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交易市場
-
2 # 李勉9
我始終認為,投資了一支健康的基金,風險在於投資者突然需要一大筆錢,而被迫在低谷丟擲基金,從而受到損失。
一個行業板塊,風險就更大了。行業總是有周期的,比如說這次疫情一起,交通特別是航空業和旅遊業同時受到巨大打擊,到現在還沒有恢復呢。如果你持有的是這方面的基金,在疫情的時候又失去工作,那麼被迫丟擲這些基金,那可就是雪上加霜了。
就算不是疫情,人吃五穀雜糧,總會有些病痛的,自己健康,家人也不會刀槍不入啊,現代人總會遇到一些突發性的,需要錢的時刻,你得先期做好準備。
像我,這樣被朋友稱為:簡直是信仰一般的堅持某板塊的投資者。說實話,我是很看好某板塊,而且也一直在定投當中,收益賬面上看起來也還不錯:
實際上,這種收益,或許已經不需要額外的安全感支援了,可是膽大妄為的我還是一直在默默得做另外一支寬基,就是為了防止短時間要錢。
這是某一支滬深300,數額約是窄基的十分之一,這是個保險裝置。如果出現突發情況,無疑這支基金會最先丟擲而用來應急的。
就這,還是我在有醫保情況下,銀行有貸款額度20萬情況下,做的最後一手保障,還是早我主力基金賬面翻倍,不怕大崩潰的情況下,我依然在做寬基,就是為了避開風險。
理財有風險!!!
個人更傾向於主動管理型的基金,也就是題主說的混合倉位的。
其實無論主動型基金,還是行業、指數基金等被動型基金,都並沒有優劣之分。
就像一把刀,關鍵要看你怎麼用,俠客手裡可以行俠仗義,在廚師手裡就可以肉上雕花(不要聯想修腳刀哈)。
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不同,我自己就比較擅長主動型基金。
我在蛋卷上建立的幾個組合都是以主動型基金為主。
比如目前翻倍收益的積極進取組合:
積極進取組合
組合成立668天,收益率118.49%,年化收益53.44%。
組合中持倉最多的基金就是佔比近30%的交銀新成長,該基金我與2020年1月9日首次將其納入組合,截至目前走勢是這樣的:
截至昨天,交易新成長上漲42.62%,同期滬深300指數僅上漲18.79%。
在看看第二大持倉興全商業模式,佔比23.40%,2019年12月2日首次將其納入,之後走勢:
截至昨天,興全商業模式上漲77.16%,同期滬深300指數僅上漲27.59%。
當然還有很多優秀的主動型基金,這裡就不一樣舉例了,可以看到,這些主動型基金都給我們帶來了顯著的超額收益。
這就是主動型基金的魅力:當市場屬於熊市或震盪市時,指數型難有機會,但是主動型基金是有可能抓結構性機會的,不用只看大盤臉色。
所以,選擇主動型基金,是因為我們更貪婪:我們就是不想滿足於市場本身的漲幅,還想賺取跑贏市場的收益。同時,我們有能力接得住這種貪婪。
當然,指數基金、行業基金如果用好了,可能比主動型基金更賺錢,
比如去年底如果配置5G主題基金,2個月時間就可以實現40%以上的收益。去年6月配置半導體基金,到現在收益率已經翻倍。
但是問題在於,抓這種窄基指數機會,對於市場研判能力和波段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大多數投資者並不具備相應的能力。
我們在窄基指數投資方面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早在在2018年11月佈局了TMT科技主題基金,今年3月4日佈局了建築材料。
但是也有傳媒的過山車,還有地產的不死不活。所以在行業、指數基金的配置上,我們還是相對謹慎,仍然會堅守自己的能力圈主動型基金。
另外,想要選擇好行業基金,並不簡單。需要你的對行業得有見解,需要你對市場風格有判斷。
如果你行業判斷不對,風格也判斷不對,那其實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不理想。
所以我認為買行業基金的門檻其實是很高的。
既需要專業的知識,更需要對市場的研判能力。而這些要求,對廣大基民都並不友好,基民往往是對於股票研究不擅長才去買基金。而行業基金又要求投資者對行業有深入瞭解,既要能洞悉行業前景,又要掌握投資技能。有點強人所難的矛盾。
而主動型基金呢,品種非常豐富,選擇餘地大,核心就在選人。
選對了人,那麼買了基金後就省事兒了。
我覺得,選人相比自己做市場研判,還是選人簡單一些。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