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呆夢話
-
2 # 小凡影視
他是怕別人說他:1.兄弟死了都不報仇
2.也是想證明一下自己的實力,沒有諸葛亮,難道真的什麼事都做不好嗎。(因為在不試試,就老了沒機會了)
-
3 # 天宇的文史情懷
首先,我認為憤怒是劉備失敗的最主要原因,關羽敗走麥城命喪東吳,緊接著張飛也被害,關羽張飛都是劉備過命的兄弟,他們的死極大的刺激了劉備,而憤怒會降低人的智商,所以劉備失敗就成了必然。
其次,當時劉備也老了,當時劉備過六十了,用今天的觀點看也是老人了,而陸遜正是年輕時,尤其是黃忠陣亡更是激怒了劉備,而久攻不下更是耗盡了劉備的耐力,這樣一來,劉備必然會喪失了正確的判斷力。
最後說,劉備是悲情英雄,夷陵敗於陸遜是天意。
-
4 # 野草的沉思
劉備百戰沙場,英雄一生,卻在晚年徵吳的夷陵之戰中,慘敗於東吳的並不出名的戰將陸遜手下。原因很多,分析如下。
一,戰略失誤。吳蜀聯合抗曹,是當時吳蜀兩國的戰略大計。赤壁之戰能取得勝利,劉備能建立蜀漢政權,都得益於這一戰略大計。在當時形勢下,這條戰略大計必須堅持,不能動搖。
東吳偷襲荊州,殺關羽,東吳佔主要責任,但關羽也有重大責任。劉備要徵吳,給關羽報仇,在道義上勉強說得過去,但在戰略上,卻是重大錯誤。
因為蜀漢才剛剛建立,還不鞏固,無論財力和兵力,都還不強大。要征伐在實力上和自己不相上下的東吳,幾乎沒有什麼勝算。
但劉備不顧這些,義氣用事,執意伐吳,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二,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劉備能佔荊州,取西蜀,建立政權,主要靠諸葛亮的輔佐。之前,他對諸葛亮總是言聽計從,獨有這一次,他卻堅決不顧諸葛亮的再三勸阻。也不顧趙雲等其他大臣的勸阻,一意孤行。事實證明,離開諸葛亮,劉備是不能有大的成功的。
三,軍事原因。劉備徵吳,大軍七十餘萬,連營七百餘里。開始很順利,先擊敗了孫桓和朱然,又擊敗了韓當和程普。韓當和程普是東吳主要名將。此二將一敗,東吳全國震動。吳主孫權無奈,只好派使者來求和,不僅送還殺關羽和張飛的人,還答應還回荊州,送還孫夫人。
這是一個轉折點。
如果此時劉備見好就收,就此罷兵,可算全勝。不僅收回了荊州,而且威震東吳,東吳再也不敢輕易鬧事了。吳蜀聯盟將進一步鞏固加強。利益多多。
可是劉備沒有答應。他此時已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執意要滅吳,殺孫權。他萬萬沒有想到,空前的慘敗正在前邊等著他呢!
在關鍵時刻,東吳一位大臣推薦了陸遜。孫權不愧是一代英雄,他立刻任命陸遜為都督,並賜上方寶劍,賦與全權,還對陸遜說:朝庭之內,歸我管。朝庭之外,都歸你管!
陸遜到前線,下令,全面防守,不許出戰。有些將領不服,要求出戰,陸遜以上方寶劍鎮壓了他們。眾將士都暗地裡譏笑陸遜懦弱。
劉備想盡辦法引誘吳軍,吳軍就是堅守不動。這下劉備沒轍了。當時正是盛夏,烈日如火,酷暑難當。劉備尋戰不得,只好令軍隊移到樹林和水澤邊避暑。
訊息傳到魏國,魏主曹丕說道:蜀國要吃敗仗了!劉備不懂兵法。
訊息傳到成都,諸葛亮大吃一驚,一面仰天長嘆,漢朝氣數盡了!一面急忙派人去通知劉備防東吳火攻。
可是,一切都晚了。
陸遜見時機成熟,令吳軍出動,放火燒蜀軍營。於是烈焰騰騰,連綿七百餘里。
蜀軍全面大敗。多名戰將戰死。兵士死傷無數。
多虧趙雲及時趕到,殺退吳軍,救出劉備。
總結夷陵之戰,劉備敗於陸遜,首先是不聽諸葛亮勸阻,不顧戰略大計,貿然出兵,其次是劉備不懂兵法,再其次是陸遜確實是傑出的將才,劉備不是他的對手。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說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因為連營七百里而被陸遜擊敗,這個說法來自《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中曹丕說的一句話:
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曹丕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說:劉備不懂兵法,哪有用七百里連營能夠抵抗敵軍的嗎?看起來劉備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連營七百里,但是其實曹丕的話後面還有一句:
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曹丕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草木叢生、地勢高曠或低窪潮溼的地方安營紮寨,必然會被敵方所擊敗,這是兵家諱忌。
曹丕作為一個局外人,對於劉備失敗的原因,也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曹丕所說的話一半對,一半不對,對的是說劉備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將軍隊駐紮在草木叢生的樹林中,但劉備並沒有七百營連營,曹丕說劉備七百里連營是不對的,這也是不可能的事。
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的原因,並非是連營七百里,而是另有原因,劉備失敗有以下原因:1、劉備將軍隊駐紮在密林中,這也就是曹丕說的”苞原隰險阻“,最終劉備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受到陸遜的火攻。
軍隊駐紮在樹林中,就要在樹林中安營紮寨,樹林中最怕的是什麼?火攻!到處是樹木、雜草等易燃物,一旦敵軍在整個樹林中放火,蜀軍往哪裡逃?
事實上陸遜正是看中了劉備所犯的這個錯誤,派遣東吳軍隊對劉備的蜀軍進行戰略包圍,再放火燒營,蜀軍營寨被燒,一片火海,才最終失敗,這也是劉備失敗的主要原因。
2、劉備放棄了水軍。
這也是劉備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夷陵之戰起初,劉備是水陸並進的,水軍與陸軍相輔相成,互相照應,才能一路凱歌,打到夷陵。
等劉備軍打到夷陵時,陸遜依靠險要地勢阻擋劉備軍前進,劉備用盡了辦法了,也無法突破陸遜軍的防線,當時又正值盛夏,夷陵(今湖北宜昌)當地又非常熱,劉備的水軍在長江之下被暴曬,酷暑難耐之下,劉備下令讓水軍上岸安營紮寨。
劉備的水軍一上岸,那麼就失去了制水權,東吳水軍可以透過水路繞到劉備的軍隊身後進行包圍,等完成包圍之後,陸遜用火攻擊劉備在樹林中的軍隊,正是由於劉備放棄水軍,才導致東吳軍隊輕易包圍了劉備軍,劉備軍才會損失這麼慘重,否則劉備即使營寨被燒,完全可以向後撤退,實際情況是後路大部分被東吳斷了。
3、劉備的補給線被拉長。
劉備軍從永安(今重慶奉節)出發,一直打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已經深入吳境三百多公里,也就是曹丕所說的七百里連營,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七百里連營並不是說劉備的營寨連起來有七百里這麼多,而是說劉備深入東吳境內七百里。
劉備的軍隊總共才五萬人,還包括了沙摩柯的一萬蠻軍,劉備本部軍隊就是4萬人,4萬人哪有可能連營七百里?劉備是在這七百里的路上設定了少量的兵營和聯絡站點,並不是分散了4萬人的軍隊在七百里佔線上,否則以劉備這點軍隊怎麼可能。
由於劉備深入吳境七百里,他的補給只能從益州沿長江運來,路途遙遠,戰線拉長,存在補給困難,而東吳陸遜則是以逸待勞,背靠江陵,補給容易,劉備想速戰,陸遜想拖延,劉備越想作戰,陸遜就不願參戰,跟劉備耗著,時間一長,劉備就開始犯錯誤了,這也是陸遜反擊的起因。
4、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蜀軍原本士氣早漲,一路從永安打到夷陵,進展順利,但在夷陵這個地方已經被東吳軍隊阻擋了半年之久,打又攻不下,東吳軍又不出戰,蜀軍的耐心一點點被消耗,最終師老兵疲,失去了銳氣。
劉備軍失去銳氣之時,正是東吳軍士氣早漲之機,東吳軍早就憋著一口氣,在等待機會,當陸遜發現了劉備的錯誤,並進行了一次小的試探,最終看準了時機,採用火攻大敗蜀軍,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
劉備作為蜀漢開創者,打了一輩子仗,完全是身經百戰,雖然不敢說劉備打的每一場仗都是勝仗,但劉備對於打仗早已是輕車熟路,並且經驗豐富,可是偏偏在這個時候輸給了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呢?
首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戰略沒有錯,錯的是時機不對。東吳自從奪取荊州後,早就作好了劉備報仇的準備,並且孫權不惜向曹操及曹丕稱臣,孫權就是個政治投機者,他向曹操稱臣並不是真心,不過是權宜之計。
劉備發動戰爭早就在孫權意料之中,併為之作好了一切準備,反倒是劉備匆匆忙忙在稱帝兩個月後就悍然發動戰爭,劉備這麼匆忙也有他的理由,但劉備發動戰爭的時機顯然不對,劉備應該作好充分準備,等到孫權與曹丕關係破裂再發動戰爭,或者乾脆假意同意孫權的求和,再趁其不備發動戰爭。
劉備也很無奈,發動夷陵之戰的那一年,劉備已經61歲,將要步入人生的最後時光,不發動戰爭,怕是自已也熬不過多久,劉備想趁自已還健在時,為兒子劉禪爭取一份政治資本,奪回荊州,時間已經等不起了,劉備才匆忙發動戰爭。
戰爭之初劉備原本一路凱歌,一直順利的打到了夷陵,當然也不排除這是東吳軍隊戰略退卻,人性就是這樣,越是順利,越容易讓人大意,越是輕鬆,越容易失敗,越是急燥,越容易犯錯誤。
劉備就犯了幾個要命的錯誤,一是把部隊紮在樹林中,二是放棄水軍,其實只要劉備提高警惕,即使部隊紮在樹林中,也要做好防備,即使放棄水軍,也要做到保留水軍偵察兵,偵察長江上的一切異動,否則真沒這麼容易失敗。
盛夏酷暑難耐,人都是受不了的,一熱,就失去了警惕性,再加上東吳軍隊又不出戰,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幾個月了,讓蜀軍產生麻痺大意的情緒,不止是劉備,整個蜀軍都缺乏對當前形勢的判定,才會被東吳輕易團滅。
正是因為劉備是身經百戰的統帥,所以劉備給人外在的瞭解是公開的,正是因為陸遜名不見經傳,才讓劉備沒有辦法看清陸遜,才放鬆了對陸遜的警惕性,在戰場上的對手,越是看清楚對手,對手就越可怕,可惜劉備大意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其實劉備也很無奈,攻不下夷陵,又是盛夏酷暑,坐著不動就是汗流浹背,思想暫時放鬆也是無奈之舉,再加補給線又拉得老長了,水軍也上岸了,劉備能怎麼辦呢?
劉備輸給了陸遜,其實並不丟人,雖然陸遜無名,劉備有名,但在軍事謀略上,劉備確實不如陸遜,劉備作為一國之君是合格的,作為戰場上的統帥未必就是合格的,這也是劉備輸給陸遜的一個原因。
-
6 # 青史回聲
正所謂人有失手,馬有失蹄,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百戰百勝的,這個世界上沒有聰明一世,再怎麼厲害,也有失蹄的那一天。
劉備又如何?自他桃園三結義以來,十多年都是在顛沛流離的狀態下,不說百戰百敗,也應該是百敗百戰,你看哪一次他放棄過。即使是最落魄的時候,比如三兄弟比曹操打散,一個被俘虜,一個不知所蹤,一個寄人籬下,可即使如此,他們三兄弟依然挺過來。直到劉備遇到諸葛亮後,他的時遇才有所改變。
可是夷陵之戰,劉備再也沒有挺過來,一方面他年紀大了,另一方面,兩個義弟的被殺,令他傷痛欲絕,再也沒有雄心壯志了。
拳怕少年壯,戰爭或許也是如此,歷經戰場數十年,一生都在打仗,卻在一場大戰中,敗在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儒將手裡,你可以說這是他劉備跟不上時代,你也可以說這是時也命也。
夷陵之戰前,陸遜的名聲並不是十分響亮,相反,是一個默默無名的人,若不是已故都督呂蒙的強力推薦下,江東之主孫權根本就沒把他放在心上,畢竟陸遜之前沒有打過一次仗,若是貿然重用,恐眾將不服,幸虧孫權深明大義,活生生地重用了他,任命他為東吳水陸軍大都督,讓他迎戰劉備。
其實劉備輸的不冤,別說魏國曹丕、蜀國劉備不知道此人,藐視此人,認為他不是劉備的對手,連自家東吳的眾將都有疑慮,甚至是明面暗面上不聽號令,幸好陸遜取得孫權寶劍,這才威震眾將,令其萬眾一心。最後火燒蜀營七百里,夷陵之戰大勝。
劉備輸的不冤!任何時候也不要低估對手,否則就是滅頂之災。
-
7 # 山野老人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聰明一世的劉備為何會犯下如此大錯?
《孫子·謀攻篇》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依照孫子的見解,劉備輸在“不知彼而知己”。
陸遜贏在“知己知彼”。
一,劉備只知己勢力強大,所以不顧一切地冒進。
劉備東征,在蜀漢內部紛爭不斷。
劉備執意東征,觸犯了驕軍必敗的禁忌。
劉備帶著軍隊出征後又不顧一切地冒進,更是犯了兵家大忌。
對於劉備如此輕敵冒進,劉備部屬黃權勸諫劉備說:“吳軍彪悍善戰,我們是順江而下,進易退難。我請求作為先驅,試探吳軍,陛下坐鎮後方,等待我的訊息。”
劉備沒有采納黃權這一穩妥的主張,反而命令黃權統屬北岸軍隊,以防曹魏。
劉備自己帶著軍隊沿著長江南岸冒進。
二,陸遜知道自己的勢力不如劉備,由此設計把劉備引進預設好的籠子。
對於劉備的冒進,陸遜手下主張交戰,制止劉備進入吳國境內。
陸遜沒有采納手下的建議,反而讓劉備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
從上圖可以看出劉備的驕橫。
紅線是劉備率領主力的進軍路線。
劉備從秭歸出發,沿長江而下,至西陵峽口,然後轉入陸地,沿著崇山峻嶺,直至猇亭。
黃權帶著一部分軍隊,沿著長江北岸,直至夷陵道。
紫線是馬良帶著少數民族的進軍路線。
馬良帶著少數民族的軍隊自佷山,通武陵直至夷道。
劉備企圖從三個方向圍殲陸遜。
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陸遜寫信安慰孫權說:“我知道怎麼戰勝劉備了,請主公放心。”
不過,陸遜的手下不放心,抱怨說:“進攻劉備應該在劉備出發的時候,現在劉備已經佔領了我們的土地,深入到五六百里的腹地,各個要害關卡已經被劉備佔領,還能把劉備怎麼樣?”
陸遜解釋說:“劉備久經沙場,十分狡猾,而且人多勢眾。劉備出發的時候,對各種情況都會有研判,這個時候,我們進攻劉備,難以取勝。現在我們與劉備對峙了七八個月,劉備與他的手下都十分疲倦,鬥志鬆懈。這個時候進攻劉備,我們是以逸待勞,有必勝把握。”
三,玩陰謀,劉備趕不上陸遜。
儘管劉備急躁冒進,但是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
面對陸遜的按兵不動,劉備派老將軍吳壹率領七千多士兵在平地紮寨,以此引誘陸遜出兵交戰。
陸遜手下看到劉備軍隊在平地安營,都勸陸遜出兵進攻。
陸遜說:“我們小心劉備的陰謀,還是觀察一段時間看看。”
劉備見陸遜仍然按兵不動,只好撤出埋伏在密林裡的軍隊。
陸遜由此知道了劉備套路,派出一小股部隊試探進攻。
向劉備進攻的小股部隊,遭到劉備的迎頭痛擊,損失慘重。
陸遜手下由此怨聲載道。
陸遜說:“不要抱怨,我知道了戰勝劉備的辦法!”
陸遜命令士兵,每人抱著一捆茅草,點燃茅草,衝向劉備軍營。
頓時,火光沖天,劉備七百里營寨成了一片火海。
劉備由此逃回白帝城。
綜上所述,久經沙場的劉備之所以被陸遜火燒七百里軍營,就是對自己的對手缺乏瞭解,急躁冒進所致!
-
8 # 疑意相與析
看小說走火入魔了。劉備的兵力沒那麼多甚至少於東吳不得不徵調少數民族。部將要求順流直下。劉備以後續不足易進難退,且東吳精於水戰拒絕了。
-
9 # 管要你管
劉備犯的錯誤,和曹操在赤壁所犯的錯誤,是一樣的。都覺的自己已經天下無敵,狂妄自大這才中了陸遜的火攻計。可是為什麼會狂妄自大呢,劉備不是很謙遜嗎,而且禮賢下士。那麼就讓我給大家,分析一下吧。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得到了荊州,有了自己地盤的劉備就開始招兵買馬擴張地盤。之後又得到了川蜀之地,在漢中和曹操發生大戰,都以勝利而告終。之後又多次和曹操交兵,可以說這時的劉備是志得意滿,從以前屢次失敗,到今天的成功,劉備的心裡是無比的興奮。他現在的心情,就和曹操統一北方後的心情一樣。可是在關羽兵敗麥城後,劉備非常難受,一半是因為關羽的死,另一半是因為荊州的丟失。本想出師伐吳,可是在諸葛亮等人的勸說下,停止了行動。但是意外的事張飛被自己的部下殺死,投奔了東吳。劉備在也壓不住自己的怒火,不顧反對,出兵伐吳。此時的劉備已然以勝利者自居,他當時的心態就像是曹操攻打赤壁之前。果然劉備一路勢如破竹。擊敗了東吳的主力,他開始覺得天下無敵,所以在跟陸遜的較量中他有些輕視這個儒將。覺得他沒什麼了不起,這就導致了他在密林裡下寨,綿延八百里的營寨,就像是曹操鐵鎖橫江的戰船。就這樣夷陵火攻,被陸遜擊敗。和曹操一樣幾十萬大軍飛灰湮滅,這就是劉備失敗的原因。
-
10 # 心立方
火燒連營是三國時期吳蜀兩國之間發生的一次戰役,關羽被東吳呂蒙殺害後,劉備急於要給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勸諫,率大軍進攻東吳,東吳派大將陸遜率軍迎戰,陸遜料定劉備此來是急於報仇,肯定會急於交戰,所以就選擇避敵鋒芒,堅守不出的策略進行防禦。
果不其然,劉備大軍勞師遠征,疲憊不堪,士氣日漸低迷,恰巧當時已經是入夏時節,天氣酷熱,士兵們叫苦不迭,劉備內心也是焦慮不堪,於是下令讓軍士們在附近的山林上紮營避暑納涼,陸遜得知後大喜過望,命士兵帶好引火之物,猛攻劉備軍營,並且趁機防火,一時間蜀軍大營火光沖天,幾十座大營化為灰燼,蜀軍大敗而逃!
這就是三國曆史上有名的火燒連營的戰役,為何劉備會犯下如此大錯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劉備此次出征本身就是一時衝動,由於關羽被害,劉備怒不可遏,早就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來到東吳後,東吳陸遜又堅守避戰,劉備無法為關羽報仇,內心十分焦慮,加上天氣炎熱,士兵抱怨,此時的劉備已經很難冷靜的思考了。
所以才會採用山林間紮營的昏招,倘若諸葛亮隨軍而來的話,應該會勸阻劉備,可惜諸葛亮要留守後方,再加上諸葛亮並不贊同劉備此次進攻東吳,所以就沒來,其實劉備本身就不是個以謀略見長的人,不然也不會三顧茅廬清諸葛亮出山了,論排兵佈陣,劉備離諸葛亮差遠了,所以對於在山林間紮營這樣的昏招根本沒意識到背後隱藏的風險。
所以,此次火燒連營為何劉備會如此愚蠢,主要是他本身就被複仇的強烈情緒衝昏了頭腦,人在極端情緒的支配下,基本上都會昏招迭出,所以劉備根本沒辦法正常冷靜的帶兵打仗,加上他原本就不擅長排兵佈陣,偏要逞能來進攻東吳,自然要被久經沙場的陸遜抓住他的弱點狠狠的教訓一下了!
回覆列表
戰場上千變萬化,沒有固定格式。劉備犯錯也很正常,這叫防不勝防。劉備即使沒有火燒連營的失敗,也會遭受其他的失敗。劉備這次起兵,註定是要失敗的。
劉備在關羽死後兩年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打出給關羽報仇的旗幟,其目的是想順長江而下,一舉拿下東吳。
這時的劉備是比較強大的,有益州和漢中做後盾,兵多將廣,糧草充足,戰船齊備。但是,劉備犯下幾個大錯。
1、戰略不對。這個時候雖然曹丕稱帝,魏國政權更替。但曹魏方面,仍然是劉備和孫權共同的敵人。如果兩家放棄仇恨,劉備接受孫權的賠禮,順水推舟,重新結盟,共同對付魏國,這才是正路。
2、動機不對。劉備此戰士想一舉拿下江東,跟曹操隔江對抗。雖然劉備目前很強大,但是要一舉拿下江東並控制江東,幾乎是不可能的,十分冒險。即使佔領了,卻很難控制住。畢竟孫家是兩代人多年的根基所在。
3、時機不對。儘管劉備當時已經穩固了蜀漢,但也只是短短的四年時間。更應該好好地消化消化,積蓄積蓄力量。畢竟益州、漢中都是在天然屏障裡,易守難攻,土地肥沃,很容易發展經濟。做個長遠的準備,幾方面準備,攻打江東會更容易一些。
4、戰術不對。大家都知道,從重慶到武漢,是要順江而下的,過長江三峽的。長江三峽地勢狹小,不適宜大規模屯兵,劉備卻在巫山與東吳對峙。劉備應該分兵兩路,一路從漢中順漢江而下,直取荊州、江夏。使得東吳慌亂,包抄三峽吳軍的退路。再另一路,從長江而下,就直接拿下巫山一代,不會形成在巫山的對峙。
5、心態不對。劉備這次是想樹立自己的威望,並扶持新的荊州派勢力。所以,帶領的是一幫新人,是馬謖的哥哥馬良為主要謀士。這幫人沒有實際經驗,只想一味巴結劉備,畢竟是蜀漢皇帝御駕親征。又不敢讓皇帝累了,也不敢讓皇帝渴了。畢竟劉備的身份已經不是創業時候了。現在貴為天子了。
總之,聰明一世,精明一世,創業成功的劉備,身份變了,心態變了,膨脹得厲害。註定了東征的失敗。火燒連營,只是具體一場戰役的失敗,其實劉備從起兵之時,就註定了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