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南北書生

    蘇軾書法,信筆處最難感悟

    眾所周知,書法和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可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但不可以沒有法度的信筆揮灑。而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論用筆》裡說:“東坡書筆俱重落,米襄陽謂之畫字,此言有信筆處耳。”東坡的信筆處,是法度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是“我書意造”,是“無意於佳。”

    書法,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書法尚意,蘇軾滋味猶濃。然韻可追,法可循,意不可學。“意”是書者當時的情思勃發,是真性情躍然紙上。如果學習者除了追求形似神似外,還要把字裡行間的“意”寫出來,那只有一個路徑:瞭解當時的寫作背景,身臨其境、心手兩忘,“無我”地去臨習。字裡行間,見情見性,就算臨習到家了。例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我們需要了解它是寫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蘇軾因 “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生活上的窮困潦倒和政治上的失意,讓他感到落寞無比,於是在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寫下了這兩首五言詩:

    一曰:“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其詩蒼勁沉鬱,飽含著生活悽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其書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體現了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創作狀態。難怪黃庭堅嘆曰:“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蘇軾“無意為書家”的書法作品,其信筆處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筆下,心手相暢的結果。其酣暢淋漓表現出來的“爛漫”,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認為“在東坡,病處亦覺其妍,但恐學者未得其妍,先受其病。”故其信筆處,乃難學處也。

  • 2 # 張紅偉書畫篆刻創作室

    蘇軾書法取法王羲之、李北海、顏真卿等人。黃庭堅《山谷題跋》:“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蘇軾書善則善矣,千年來學習蘇軾書法少有登堂入室者。正如清代書畫家錢泳所說:“餘年過五十餘,無有進境亦不能成家,擬以蘇書終其身孰知寫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復去之。乃知坡公之書未易學也。”因此,他甚至認為:“四家皆不可學,學之輒有病。蘇黃米三家尤不可學,學之不可醫也。其觀點似有偏頗,但蘇軾書法確實難學。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的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並開創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難以企及。學習蘇軾書法我認為有幾個門檻是很重要的。

    一、蘇軾書法,信筆處最難感悟

    書法和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可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但不可以沒有法度的信筆揮灑。而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論用筆》裡說:“東坡書筆俱重落,米襄陽謂之畫字,此言有信筆處耳。”東坡的信筆處,是法度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是“我書意造”,是“無意於佳。”

    書法學習者除了追求形似神似外,還要把字裡行的“意”寫出來,那只有一個路徑:瞭解當時的寫作背景,身臨其境、心手兩忘,忘我地去臨習。字裡行間,見情見性,就算臨習到家了。例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我們需要了解它是寫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蘇軾因 “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生活上的窮困潦倒和政治上的失意,讓他感到落寞無比,於是在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寫下了這兩首五言詩:

    一:“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二:“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其詩蒼勁沉鬱,飽含著生活悽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其書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體現了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創作狀態。難怪黃庭堅嘆曰:“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蘇軾無意為書家的書法作品,其信筆處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筆下,心手相暢的結果。其酣暢淋漓表現出來的“爛漫”,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認為“在東坡,病處亦覺其妍,但恐學者未得其妍,先受其病。”故其信筆處,乃難學處也。

    二、蘇軾書法,超邁處最難企及

    蘇軾書法裡還裹挾了其雄文大筆的氣魄,故其書法肉豐而骨勁,寬博而秀偉。理學家朱熹說蘇軾“筆力雄健,不能居人後,故其臨帖,物色牝牡,不復可以形似較量,而其英風逸韻,高視古人。”

    正如朱熹所說,東坡書法追慕成風,然其超邁處人們總是無法逾越。雄才偉略的康熙皇帝年輕時便仰慕蘇軾,酷愛蘇軾書法的以跌宕取勢,以雄秀取態。康熙早年有《御臨蘇軾中呂滿庭芳》,但終歸不是書法家,沒有能臨出其恢弘的氣勢來。清代書法家吳德旋說自己“餘年三十餘始留意書學,即好東坡、思白二家。而苦無入處。”他感到“東坡筆力雄放,逸氣橫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氣節,事事皆為第一流。餘事作書,便有俯視一切之概,動於天然而不自知。”由此可見,蘇軾書法的超邁處,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呈現出“工夫深,雖枯亦潤,精神足,隨瘦亦肥”的境界。

    我們不妨看看蘇軾書寫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此碑宋刻在安徽全椒縣,四川眉山三蘇祠有當代的重刻本。1998年,我到三蘇祠考察,見到了眉山重新鐫刻的《醉翁亭記》,深深被其神采和氣勢所震撼,可謂刻工細膩,十分逼真地展現了蘇軾的書法特點。此碑書於歐陽修逝世後近二十年。其震撼靈魂之處在於:用筆厚重,結字縝密,筆畫的披拂之間既有遒勁,又顯灑脫。其超逸處在於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此書法有貼近歐陽修《醉翁亭記》的瀟灑縱橫,也有蘇軾外柔內剛,綿裡裹鐵的氣脈,二者巧妙地融合為超邁大氣,堪稱“雙絕”的藝術精品。其成功在其筆下,更在其思想和境界的深處。

    三、蘇軾書法,創新處最值得學習

    藝術不是一灘死水,藝術的成功要“為有源頭活水來。”唐詩、宋詞、元曲,都是各自時代特點的藝術展現,這也是藝術為時代接受的必然要求。蘇東坡的藝術價值取向與創作心態是和積學深至、不斷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他說: “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體現出蘇軾強烈的變革求新思想。

    蘇軾從傳統中廣泛吸收營養,其書法中的許多特點都可以在前輩書家中找到根據。然而蘇東坡高人之處在於他能食古而化,知法而變,勇於和善於創新,終於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他學古人輕形求意,明確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極力稱揚尚意書風。宋代崇尚的是“亞聖”顏真卿的書法,蔡襄、歐陽修、司馬光等,都以顏真卿為宗,他們在繼承與創新中,未能擺脫唐代書風。首開宋一代“尚意”書風的,就是蘇軾。

    蘇軾元豐五年(1082年)與友人暢遊赤壁,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前赤壁賦》。此賦用筆鋒正力勁,在寬厚豐腴的字形中,筆力凝聚收斂在筋骨中,此謂“純綿裹鐵”。這種力又往往從鋒芒、挑踢、轉折中閃爍出來,就像寬博的相貌中時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觀顧盼。特別耐人尋味的是,蘇軾選用行楷表現出一種靜穆而深遠的氣息。明董其昌讚揚此書墨法:“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前赤壁賦卷》表現出的特點是字形扁闊豐肥,左秀右枯,用墨必濃,成為蘇軾別於前期書法,也有別於前人書法的蘇體特點。

  • 3 # 吳自強書畫藝術

    蘇軾,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大才子蘇東坡。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宋四家則是北宋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的合稱,這四位幾乎代表了整個宋代的書法風格與藝術成就。尤其是蘇軾在書法方面獨創的“蘇體”,蘇軾從傳統中廣泛吸收營養,然而蘇東坡高人之處在於他能食古而化,知法而變,勇於和善於創新。他學古人輕形求意,明確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極力稱揚″尚意"書風。宋代崇尚的是“亞聖”顏真卿的書法,蔡襄、歐陽修、司馬光等,都以顏真卿為宗,他們在繼承與創新中,未能擺脫唐代書風。而蘇軾卻首開宋朝一代“尚意”書風!

    蘇軾傳世的書法作品主要為行書與楷書,代表作有《寒食帖》、《渡海帖》、《洞庭春色賦》、《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前赤壁賦卷》等等,《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有著“天下第三行書”美譽,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該驚世墨寶包含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兩首詩。後有黃庭堅作跋,一卷之上有二位書法大家墨跡,因此被後人譽為“雙璧”。蘇軾″信手拈來"一揮而就的書法具有以下七個名顯特點:

    第一點:墨色豐腴

    蘇軾書法給人直觀感就是體態豐腴。瘦金體以瘦聞名,而蘇軾的書法卻以胖為美。趙孟頫曾評價蘇軾的書法如“黑熊當道,森然可怖”。黃庭堅也認為蘇軾書法用墨過豐。在蘇軾的書法中,極少看到枯筆與飛白,而是字字豐潤。蘇軾的所有作品皆具此特點。如《辯才老師帖》、《與董長官帖》。

    第二點: 結字扁平

    蘇體與歐體字形的修長相反,蘇軾書法結字,多呈扁平特點,在其《赤壁賦》、《洞庭春色賦》等作品中,都有突出體現。

    第三點:橫輕豎重

    蘇軾書法受到顏真卿的影響至深。這一書法特點,在其作品《歸去來兮辭》中有明顯表現。

    第四點:筆畫舒展

    黃庭堅曾是蘇軾的門生,被稱作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兩人私交頗深,因此,蘇軾的書法,應該對黃庭堅有影響。研究蘇軾的書法與黃庭堅的書法,在撇捺的書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很舒展。

    第五點: 輕重錯落

    蘇軾的書法,特別是行書中,字與字間,經常會用筆一輕一重,致使字型一大一小錯落分佈很有韻律感之美。如《武昌西山詩帖》中的“但見落日低黃埃”一句,一大一小,錯落有致。

    第六點:大小懸殊

    書法名家用筆有輕重,字型有大小是特點。但一幅作品中,字型大小懸殊蘇軾可謂獨樹一幟。如《寒食帖》中“哭塗窮”三個字。這三字所誇張所佔的比例,要比前一行中五個字所佔的比例還要大。這種字形大小懸殊給人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實際上也表達了他當時書寫時的一種強烈的情緒。

    第七點:嫵媚天真

    黃庭堅在《與景道使君書》中稱“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餘”。這種秀雅的韻味,讓人看起來覺天真樸拙,毫無狂怪做作之意。加上豐腴的用墨,扁平的結字,觀之猶如視敦厚賢淑之貴婦,望之不覺生疏,反生親近溫暖之意。

    蘇軾的這種獨特″蘇體"風格書法,得益於最初書″二王”,後又取李邕,顏真卿,楊凝式名家之長,但他並不拘泥於古人,故步自封,強調書法勇於創新,書法要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可以看到蘇軾的個人經歷及當時社會背景對他的書法藝術的影響也是很大的,蘇軾因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三家思想影響,並對三家相容幷蓄,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體現蘇軾個性的人格精神體系。 儒家講求入世,蘇軾做官銳意進取,渴望建功立業,濟世報國,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為像周瑜那樣“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古風流人物”,甚至在已經“鬢微霜”的年齡,仍發出“又何妨”的吶喊,強烈的入世精神表露無遺。他會為政治上的不得志失意而悲傷,“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壯志未酬,功業無成,失望至極,更從反面表現了蘇軾的強烈的進取精神。 蘇軾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講求辯證處世,物我合一。“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在滾滾不息的長江面前,是多麼的渺小,一切的失意潦倒,愁苦挫折又算得了什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逝者如斯”,“盈虛者如彼”, 佛家思想同樣深深地印入了蘇軾的靈肉之中。佛家說“萬事皆空”,蘇軾渴望超脫生死,貧富得失與福禍榮辱等一切世俗對人心靈的束縛。“還以世俗,永與世俗忘。”他對功利人生結局看得透徹,對富貴雲煙淡然處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短短几行,居然包括了四重境界:吟嘯暴風驟雨,一任煙雨平生,笑看雨過微晴,無風無雨無晴。蘇軾的一生並非無風雨。三次遭貶,一次坐牢,可謂大風大雨,他卻能不俱風雨,笑看人生陰晴。蘇東坡所處的社會時代,是北宋時期最為複雜的政治鬥爭時期,由於他既反對王安石變法,又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的做法,因而他受到新舊兩黨夾擊,一生坎坷不平。在他人生最為低谷的時期,他保持堅貞氣節與獨立人格,絕不隨波逐流,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被貶反而成了他創作詩詞書畫的最佳時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出於此時,他在逆境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精神,激勵鼓舞著後人,他用自己的政治思想,文學修養和書畫藝術造詣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典範和藝術典範,展現了他的獨特的人格魅力與高尚的人文精神。

    蘇軾不愧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他的詞,豪放廣闊,氣勢磅礴;他的散文,天下頌揚,膾炙人口;他的書畫,人文氣韻,意高境遠,他除了上述成就,在哲學、音樂、茶道、烹飪、養生、園林藝術等方面均有獨到的造詣,令人歎服!

    蘇軾的書法成就,其實就是他精深的文學修養的一種體現。蘇軾的書法與他的哲學、繪畫、音樂造詣相映成“趣”,蘇軾曾對唐代王維詩畫藝術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也是他自身藝術修養的寫照。瞭解到他的藝術人生,可知蘇軾以其特有的綜合修養,創作出了自己極具個性,彪炳千秋的書法作品,正如朱熹所說,東坡書法追慕成風,然其超邁處人們總是無法逾越。蘇軾書法的超邁處,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後人在學習蘇軾的書法特點及精神去臨摹蘇體,亦步亦趨,只是簡單的形似追習,恐難入妙道,更難學有所就。蘇軾在《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裡說:“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他告誡學書者,“作字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字是要下工夫練的,但如果只知埋頭寫字而不知讀書,則只能成為書匠,而不能成為書法家。功夫在詩外,書法的“門檻”絕不僅僅是書法本身。因後人罕難具備他那天才般的全才學識,也就無法寫出真正的蘇體書法,即使有人習蘇帖已經下很大功夫不錯了,但也只能是表象入門,尤其是初學書者,更不建議去學″蘇體"!但若喜好異常非摹寫蘇軾書法,也不是不可,除了要學其書,更要走進他絕妙天下的藝術世界,用心去體味他充滿樂觀精神的人生態度,充滿擔當的人生氣派與豪情,充滿真知灼見的人生智慧與從容……

  • 4 # 詩書棋樂

    蘇軾的字不適合臨帖學習。

    我對蘇軾書法觀感不好。主要是用墨過豐,在撇捺的書寫上,甚至在結字上都有這個共同點。特別是行書中,字與字之間,經常會出現用筆一輕一重。結字偏斜左下,字的重心也偏下,感覺穩重有餘。

    蘇軾文學藝術成就古今第一人,誰人不服。但是,在書法方面,雖然他的書法在宋代名列榜首,深受後人推崇,是因為他學識修養豐富,且對佛道哲學研究深入,體現在書法中,有一種“技近乎道”的精神之美。其字豐滿肥潤,跌宕多姿。

    但是依蘇軾豪放個性,在筆墨寄情、意境和風格評價方面不應該是這樣,藝術成就該更高,體現出更豐富的美學思想。

    縱觀書法歷史,學書顏柳,大哥還是大哥,先王后王還是領軍人物,不服不行,對後世影響更深遠。

    說有人不喜歡蘇軾,我直接拍

    板磚。但要學寫字,我學別人。

  • 5 # 神韻軒書法

    蘇軾(1o37一11o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詩書畫皆精,才華橫溢。他的書法有很高藝術水平,值得學習。

    蘇軾行書《武昌西山詩帖》,像醉劍套路動作,有點、崩、撩、刺、劈、攔、抹、截、挫、擊、掛、斬、雲、提等變幻莫測的劍法。連綿起伏,神形兼備。

    有歌訣贊醉劍曰:"騰挪閃賺,法醉藏匿,忽右忽左,往還不絕,竄躍翻飛,身輕手捷,意前劍後,進退有節″。

    《武昌西山詩帖》,用筆精到。剛勁有力,其長豎筆畫猶為精采。左低右高,呈側面造型,左松右緊。大小錯落,灑脫奔放,天真爛漫。(如下圖。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羊頭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