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一代美人有點醜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透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裡,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 2 # 詩酒遊

    這句詩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這句話的意思是邊塞戰事從秦漢以來一千多年了,到現在一直就沒未停止過!明月照千古,突出了時間之久遠,頻繁的邊塞戰爭讓作者也頗感無奈,戰爭使人民不堪重負,作者也渴望和平。當然為了國家穩定,不得不戰,更希望有像李廣那樣的賢能將才,鎮守邊塞,保衛和平!

  • 3 # sddz以書潤心

    《出塞》 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著名的邊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方法,秦,漢、關,月交替使用,意思是秦時的明月,秦時的關,這個地方的戰爭自秦漢以來一直沒有停歇過,說明時間的久遠。

  • 4 # 小豬非豬

    《出塞》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句,用了互文與比興手法。意思是秦漢的明月秦漢的關,往深層次可理解為:大好河山雄壯滄桑。

    河山蒼涼,多少豪傑壯士,千里擊胡,埋骨黃沙,期待有像龍城飛將軍李廣那樣的英雄人物御守邊關,讓外虜不能跨進陰山半步。

    從另一個側面來說,“唐詩有筋,宋詞無骨”,王昌齡這一首,風骨勁挺,是七絕傑出代表,折射了大唐內在文化精神。

  • 5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秦時明月漢時關”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王昌齡以邊塞七絕詩著稱,有“七絕聖手”的美譽。他的這首《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被人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全詩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是龍城飛將在,

    不叫胡馬度陰山。

    有人評價這首詩“令人百讀不厭也!”而我卻要說,皆因首句意蘊深刻,耐人尋味。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狹隘的理解為“秦朝的明月,漢朝的關。”這句詩運用了互文修辭手法,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的意思。皓月當空,照耀著秦漢時期就有的萬里邊關。意境雄渾高遠,引發了作者的無限遐想。許多因“邊關明月”引起的古人今事湧上心頭。

    “關山月,傷離別也。”

    古人抒發離別相思之情,多用“關山、明月”兩個意象。邊塞苦寒,月亮顯得更加皎潔。然而“月是故鄉明”。邊關明月,引發了多少戍邊將士對家鄉的思念?遙望邊關明月,更是加深了家人對邊關將士的離別相思之苦!

    秦漢時的邊關明月猶在,然而邊關從秦漢以來一直沒有平靜過,總是戰事不斷。

    聯絡下面一句“萬里長征人未還”來看,“萬里”,離家之遠,“人未還”,既有戍邊戰死的古代將土,也有正在戍邊不能迴歸計程車卒。 寫出了邊關戰爭的殘酷,也表達了詩人對戍邊將士的深切同情。

    作者由秦漢時的邊關,自然想到守邊關的人。

    “但是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只要有像李廣那樣的漢代名將還在,絕對不會讓胡人的軍隊越過陰山。作者針砭時弊,既有對統治者所用非人,守關將帥無能,造成邊關生靈塗炭的譴責!也有對能夠驅逐外敵,守衛邊關良將的期盼!

  • 6 # 王桂蘭

    秦時明月漢時關,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詩《出塞》中的一句。它暗示詩人對國家社稷安危的關注和擔憂。

    想象如果有秦朝和漢朝的那些飛將在,塞外的那些兵馬就不敢來侵略國家。

    秦始皇為了阻擋外兵入侵,曾修築萬里長城,千軍萬馬受盡了艱辛與疾苦,一度邊關比較安寧。但是,秦始皇的暴政,終使大秦江山更名換姓。

    而漢朝皇帝吸取秦始皇的教訓,在政治上有許多變革,所以,雖然社會依然動盪,卻未動搖他們的統治,邊關守將雖然依舊辛苦,但能堅守邊關,外敵也不敢輕舉妄動。

    詩人看到戰亂征夫只出邊關禦敵,卻遲遲不能會還,於是在懷念中寫出了反應徵夫苦的詩作。

    附原作品: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7 # 石潤居

    "秦時明月漢時關"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有“七絕聖手”美譽的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的千古名句。全詩內容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此詩的意思是說: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塞外邊關,離家萬里計程車卒始終沒能回還。如果有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跨過陰山。

    詩人開句就用“互文見義”的手法,將邊塞的空曠、滄涼與秦、漢、明月、邊關四個歷史景物緊密聯絡起來。這一出句就是高潮和引人入勝,這一出句就讓人浮想聯翩。這一出句有蘊含著什麼意思呢?

    《出塞》的開句蘊含著"變與不變"這一樸素的辯證法。

    從時空概念上,作者所處盛唐來到邊塞,目力所能看到的相對不變的:一是頭頂上的一輪明月還是千年之前秦漢時期的明月;二是腳下的邊關依然還是千年之前秦漢那時的邊關;三是千年以來邊關的戰事現如今仍在繼續。

    而相對變化的,雖然詩人沒有點出,但是卻蘊含在詩文中,讓我們自己去想去體會,這也是此詩的高明之所在。詩裡蘊含變化的是人和朝代。在秦漢與唐之間,歷史早已經歷了東漢、三國、二晉、南北朝和隋的朝代更替,帝王將相異主。詩裡也蘊含著邊關戰火依舊,但戍邊守邊將士早已經物是人非,有血染沙場沒有回來的,有換防接替的,有的一輩子守衛邊疆至死不渝的。

    《出塞》的開句蘊含著借古諷今。

    詩人雖然生活在盛唐,但中原的繁榮昌盛、都城的鶯歌燕舞與邊疆的戰火紛飛、不得安寧形成強烈反差,當詩人看到這種境況時,特別是來到邊塞後,心中自然產生憂思。這種憂國憂民之情也只有寄託冷月,由此更希望當政者能重用能人,使邊關像秦漢時那樣穩固,讓軍事上像秦漢時那樣強大,也只有如此才能確保國家不受他人欺負,也只有如此才能使百姓安寧。強大的國防和軍事實力也確實是詩人所向往的,強大的國防和軍事實力也確實是一個國家永固的基石和保證,就像這秦漢的明月和邊關那樣永恆。

    《出塞》的開句蘊含著對邊關將士的嘔歌和讚美。

    這些戍邊固邊的一代代將士,在千年的歷史長河裡,不停地戰事,不斷地前赴後繼,這種馬革裹屍,充滿著殘酷、血腥、悲壯和悽美,就像詩人筆下的邊關冷月和大漠孤煙,千古以來永遠照亮著邊關的土地,千百年來激勵著後人;邊關的安寧那是多少將士的熱血和驅體築成的堅固的秦漢堡壘,

    總而言之,"秦時明月漢時關"是詩人向上精神的體現,是詩人強烈的自信展現,更是詩人內心渴望和平的表現。

    這樣的神來之筆,是詩人真正深入邊關、感悟邊關才能寫出的千古名句,也是詩人立足當時超越時空才能道出的不朽之吟,更是詩人深入將士內心又超越人心才能譜出的悽美讚歌。

  • 8 # 鑑水漁翁

    秦時明月漢時關,暗指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心中不朽建築:長城。自秦始皇修建長城,我們中華民族,才得以抵禦外侮,休養生息。古往今來,無數中華兒女,為了保家衛國,浴血沙場。這,就是王昌齡這首出塞被評為唐七絕壓卷的原因。無論朝代如何更替,愛國情懷,永運是排在中華民族每個赤子心中第一位的。

  • 9 # 趣文社

    這句詩出自王昌齡的《出塞》原文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就整首詩來說描寫了詩人的壯志情懷,以及愛國激情,同時用了諷刺的手法來表達對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滿和將帥的無才。

    “秦時明月漢時關”單從字面上看,我們會覺得詩人是在寫景,描寫了秦時的明月與漢時的邊關。但詩人在這裡運用了交替的寫法,為“秦漢時期的明月”與“秦漢時期的關”。那麼對於題主提問的“暗指”我認為有以下的可能性。

    一,我們首先從秦漢時期的明月來看,這裡的明月並不是指天上的月亮,而是指秦漢時期的英雄,我們都知道秦漢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所以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的愛國英雄,其中就有我們所熟知的“項羽”“韓信”“蒙恬”“夏侯嬰”等等,還有作者後面所指“李廣”

    因為王昌齡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滿懷愛國熱情的,所以我認為他在這裡的明月所指為秦漢時期愛國英雄。同時也和第二句相呼應,“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些英雄為了自己的國家所向披靡,以至於最後付出自己的生命。

    二,“秦漢時期的關”這裡的“關”就是指的邊塞,當時的匈奴對中原虎視眈眈,屢屢侵犯,那麼正是有了這些攻打匈奴的將領,使得我們的邊關固若金湯,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及秦漢時期抵禦匈奴的英雄“李牧”他善用兵法,打得匈奴十幾年不敢南侵。

    還有驍勇善戰的李廣,那對侵犯中原的匈奴是一頓痛擊,而且是多次擊退匈奴。所以在這裡作者借用明月二字來比喻了秦漢時期的英雄人物,為國家,為百姓保得平安。

    秦時明月到現在沒有改變,漢朝為抵抗外敵興建的關隘還照樣巍峨聳立,時間流逝,將士們保家衛國的心沒有改變

  • 10 # 負十四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使整首詩都活了起來,而“萬里長征人未還”一句,是千百年來的事實,這是歷史和現實的雙重悲劇。後兩句寫到了漢代飛將軍李廣,採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廣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語意含蓄,情感深沉。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 11 # 乘風破浪MM

    互文,只這一句,是說秦漢時候的明月和關外。此時作者身為一個出塞的盛唐詩人。只是表達戰時的久遠。觸景生情,戰爭從秦漢時候說起啊…

  • 12 # 哐哐有態度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是上學時候學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字面意思就是秦漢時候的明月和邊關,綜合全文就是作者王昌齡表達,從秦漢開始的守衛邊關和戰爭就沒有停止過。

    全詩是表達出作者對於戰爭的厭倦,並對戰爭帶來的災害的惋惜,還表達了作者對於不能完結戰爭的憤恨的心情。

  • 13 # 阿燚黃南開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詩句是盛唐詩人王昌齡七絕《出塞》詩的首句,七個字即給我們眼前展現出一幅壯闊的畫面:一輪明月,照耀著邊關。詩人以大筆勾勒卻恰能顯出邊疆的寥廓和關塞景物的蕭條。不作細描,而以籠統寫法,恰好渲染出孤寂蒼涼的邊塞之氣氛。尤值得稱妙的是: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時、漢時”加以修飾,使這首句詩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之感。

    這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真正詩意為:自秦經漢至唐朝,這一千年來,朝廷都要出兵防守邊境,士兵日夜在城頭上守衛著,皆因君王用將不當,故邊疆戰亂不止。以互文手法,譏諷了歷朝的君王,概括了千年邊亂史。“秦時明月漢時關”,這是王昌齡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啊!!

  • 14 # 十一二o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邊塞詩,從格律、音韻、氣魄、膽識等各方面來說,都是一首上乘之作,傳誦極廣,耳熟能詳,小學課本中就有選錄。

    關於“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句的理解,我認為是極言歷史之悠久,疆域之廣闊。但需要聯絡全詩來解讀,不能單獨分割。

    整首詩氣勢恢宏,從大處著眼,由大秦到大漢再到大唐,數百上千年,數十代中華兒女普通百姓,不怕迢迢萬里征途,前赴後繼,護衛著一代一代的龍城飛將,不懼生死不計艱辛,捨身成仁,殺身取義,固守著我中華疆域,讓我大漢民族萬里邊疆固若金湯,拒兇殘生猛的侵略者於國門之外,保衛著大漢民族的國泰民安。

    極具畫面感的詩句描寫,完全有理由讓詩人相信:不管再過多少年,只要有我大漢子民,中華兒女,任何侵略者就休想踏進中國門一步!

    王昌齡的邊塞詩直追高適、岑參,質量上乘,概括度極高,畫面感極強,尤其是這首出塞,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詩裡面還包含了一種悲壯以及悲憫的情懷,千年之下,重新誦讀,更加增添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安樂生活來之不易的感嘆!

  • 15 # 棲哈丶

    理解一句話,不僅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境,更要結合為文的時代背景,才能全面領會其中的含義。對於古典詩詞的賞析,這一點,顯得尤其重要。

    "秦時明月漢時關",如果孤立地看這一句,它又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呢?,不就是字面的意義嗎?,明白如話。如果是這樣,那王昌齡的《出塞二首》,還能叫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嗎?

    還是搬出原詩讀一讀:《出塞》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騮馬新跨誇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

    讀完兩首詩歌,詩人描繪的意象一一呈現。清冷的月光照著邊關,邊關戰場的廝殺,將軍出征的威猛,等等這一切,都把我們帶入了一種蒼涼悲壯的意境。

    頻繁的戰爭,能帶來什麼?總是將士們"萬里長征人未還"。作者不由地想起龍城飛將,李廣也好,衛青也好,如果有像他們那樣的威猛將領,震懾並擊退匈奴,該多好啊!這也是一種渴望消彌戰爭的聯想或者願景。

    正是戰爭的烽煙,浸染了秦時明月漢時關的蒼涼。聲猶震,血未乾;月色寒,照邊關!

  • 16 # 鄉間農夫俊哥

    出塞二首之一,"秦時明月漢時關"。作者,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詩暗著,依舊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牛度過陰山。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男兒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的人民共同意原,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

    這首詩,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 17 # 靜若拂塵

    ”秦時明月漢時關“暗指:

    防禦匈奴入侵邊關要塞時間久遠,戰事頻繁不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

    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

    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戰爭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

  • 18 # hollen686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創作《出塞》詩裡的名句。千百年來一直為人稱道,但也一直有不同的解讀。

    第一種解讀是從時空角度,認為打仗的這個地方從秦朝開始一直打到漢代,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說明戰爭時間太久。

    第二種解讀是從地域角度,認為現在打仗的這個地方秦朝的時候就是秦朝的月亮照耀的地方,漢代的時候則是漢代的邊關。

    我本人以為這兩種解釋都有道理。這是因為:作者是唐朝人,他到西域出差,看到戰亂不斷,作為一個胸懷家國的詩人,身不由己地生髮出許多感慨。望著眼前的廝殺場面,他清楚地知道這眼底下的戰場秦漢兩朝時就是戰場了,現在都到了唐朝仍然是戰場,仍然在打仗。從該句字面上看,不僅道出了戰爭的長久,也充分點明瞭這個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是重要的戰略要地,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不能輕易放棄的。詩人只是用充滿詩意的語言表達了出來,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

  • 19 # 會飛的potato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代的明月漢代的關,而是“互文見義”,秦漢的明月和秦漢的關。詩人暗示此地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停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聯絡下句,“萬里長征”虛指邊塞和內地相距之遠,突出了空間的遼闊。

    一二句從時空的大跨度再現了戰爭的災難性,冷月照邊關,徵子人未還,自然的明月、關亙古不變,戰事卻無情、人事卻無常,憂國憂民的悲壯豪情油然而生。

  • 20 # 木山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千年前的秦漢之時就修建了邊塞,以抵抗侵略者,也有過激烈的戰鬥,有過威懾敵人的將帥,明月依舊,但是現在的將帥無能,並不能打敗,並威懾敵人。望著這月,這關,長期守邊的戰士,想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順產三胎,四胎好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