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想長大的可愛婷

    關於《水滸傳》這部著作的相關資料如下:

    一、簡介: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被後人歸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綠林好漢,由被迫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又名《忠義水滸傳》,初名《江湖豪客傳》,一般簡稱《水滸》,全書定型於明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而羅貫中則做了整理,金聖嘆刪節為七十回本。

    二、作者詳解:

    1、施耐庵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彥端,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小說家,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認為作者是施耐庵。歷史上還有其它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勳託名說,宋人說等。施耐庵

    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百回的《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另一種觀點是全書為施耐庵撰寫,再由羅貫中整理編輯。此說最早見於明代高儒《百川書志》,認為《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有不少人認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於“世代累積型群眾創作”,因為關於梁山泊好漢的故事最早記載於《宣和遺事》,在南宋時代已經開始流傳。在水滸傳成書之前,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民間傳說、戲曲故事。故此推論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參考借鑑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或其選段。但毫無疑問,施耐庵在創作長篇章回小說中豐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發展。

    2、羅貫中

    這種觀點認為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明朝嘉靖年間的汪道昆託名“天都外臣”在《水滸傳敘》中,首次指出《水滸傳》“越人羅氏……為此書,共一百回”。其後,許多明清人士都相繼指出羅貫中是《水滸傳》作者。直到民國年間,魯迅、俞平伯仍然認為水滸傳簡本是羅作,繁本是施編。羅貫中

    但是,這種觀點現在普遍沒有得到認同。反對者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明顯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在《識餘》中說:“二書深淺工拙,如天壤之懸,詎有出一手之理?”而且關於羅貫中作《水滸》的證據也大多經不起考證。

    胡適認為:水滸傳的草本(約一百回)出自羅貫中之筆。內容可能有田王和徵臘,但無徵遼。文筆可能極粗劣。

    《水滸傳》的後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徵遼和徵方臘,在一百二十回版本還包括徵田虎、徵王慶。《水滸傳》的後半部有時也稱之為《徵四寇》,比較吻合羅貫中的“忠君”思想。

    3、施惠

    此說最早見於明人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即君美之傳水滸,意欲供人說唱,聳人觀聽也,原非欲傳信作也。”

    至清朝時,很多談及施惠的人開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為一談。如無名氏《傳奇會考標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說。如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認為[4]“耐庵即施惠號”。此後又有人考證《水滸傳》中有江浙方言,並發現施惠的《幽閣記》中有一些描寫和《水滸傳》相似,以次推斷二書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施惠所作。但是很多人認為該證據難以令人信服[1],而且有關施耐庵和施惠的關係多數臆斷。

    4、郭勳託名說

    明朝時,沈德符在《野獲編》中說:“武定侯郭勳……所刻《水滸傳》善本……”。後沈國元在《皇明從信錄》則說:郭勳“仿《三國志演義》及《水滸傳》為《國朝英烈記》。”而錢希言在《戲嘏》中又說他曾刪過水滸。

    胡適在《水滸傳新考》中則認為郭勳刻水滸乃是假託。戴不凡則認為[6]“疑施耐庵即郭勳”。他認為郭勳刻水滸後才開始署名施耐庵。但是,這個論據並不能夠立足,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滸》出現。

    5、宋人

    這種說法最初是認為《水滸傳》是羅貫中編寫,而考證出羅貫中是宋朝人。此說多被視為無稽之談。

    後程穆衡在《水滸傳注略》中推測施耐庵為宋末元初人。其後黃霖根據《靖康稗史》七種的編者署名“耐庵”,而推斷這位南宋末年的“耐庵”就是施耐庵,並且認為施耐庵所作水滸乃是簡本,而不是當前的版本。

    三、寫作背景:

    《水滸傳》的故事源起於北宋宣和年間,出現了話本《大水滸傳宋宣和遺事》描述了宋江、吳用、晁蓋等36人起義造反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而從南宋之史籍《東都事略》以後,已成為了民間文學的主要題材,到了元朝,元雜劇中出現了有關水滸故事的劇本,流傳後世的有高文秀的《黑旋風雙獻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魚》和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水滸傳》全書是到了明朝,經許多作者不斷增添情節乃至定型。也有觀點認為,《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生活原型是與作者施耐庵關係甚密的張士誠領導的鹽民起義。

    故事描寫了梁山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後接受招安的全過程。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世,他們講究忠和義,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汙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沖、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梁山泊。另外《詩經》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句子,記載了周太王率領部族遷徙的事情。王利器與羅爾綱不約而同指出[8]用水滸做書名,是將宋江等的聚義和周朝的興起作類比,證明原作者肯定起義英雄們反抗統治的精神。水滸義軍領袖宋江原是基層官吏,後被逼上梁山,與其他梁山好漢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漸發展壯大。《水滸傳》故事豪放、粗獷,全書透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四、故事情節:

    全書可分為三段:第一至第四十回講述的是各個好漢的故事,它們既有獨立性又有關聯性;第四十一至第八十回講述的是好漢們在梁山集合,形成了以宋江為寨主的梁山山寨,並發動一系列對官僚惡霸及附近城池的戰爭,直到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講述的是梁山好漢歸順朝廷後,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等的戰爭,到最後鳥盡弓藏,悲壯死亡的故事。

    12世紀初,中國被腐朽的北宋王朝統治著,朝廷內的奸臣蔡京、童貫、高俅權傾朝野,手握重權,視皇帝宋徽宗如傀儡,殘害忠良。地方豪強惡霸也合流同汙,史進、魯智深、林沖、楊志、武松等相繼被冤枉陷害,無路可逃,上了山東的水泊梁山,打家劫舍,劫富濟貧。同時,在黃泥崗,晁蓋、吳用等七人發動了一場震驚全國的洗劫案,奪走了北京大名府官員送給蔡京的生辰綱禮物,逃到梁山,與林沖合謀殺掉原寨主王倫,晁蓋做了梁山之主。晁蓋的朋友宋江也捲入官府紛爭,差點被處死,幸虧晁蓋與梁山好漢救出他,宋江的朋友李逵等跟隨宋江加入梁山。

    隨後,梁山泊向周圍地方官僚惡霸和其他敵對山寨宣戰,攻破了祝家莊、高唐州、青州城、曾頭市和大名府。其中最後兩次戰爭中,晁蓋戰死,宋江繼承了寨主之位,盧俊義、燕青上山。梁山全盛時足有一百零八個好漢,空前強大。梁山勢力的壯大,震驚了朝野上下,童貫、高俅傾全國各路水陸大軍,討伐梁山泊,卻慘敗於梁山的精兵良將,數十名大將被斬殺。宋徽宗無奈,只好派人招安。梁山泊的部份首領堅決反對招安,但首領宋江、吳用等卻不願繼續做強盜,答應了朝廷的招安請求。但在招安之後,朝廷奸臣屢次找茬陷害梁山好漢。

    這時候,河北的田虎、淮西的王慶、江南的方臘叛亂,朝廷派梁山好漢出兵鎮壓。宋江先是用水淹了田虎的根據地太原城,剿滅田虎勢力,然後揮師南下,大破淮西軍並生擒王慶,但在更激烈的平定方臘之戰中,宋江遭到阻擊,梁山好漢死傷過半。一場惡戰之後,宋江控制了杭州城和烏龍嶺,攻破了清溪洞,方臘的勢力才被消滅。戰後,梁山好漢只剩下三十六人,班師途中林沖等人病逝,武松在六和寺出家,魯智深在六和寺坐化,李俊、燕青等人又悄然離去。回京時梁山好漢僅剩27人。宋江等人被封為功臣,但童貫、高俅等人野心未死,他們設計毒死了盧俊義、宋江和李逵。吳用和花榮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場後自縊而亡,剩下的梁山好漢,除雙鞭將呼延灼於抗金戰中英勇戰死,混江龍李俊等到海外暹羅自立為王外,大都善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古德里安很厲害,那麼為什麼他沒有被授予元帥軍銜?希特勒不喜歡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