是玩具,而是那個孩子的快樂!孩子總是喜歡買玩具,總是喜歡別人家的玩具,其實背後肯定是因為孩子的某種慾望。家長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時候,平常孩子不玩的玩具,只要有別的小朋友玩的開心,那麼孩子就會改變原來的態度,也想玩。還有類似的情況,比如本來孩子不喜歡吃的東西,只要看到別的孩子想吃,他就也搶著吃,還不想給別的孩子吃。
所以其實影響孩子的並不是那吃的,或者玩具,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別的孩子,因為有別的孩子想吃、想玩了,他才開始喜歡吃、喜歡玩。在孩子變化態度的過程中,客觀物體並沒有發生變化,發生變化的是多了個孩子。那麼多了這個孩子,對孩子造成了什麼影響,以至於孩子改變自己的態度呢?
事實上,當孩子想要別的孩子的玩具時,他想要的並不是玩具,而是那個孩子的快樂。玩具並不是重點,而是玩玩具孩子的開心,才是吸引孩子的關鍵,她也想得到那種快樂,所以他以為得到玩具就得到。
但是我們都知道,重點不在玩具,而是玩玩具的方法,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看見別人的玩具就想要,你應該嘗試做下面的幾點。
1.嘗試瞭解孩子的心思
孩子為什麼要那玩具,你可以嘗試慢慢和她聊天,6歲的孩子基本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了,但是很多時候如果你沒有去嘗試瞭解,孩子的想法你就不得而知。
2.嘗試和孩子一起玩同類的玩具
嘗試多陪孩子一起玩玩具,而不是讓孩子自己玩玩具。很多家長都是陪著,而不是陪伴。慢慢和她嘗試用不同的方法玩同一款玩具,讓他體驗不同玩法的樂趣,而不是隻是一味的買買買。
3.家長相信孩子的承受力
家長也要相信孩子的承受力,別以為買買買就是為孩子好,並不是一直的買玩具就是對孩子好,相反,物多必反,一個孩子如果給太多玩具她,反而是害了她,在眾多的玩具中,她會無從選擇。這樣更不好。
孩子總喜歡買別人的玩具,並且一定要買到,這是個心病,需要孩子和家長一起改進,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
-
8 # 雨後山林靜
這位家長,您好!一個6歲的孩子看到別人有什麼玩具就想要,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需求。每個孩子都很喜歡玩玩具,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心情,但是並不是看到別人有什麼玩具,就一定都要買回來。父母不要去治孩子,這樣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的態度是非常強硬的,自己是不被理解的。會導致孩子和自己對著來或產生憤恨的心理。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一、給孩子做約定。平常父母也會給孩子買玩具,可以與孩子一起來做約定,比如:約定好一個月給孩子買幾個玩具?或者是買多少錢以內的玩具?如果這個月已經買了很多玩具了,那就不要再給孩子買了,可以等到下個月再給孩子買。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人際關係、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
延遲滿足能夠讓孩子學會等待。讓孩子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夠及時得到滿足的。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耐心。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提出來的要求,都要讓孩子經過漫長的等待,父母還要看具體情況。
二、不要念叨孩子。有的父母雖然給孩子買了玩具,但實際上心裡還是不情願的,認為孩子花了很多錢。於是在孩子玩的時候就會念叨孩子。比如:
“你看,媽媽又為你花了很多錢。”
“你的玩具玩不玩?不玩的話,以後我就再也不給你買了。”
“你的玩具又沒有收拾好,我下次不給你買玩具了。”
以前我會聽到有些家長會這樣去唸叨孩子,這會讓孩子感覺到很不舒服。總是用買玩具的事情去威脅孩子,還會讓孩子感覺到很內疚。因此,在已經給孩子買了玩具後,就不要去唸叨孩子了。可以對孩子說:
“我注意到你的玩具沒放好,我希望你能把它放到玩具箱裡。”
一次不要拿太多玩具出來,這樣孩子會不願玩的。
對孩子的愛玩玩具行為,父母要多理解孩子。現在的玩具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有時在我看到孩子一些很好玩的玩具時,我都想去玩一下。和善與堅定的與孩子溝通,相信孩子不會講道理的。
-
9 # 悉尼煮夫
看到這個問題,我還以為是自己問的,哈哈。不過現在我家玩的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出門不再看到玩具就要買,看到零食就要買,或者玩起來就不想回家。
現在我家的兩個孩子,出門的時候,不會因為沒給他買心愛的玩具,或者沒有吃到想吃的零食而哭鬧,更不會因為一些小委屈而滿地打滾。
每次去超市,走到賣玩具的地方,三歲多的老二,都會愛不釋手的擺弄好久那些玩具。讓他走的時候,他最多說一句:再玩兩分鐘。兩分鐘後,戀戀不捨的跟著我走。
那麼我是怎麼教育我家孩子的呢?我總結成三步:
第一步:出門前,一定講好出門的規矩。比如,不能哭鬧,到時間必須回家,出門要聽爸媽的安排,不讓做的事情不要做;對於三歲的喬治,還要額外強調要自己走路,不能老是抱著(汗-_-||)。
但是孩子的話是不能信的。出門前信誓旦旦答應地好好的,出門後就忘到九霄雲外。孩子出門的樣子,請自行腦補一隻關在屋裡一天沒出門的小狗,被主人解開狗鏈撒到草地撒歡奔跑的場面。
跑興奮了,還會尖叫,就是孩子那種尖叫。他看到玩具還是哭著要買,見到零食還是走不動地方。
所以,第一步,在開始的時候,一定是沒有效果的。這時候,就要做第二步了。
第二步:出門時,如果孩子違反規定,立刻回家孩子出門的狀態不是完全受你控制的,總會有意外發生。如果有哭鬧發生,喊著要玩具,或者零食,立刻抱孩子回家。如果不能立刻回家,你需要停止遊玩,把孩子隔離出來。
第三步,溫柔而堅定,決不妥協。不要相信孩子的眼淚,小孩子最不缺眼淚,需要的時候,很快就能擠一堆出來。
通常不用到家,在回家一半的車上,他就不哭了,會說他錯了,還想回去接著玩。但我們不吃這一套,既然你不守信用,那一定要回家。
到家後把他放在牆角,擺好姿勢,反思吧。這時他還會繼續哭,不去管他,過一會,他就安靜了。會主動過來認錯,說下次不這樣了。如此反覆幾次,他出門再也不會哭鬧地要這要那。
孩子就像父母的影子,他的所作所為,就是父母教養的縮影。孩子犯了錯,父母要負責指正,不能等孩子自己覺悟。本質上,孩子對事物正確錯誤的觀念,是父母教育培養出來的。犯了錯,就要指出來,就要改正,必要時,還要批評。
對於孩子的表揚要當眾,對孩子的批評教育,儘量在家裡,孩子也要面子,而且,在家裡,你有足夠的時間。
我相信你只要堅定不移的執行這三步,也能像我一樣,養出兩個出門不哭鬧的乖孩子。
-
10 # 萌娃張西西
不能太寵溺孩子,適當的滿足她的小需求,但是愛孩子也要節制有度,不能無原則的滿足寵溺。長期被家長寵溺著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極度以自我為中心,長此以往,就會毀掉人生。可適當樹立家長的權威,因勢利導,獎懲並舉。
-
11 # 蔡家筱玲
我家大寶上中班,剛開始也是這樣的,我和他約定,一個月只能買一個玩具,他剛開始滿口答應,但是看到玩具還想買,我就和他說,你本月買玩具的資格已經花光了。如果還想買,那麼你只能下個月再買了,從剛開始的哭鬧不讓,到最後的知道鬧解決不了問題,所以現在就是我們遵守著約定,偶爾表現好會獎勵一點小玩具
-
12 # 一樹梅家長教練
小朋友看到別人有什麼自己一樣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時候我們家長從以下幾點去引導。
第一,認真傾聽孩子要買玩具的理由。
第二,對孩子想買玩具這種想法,我們父母要給予接納。接納孩子的感受不等於一定要給他買。如果說孩子的理由家長感覺合理就可以買,不合理就不買。
第三,拒絕孩子不買玩具。我們家長可以這樣說,看得出你很想買這個娃娃,我也感覺這個娃娃很可愛,(我們用同理心表示認可孩子的感受)你想想我們家裡那個洋娃娃和這個。只是說顏色有一點點不同,其他的都差不多。如果說再買回去,那就太多了,是一種浪費。說出我們不買的原因。
第四,如果說出了原因,孩子還是不同意,哭總要買。如果要他哭,我們家長,就讓他在我們視線範圍內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哭完。不好意思,等他哭完後給他割一張紙巾擦乾眼淚,然後再給他解釋。
第五,孩子心情平靜下來過後,我們可以採取兩種方法去做,第1種方法,媽媽說。我先用筆給你記下來。小寶,某月某日想買一個洋娃娃。第2種方法,讓孩子一條一條出說出要買洋娃娃的原因,媽媽拿出紙和筆,一條一條的寫,完後媽媽又寫出自己的原因,然後和小孩子一起一條一條的去掉不合理的,並說明原因。透過這樣一個過程,孩子基本都能理解,也能讓他不買玩具。因為孩子,只要得到心靈的安慰,他也是懂道理
-
13 # 95後二胎寶媽的生活記
如果是在我的經濟能力範圍內的話,只要不是太過份的東西我都儘量滿足她,但我不會無緣無故就給她,我會讓她做一些她能做的事,然後做的好的話獎勵她
-
14 # 小白吃的多
我們幼兒園不讓帶玩具和零食去學校,偶爾學校發一個零食也不讓在學校吃,必須帶回家吃,只要跟小孩制定好規矩,再熊的孩子也會遵守
-
15 # 西梅飄雪
孩子要買的原因:
一、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自家玩具天天玩,失去了新鮮感。哪怕玩具一樣,只是顏色不一樣,對於孩子來說,也會覺得不一樣。
二、沒有得到的東西都是好的,得到了不珍惜,這也是人的天性。孩子會覺得別人的和自己的不一樣呢,會不會更好玩呢?玩起來會怎樣呢?這裡也帶有點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表現。
三、家裡的玩具可能玩夠了,想換其它的玩玩。但是這個“夠”,是因為孩子能力有限,不懂得把玩具的玩法多樣化,價值最大化,不會把“一個”玩具變“多個”玩具。換句話說,父母沒有引導孩子給現有的玩具附加新功能,玩出新花樣。
會引導孩子玩玩具的父母,會讓孩子把玩具越玩越精深,越玩越有意思。哪還會總想著買新玩具呢,現有的玩具都玩不過來呢!那麼怎樣引導呢?
怎樣引導孩子玩玩具
首先,一次只提供一個或一種玩具,其他的都統統收起來,藏到讓孩子找不到的地方,讓孩子專心玩眼前的一個玩具。如果是一套的組裝玩具,比如積木,可以都拿出來。如果覺得太多,就收起一部分,比如留下一種顏色的積木,或同樣形狀的積木,讓他在這些有限的玩具中玩出更多的花樣,這樣才能激發他的創意思維。
一種玩具玩上幾天或一週後就收起來吧,再拿出另一種玩具來玩,而原來的玩具隔上一兩週或一兩個月再拿出來,在他的眼裡,又變成“新”玩具了。因為呀,孩子年齡越小,記憶越短暫,早忘記這是原來玩過的啦,當然,有的孩子記憶力特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那就更喜歡跟它“重逢”啦!
第二,先讓孩子自己玩玩具,怎麼玩都行,只要他高興。你可以在旁邊不說話不指導,只靜靜地觀察。發現孩子玩得差不多了,有點不想玩時,這個時候可能是孩子玩累了,也有可能是孩子玩不出新花樣了。玩累了就停下吧,如果是玩不出新名堂了,那麼就適時地介入,引導他,用語言提示他。
第三,父母多動腦筋,變換新玩法
講我家的例子吧,我孩子3歲多時,有一次我和他在候車室等班車,很無聊,手中只有一個喝光了水的礦泉水瓶子,他把幾粒帶殼的花生裝進瓶子裡,扭上蓋子反覆搖晃。
“聽聽,放進鑰匙是什麼聲音?”“放進去口紅再搖搖又是什麼聲音?”這樣,又玩起了辨別聲音的遊戲了。“你現在是搖晃著玩,我們還可以怎麼玩?”見孩子想不出來,我把瓶子放倒在地,做個推動的暗示,孩子很快就領會,高興地向前滾動瓶子。後來我又問他還能怎樣玩,我家那小傢伙把瓶子倒了過來靠著椅背立著,見立不起來,又用我的包包擋住,還高興地向我展示他的“成果”:“媽媽,這是路燈!”
後來我又挖空心思問他,“瓶子除了裝東西,還能用來做什麼?”孩子一邊想一邊說:“當球踢。”“很好,還有呢?”
因為我的鼓勵和表揚,他又說了不少,比如當水槍玩啦,當灑水壺啦,當鐵錘敲啦,他還發揮想象,說它是砍倒的樹幹,圓形的城堡!
試想啊,如果不是在這樣的場合,如果手頭不是這麼少的東西,如果沒有大人的引導,怎麼能玩出這麼多花樣呢?這裡,觀察力、專注力、想象力、創造力、思維力、語言能力、發散思維等等都不是都鍛鍊到了?
一個空瓶子,還不是商場買的,都能玩得這麼有意思。還會想惦念著別人的玩具嗎?
所以,玩具不在於數量多,而在於玩的花樣多,於能挖掘出多少種玩法,這才體現出它的價值。
只要我們在陪伴孩子玩玩具的過程中,動動腦筋,創造新玩法,巧妙引導,讓孩子把玩具玩深入,玩全面,那麼,自家的玩具就是最好的玩具,孩子也不會再鬧著買了。
-
16 # 明圖明明圖
孩子看到別人有什麼玩具,也想要買,這其實是大多數孩子的普遍現象。
我兒子也是這樣的,在外面看到別人的什麼玩具,非常想要,但要是真的給他買了,其實也就玩一次或者玩一會兒就不玩了,真正喜歡的還是自己平時最愛的那類玩具。
所以後來我他再看到別人玩玩具想要的時候,我就告訴他:商場裡的玩具真的是有很多很多,但我們不一定都要買來,我們買的只能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小朋友有的玩具你沒有,但你有的他也肯定沒有,不信你可以問一問,我們要珍惜我們擁有的東西,而不是總去羨慕別人有的東西。
這些話是我兒子上中班也就是4歲多的時候我對他說的,他大概能聽懂,然後我讓他去跟小朋友去交流他們各自有什麼玩具,交流之後果然有不一樣,孩子就說:真的啊,我有的好多玩具他都沒有,這時候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原來有這麼多玩具,這時候孩子一般就去比較誰的玩具更好玩了,而不會要求我們再買別的玩具。
其實們稍微留意點就會知道,孩子玩具不管怎麼換來換去,但在某一個階段最喜歡的玩具一定是某一個或者某一種,對於他們來說別人的玩具只是一時覺得新奇,一旦我們讓孩子瞭解了自己所擁有的也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孩子就會獲得很多的滿足感,而不會再去糾纏要新的玩具。
而如果孩子這一招不管用或者孩子聽不懂,我們可以問一下孩子是否願意拿自己的玩具去換,比如拿你最愛的某個玩具去換個新玩具,孩子一般都會拒絕,因為對孩子來說,他們擁有的是他們自己的東西,對於自己的東西他們是很珍惜的,不會輕易放棄。
總之,對於孩子來說,玩具可以買也必須買,但也不能無限制的買,我們可以給孩子約定什麼情況下買玩具,在孩子羨慕別人有某些玩具的時候,我們要提醒孩子看看自己有什麼玩具,很多時候他們要,只是沒有意識到他們擁有的也很多而已。
-
17 # 依依251929575
我家閨女現在四周多,我和她有一個約定,每個月可以買一次玩具,只可以買一次,要她想好要什麼,現在感覺還不錯,不過有時她會忘,忘了就忘了吧
回覆列表
可以用獎賞的方式,讓她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做出努力,不要讓她養成伸手要的習慣,同時,也要有對於不好的地方做出罰的方面,比如說,玩具沒收幾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