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園射聲
-
2 # 魚遊的海
趙孝成王時代,長平之戰之後的趙國已經不在和秦國是一個等級了,四十萬精銳士兵的損失,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補充上來的,趙國已經不能單獨面對秦國了,“和氏璧”只是趙國短期的外交上的勝利,是贏了面子,不等於贏了裡子,關東六國最有希望遏制秦國的、最願意遏制秦國的,就是趙國,也是三家分了晉,晉國在時,秦國向東發展是很難越過函谷關的,三家分晉、齊國燕國互相滅國之戰、楚國和吳國、越國的恩恩怨怨、都給秦國的發展打造了有力的外部環境,秦國贏在制度革新、廣納人才、現實的外交手段、統治者的不懈怠不滿足、國君與將軍和大臣的互相信任。六國亡在各自為政、貪小利丟大義。
-
3 # 鍛彰趣義
我們先看幾個時間。
完璧歸趙發生在公元前283年。
此時,距離趙惠文王履祚已經16年(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位於趙何,後被趙何的手下活活餓死),而秦昭襄王已在位超過二十年,也就是說,秦昭襄王是看著趙惠文王成長起來的。
而完璧歸趙後的第二年,秦國就發動了對趙國的攻勢,先取兩座城池,復取石城,再取代郡。
為什麼前十多年,秦昭襄王都沒有動趙國,完璧歸趙的第二年就發動了猛烈攻勢呢?僅僅是因為折了面子,沒有拿到和氏璧嗎?
當然不是,最可能的原因是他看清了趙國的實力。當他提出與趙國談談和氏璧,並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換取這一稀世珍寶時,趙國就已經很被動了。
若是不換,秦國大約會立刻以此為理由發動攻勢,若是選擇換,則又有兩種可能,一是城池拿不到,寶貝也帶不回,趙國若因此主動出擊,則秦國佔了地利;二是果然交換,則這十五座城池本來就不在趙國的勢力範圍內,若趙國戮力耕耘,則很可能未來又被秦國坐收漁翁之利,空耗國力,若放著不管,難免又生事端。
所以藺相如在秦昭襄王面前的一場表演,實在是無奈之舉,裡子既然保不住,只好留下點面子。
所以,要麼完璧歸趙之前,秦昭襄王就看清了趙國的實力,不過是借這個機會製造口實,要麼藉由這件事,秦昭襄王才真正看清了趙國的實力。因為若趙國真有與秦國爭雄的實力,完全可以不理這件事,答應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了趙惠文王心中的猶豫。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現代人常常對完璧歸趙典故中藺相如的忠勇和智慧津津樂道。那麼有的看官會疑慮了完璧歸趙對趙國來說真的如故事中所說,是一個全面的勝利嗎?小編覺得,也許不是!
完璧歸趙講訴了趙人藺相如不畏秦國強大,以自己的智勇,不僅為趙國保住了和氏璧,還給自己的祖國保住尊嚴的故事。由於文人墨客的記載,完璧歸趙慢慢的成為了一個成語,代指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給物品的所有者。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經過人們的口頭傳誦,所以到現在我們都對這個故事非常的熟悉,可畢竟是文學加工後的故事,真正的完璧歸趙卻不那麼大快人心。
下面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完璧歸趙的前因後果。其實很多人被故事慣性的牽引著,跟著情節一直在讚揚藺相如的外交成果和智謀,卻忽略了秦昭王為什麼會如此想要這塊“和氏璧”,甚至主動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呢,畢竟這時候的和氏璧還沒有變成傳國玉璽?而且秦昭王也是有謀略的帝王,並不玩物喪志,他在位半個多世紀,開土拓疆,銳意進取,一直致力於擴大秦國的版圖,從來都是他佔領別的城池,還沒有他將自己的地盤送給別人過。就在前幾年,他還騙了楚懷王去秦國軟禁,為的就是楚國的土地。
這樣的言而無信的君王,明知道自己的承諾趙國不會相信,為什麼還要自己打自己的臉呢?其實,戰國後期,當時實力較強的只有秦、楚、趙、齊四國。楚,齊都是老牌強國,而秦,趙國都是最近透過商鞅變法和胡服騎射變強的新興國家,也是最有希望統一華夏的國家。
對於秦來說,南有強鄰楚國,北有強鄰趙國,只有齊國離自己稍遠,相互的威脅不是太大。對於南邊的強鄰楚國,剛才我們也提到過,秦昭王已經與其打過交道,並且佔了一定程度的上風,可以說對於楚國的實力瞭如指掌。
在這樣的背景下,野心勃勃的秦昭王必然要摸一摸北部強鄰趙國的底牌,實際感受一下趙國對於秦國的真實態度。正好趙國趙武靈王被惠文王取代,史稱“沙丘宮變”,探探這個強國的新掌舵者的能力和志向便是秦昭王最想幹的事情,對於趙惠文王來說,趙武靈王為他留下了十分厚實的家底,趙國的國力強大。如果他接受了秦昭王的要求,就證明他畏懼秦國,就不足為懼,如果惠文王想都不想就拒絕了,那麼這位年輕君王的底氣又從哪裡來?不搞清這個,秦昭王不能也不敢輕舉妄動。
於是秦昭王以換“和氏璧”為藉口,給趙惠文王出了的一道選擇題,說白了,就是考驗一下趙國對於秦國的態度。
那麼趙王的選擇如何呢?拋開出發前趙國朝堂上的爭論不談,藺相如攜帶“和氏璧”前來秦國就已經說明趙國不行了,接下來藺相如的舉動更是給秦王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趙國內部的恐懼,趙王的低姿態都被藺相如當苦肉計一股腦抖了出來。秦昭王放心了。於是前282年,秦攻趙,下兩座城池;前281年,秦再攻趙,攻下了石城;前280年,秦國再攻趙,攻陷趙國的代郡,自此,秦國攻趙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完璧歸趙對趙國來說,並不是勝利,可以說是失敗。 -
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完璧歸趙的典故應該說是一個比較為人熟知的典故,在此我就不過多介紹這個典故本身了。只是過去一般都將此事視為藺相如不辱使命的表現,視為趙國的一場外交勝利,那麼歷史真相是這樣嗎?秦國在完璧歸趙事件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呢?
我們知道秦昭襄王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在位期間扣押楚懷王、和自己的母親宣太后角力、制定遠交近攻之策蠶食列國疆土。在完璧歸趙事件之前他一直致力於擴大秦國的版圖,從來都是他佔領別的城池,從來沒有他將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與此同時也沒聽說他有聲色犬馬的愛好,對於所謂的玉器古玩他從來沒有表現出有多大的興趣,這次為什麼一反常態用十五座貨真價實的城池來換取一塊和氏璧呢?
到了戰國後期所謂的戰國七雄之中魏國早已衰弱不堪;楚國雖疆域遼闊,但在楚懷王時期被張儀誘騙而屢遭秦國打擊,也已失去和秦國抗衡的實力;齊國在經歷五國伐齊事件後也已衰敗,況且遠離秦國,一時之間還不是秦國打壓的首選目標;至於韓、燕兩國一個一直以來都是七雄中的墊底者,另一個遠離秦國,都不會對秦國構成威脅。趙國實際上是秦國問鼎中原一統華夏最大的競敵——在趙武靈王時代趙國甚至制定了詳細的滅秦計劃,雖然趙武靈王死後趙國的國力相對衰落,但根基未損——畢竟趙武靈王之死只是趙國王族內部一場宮廷政變,並不是波及整個趙國的內戰,趙武靈王一手打造出來的趙飛騎以及指揮這支軍隊的趙奢、廉頗等名將依然還在,這令秦國如鯁在喉。
事實上很有可能在得知趙武靈王的死訊後秦昭襄王就想摸摸趙國的底牌,實際感受一下趙國對於秦國的真實態度,以便進一步確定該針對趙國實施什麼樣的結盟或打擊戰略戰術。更何況趙國目前在位的趙惠文王在包括秦昭襄王在內的各國君主而言就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首先趙武靈王究竟給他留下了多少政治和軍事遺產就是一個謎;其次趙惠文王作為趙武靈王的兒子,即位之後誅殺了自己的兄長,又用非常手段清除了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因此很容易給外界以鐵腕的形象。趙惠文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領導者外界瞭解不多。
事實上秦昭襄王相比他之前的歷代秦君而言:很可能已經具有了一統天下之志,他迫切希望自己能解開這個困擾列國君主的未解之謎。所以他提出以十五座貨真價實的城池來換取和氏璧,這實際上是在試探趙國的底細:如果趙國不予理睬,說明趙國底氣比較足,實力比較強,領導人鬥爭意志比較堅定,那秦國就應該對趙國避讓三分了。反之如果這次以城換璧的行為給趙國帶來了困擾,那就說明趙國對於秦國心存畏懼,趙國的領導人已經未戰先怯,這也將成為秦國制定未來的外交政策的重要參考。
而這次試探的結果是什麼呢?趙國對秦國的要求根本沒有拒絕的勇氣——秦國要和氏璧,趙國就乖乖奉上。而在藺相如那番慷慨激昂的陳詞中秦昭襄王反而更加看清了趙國的外強中乾:藺相如義正詞嚴地痛斥秦王說你的使者到了趙國傳達了你想以城池換“和氏璧”,這個資訊在趙國引起了軒然大波,趙國內部如何恐懼,趙王如何低姿態等等。殊不知這些都是秦昭襄王迫切希望獲得的情報,結果不費吹灰之力——不是透過自己的情報人員,而是透過藺相如這個趙國使者輕鬆獲得。
表面上看秦昭襄王被藺相如一陣搶白,臉上無光。可對一個志在一統天下之人而言:面子有那麼重要嗎?關鍵的是秦昭襄王獲得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趙國情報,從後來長平之戰秦國對趙國使用反間計來看:秦國是在趙國安插了大量情報人員的,結果連這些無孔不入的秦國特工都沒搞到的情報被藺相如友情奉送。想必秦昭襄王儘管面上裝出被藺相如戲耍而難堪的表情,其實心裡樂開了花。就在完璧歸趙的第二年秦攻趙,拿下兩座城池;前281年秦再攻趙,攻下了石城;前280年秦國再攻趙,攻陷趙國的代郡。因為此時的秦國已充分斷定:沒有了趙武靈王的趙國已經是紙老虎。
-
6 # 清水空流
提及完璧歸趙,澠池之後會,將相和這一系列的事情成就藺相如一代賢相威名。而實際上這不過是,戰國前秦期兩大強國一次戰略妥協。也是雙方的外交博弈的結果。
仔細一想完璧歸趙行為,秦趙兩國都是在演戲,雙方都達到了自己最低目的,不過成就藺相留名千古了。應該說,秦國是真心想要和氏璧。割城池換取和氏璧給趙國基本上不會出現問題。 秦國在傳看和氏璧過程中的行為表現,讓藺相如誤解了,屬於藺相如多心。其實這也是弱國的心態。如果調換一下,即便是趙國把和氏璧留下幾天,秦國也不會多心,這其實也是秦國強大的表現。這真是藺相如過於敏感。怕吃虧。屬於過度解讀了。
就當時的 趙國的實力而言。,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軍事實力有極大的提升,可以說是僅次於秦國的軍事大國,沒有萬全的把握秦國也不敢輕易發兵。可以說,當時唯一能夠阻止秦國東出函谷關的就是趙國。秦趙兩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幾乎是平等的。根本不是處於劣勢。藺相如自身的行為是真正不咋地,有失大國風範。也把自己放在一個弱者的地位。這就真讓秦國真瞧不起了。再就是這樣一來,是趙國自己首次先不遵守信用。這是外交的失分。不守信用,用現在的話說,‘’沒有從兩國的長遠利益關係出發來處理問題‘’。秦趙之間矛盾和樑子算是結上了。從而最終激化。而這一起藺相如奠定的基礎。 藺相如成就了一己之名,卻無益於國家。給趙國樹立了一個最大的敵人。
七國之間秦趙同源。是最親密的夥伴。卻最終分歧越來越大,最終亡國。司馬遷對藺相如的評價是:‘’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這顯然是過譽了,而且是站在秦國的對立面來看評價的。實際上藺相如就是在賭。萬幸的是他賭贏了。僅此而已。實際而言,完璧歸趙是秦國政治和外交上的勝利,是趙國政治與外交的失分。(保住顏面而已)但卻是藺相如個人的勝利。
-
7 # 歷史微探索
完璧歸趙這件事本身對於趙國來說就是一場全面的失敗,作為一開始提出拿城換璧的秦國就已經穩穩佔據了上風,無論是換成換不成,對於秦國而言都沒什麼影響,難道秦國數代明君真的會貪戀一塊玉璧?
秦昭襄王劇中
所謂的提出換取和氏璧,一來是為了羞辱趙國,威懾其它五國,因為在那個時候天下除了秦國最強之外,其次就以趙國最強,所以一旦趙國接受這個要求,就能極大的打擊天下抗秦之心,也從側面威懾到其它諸國,是他們不敢與秦為敵。
第二就是為了試探趙國,雖然秦國很強,但是趙國也不弱,秦趙必有一戰的局面使得秦華人必須要摸清這個強大的對手的對抗的決心有多大,以及看看趙國內是畏秦的人多,還是戰秦的人多,把對手國內心思摸清楚了之後,對付趙國的策略也就清晰了。
白起劇照
所以無論趙國怎麼做,只要他接下了換和氏璧的要求,那就意味著秦國的目的達到了,中間結果不過是讓趙國敗得不是那麼的太難看罷了,而摸清趙國虛實的秦國在後來就直接開始了攻趙之戰,名將白起一路橫推,趙國也就此走向了沒落滅亡之路了。
倘若趙國能看清秦趙必有一戰的戰略事實,直接回絕秦國,並加以痛斥,國內兵馬整頓,做出不惜與秦一戰的樣子來,那麼秦國反而就會偃旗息鼓,不做他念了,畢竟趙國單論軍事實力不比秦國差多少。
-
8 # 漩渦鳴人yy
肯定是有危害,但是確實是一個比較全面的勝利。
有人說趙國因為這個事情過分解讀,最後導致秦國記恨趙國,這一點。你除非是一個傻子,否則才會相信這個理由。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那個時候諸侯紛爭,誰的拳頭大,誰就有理由,大家本來就是已經撕破臉皮了,為了那點兒城池,為了那點土地鬥個你死我活,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趙國經過胡服騎射以後,軍隊實力大幅增加,和秦國早晚會有一戰,這一點大家都心裡有數。趙武靈王甚至為此親自規劃了一條偷襲秦國的道路,或者往前推到更早一點兒,當時公孫衍提出合縱戰略的時候,最主要一點就是聯合三晉,趙國曾經也是封鎖秦國的其中一個國家之一呀!
此時此刻,秦國過來說要你的寶物,就算是太平盛世也不可能說把寶物讓給你,就給你呀,那不就成了賣國賊了,更何況現在這個亂世。
這就好像當初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殖民化戰爭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就算再怎麼滿足這些西方列強的胃口,他也不會說停止對你的侵略。
所以在對待秦國的問題上,必須要擺明自己的立場,說明自己的態度。不能夠說把自己的寶物毫無任何代價的直接送給秦國,你這是資敵,你這是背叛我們的聯盟!這個東西可是路線問題,路線問題搞錯了,你以後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了。
當然也不能給秦國藉口說你不給我寶物,所以我就直接派兵過來攻打你了,我必須揭露你的醜態的同時,我還不能給你機會攻打我,藺相如這一點做的很好,我的和氏璧是已經到了你手上了,最後你不做出態度,而且不履行承諾,我只能把這個東西還給我的祖國,我並不是說我不想跟你做交易,我已經擺出了我的誠意,最後你沒有誠意,那麼你就是違反了合約,我終止這一項交易也是有理有據,你也不可能借著這項名義來攻打我。
所以說完璧歸趙是一場全面性的勝利,說危害也有秦國提前跟趙國撕破臉皮,這一點,大家都已經能夠預料到的事情,你如果說因為這個事情否認了完璧歸趙,那純粹就是無稽之談。藺相如最後和廉頗幫助趙國一起穩固住趙武靈王打下的江山,從這一點上來講,這個人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大秦帝國裡面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演的時候過於的戲劇化,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
9 # 掌門聽風
首先,完璧歸趙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要想的過於複雜,說他是一次全面的勝利也無可厚非。至於危害,那不是完璧歸趙這件事帶來的,從秦孝公產生一統天下之志,重用商鞅開始危害就一直存在,而且隨著秦國強大,危害也越來越大。
其次,完璧歸趙簡單來說就是秦昭襄王覺得美玉只能配強秦,趙不配有,就派使者過去要,隨口答應給他幾個城池,到時候強佔美玉,趙不敢不給。趙識破秦的打算,就讓足智多謀的藺相如去,果然藺相如不辱使命沒讓秦得逞。
但是這中間卻有一個疑問,既然趙識破了秦的伎倆,為何不直接拒絕?這裡面恐怕有中原文明之邦,豈能失了禮數的想法在作祟。既然秦已經遣使過來,那麼趙自然要有迴應,要不然跟這個一直被中原國家諷為蠻夷虎狼不通文明之地的秦國有什麼區別。就算拒絕也不能失了禮數。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帶來的壓力,秦國在明君能臣的治理下,秦軍勢如破竹,怎麼個勢如破竹:(完璧歸趙發生在前283年)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南韓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南韓安邑以東到幹河的土地。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二十三年(前284),楚頃襄王與秦昭襄王政治會盟,表示服從於秦。
也就是說在完璧歸趙的前十年裡,秦國打得其他國家分崩離析,在這種形式下,誰敢跟秦硬剛,無異於自取其辱。唯有講和,韜光養晦,謀發展,聯合山東六國共抗秦才是正道。所以當時趙國君臣的決策並沒有錯,而完璧歸趙正是在那種歷史形勢下,趙在外交上取得的一次勝利,藺相如能不顧性命保全尊嚴,豈不正是我中華民族威武不能屈的典型。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質疑一切的權利,但是在那權利之上,我們還有一個義務,那就是守護中華傳統美德,繼承發揚中華傳統美德。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目的不是去質疑歷史,若我們一味地去質疑歷史,我們是不是要懷疑我們是炎黃子孫,是不是要懷疑我們五千年的燦爛文明?!那跟當今國外的宵小之輩否認我中華文明古國地位有何區別?更有甚者,竟有華人附和如此說法,精日分子囂聲喧鬧,此等人必刻於恥辱柱上,正如外長王毅所說:華人的敗類。
回覆列表
事後我們看秦統一了六國,但在當時只看到秦兇悍欺負六國。當時的人只認為這是從強秦手中搶回了面子,當然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