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貞觀防務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空中打火機”是美華人在1944年後給零式戰機起的外號,而此時距離零式戰機服役已經五年了。在這五年裡,零式戰機幾乎沒有進行過大的升級。而美國的裝備早已更新換了好幾代。
但是零式服役之初可以說是華人和美國海軍的惡夢。在1943年之前幾乎沒有人敢和零式低空狗鬥,美華人也是在戰鬥中總結出的豐富的經驗。說的簡單一點,就是不要和零式在低空狗鬥,如果你被零式戰機咬住那就把油門轟到最大,立馬爬升,然後到高空之後又立馬俯衝。然後在這段時間內尋找機會。能做到這一切的,除了美國強勁的發動機動力外,還有依靠無比厚重的戰機裝甲結構。因為美華人研究一架俘獲的零式戰機,才知道零式的弱點。知道零式是不敢做這樣的動作的。
零式戰機本體材料不算優秀,但是它的設計理念也可以說是渣,但是就是這樣外界認為不可能的事就讓日本人“負負得正”整出了逆天的零式。要知道零式戰機空重才1.5多噸,飛機發動機最高才1000馬力,而美國F4F空重就達5點幾噸,飛機發動機最高能轟到2000馬力,而多出的那幾噸裝甲就是用來保護油箱、發動機和飛行員的。
所以零式那可憐的噸位你還奢求還有裝甲來保護油箱發動機和飛行員?所以“空中打火機”只不過是美國的國力對日本國力的嘲諷。
-
3 # 夕陽落葉漫天
打火機這個叫法是個形象稱呼,指日本飛機像打火機一樣,一點就燃。根本原因在於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為了得到強大的艦載機,日本對飛機的防禦做出了犧牲。
當時歐洲戰機為了增加飛行員生產率,對戰機增加防禦護板,使得飛機在被擊中以後,不會馬上爆炸,飛行員不會一槍就死,但是這樣導致飛機很重,機動性減弱,而零式飛機異常靈敏,在實驗資料和空中搏鬥中有十分優秀的表現,美軍一直很好奇,這飛機怎麼可以這樣飛,同時日本對飛機管控嚴格,就是爆炸也會注意回收殘骸。
這種情況一直到美方獲得一架故障迫降的,基本完好的零式才解開謎題,美國軍方修復並且研究找出了零式的缺點,還特地研製了穿甲燃燒彈,這種子彈非常容易穿透零式的鋁合金蒙皮,並引燃整架飛機。
從此打火機的說法大家就很認可了,在盟軍使用俯衝攻擊零式時,只要被這種特製穿甲燃燒彈擊中目標,日機就會像打火機一樣燃燒起來,這個稱呼基本總結了這種飛機的弱點,合金外殼包裹的Zippo,當然由於開始時日本飛行員技術高,機動強的日機容易強佔制高點,盟軍俯衝攻擊戰術很難實行,導致前期戰果不大,後期日軍有經驗飛行員減少,零式正式成為可以飛行的打火機,淪為敢死隊角色。
特別說明零式在沒有被美軍研究透前,在中國戰場上遭遇過3:0,中國軍隊無損的戰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紀念這首次空戰的勝利,也為了進一步激勵前線計程車兵們英勇抗擊日寇,鼓舞全華人民的抗戰熱情,故將8月14日這一天定為“空軍節”。
-
4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零式戰鬥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自主研發生產的效能最好、產量最大的戰鬥機,以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優點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大敗盟軍飛機,打出1:6、甚至於1:10的高交換比,創造“零式神話”。但是零式戰鬥機的弱點也很明顯,容易被針對,特別是裝甲薄弱難以保護飛行員,一被擊中就會著火,因此被稱為“打火機”。
零式戰鬥機由日本著名航空工程師堀越二郎主持設計,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生產,於1940年正式服役,是二戰中的日本主力戰鬥機。1937年零式戰鬥機開始研發立項的時候,日本軍方提出了很多苛刻的要求,比如飛行高度要在4000米到5000米,最大空速270節,滯空時間要達到6至8小時,飛行距離要達到1300海里以上等等。當年零式戰鬥機的設計師堀越二郎第一次知道軍方的要求的時候,曾經吐槽過“想要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機啊,做夢去吧!”但是在當時軍國主義盛行的日本,軍隊主導一切,沒條件製造條件也要上,堀越二郎經歷無數失敗,終於設計出了符合軍方要求的戰機,但是也為零式戰鬥機的悲劇落幕埋下伏筆。
實際上限制飛機效能的最大難題就是發動機,發動機效能越好,設計師越有發揮空間。但是日本並不是一個工業強國,發動機效能別說和英國、德國、美國比,就連義大利都比日本強,比如零式戰鬥機最早使用的瑞星13型發動機最大功率875馬力,後來的榮12星型發動機最大功率也才950馬力,而同期的歐美各國發動機最大功率1000馬力起步。因此堀越二郎為了滿足日本軍方的要求,瘋狂降低飛機自身重量,取消了飛行員的防護鋼板、沒有安裝自密封油箱和任何自動滅火裝置,使得機體表面中彈就可能著火,飛行員難以逃生。
在二戰初期,因為歐美各國不相信亞洲國家的技術能力,因此一直不重視關於零式戰鬥機的情報,以至於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利用零式戰鬥機機動性和續航力的優勢大敗F2A水牛、F4F野貓、CW-21B、霍克75A、P-40戰鷹等戰機。但是隨著美軍慢慢發現了零式戰鬥機高速時機動性惡化、俯衝速度不行、裝甲薄等弱點,開發出了“薩奇剪刀”等專門針對零式的有效戰術後,零式戰鬥機的輝煌慢慢過去;特別是1942年開始,美國依靠強大的工業能力接連服役了P-51Mustang、F4U海盜、F6F地獄貓等高效能戰鬥機,零式戰鬥機就只能被碾壓了。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美軍和日軍展開了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日軍飛機被美軍飛機輕易擊落,損失達300架,日本海軍航空兵被打斷脊樑無力再戰,被美華人戲稱為“馬里亞納射火雞大賽”。
-
5 # 區域拒止
筆者認為零式戰機之所以成為“空中打火機”,不單單只是個別設計細節上的問題,而是整個飛機總體設計思路遺留缺陷,由於一直沒有糾正而釀成的大錯。
(太平洋戰爭初期不可一世的零式戰機)
首先談談零式戰機的總體設計思路是什麼,一個字,“輕”。日本軍方在當時世界各國飛機發動機水平相差不多的情況之下,要想使得飛機具有更好的機動性,就必須減輕零式戰鬥機的重量。而在日本設計師們的努力下,這一預想終於實現了。
在發動機輸出功率相同的前提下,零式戰機比美國的同級戰機輕了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五,而這直接為零式戰機在近距離狗鬥中增添了顯著的速度與機動性優勢,造就了太平洋戰爭早期零式戰機的輝煌。
(零式的失敗,一定程度上也是日本戰敗的寫照)
但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福”,零式戰機所引以為傲的機動性,到了戰爭後期成為了其失敗的主因。
(二戰後期,在相同乃至更好機動性條件下,美軍F4U戰機往往防護更好,火力更猛)
隨著美國航空技術的提升,美軍飛機的航空引擎動力顯著提高,實現了在大功率推動下,即使披掛更多的防護裝甲,掛載更兇猛的火力,比零式更重,也能達到後者的機動效能乃至超過。
(被改裝為神風特攻機的零式戰機)
反觀零式戰機,由於當初設計時過於追求輕量化,大量常規飛機設計被拋棄,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沒有密封油箱,“飛行打火機”這一外號多為其所賜。另外,放到整體上看,零式這種“竭澤而漁”的設計,使得其改裝升級空間很小,日本軍方只能重新設計戰機,或者放任飛行員繼續做無謂的犧牲。而事實上,軍國主義分子的確選擇了後者,將大量老式零式改裝為特攻機,可謂喪心病狂。
其實,說到底,還是本子工業實力太差,造不出更好的發動機。
-
6 # Buskybozar
因為零式戰機幾乎沒有裝甲防護。零式戰機的設計特點是極大發揮戰機的靈活度,所以犧牲了裝甲防護,這也和日本當時推崇的武士道精神相符,在二戰前期,零式戰機憑藉其高度的靈活性吊打美國空軍。但隨著美國空軍的新戰機加入,以及在戰術上針對零式戰機的防護差做出了改進,採取了互相掩護,大力發揮美機火力優勢的戰術,在新的戰術下,零式戰機幾乎沒有裝甲防護的缺點暴露嚴重,幾乎中彈必毀,一打就著。所以被稱為打火機
-
7 # DS影片
哈哈哈!這個問題有意思!其實零式戰鬥機被稱為打火機是有一個梗的!當年太平洋戰爭的時候有一場空戰被稱為馬里亞納射火雞大賽!這是一場非常經典的戰鬥!也是零式戰鬥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虐的最慘的一次!
零式戰鬥機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的靈活性非常好!當然後來這也成為了它的致命缺陷,因為在設計時為了考慮戰機的靈活性,零式戰機完全拋棄了戰機的防護效能!所以是個脆皮!
海戰是發生在菲律賓地區,當時盟軍在中途島與瓜達卡納爾島取得大勝後,便開始收拾東南亞的日軍部隊,1944年6月15日,美國海軍在關島登陸,這一舉動迫使日本海軍決定對馬里亞納地區的美國海軍艦隊進行截擊!
19日的時候,日本海軍發現了美國的第58特混艦隊,並對李艦隊發動了攻擊,不過令他沒有料到的是,在他對第58特混艦隊打的不亦樂乎的時候,美國海軍已經把他在馬里亞納的機場來了個一鍋端!等到了早上10點的時候,雙方艦載機之間的空戰便拉開了序幕,不過令日軍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引以為傲的零式戰鬥機由於缺少裝甲防護,結果在美軍新研發的“地獄貓”戰機面前簡直是被揍的毫無還手之力!面對“地獄貓”穿甲燃燒彈的攻擊,紛紛下海餵了王八!整場戰鬥日軍出動戰機326架,卻有315架戰機被擊毀,這完全就是貓耍耗子的橋段!當時一名美軍飛行員甚至高呼:“這就像古代的獵火雞呀!”
於是從那時起零式戰鬥機由於一點就著,便多了個打火機的外號,漸漸從不可戰勝的神話,淪為盟軍眼中的笑話!
-
8 # 老鷹航空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先引入一個螺旋槳飛機航空工程效能引數——功重比,也就是發動機最大功率和飛機最大起飛重量的比值,對於活塞式航空發動機而言,通常使用hp,也即是馬力作為功率單位(1hp=735w),飛機起飛重量一般以kg為單位,所以說功重比通常以hp/kg為指標。
這個指標越大,在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這款飛機的機動效能就會越高,所謂大馬拉小車,當然機動性就好,這一結論和汽車行業是一樣的。
零式戰鬥機是日本在二戰初期研發出來的一款主力戰鬥機,其匹配的發動機功率為950hp,最大起飛重量為2674kg,那麼零式戰鬥機的功重比為950/2674=0.35.
相比之下,同時期的美國陸軍航空兵(美國空軍前身)的幾款主力戰鬥機功重比如下:
P-38,雙發戰鬥機,發動機功率為1475,起飛重量7940kg,功重比為1475*2/7940=0.37;
P-40,單發戰鬥機,發動機功率1150hp,起飛重量4000kg,功重比為1150/4000=0.29;
P-51,單發戰鬥機,發動機功率為1500hp,起飛重量5500kg,功重比為1500/550=0.273;
德國的主力戰鬥機Me-109,單發戰鬥機,發動機功率1850hp,起飛重量4405kg,功重比為1850/4405=0.42.
這樣對比就可以發現,日本當時航空工業的最大弱點就是缺乏大功率航空發動機技術,美國、德國的航空發動機功率能夠達到1500馬力之上,因此可以研發更重的戰鬥機,這樣就可以為戰鬥機匹配更優秀的防護裝甲、機載裝置和燃油,同時還能夠具有良好的機動飛行能力。
為了在現有小功率發動機基礎上,還要研製出能夠與美國主力戰鬥機更為優秀機動飛行能力的戰鬥機,那麼對於功重比而言,既然功率上不去,那麼只好從減重下手了。
坊間傳聞,當時零式戰鬥機的總設計師堀越二郎為了滿足設計指標,無奈之下下令設計團隊進行苛刻的減重措施,要求每一張設計圖紙要減重1克,連最為基本的油箱防彈鋼板都卸掉了,最後得到了最為輕量的機體結構,比當時同類戰鬥機重量少了近40%。
在這種結構重量之下,不到1000hp的發動機依然能夠飛出極佳的盤旋速度和爬升速度。正是憑藉這一效能優勢,在太平洋戰場早期,日本航空兵還是佔據了優勢。但是,隨著美國航空工業發力,陸續推出了P-38、P-51,F-4等優秀戰鬥機,憑藉大馬力、強火力、厚實的防護能力,就可以完全壓制了零式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這種輕量型機體,在面對P-51等這些戰鬥機時,一旦被擊中就會著火,所謂的“打火機”。日本二戰時代的航空工業,還是中氣不足,虛架子而已。截止到今天,日本軍工研發水平也是如此,看上去很強,其實都是外強中乾。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
9 # 小孟有話說
首先不得不承認零式戰鬥機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並且在一開始的時候具備很強的戰鬥能力。但是,它之所以被稱之為“打火機”,主要還是因為它自身存在的不足所導致的,大概有如下三個原因。
具體來說,零式戰鬥機有著以下幾個不足:
1首先這就是零式戰鬥機的體積不大,當然體積小有著輕便的特點,但與此同時帶來的就是不能夠使用大的發動機,這就在飛機提速的過程中比較慢,容易被擊落的危險就大大提升。出了名的皮薄如紙打火機,也正是歸功於發動機的低功率。
2 零式戰鬥機的機體結構並不是很堅固,雖然材質很輕,但是不穩定,因此其自身在正常服役期間就容易造成自爆現象。而鑑於當時生產技術的原因,其產量就得到了限制。其薄如火柴盒的材質這也是被稱之為打火機的一個原因。
3 零式戰鬥機的航行時間非常的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飛行員產生倦怠,精力不集中的特點,這也容易使美軍擊落。因為容易被擊落著火,因此這也是借鑑了打火機易爆炸的特點,被稱其為打火機。
正是因為這樣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使得零式戰鬥機在使用過程中故障頻繁,在美國掌握了零式戰鬥機的缺點後,能夠對其進行精準打擊。
-
10 # 志摩37918289
由於受到了發動機的限制,日本海軍的零式戰鬥機沒有裝自封油箱,和裝甲,因而在美軍的打擊下一旦中彈便會起火。而堀越二郎在設計零式戰鬥機的時候主要是圍繞,火力,航程,低翼載(機動性)三者在設計,對飛機的防護性沒有做考量
回覆列表
“零戰的機體為了極端減重,採用了‘易燃的’鎂合金製造,被美軍穿甲燃燒彈擊中後,就變成了一個個空中的‘火雞’。”
但這個其實是錯的。零戰根本沒用鎂合金,當時鎂合金確實應用在了航空領域,比如Fw-200的開裂式襟翼就是鎂合金造的。但是這個零戰沒關係。零戰用的是ESD。
30年代末,日本住友金屬工業的五十嵐勇搞出了一款新合金。也就是超級杜拉鋁(ESD)。
零戰就用這個。這個名字就炫酷狂霸掉渣天的超級材料是啥呢?按照今天的國際排號,ESD類似於7075鋁合金,和7075-T6最為相似,雖然一些材料佔比上有細微的區別,不過總體性質還是很相似的。
ESD有時效硬化現象,具體不展開,總之這是一種強度,硬度都很高的材料,因此也被稱為超硬鋁合金。這種鋁合金的用途非常廣泛,M16拿它做下機匣,iPhone為了解決之前容易被掰彎的問題,號稱是使用了航空級鋁合金,也就是7075-T6。但是ESD並非完美的材料,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點,他是鋁合金。鋁合金在高溫的力學效能很差。在酒精燈下加熱鋁箔,即使鋁箔被烤到熔化,你也無法點燃它。
因為鋁氧化生成的氧化鋁是很好的阻燃材料。
在空氣稀薄且高速的高空,零戰上的鋁合金竟然在燃燒?說實話我是不信的。更有可能的情況是零戰因為沒有采用自封閉油箱,起火後機翼溫度逐漸升高,鋁合金硬度強度下降,隨著時間的推移,“砰”的一聲,被負載壓垮。
但是在高溫效能上,各國的鋁合金都是這樣。
實際上鋁氧化生產氧化鋁阻燃,這點初中化學就講過。零戰被稱為打火機,主要是因為沒有自封閉油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