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書法貴在有創造性,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臨摹真的不需要很高的技法就可以臨摹好嗎?圖片是趙孟頫臨摹《十七帖》,供參考。
10
回覆列表
  • 1 # 書畫小築

    創作難度無疑大於臨慕難度。要做到學以致用,臨創結合,中間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個勿庸置疑。原因有幾方面。

    一、技法掌握不到位。

    經典法帖流傳千古,必定有非凡之處。然而,有的學者學其一、二,就以為掌握了全部技法,甚至鄙視之,殊不知自己實是坐井觀天,皮毛不得。有的學者求之不勤,悟性不達,終不得成正果。

    二、文化沉澱不足。

    孫過庭在《書譜》雲,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務追險絕,既知險絕,復歸平正。又云:人與書俱老。“書無百日功”,只有透過長期的實踐,長期的文化積澱,書法才有表現性。

    三、現實條件所限。

    現在的書寫條件與古代的條件已完全不同,執筆方法,毛筆、用紙的不同,也導致我們不可能完全完成古人的技法。

    故,我輩後進,應以敬畏之心、謙卑之心對待古人法帖,學方能有所進益。

  • 2 # 素里布衣楊半

    時候臨摹所涵蓋的技法要遠遠高於創作。臨摹所用的技法

    是基礎,是主流,我們的所有創作都是源於平時臨摹的

    積累,輕臨摹,重創作,就是本末倒置。

    現在總有一些所謂書法大師,把自己打扮成創作的高手,

    他們整體滿嘴都是創作,用各種騙人的新理論招搖撞騙,

    彷彿自己的創作創新高人一籌,其實他們中許多人連

    最基本的書法技巧都未掌握,只不過是玩著自欺欺人的

    把戲罷了。

    傳統的書法藝術傳承了幾千年,臨摹作為書法學習的途徑

    就是不二法門,我們可以堅定地說,臨摹就是學習書法

    的主旋律,是放在第一位上的學習手段,誰蔑視和逃避

    這一學習規則,誰就會受到懲罰,不做好臨摹這門功課

    想進入書法之門那就是痴心妄想。把握住臨摹這一技巧,

    再談創作就容易的多。古人在書法藝術方面給我們留下

    了大量的豐富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作為今人

    你再如何創作也難以有所突破,從總體講,當今社會的

    整體書法要遠遠落後於古人。我們還是要謙虛一些,

    現實一些,踏踏實實地向古人學習,把主要的精力放在

    臨摹上,這關突破後,創作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 3 # 呂永亮

    我們一定要理解 “技(術)、能(力)、道(行)” 三者是階梯形推進的關係。

    書法創作是一個展示“道”的過程,涉及了書寫以外的綜合功夫及素養問題。此時的技法猶如其中的一個零部件,能合理的應用好才是創作中的關健。

    相對臨摹來講,只要真的掌握了技術(法),基本上都能臨摹出來。而能做到背臨的人,所掌握的技術水平又高了一層……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書法愛好者也基本上就到此為止了。

    這個狀況才是正常的,歷史上能成為頂尖大書法家的基本上都是“進士”,他們的綜合素養(道行)本來就高於常人啦。

  • 4 # 羲皇后人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觀察法帖要仔細精到,下筆臨摹要形神兼備,這說的就是學習書法必須要有臨摹的功夫。這功夫沒有退筆成冢、池水盡墨是不能行的。學習書法都要有臨摹和創作的過程,臨摹是為了學習和掌握書寫技法、技巧和碑帖的風格、神韻。創作則是運用學習到的技法加上自己的理解寫出作品。看似臨摹是創作的基礎,臨摹好像低於創作,實則不盡然。我們知道我們所能臨摹到的碑帖都是曾經滄桑而成為經典的,儘管風格迥異,書法史上的地位有高低之別,但是,無不是值得學習的法書。古人云取乎法上,僅得其中。臨摹能夠達到形神必肖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象王鐸臨摹王羲之十七帖那樣不但汲取神乎其技,而且出神入化,另標新格,至臻化境,此境界就是臨摹與創作融為一體了。所以,臨摹是取法乎上,創作是用法乎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清代包世臣在《答三子問》中說:“擬雖貴似,而歸於不似,然擬進一分,而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後能似,擬既精而察亦精,終身由之,殆未有止境也。”臨摹與創作無有高下,齊白石老人名滿天下,晚歲尚且臨摹不斷,意不忘本。我們欣賞創作的書法藝術作品,往往也是考其藝術源流,知其所從來,才可以把握其藝術水準。如果創作能夠在臨摹繼承的基礎上創新,那就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也是書法藝術生生不息的內動力。

  • 5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感謝您邀請!其實書法中的技法技巧,包括起筆,行筆,收筆造型結構等等。都是從臨摹中得到的。當然了每個人的技法技巧又都是不同的。你臨摹的帖子越多吸收的技法技巧也就越多。書法中有這樣一句話,臨摹百家自成一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每家都吸收優點自己創作的技法肯定要高一等了。如二王,張旭,懷素他們都是臨摹優秀作品,從中提取自己想要的技法技巧,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當然這也要看這個人的天賦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臨摹中總結出感悟出體會出更高的技法技巧的。自己創作還沒有臨摹的好。說明技法技巧還沒有融會貫通隨心所欲,還得要繼續潛心修煉。能把書法學好不是簡單的事。

  • 6 # 瀚墨無極

    對題主提出的問題,本人大有不同看法,說書法臨摹真的比書法創作的技法要低一等嗎?這就大錯特錯了,為什麼這樣說,主要是有實事來證明,大家最熟知的《蘭亭序》,在世根本沒有手本,只有拓本和摹本,馮承素的摹本《蘭亭序》,近千百年來深受大家推崇和喜愛。

    臨摹是學習的一種方法,首先以古為師,為法,繼承傳統的碑帖書寫方式,方法,是書法愛好者學習的必經之路。

    臨摹就是用透明的紙覆蓋在字帖上,然後描出來或先將字型輪廓鉤畫出來,然後填墨書寫。

    書法創作是超前的一種意識,不過要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上,以漢,魏,晉,唐為師為法,以實踐和理論相配合,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供大家學習,欣賞,。

    可近幾十年來,有些人為奪利爭名,出盡風頭,不知斂恥地進行著噴書,射書,吼書,醜書等等一系列的醜陋現象,做賤著中華民族文化,踐踏著先人們留下寶貴財富…。直白的說,這些人都是所謂的書法創造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會被歷史所淘汰。

    下圖馮承素版本,

  • 7 # 中州耕牛堂主

    關於這個問題,我談一點看法。首先,書法臨摹比書法創作的技法要低一等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沒有書法臨摹,哪來書法創作?臨摹,既是學古人的筆法,又是學古人的字法。書法臨摹是書法創作的基礎。我認為,書法臨摹的技術含量要比書法創作的技術含量高。當代魏碑大家孫伯翔老師說過,臨摹就是繼承傳統,在傳統的東西沒有繼承好之前,先不要提“創作”二字,除非你的字超過了古人的字。

    現在,一些書者動不動就大談書法創作,只要是提起臨帖,他們就認為只有小學生才臨帖,成年人學習書法還用臨帖嗎?那麼,我要問一問說這些話的人,吳昌碩大師九十六歲時還在臨摹大篆《石鼓文》,為什麼?啟功先生九十歲時也在臨摹趙孟頫的字,為什麼?難道他們只是認為書法臨摹技法容易,而故意不去進行技法難度大的書法創作嗎?否也!

    書法臨摹,是一個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一生的事,而不是想起來了就臨,想不起來了就不臨,更不是有些人說的書法臨摹是小學生的事而不是成年人的事。

    一個書者,如果下真功夫把一個字帖臨好了,那就成功百分之七十啦!真到了這個水平,即便是隻會集字寫作品,那別人也會稱你為書法家!反之,那你就什麼都不是!

    我的觀點是,書者的一生,如果能把一個古人的法帖研習明白,就已經非常不容易啦。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把一個字帖臨習、研究透了,下一步就靠自己“悟”了,當你領悟透徹了,在古法的基礎上加上幾分自己的個性,不就成功了嘛。

    說一千,道一萬,學習書法,臨摹是基礎,書法臨摹的難度要比書法創作的難度大得多,而書法創作是在建立在書法臨摹的基礎之上的!

  • 8 # 不二齋

    書法臨摹和書法創作在技法上的難度其實是一樣的,單從技法上來看,不管是臨摹還是創作,都是在對書法的技法全面掌握的基礎之上才能完成,如果技法上不過關,無論是臨摹還是創作都很難做好。

    但是從整體的過程來看,創作肯定要比臨摹難的。

    1、它們二者的方式不一樣

    臨摹就是對著字帖寫,把字帖上的資訊表現在紙上就可以了,一般臨摹都要求一定要寫像,所以臨摹是以寫像為標準的,字帖上是什麼樣子,就把它寫成什麼樣子,不需要太多的思考。

    而創作就不一樣了,它需要書寫著都之前臨摹的東西進行最佳化組合,讓腦子裡的這些零散的字形和筆畫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優美的書法作品,這不僅考驗作者的對於字帖的掌控能力、筆法的運用能力,還考驗作者章法的把控能力。

    創作對一個書法家綜合能力的考驗,你看很多書法家臨帖都很好,信手拈來,但是一到創作就歇菜了,幾天憋不出一幅作品,有時候一幅作品要寫十幾二十遍,就是這個道理,創作難啊,費時費力。

    2、它們二者的目的不一樣

    臨帖的目的是透過學習古代的字帖來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他是一個訓練過程,透過臨摹訓練控筆能力、觀察能力、審美能力。

    而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一幅合理的作品,把臨摹學習過來的技法整合在一個,他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把臨摹學習到的東西進行最佳化、整理和總結。

    創造的過程肯定要比模仿學習的過程要難。但是要想把字寫好,臨摹和創作都需要進行訓練,學習書法,二者缺一不可。

  • 9 # 翰墨書道

    根據個人經驗,我的認識恰恰相反。在書法技法的駕馭能力方面,創作時往往比臨摹時要低一些或者說少一些。有點像水管中的水,距離源頭越遠,壓力越小一樣,中間會有損耗。在創作或習作時往往只有那些熟悉到形成肌肉記憶的技法才能運用自如,而不是特別熟,或沒有完全理解吃透的技法或筆法、字法、結構等在臨摹時非常容易可以駕馭,一旦進入創作階段就有些捉肘見禁了。出現這個原因就是不熟,理解得不透。這就是為什麼,臨摹學習是感覺較為滿意,一旦進行獨立創作,就會出現不滿意、不能脫帖的囧境的原因。甚至包括已經背臨或意臨下來的字,在創作時,由於思維和環境的變化,創作時注意力或關注的焦點不同,也會出現與臨摹或獨立背臨時不一樣的異常情況,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苦悶的事情。

    道理非常容易明白,但要做到非常困難。

    這反映了一個問題,學習方法不對和技法功底不紮實。說方法不對主要是因為臨摹的不紮實和理解不透,不能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關鍵還是理解的深度不夠的問題,就是還達不到化境的層次,也存在臨摹學習的思路問題和習慣問題。

    技法功底不紮實是對書法技法的不熟不精,反覆臨摹練習和反覆鞏固的力度不夠。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是習練時間短、(也有年齡問題)不夠專精,投入的時間精力不足,這是大多數非專業的書法愛好者或書法家基本上都會面臨的問題。

    臨摹的水平高於創作水平是其具體表現。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還是方法方式問題,在臨摹學習過程中只注意到臨摹的惟妙惟肖形神俱似,而忽略了取從宏觀上掌握其書法技法書法格調的總體規律問題。實際上也可能因人而異。

  • 10 # 臨池管窺

    我們雖沒有文化巨人的創造力,卻有衝動和綿力去解讀先哲們的遺產。理解先哲,是創作的前奏;透過臨帖來體驗大師,是每個書家不能翻越的一道樊籬。

    臨摹古人傑作,如站在巨人肩上眺望遠方,大江如涓流,高峰似墨巒,取法乎上,提高眼境,是臨帖之目的。。。

    而至山根,雖感高山仰止,然竭力攀登,不避山高崖陡,路險地僻,窮源頭知去脈,層層剝筍,如是臨帖手段。

    至行絕頂,睹山花浪漫,羨流雲飛蕩,一呼一吸皆受天地之精華,舉手投足,闇闔造化之具象。是為創作也。。。

    臨帖,為了養書氣,養學氣、養浩氣;

    創作,是由平正經絢爛歸高階平正;由險絕經穩重而高階不穩的領悟。

    “書畫不知老將至,天地常在壯觀中。”

    臨帖與創作:不分先後,不論長短,亦無高下之分,亦是終身之修為。逆水行舟,櫓槁齊力,方能不離航道。

    技巧的磨練,只為求法而出法;創作的過程,同樣也是求態而忘態的修煉。

    唐人說:書要以人傳,而不以書傳人。高度由此可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胖是身體吸收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