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來自與蘇軾的一篇文章
[古文《胸有成竹》(蘇軾)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俗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時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③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生。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予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予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④,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曰:“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⑤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亡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谷偃竹》遺餘曰:“此竹數尺耳,英才而有萬尺之勢。”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篷,斤斧何曾赦籜龍⑥。料得清貧饞太守⑦,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看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註釋
①文與可:文同,字與可。北宋著名畫家。篔簹(yúndāng)谷:在洋州(今陝西洋縣),盛產竹。
②蜩(tiáo)腹蛇蚹(fù):蟬後腹上的橫紋,蛇腹上的橫鱗。竹初生時為筍,其狀似蜩腹蛇蚹。
④彭城:徐州。
⑤掃取:畫得。
⑥籜(tuò)龍:筍。
⑦饞太守:戲指文與可。文曾任洋州知州。
翻譯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
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這個成語來自與蘇軾的一篇文章
[古文《胸有成竹》(蘇軾)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俗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時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③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生。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予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予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④,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曰:“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⑤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亡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谷偃竹》遺餘曰:“此竹數尺耳,英才而有萬尺之勢。”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篷,斤斧何曾赦籜龍⑥。料得清貧饞太守⑦,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看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註釋
①文與可:文同,字與可。北宋著名畫家。篔簹(yúndāng)谷:在洋州(今陝西洋縣),盛產竹。
②蜩(tiáo)腹蛇蚹(fù):蟬後腹上的橫紋,蛇腹上的橫鱗。竹初生時為筍,其狀似蜩腹蛇蚹。
④彭城:徐州。
⑤掃取:畫得。
⑥籜(tuò)龍:筍。
⑦饞太守:戲指文與可。文曾任洋州知州。
翻譯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
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