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強大佬
-
2 # 馬寶良14正大光明
這個,因為人而定,我對那些個太玄的東西是一丁點都不感興趣,跟動畫片沒什麼兩樣。還不如拍點,哲學方面的,他還能多少有點理論性,那些個才是真正的迷信呢,這個迷,指的就是糊塗,信,指的就是,你稀裡糊塗的就信了,執著心深的人,他就容易被假東西打動。
-
3 # 京華l煙雲
剛才我看完題目並且認真看了其他回答者的評論後,我陷入了沉思並且久久無法講我的沉重的心情寫下來,因為所有的評論都偏向於該電影只是為了應付現在人的浮誇的心理而拍攝的,不管大家對這部電影評論如何,我們先撇開這部電影,因為整部電影內容真的很一般吧,但並不是向題目所說會影響到今後的觀影體驗。
那麼我要說的是,針對這個題目,我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忘卻一部自己不喜歡的電影。
我的回答如下:
1.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我們身邊往往會上映各種各樣,題材和內容都會有所不同電影,而且人們一般都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想法去觀看,不管這部電影是翻拍也好,是續集也罷,亦或是自己獨創的,也可能是模仿其它電影而拍攝的,我們在觀看之前都無法對整部電影做一個大題的瞭解,那麼有的人會問了,可以聽過預告片和宣傳片所知啊,但我要說的是恰恰是這種影片往往才會誤導人們去觀影,為什麼呢,原因就如同商家賣東西做廣告一樣,有哪個商家不把自己產品好的方面說出來呢?所以電影也是,我們觀影之前都是對電影可以說是半瞭解或者根本不知道狀態。
2.因為有了上面雖說的觀影狀態,我們就如同實驗室籠子裡待做實驗的小白鼠,對實驗事項和最後的結果可謂是一無所知,因而最後的結果不同那就看天命啦。
3.想要不被坑的辦法有很多,我先說一條,就是如果你對這部電影沒有看過只是聽名字好聽而去看的話,那麼就別隨潮流去看了,雖然如果你去看的話可以增加中國產電影的票房的一票,但是如果這部電影不和你胃口的話,你的觀影體驗將會大打折扣,甚至影響你對其他電影的錯誤認知,這是很不值得的。我的辦法是,如果這部電影不是你特別想要看的話,不妨等幾天,看看大家的評價再去決定是否要看這部電影,如果評論不好你也要看的話,那就去看吧,畢竟有的時候人信仰優先嘛。
綜上所述,不要為了看到一部自己不喜歡的電影而苦惱,當你過一段時間甚至過幾年再去看這部電影時發現有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臆斷電影的好壞,其實我覺得不管每部電影怎樣,只要是用心製作,就足夠了。
-
4 # 這瓜保熟鷌
形式和樣式和路邊野餐如出一轍,缺乏新意。敘事再次不知所云,沒有深度。如果透過鏡頭長短可以成為衡量一個導演能否載入史冊的標準,我們家門口的監控錄影可以拿奧斯卡了。
-
5 # 淺度教育
之前非常期待本片,電影預售破億,首日票房2.67億,但誰也沒想到,口碑和票房在第二天就遭遇全面坍塌:票房方面,第二日票房僅破千萬,票房狂跌95%,創下中國產片票房最快下跌新紀錄;口碑方面在貓眼和淘票票慘遭2.7和3.5的評分,豆瓣評分也極速下滑至6.8分。相反地,朋友圈的很多影評人卻對此片褒獎有加。
如此巨大的兩極分化,更加刺激藍雨星城想要到電影院一探究竟。
而看完本片,也就更加明白,為什麼普羅大眾這麼不待見這部電影。
因為它確實不符合大眾審美——沒有正正常常的講述一個故事——現實,回憶、夢境、幻覺,還各種七繞八繞、時空交錯,不停的插敘、切換、倒敘、閃回,再加上大段大段緩慢的長鏡頭,確實會讓很多普通觀眾暈頭轉向,心生厭煩。
如果把電影比喻成美食。
那麼諸如好萊塢的《復仇者聯盟》系列、中國產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就算是快餐,也許沒啥營養,但是吃起來真的解飽,而且大快朵頤、狼吞虎嚥,確實很爽。
王家衛等大導演的文藝片呢,就應該是那種高品質的精緻料理,吃的是一種品味,一種情緒和一種格調。為的不是滿足口腹之慾,而是更高的精神追求,當然,你也可以說:就是裝唄!
那麼畢贛這一類導演拍出的像《地球最後的夜晚》算是什麼料理呢?
藍雨星城說句玩笑話——黑暗料理!
他們更多的可能是想搞一個實驗,玩一些創新,反正就是不能按常理出牌——用最普通的食材,加一些稀奇古怪的佐料,進行非典型非常規的烹飪,硬要搞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奇葩吃法。
所以《地球最後的夜晚》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是:so wierd!
估計畢贛自己可能都說不明白他到底想做出來一個什麼玩藝兒?
文藝片?鬼片?穿越片?奇幻片?愛情片?黑幫片?探案片?
這些元素都有,但都不是他真正要表達的!
很多鏡頭、影像,尤其是音樂,鬼魅、迷幻、神秘……確實會讓人想起王家衛的調調。
但畢贛不是王家衛。
他電影裡的人物、環境、場景、道具以及故事全都發生在貴州凱里。
諸如泥石流、礦山、隧道、電影院、歌舞廳、待拆除的破敗建築、貴州方言等等,這些都是來自邊遠小鎮特有的符號,洋溢著撲面而來的鄉土氣。
而當這份鄉土氣與搖晃的鏡頭、迷幻的影像、神秘的音樂融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傳達出一種奇怪的“土味”氣息。
“在審美由城市主導,偽文藝開始崩塌的時代,滋生於民間的土味文化開始大行其道,村鎮青年努力地營造著他們想象的世界觀,用賣力的表演構建他們理想中的江湖社會和感情體驗。”這段話不是我說的,但是用來形容畢贛和他的電影卻莫名其妙的恰如其分。
畢贛,土味王家衛,認證完畢。
好了,以上,是代表那些給差評、不喜歡這種怪異風格的老百姓發發牢騷。
而以下,則是藍雨星城的個人解讀。
其實,本片2D和3D的設計與銜接還挺有創意。
2D是模糊晃動的現實,是不知真假的回憶;
3D是需要戴上眼鏡才能看清的夢境,格外的逼真具體,但就跟男主看的電影一樣,“電影裡的一定是假的”。
夢境越真實,現實越殘酷。
在夢裡,羅紘武幾乎實現了他想要的一切。
他來到了山洞,與世隔絕,終於有一個左宏元找不到的地方。
他遇見了男孩(可能是他兒子),還和他打了乒乓球,並給其取名小白貓(他最好兄弟的名字)。
他旋轉起乒乓球拍,帶著美女飛了起來。
他見到了舉著火把的媽媽,成全她離開了自己。
他見到了與萬綺雯長相一模一樣的凱珍(凱里的珍珠),並和她一起來到了那個會旋轉的房子,念起咒語,深情一吻……
夢境裡,多麼完美。
但作為觀眾,我們知道,現實之中,他再也尋不到萬綺雯,再也見不到媽媽,當然,也不會擁有自己的兒子……
再有,憑心而論,如果細細品味本片的電影語言,還是能體會到導演的獨特審美。
比如開場的彩燈旋轉、碎玻璃之中緩緩移動的長鏡頭、總在漏水的屋頂懸掛著一盞昏黃吊燈、洗車房的水流中模糊的霓虹閃爍,搭配著黃覺(羅紘武)沙啞獨白而慢慢出現的斑斑鏽跡;還有湯唯飾演的萬綺雯第一次出現,燭光下的側顏、墨綠色發亮的連衣裙;包括水邊羅紘武與萬綺雯第一次親暱接吻,然後鏡頭滑向翠綠清幽的水中……
長鏡頭是一首詩,用到恰到好處,便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作者電影獨有的曖昧與浪漫的氣質。
電影的色調也很吸引人,或黃的耀眼、或紅的濃重、或綠的鬼魅、或藍的凜冽,其實都是日常可見的平實之物,卻拍得異常明豔、飽滿、豐富、絢爛,強化了電影的虛幻與迷夢的味道。
PS:畢贛的老姑父,陳永忠飾演左宏元,白衣白帽,輕歌曼舞,演的真好,那首伍佰的《堅強的理由》一開嗓,還真有幾分黑社會老大的氣質。
-
6 # Jgzitdit
文藝片沒錯,也支援!但你用商業片的模式來欺騙式推廣就屬於吃相難看了!資本講究利潤,利用完畢贛對資本沒有影響,但你畢贛未來至少要走不少彎路。當然你可以說你比同齡人已經很牛逼了,但現在的時代毀一個人很容易!這麼說是珍惜畢贛!
資本!利益!文藝片未來!畢贛還是年青,裝逼不太流暢,或許資本和畢贛根本就是那啥……
回覆列表
來聊聊《地球最後的夜晚》。
第一次看完《地球最後的夜晚》時,我發了條評論,說這是導演畢贛前作《路邊野餐》的製作上的全面升級,卻是從形式到內容的各種倒退。看完第二遍,我更加確定了這個想法。所以先讓我們拋開這幾天電影所引發的各種爭議,從電影本身來聊聊《地球最後的夜晚》(下簡稱《地球》)。
故事是什麼呢?電影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黃覺飾演的男主羅紘武因為父親的死亡重返故鄉凱里,同時回憶起了十二年前所遇到的一位神秘的女子,即湯唯飾演的萬綺雯,引發出男主對十二年前這個女人,以及早早離自己而去的母親兩個女人的追尋。在一系列的追尋後,他在電影院裡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和這兩個女人打開了心結,達成和解。然後,電影就結束了。
從影片一開頭的父親的死亡,即弒父,到男主對自己的母親的追尋,我們自然而然可以想到俄狄浦斯情結,這是西方經典的精神分析學理論,也廣泛地被大量影視作品探討著,所以,這在這部電影裡並不稀奇,我們要看中的,是導演如何去展現男主的心路歷程,無論是對童年母親缺席所造成的影響,還是主人公對女主萬綺雯——自己生命中第二個重要的女性——的追尋。在這裡,我們甚至可以把她看做是母親的補位,男主羅紘武和她的愛情,不過是他對於母親缺失的一種彌補。
以這樣的眼光來看這部電影的話,就會對其所講述的故事清晰很多,也會明白,這根本就不是一部愛情電影,那麼,對於電影錯位營銷——所謂的讓情侶們在電影院裡「一吻跨年」——造成的反噬也得以解惑:情侶們想要在這部電影裡尋找關於浪漫愛情的訴求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滿足,更嚴重的是,這是一部節奏相對商業片極度緩慢,故事核心是走人物內心的電影。沒有所謂浪漫愛情的電影還不至於被大眾那麼牴觸,但需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的電影,對於巨大的消費市場,尤其是節假日的娛樂氛圍來說,這種錯位營銷更進一步造成了反噬的嚴重。
扯遠了,說回電影,其實我認為根本問題還是出在電影本身上。前面說了,這部電影是對於男主心路歷程的展現,意識與潛意識的交匯,這讓我想到了去年我的十佳之一《銀翼殺手2049 》,導演維倫紐瓦完美地展現了男主在複製人和救世主之間的反覆自我懷疑和追尋,講述了一個非常悲傷的存在主義的故事。畢贛則是用他擅長的長鏡頭和非線性敘事來展現男主的心理,甚至用一段我認為是噱頭大於作用的 3D 來展現他的夢境,但是卻沒有了前作《路邊野餐》的靈氣。
在《路邊野餐》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一段長達 40 分鐘的長鏡頭,以及同樣對於電影語言在時間方面的探索,那是非常讓人歡欣鼓舞的手法,他利用凱里獨特的地理環境,讓角色透過順時針走位和逆時針走位的排程,巧妙地在同一個空間裡展現了時間的流逝和倒流,展現了多個不同時間的空間。我認為,這是在尊重克拉考爾「電影是物質現實的復原」理論的前提下極為 NB 的表現。
因為,我們平常看到大量的影視作品中展現時間的變化是通過蒙太奇,透過色彩的變化,透過演員的妝容,佈景等等一系列超出了物質現實的手段來表現的。因為我們看得多了,也不足為奇,可是,那是虛假的時空,是人為地、生生硬造出來的,換個說法,那是戲劇的,是小說的,偏偏不是電影這門最適合表現時間的藝術所特有的手段。他尊重物質現實的復原,這是我喜歡《路邊野餐》的原因,也是認為《地球》在電影表達上有倒退的理由。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黃覺飾演的男主在現在的時間線中白色的頭髮和十二年前的對比。即便在電影前半段導演用了兩條線交叉進行時間上的模糊,一開始可能沒有注意,不過但凡細心觀看的話,都能清楚地看出兩條不同的時間線。然而,我認為他完全可以不用刻意區分,因為這本來就是男主的心路歷程的展現,電影裡不也說了,記憶是半真半假的,你會分不清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幻覺。所以。這既是導演對自己要求的倒退,也是對於這部大投資電影面向市場的妥協。然而,即便這樣做了,還是有大量觀眾抱怨、責罵看不懂,這不是電影的問題,這根本就是觀眾從始至終不願靜下心來去思考的結果。
而 3D 的作用,就更加是噱頭大於表達。影片中 3D 的使用是為了展現男主的夢境,為了讓觀眾可以感同身受男主的這種潛意識,這種更為內心的世界,導演也許想的是需要營造一種更為沉浸的體驗來表現男主的心理。也許當下熱門的 VR 技術是個不錯的沉浸式體驗手段,導演在拍攝前期也說過用 VR 來拍《地球》,但最終沒有實現,可能就是技術和資金上的限制,導致了他退而求其次使用 3D 技術。但是我們仔細一想,這個 3D 真的起到了作用了嗎?真的能夠展現出沉浸式的體驗嗎?我認為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造成這個夢境的沉浸式體驗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的另一個原因,我認為是在音樂、聲音和音響的使用上。首先不得不說的一點是林強的配樂確實非常棒,我一開始就被那詭異而迷幻的音樂所吸引,進入到他的電影世界當中。但是,導演在聲音和音響的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值得提高的空間。
我們可以觀察到,當小白貓送男主出來的這一段路上,我們能聽到電瓶車的聲音,但是似乎跟真實當中的聲音並不一樣,而且周圍的環境音也是不足的,在整個長鏡頭的過程中,風聲,摩擦聲,樹葉的聲音等等一系列微小的聲音都是要麼聽起來很假,要麼就是根本就沒有。所以這是有待改進的地方,即使你認為它是夢境,可以隨意改變,但是在聲音的細節上的處理要儘量模擬真實,才能給觀眾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所謂夢境的虛幻,是男主的心路歷程,而不是在一些影響沉浸感的細節上面。
雖說其本質是一個俄狄浦斯式的戀母情結的故事。但是,表面上還是男主和女主的一個愛情故事。然而,我們在電影裡並沒有感受到男女主之間的火花,我認為這不僅僅是電影文字的原因,更大的原因在於演員的表演,尤其是湯唯。湯唯一貫被大家認為是文藝範的代表,她在現實中的人設也是一個文藝女青(中)年。首先要承認我非常喜歡湯唯,但她跟電影的氣質我覺得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她在臺詞的處理和一些表情的細節,都沒有達到很好的情感傳遞。比如說當她聽到遊戲機中野柚子中獎的聲音時,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情節,因為她會因此作出新的決定。鏡頭給了特寫,你能夠明顯的感覺到當她回頭時的表情和反應,是沒有層次感的。
讓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導演姑爹飾演的左宏元在影片中的一段表演,自然、有力,深深抓住了我,《堅強的理由》我也私底下單曲迴圈了好多遍。還有一段,李鴻其飾演的白貓吃蘋果的一段戲也非常好,雖然我認為那一段不應該用淺焦鏡頭,刪去了更多的畫面資訊,因為正真好的表演是不需要強調,而直接讓觀眾在眾多的畫面資訊中發現的。
另外,我認為臺詞也拖累了演員的表演和整部電影的氣質。《路邊野餐》中,首先主演是導演的姑爹,大部分演員都是素人、名氣小的演員,因此他們在凱里的整個生活反應都是自然的。而且用了大量的詩歌來做轉場和情節的過渡,你是不會感覺到任何臺詞上的問題的。但是在《地球》這部電影中,因為詩歌的缺失,加上主演都是大明星。導致臺詞聽起來特別奇怪,非常不生活化、口語化。這也體現出導演在對於演員調教方面,仍然有值得提高的地方。
說了那麼多缺點,但我不認為它就是一部爛的電影,反而我認為它是中國今年最好的那一批電影,只是因為我們對於畢贛的期待並不止於如此。當年他在處女作《路邊野餐》中給我們帶來了驚喜,它是如此富於詩意,充滿了中國小鎮特有的風格,是有別於第五代、第六代的,同時他在電影語言的探索上也領先於國內其他人,甚至站在了國際前列,這使得我們對於畢贛的期待是非常高的。
同樣,對於《地球》所做出的努力也值得我們讚揚。一部藝術片,它的投資是六七千萬,甚至上億的,動用如此龐大的資源來實現一部僅僅是描述一個人物內心歷程的藝術片,這在國外很常見,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銀翼殺手 2049 》一樣,但在中國是極為少見的。這是楊超導演的提法,他認為中國不缺少藝術片,缺少的是重工業級別的藝術片。我們要樂於看到電影工作者們用在工業上的改進,技術上的發展來實現電影語言的探索和發展,因此我們應該鼓勵畢贛導演的勇氣,也值得我們去讚揚《地球》的存在。
所以當我們面對錯位營銷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我們也應該站在多個角度去考慮。如此巨大的投資,它需要盈利,至少保證不虧本,才能夠保證一部接一部藝術片的誕生,才能讓那些對藝術片持有懷疑態度的投資人看到希望,讓那些有心做藝術電影的年輕導演能看到希望。
另外我想說的一點就是,對於《地球》的錯位營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一部分所謂的文藝青年、意見領袖和大 V 也應當負更大部分的責任。因為當我看到《地球》的預售票房非常好的時候是異常欣喜的,正如電影理論家貝拉 ·巴拉茲所說,他在考察了所有的藝術後,認為電影藝術是最具有群眾性的,是最適合每一個平民大眾共同、平等地欣賞的藝術。他不僅要求大眾平等地欣賞,而且提倡大眾要提高欣賞電影的能力。
那麼欣賞電影的能力是怎麼提高呢?我認為不僅要透過大量的觀看藝術片,而且要透過意見領袖的積極引導、鼓勵和普及。但不好的情況就是,當《地球》的預售票房很高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所謂的高高在上的文藝青年和意見領袖和大 V 對這樣的情況各種嘲諷,預想了各種接受無能的情況,說他們是「被騙進去的」,認為那些「被騙進電影院」的普通觀眾沒有能力、不夠資格,甚至是不配去看藝術片。
然而現在就導致了,不僅沒有引導好,反而是引發了更加強烈的牴觸效果,從貓眼評分就可見一斑,畢竟以往的電影在貓眼上拿 8 分以下都是比較困難的事情,結果《地球》慘到創造了 3 分多的「奇蹟」,這就是輿論壓力和觀眾牴觸情緒共同作用的結果。
現在地球的排片已經很少了,如果大家仍然對這部電影感興趣的話,請一定要選擇一場人少的、觀影條件相對良好的場次,靜下心來好好品味,相信我,《地球最後的夜晚》根本就不難懂,而且也絕對是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