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石立王
-
2 # 飛鳥說426
上高中那會,年輕氣盛,特別喜歡李白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氣度,“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抱負和“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狂傲,覺得他就是神一樣的存在,生活的那麼瀟灑自如。
難怪杜甫在《飲中八仙歌》裡誇讚他“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又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滿滿的崇拜!
後來,讀了中文系,瞭解李白多了一點,就看見了他的悲苦,逐漸喜歡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憤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悲嘆和“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無奈。憤世嫉俗的我看了這些詩句,就像拿到了某些神兵利器,動不動就抨擊這個,抨擊那個,急切地表達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再後來,專攻古代文學,才知道在漫漫文學長河中,不止有李白,還有很多很多失意之人,他們或沉鬱如杜甫,或詭譎如李賀,或豁達如蘇軾,都留下了很多很多讓人共鳴的詩句。這個時候,覺得李白也沒那麼厲害了,頂多就是個不夠圓滑情商較低但是還有點才華的詩人,他不是仙,他也曾求仙問道,結果夢碎胡紫陽。
再再後來,有了一點人生閱歷,踏入社會碰了些壁。一切歸於平淡之後,再讀李白的詩歌,就覺得整天喊口號發牢騷是多麼的幼稚了,反而開始喜歡李白的一些閒淡之作了,比如這首《山中問答》:“問餘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人的一生,或許也就是如此,從開始的躁動到最後的平靜,閱盡繁華,看透世事,再讀李白,感覺心底已無波瀾,就像蘇軾說的那樣“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3 # 楚雲卿
李白被稱為詩仙,主要是因為他的詩歌裡面呈現出的一種仙風道骨、高蹈飄逸之氣。
而李白第一次被稱為“仙人”,源於賀知章。
當時自號四明狂客的賀知章已年逾古稀,當他看到李白的《蜀道難》之後,早已沉穩平靜的心被深深震撼。這位文壇老前輩,把李白視為才華太高而被貶謫凡間的天外之人,故驚呼其為“謫仙人”。心知詩壇的未來,將是這位年輕人的天下。
同時,“謫仙人”這個稱呼也點醒了李白,自此以後,他在心性行為、思想觀念、詩歌創作等各方面都開始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仙風道骨。
所謂仙風道骨,主要是兩個概念。
“仙風”是指李白身上和其詩歌作品表現出的不落凡塵的高蹈飄逸之氣。
“道骨”是指其詩歌言辭中表現出的不肯摧眉折腰的剛硬骨力。
在被稱為“謫仙人”以前,李白的詩歌雖已展現出不卑不亢的骨力和豪逸縹緲的仙氣,如《上李邕》和《渡荊門送別》。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上李邕》時年20歲的李白拜謁李邕遭拒後,心生不滿寫此詩回敬。
即使是面臨挫折,李白仍以大鵬自詡,以孔子“後生可畏”之語自勵。體現出非凡的氣概和不屈的勇氣。這是李白初現骨力之作。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初步顯露出李白詩之飄逸仙氣。
但無論是道骨還是仙風,在李白前期的詩歌創作中,都是潛意識的行為,而非自發自覺的創作。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將李白的仙氣,歸源於“謫仙人”這個稱呼的點化,因為李白本身通道。但可以明確的是,在被賀知章呼為“謫仙人”以後,他仙化的意識相較以前,更明顯與自覺。
一如他自己詩云:“青蓮居士謫仙人,酒中藏名三十春”。
又如760年所作詩云:“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誤逐世間樂,頗窮理亂情。九十六聖君,浮雲掛空名。 ”
在這兩句詩裡,李白完全以下凡的仙人自許了。
而李白“道骨”的明確成型,則從《行路難·三首》可窺出: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其一》這首詩是李白742年,被賜金放還後所作。
一個人從天子身邊的御用文人,轉眼間被驅出皇宮,跌落凡塵。這樣的打擊對才高自詡、狂放不羈的李白來說,是非常沉重的。他知道,這一輩子不可能再入長安了,自己經世濟民的理想可能再也無法實現。
但李白即便經歷了這樣的打擊,他仍能說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樣的千古壯語。這是何等的胸襟和氣度,何等的堅韌和骨力。
李白的仙化意識是其人格氣質的內化,這種人格氣質的內化,又注入到他的詩歌裡面。
達到真正的氣質、精神、詩歌融為一體,李白以仙人自詡,更以仙人自居,不僅是一種思想上的自覺自發,而是成為了“仙人”。
而最能體現其“仙風道骨”的詩歌,當屬《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FIT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讀完這首詩,才明白什麼是“大江無風,波浪自湧;白雲從空,隨風變滅。”
《夢遊天姥吟留別》既有“仙風”也有“道骨”,因此也成為他七言古詩的壓卷之作。
該詩託言於夢,以洞天奇幻之景,夢後頓失之悟,來表達飄逸出世的思想觀念。
李白以仙人的形態,在驚人的文筆和想象力之下,展示了一幅神奇瑰麗的仙境幻地,惝恍迷離而又洶湧奔踔,如天風海雨,雄奇壯偉,震撼人心。此詩最能體現李白之興會淋漓、非學所及的仙人才情,也是此詩“仙風”之所在。
而道骨之所在即是結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倘若李白只有仙氣,沒有道骨,那他也當不起“詩仙”這個最高讚譽。
正是秉持著一身“道骨”,李白才能成就他不同凡俗的一生。
-
4 # 凝腥檀
那自然是李白的《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文筆爐火純青,像這樣的意境,才力疏淺的詩人是萬不能及,但李白卻輕鬆駕馭。
-
5 # 國學讀書匯
李白所有詩中最有氣勢的!
李白,即使時光穿越了幾千年,但他的詩大氣磅礴,以不朽的強姿態依然影響著我,尤其是我每次拿起酒杯的時候,就會忍不住念幾句給自己提氣!同學們可能好奇,問我念的是哪幾句,沒錯,就是李白的這一首《將進酒》!
大家先自己感受下這首詩有多大氣: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這首大氣的詩,就如同一把橫掃千古的劍!至今還帶著劍氣!當我真正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才從內心真正的認可李白的“詩仙”兩個字,我的天吶,這首詩簡直太大氣了,不僅僅詩句寫的優美,而且包含了人生哲理,簡直太通透了,比如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兩句,這裡的得意並不是洋洋得意的意思,這得是有值得慶賀的事兒,李白上半句說了:朝如青絲暮成雪,這意思是說時間過得太快了,匆匆而過,所以有什麼值得慶賀的事兒,我先喝兩杯為敬!
這首詩帶給我們的“營養價值”!這首詩的最後落腳點是:與爾同消萬古愁!這一句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營養價值”,為啥這麼說?我們知道當代社會節奏非常快,壓力也很大,很多人發愁房貸、車貸,大家同樣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打工者苦苦掙扎在崗位上,創業者苦苦的熬著不知道何時出頭,因此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太難了”!有的甚至被壓得喘不過氣,所以,我們該釋放減壓的時候也要“與爾同消萬古愁”!畢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6 # 造作的楚狂人
最愛李白的《蜀道難》和《夢遊天姥吟留別》兩首。
熟悉這兩首詩的朋友,一定會認同,兩首詩都飽含了奇譎大膽的想象,其視野和氣魄,完全超出了凡人。我想李白能被稱為“仙”,正因如此。換做任何一位別的詩人,都寫不出這種感覺。
如:地崩山摧壯士死,而後天梯石棧相勾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又如: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讀來令人眼界暢開,意氣激揚。
而這兩首詩,恰恰又構成對比。
《蜀道難》是寫現實,人生之路何其艱難,難於上青天,因此詩人發出“錦官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夢遊天姥吟留別》則是寫仙境、夢境,末了嘆出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大氣灑脫,狂放不羈,李白所有的性格都在這兩首詩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是飄逸的仙人降落俗世,雖有落寞和鬱悶,更多的卻是孤傲與倔強。
-
7 # 江語楓yd
《俠客行》當面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封底就是這一首詩,當時讀來攝人心魄,詩中描寫的俠客形象,超凡脫俗,感覺要比金庸筆下的俠客還要歎為觀止!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
8 # 熱血玄幻小說庫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以寥寥幾句信口拈來,到後面峰迴路轉如平地驚雷,我覺得,這首詩才是李白一生詩歌中的最經典
-
9 # 馬火蟻
行路難 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抖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準備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看來垂釣碧溪上,忽風成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首詩作於天寶三年,李白遭受讒毀而被排擠出長安,史詩中抒寫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慣激情緒,但仍盼望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的樂觀豪邁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離筵上展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絕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現實生活中,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遭遇的人不是個別,李白替大家喊出了心中的最強音,遇到挫折而又不甘沉淪的人讀這首詩,一定會信心大增,即使實現不了願望,也要潛心修煉自己,以待時機“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
10 # 美歐新觀察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爆火,大唐盛世,確實讓人嚮往。“詩仙”李白雖然並未出境,但他的詩作卻是最美的背景音,比如那首《長相思》。
《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這首詩是一首唯美纏綿的思情詩。開篇破題,“長相思,在長安”: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長安。寫秋景,“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絡緯是一種昆蟲,簟是竹子編的席子。秋天,昆蟲在井邊發出微微的叫聲,席子冰涼,似乎被秋霜浸透,泛著寒光。接著,寫自己思念之苦,“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最有意思的是最後這句,“長相思、摧心肝”,幾乎就是民間俗語,直白大膽!蔣勳老師曾點評說,“李白的很多句子來自民間,他不害怕俗,他敢用最平易的字。”
這一句“長相思,摧心肝”,幾乎就是王菲《我願意》裡的那句“想你到無法呼吸”了。
李白的詩最明顯的特點是自由,無論是寫作內容,創作風格還是表達情感上。李白既能寫出《長相思》這種唯美纏綿的思情詩,也有《關山月》這種豪邁奔放的邊塞詩。“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關山月》和《長相思》看起來就像兩個人的作品,但李白就能在不同角色之間自由切換,讀者看來卻沒有絲毫違和感。
這是天賦其才,也是那個時代獨有的自由色彩!“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估計讓後世幾代文人都羨慕不已吧。
(王者榮耀中這個腰掛酒壺,手握長劍的形象,其實也是李白的樣子啊!)
回覆列表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李白,因為安史之亂站錯隊,被捕後流放貴州夜郎,後來因為關中大旱,朝廷大赦天下,他又被釋放。
這是他被釋放後,在長江的三峽上,順流而下寫的一首詩。
你可以想一下,在他的人生當中,身邊圍繞了多少猿猴啊。他們叫呀,他們跳呀,他們鬧啊,他們吐口水呀,他們長著兩隻腳,卻比帶尾巴的更可惡。
此時,李白已經58歲。他已經看透了這個世界的真相,朋友的真相,功名的真相,山山水水的真相。
他想一想,好吧,你們叫吧。
你們叫的聲音再大,你們鬧得再兇,你們跳得再高。都不會擋住我人生的輕舟,越來越輕快,越來越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