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羊鈴鐺
-
2 # 南玉之書
我們都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 “,大廈都是從打地基開始,用一磚一瓦慢慢建造而成的。如果地基不夠牢固,即便暫時築成高樓,也會很快崩塌,成為“豆腐渣”工程。同樣,若是把學舞蹈的過程當作是造房子,舞蹈的地基就是基本功。基本功的好壞,決定了臺上表演的細節,而細節給了觀眾不一樣的感受,最終正是這些感受成為了舞者水平高低的評判標準。寫作也是如此,打好基礎是關鍵。那麼,普通人該如何打好寫作的“地基”呢?答案就在《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裡。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的作者布蘭登·羅伊爾在加拿大出生,曾在哈佛大學唸書,畢業後在考試培訓機構Kaplan擔任主管。在這期間,他一心撲在研究英文寫作、語法和邏輯推理教學相關的工作上,由此獨創了一整套教學體系。為了讓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他陸續寫下了《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一本小小的金色語法書》等經典作品。不得不說的是,他的這些代表作得到了很高的榮譽,不僅先後五次榮獲“國際圖書獎”、五次榮獲“總統圖書獎”金獎,2011年榮獲“年度教育圖書獎”,還成為了全球英文寫作、語法、邏輯推理領域的標杆之作。
在布蘭登·羅伊爾看來,擁有出色寫作能力的人,大多是掌握了一些最為重要的寫作原則,並反覆不斷地使用。而《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就恰好總結了“這些重要的原則”,從結構、風格、可讀性三個方面,分別結合案例展開了講述。事實上,我們不難發現,這本書中的20條寫作原則始終都是為了高效而恰當地傳遞資訊而服務的,而這也應該是這本書能夠成為全球英文寫作領域標杆之作的重要原因吧。
一、結構——決定文章的整體佈局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如果說素材是文章血肉,思想是文章的靈魂,那麼結構就是文章的骨架。這樣看來,文章的結構是何等重要。那麼,為了將文章的結構打造好,我們該從哪方面來入手呢?蘭登·羅伊爾認為,我們可以透過運用“自上而下”的寫作法、分解事物、使用轉折詞、合理利用六大基本寫作結構、整合相似事物這5個原則來改進文章的結構。
就拿“自上而下”的寫作法來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總-分”的結構,先寫總結,再進行分析。在具體操作上,就是按照“最重要、次重要、最不重要”的順序將想表達的東西羅列出來,讓外行人也看得明明白白。這就好比公司開會,為了高效率地傳達資訊,領導講話的邏輯一般是這樣的:首先會宣佈這次會議的目的或者任務是什麼,然後再說明原因,最後進行任務分配。
再如“分解事物”這個原則,也就是將主題分解開來,一般分為3個部分,再運用引導句。在這裡,引導句的作用是總結一篇文章的內容,也就是提示接下來有哪些內容,所以一般將引導句作為一個獨立的自然段放在文章開頭。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跟團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旅遊,導遊一般都會先告知行程是怎麼安排的,如先去A地,再到B地,最後到達C地。這樣一來,遊客就會對整個觀光流程心中有數,如果是讀者,就能夠更好地把握文章結構。
二、風格——奠定文章的獨特魅力“風格”指的是什麼?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說“這件衣服很適合你的風格耶”,這裡所說的風格就是一個人本身的特質對於穿衣打扮上的要求,可以說,把握好穿衣風格,就可以很好地展示出自身的魅力。寫文章同樣也能夠形成自己的風格,讓人印象深刻。
關於文章風格,《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中一共提出了11個技巧。在布蘭登·羅伊爾看來,“支撐所說內容”也就是使用準確具體的詞彙來支撐所說的內容是所有寫作技巧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如果有兩篇相同主題的文章,其中一篇有描述到相關細節並舉例說明,另外一篇只是乾巴巴地表達觀點,你會對哪一篇印象更深刻?當然是前者。布蘭登·羅伊爾指出,描述性詞彙會讓文章更有力,而這也是拉開好作品和普通作品距離的關鍵所在。
再如“讓你的例證個性化”這個原則同樣也很重要,它一般會跟第一人稱“我” 有著密切的關聯。個性化的例子一般是當事人親身經歷過的,會讓讀者更樂意去了解,在當時的狀況下,當事人是如何脫離困境的。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面試的經歷,無論是在學校的加入學生會社團的面試,還是走上社會步入職場的面試,在你說出自己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時,一般都會被要求舉例來說明。在這裡,你擁有的能力就是論點,舉例子說明就是為了讓你的論點得到充分的論證,讓人覺得可信。此外,適當地運用類比、明喻暗喻、引用等小技巧,也能夠很好地支撐所說內容。
三、可讀性——吸引讀者的有效方法現代社會,人們普遍認為最缺的是什麼?毫無疑問是時間。當下,資訊量嚴重過載,而人們一天的時間卻永遠只有24小時。所以當一份排版混亂、無法讓人快速抓住重點、難以理解還錯別字通篇的文稿放在面前,恐怕也沒有人願意去看。以上就是文章不照顧讀者感受、缺乏可讀性的典型表現。那如何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在布蘭登·羅伊爾看來,文章的可讀性可以透過在文字周圍增加更多的空間、突出關鍵詞和短語、使用標題或提要拆分歸納以及反覆回顧和修改四個方面來增強。
具體來看,“使用標題、提要拆分或歸納文章”這個原則中,標題的作用不僅是能夠區分章節內容,還能夠可以很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而提要,則能夠有效地概括各種報告、論文的整個章節。這不難理解,進行過閱讀訓練的朋友都知道,文中各個標題、文章目錄、文章總結這幾個部分都是略讀時所必須抓取的資訊,這是高效閱讀的關鍵。
同樣的,“反覆回顧和修改文章”也很重要,一般來說,修改次數與文章的長度、難度呈正相關。布蘭登·羅伊爾認為,一篇文章要改到感覺再也沒有什麼地方可修改了,才能算是完成了。如此嚴謹的態度,不禁讓人想起白居易修改作品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白居易寫詩主張通俗易懂,所以他每寫完一首詩都會念給一個老婆婆聽,如果她聽不懂,白居易就會一直改下去,直到老婆婆聽得懂為止。這麼一來,他的詩就俘獲了大量的鐵桿粉絲,因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都能理解啊,而他,也成為了唐代最火的“網紅”之一。
當下,很多人學習任何東西都急於看到成果,所以會偏向於“走捷徑”。實際上,這些“捷徑”就相當於“倚天劍”,如果你沒有深厚的武功底子,這把劍就算是落到你手中,你也無法發揮出它的威力。只有事先打好“地基”,再去運用對應的“技法”,才能讓我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布蘭登·羅伊爾的《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就是用來給寫作之人打下“地基”的,從而讓寫作這條路走得更穩也更遠。
-
3 # 不愛看書的花花晨
很多人寫文章時,拿起筆就犯難,根本不知道寫什麼,即使寫出來也不敢讓別人看到,這是為何呢? 我剛開始學習寫書評時,冥思苦想好多天,終於寫好一篇,但總感覺自己寫得一團糟,遲遲不敢公開發布,也不好意思讓別人點評,害怕受到外界指責,總是想保護我那小小的自尊心。
原來主要是自信心不足。害怕出醜,怕別人的評價對自己造成打擊。而且存在寫作誤區:大多數人一提到寫作,認為一提筆就要寫出偉大的文學作品,或者希望自己寫的文章一鳴驚人,這種過高的期望往往會給寫作者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寫作變成一件痛苦的事情。
因為過分在意外界評價,所以無法開啟心靈自由書寫。解決方法就是就學會自由寫作,約束自己的無意識,達到毫不費勁的書寫。
早上起床後大腦是鮮活的,此時的大腦最接近潛意識,給自己十五分鐘時間,將此刻的想法和感受全部記錄下來,寫你所想,長期堅持下去,便能使寫作速度及水平得到較大提升。 寫作自信心建立後,接下來就要開始動筆寫篇文章了。 我們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中心思想(論點)、寫作素材(論據)和觀點(論證)組成的,要想寫出一篇優秀的文章,使之言之有物,讓讀者喜歡看,並給讀者帶來幫助,這才是要學習寫作的重點。
弘丹老師的寫作六步法告訴我們一篇文章是由哪些方面構成的。
① 選題 第一步要明確寫作的主題是什麼。寫作主題型別有思想類、情感類、認知類、技能類等,選擇適合自己的主題,選題要新穎、主題深刻,挖掘事件背後的故事。 舉個例子,同樣是看公主墳,很多人看完以後覺得就是一座普通的墳頭,四周光禿禿的,風景一點都不美。瓊瑤看了,回來寫成《還珠格格》,你看看,這就是差距,所以要懂得挖掘事件背後的賣點,想問題一定要深入思考。
② 立意 立意是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圖和情感,立意是為整篇文章確定寫作目的、主旨及中心思想。記得土豆老師引用過一個標題是:跪著的德華人比站著的日本人高,這種立意比寫500字還要深刻。
④ 組織結構 如果說中心思想是靈魂,材料是組成的血肉,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如同人的骨胳一樣,頭部、腹部、手臂胳膊應該在正確的位置上,如果結構出現錯誤,就會讓人感覺很奇怪,看著很難受。通常寫作結構有經典三段式,總分總或分分總。並列結構、遞進式結構。 總分總結構,小學時我們就學過,開頭寫出主題,表明總論點,中間引用素材或講述故事,用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並列式結構,就是各個段落之間的關係都是並立的,沒有主次輕重之分,誰在前誰在後都可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公號10W+的文章都是這種並列結構,一般是三個故事加三個評論組成,最後點題,一篇文章就這麼寫好了,
⑤ 寫初稿 寫初稿的時候可以把收集到的素材、想要表達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組織結構,快速的寫出來。海明威說過:一切初稿都是臭狗屎。一定要將初稿和修改分開來,不要邊寫邊改,不要給自己設限,可以使用心理暗示法:我有寫出世上最爛垃圾的自由。寫作時帶著這樣的心理,就會輕鬆很多,寫作本來就是一件較私密的事情,如果你認為寫的不好,可以不用公開發表,選擇隱藏即可。剛開始寫作時,一定不會得到別人或家人的認可,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家人知道心中的寫作夢想,前期可以先默默地寫,等積攢到一定能量再告知家人或朋友。
⑥ 最後一步就是修改 修改才是寫作的重中之重。我以前寫完後,總是不願意修改,感覺太麻煩。寫完 後看看自己寫的文章哪裡都好,不捨得刪除辛苦碼來的文字。這種想法大做特錯,寫完後,應該將文章放置一兩天後,回過頭再來看看當時寫的文章,就會有不同的想法,才會捨得去掉多餘的內容。
怎樣才能長久的堅持寫下去 ?
記得看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時,有人問他:每天堅持跑步十公里,幾十年來不曾間斷,是怎麼堅持做到的。村上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他說人生來如此,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怎麼也堅持不了。只有從內心裡發自真心的熱愛寫作,才能持之以恆的寫下去。 那麼如何保持寫作熱情呢? 還是那句話,想想你寫作的初心是什麼,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尋找心中的榜樣。找出最喜歡的作家,用榜樣的力量不斷激勵自己,可以模仿他們。著名作家嚴歌苓,三十年來,每天早起練筆五個小時,下午雷打不動的堅持去游泳,對自己高度的自律才會持續高產。
-
4 # 老韓閒聊
這個問題比較大,試著簡單回答一下。
寫作基礎就是在寫作方面應該具有的基本功,如人們常說的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我認為最重要的基礎,是聯想、想象的能力,是謀篇佈局的能力。
寫作方法是寫作時所採用的一些手段,如結構文章的方法:欲揚先抑、總分總、首尾呼應等等。如描寫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等。寫作方法都是為文章的中心服務的。
寫作素材,就是作者準備寫進文章的材料,主要包括人、事、景、物、理。素材靠對生活的觀察、參與和積累,素材儲備的越多,創作起來就越順利。
-
5 # 風西夜昨
寫作基礎:通俗講就是保證流暢寫作必備的一些基本能力。比如字詞的積累與恰當運用;語言表達精準流暢無語病;寫作內容編排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有效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從生活中攝取寫作材料的能力,以及個人思想水平的不斷提升等等。
寫作方法:寫作方法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大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1、表達方式:基本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等。 2、修辭手法:包括 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反問,對偶,反覆,借代等。 3、寫作手法:包括照應,過渡,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懸念,象徵,對比,烘托,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寫作素材:是指寫作者從生活見聞或經歷中,所獲得的第一手分散的,未經任何加工提煉的原始寫作材料。素材不能直接運用於文章寫作,只有經過加工整理、歸類或去粗存菁後,寫入文章才會變成文章中有機的一部分,這就成了文章的題材了。
-
6 # 餘生也有涯
第一,寫作基礎源於練習,很多人都是從寫日記或隨筆而後開始自己的寫作歷程的。《賣油翁》中評價將軍的箭術,“無它,唯手熟爾”。所謂熟能生巧,寫的多了,根本不用考慮如何寫,因為寫作手法和習慣已經養成,自然如行雲流水一般連腹稿都不必有。
第二,寫作手法與人的靈感有關,每個行業的人都有各自的天賦,同樣的一個人一件事,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得到不同的結論,然後用更適合自己的方法表達出來,所謂手法,就是更適合自己的更能充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的方式,因人而異,但是依靠練習和揣摩。
第三,寫作素材,源於所見所聞所感的積累,或是讀書看報,或是人生閱歷,或是偶有感悟,有些人看過就看過,有些人看過可以有所得,這就是積累。
總而言之,要寫好文章,或者要想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要想讓別人信服,練習、積累和天賦至少三取其二,才能成功。
回覆列表
如果是虛構類文學寫作的話我覺得可以看一下艾麗斯•馬蒂森的《寫作課: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這本書。
在寫第一本小說之前我一直以為靈感是一本小說能夠吸引人的最重要的原因,直到在第一本小說結束之後,我發現並不是這樣。好的靈感的確是一本小說能夠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是作者對故事的掌控才是最關鍵的,對故事的掌控實際上就是寫作技巧。
作者能不能掌控自己的故事,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透過自己的寫作技巧展現出來是非常考驗人的事情。我之前天真地以為擁有一個好的靈感就可以吸引讀者,可是永遠不要低估其他人的聰明才智,我可以想到的,其他人也可以想到。那麼是什麼造成同樣型別的故事,一個故事可以講述得十分精彩,情節跌宕起伏,而另一個故事讀起來令人昏昏欲睡,平淡無奇呢?那就是作者自身寫作技巧和經驗的區別了。
好的寫作技巧十分關鍵,最方便的途徑在我看來就是向優秀的作家學習,仔細得揣摩作者的寫作技巧,但是對於一個剛剛入門的新手來說可能連基本的寫作技巧是什麼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學習。
我看了艾麗斯•馬蒂森的《寫作課: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之後發現這本書非常適合想要學習寫虛構文學的人閱讀。當然,對於寫過小說的人也非常有益,比如我,可以結合自身的寫作經驗會更加清楚地發現自己犯過的的錯誤,印象更加深刻。
艾麗斯•馬蒂森的《寫作課》是一本非常詳細的虛擬類文學的寫作指南,主要分成五個部分,從作家的常識問題、靈感的處理、短篇與長篇小說的寫作方式、怎樣鋪陳情節以及成為一個作家的準備都講得十分到位。
這本書的優秀與作者艾麗斯•馬蒂森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艾麗斯•馬蒂森最開始從事詩歌創作,後來轉而開始寫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曾獲得美國最佳短篇小說獎和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她曾經在耶魯大學、布魯克林學院教授過寫作課程,後來在本寧頓學院藝術碩士班執教22年至今,無論是寫作經驗也好,還有教導寫作的經驗都十分豐富。
艾麗斯•馬蒂森的《寫作課》亮點很多,我選取感觸較深的幾點寫作技巧來和大家分享:
一、珍惜和培養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力使得作者創造出逼真的人物形象和可信的情節,讓讀者走進人物生活的世界,為他們的悲傷而流淚或者喜歡上其中一個人物,其實細細想來十分可怕,因為這些人物都是作者虛構的,這些人在世界上並不存在,這就是想象力的珍貴之處。
艾麗斯•馬蒂森在上培訓課的時發現學生一般不太敢發揮想象力,喜歡把自己的現實生活與小說創作聯絡起來。
艾麗斯•馬蒂森認為學會運用的自己的想象力十分關鍵,作為作家如果只把現實生活作為自己的素材來源會顯得十分保守,比如寫主人公爸爸媽媽的時候,如果按照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來寫,因為對自己父母形象的瞭解,寫的時候雖然可以提供具體的細節,但是難免會成為自己寫作的掣肘,畢竟這個形象實在是太具體了,會忍不住寫多的同時也會影響其人物特點的塑造,造成束縛。
艾麗斯•馬蒂森是怎麼運用自己的想象力的呢?在《寫作課》中她舉了一個例子,因為一張旅行時留下的電車票展開想象,決定以有軌電車為落腳點,然後去查詢20世紀20年代有軌電車的相關資料,發現當時正在發生大罷工,這時她覺得女主人公與這次大罷工可能有關,就由此確立了一部長篇小說的主題。那麼我們可以看到艾麗斯•馬蒂森透過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小物品開始發揮自己的想象,並且在確定落腳點之後開始查閱資料確定歷史背景繼而開始一部長篇的創作。
小小說不是回憶錄,雖然帶有現實生活的影子,但是我們不能被現實牽著鼻子走。我們在平時練習寫作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如果我們在這個人物身上傾注了太多別人或者是自己的影子,那麼我們寫這個人物的意義何在,畢竟這不是人物傳記。寫小說最快樂的事情就是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填補生活的空白,要學會培養自己的想象力,只有想象力豐富起來,我們的創作力才會源源不斷。
二、創作長篇小說時的專業知識儲備
艾麗斯•馬蒂森以喬治•艾略特作品《米德爾馬契》的創作筆記“採石場”為例,講述了喬治•艾略特《米德爾馬契》艱難的創作之路,在這個例子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個作者為了塑造出一個四十多年前的年輕男醫生形象,大量閱讀了相關的醫學知識,並把其中一些令她感興趣的知識記下來。
當時在醫學界爭議比較大的問題作者在創作筆記中都有記載,比如當時的醫學中心在巴黎,醫生參與藥物調配的權力,收費標準,還有斑疹傷寒症和傷寒症的研究成果混為一談這些問題,作者在記載的時候也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但是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專業知識使得作者能夠勾勒出一名具有專業特長的人物,比如在小說中這個醫生有留學巴黎的學術背景,後來還推動了醫院的醫療制度改革,比如醫生的收費問題和藥物調配權,這些專業知識衍生出了大量真實可信的情節,促進了作品的成功。專業知識儲備這個準備雖然漫長而艱辛,但是對於小說創作十分有用。
虛構類文學作品的作者在描述某個行業或者專業的時候,為了使作品裡的人物和內容讓讀者信服,往往需要大量專業上的細節讓讀者產生真實感,這就需要作者調動自己的專業儲備知識了。書中寫道“動筆之前的調查研究和擴充套件閱讀至關重要,這不僅可以幫助作家避免在專業領域上露怯,還能為情節構思提供靈感。”這句話給我了很多思考,有的時候我十分怕麻煩,在寫作之前不願意在自己不瞭解的行業研究太多,對於很多東西都是大概瞭解一下。
比如我小說裡的主角是建築設計師,我之前對這個行業不瞭解,在寫她的工作的時候就會感覺無從下手。但當我瞭解這個行業的基礎知識之後,我就可以比較有信心地去充實這個人的工作背景和公司環境,從而得到更多靈感和細節,比如主角曾經的學習經歷,失業後的就業狀況,都可以非常自然地寫出來。同時這些專業知識也給了我大量的靈感去擴充關於女主人公職業的細枝末節,讓人物刻畫得更加飽滿,確立她是一個獨立的職業女性的這麼一個形象。
《寫作課》這本書除了寫作技巧之外,還告訴讀者寫作需要堅持,還要大量地閱讀和很強的事業心,這樣才能將寫作時的孤獨和辛苦轉化成寫作時的愉悅。
總之如果你想要學習如何寫作,可以從這本書開始,閱讀這本書彷彿在聽一個經歷豐富的老奶奶講故事,透過這些故事告訴你該如何克服寫作中的難點,享受其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