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醉史
-
2 # 打工仔老楊談古論今
沒有那個能力逼朱元璋退位,如果學了李世民註定會失敗,那建文帝朱允炆就會一直在皇帝位置上壽終正寢,就沒有“靖難之役”的發生。
朱棣為何不學李世民明成祖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在明朝成立後被封為燕王,其封地在今北京。其曾經多次受命參加北方軍事活動,兩次帥兵北上,在北方軍隊有一定的影響力。可擁兵自重的朱棣在朱元璋末期卻沒有學李世民逼迫其父退位,在此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朱元璋對國家掌控力很強。明朝的建立不是僥倖,是朱元璋一步一步打下來的天下,每一場戰爭的勝利都是在朱元璋和其功臣集團的帶領下取得。明朝建立後,作為皇帝的朱元璋勤於政務,親自建立錦衣衛來監控朝中各大臣,對朝中大事瞭若指掌,各種律法也是出於其之手,對眾大臣具有很強的威懾力。若朱棣在後期逼其退位,首先就無法獲得朝中大臣和功臣集團的信服。
二、當時的太子朱標剛過世,但其影響力還在。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朱元璋非常喜歡的喜歡,從其出生就得到朱元章的重視,並讓當時的大儒宋濂及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輔佐。從這也能看出,朱元璋對朱標所給予的厚望。而朱標生於明朝建立之前,經歷過與功臣集團眾臣同甘共苦的時代,其被封為太子後為人謙遜性格仁慈寬厚,而且常勸諫朱元璋少殺戮,因此備受各大臣和眾兄弟間的尊重。到後來雖然早逝可影響力還在,又有鐵血皇帝朱元璋的支援,所以朱允炆被立為了皇太孫。在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之後,朱元璋考慮到太子年幼,以後無法震住功臣集團的那些人,於是為了權利的平穩過度開啟了新一輪的殺戮,將藍玉等開國功臣清除。
三、朱棣不具備地理和時間的優勢。明朝成立以後,朱棣被封為燕王,鎮守北京。當時的都城是應天(今南京),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很悲痛,不顧群臣的反對堅持立太子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在這期間作為燕王的朱棣沒有皇帝的許可是不許到京城來的,更別說帶兵前來。與朝中其他大臣的聯絡也較少,沒有政治基礎。
綜上,朱棣若要逼朱元璋退位,是不可能成功的。若真的學了李世民,那註定是失敗,就沒有接下來建文帝被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幌子舉兵造反,也就沒有了“靖難之役”的發生。建文帝所作出的一系列改革也會成功,國家會高效的發展。
-
3 # 向陽花開7290
李世民能逼李淵退位,是因為唐朝建立,李世民出功出力最多,兵強馬壯,人才濟濟。
而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而朱棣是1360年出生的,可以說明朝的建立是沒朱棣什麼事的。
朱元璋從放牛娃到開創大明朝,戰鬥力和政治手腕可不是朱棣可以挑戰的。
-
4 # 大國史趣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說,朱棣想學李世民在他老爹健在時候就逼其禪位,可以說是絕無可能性的。不知道他當時想沒想過,即使想了,我套用當下一句流行語,想也白想,因為“實力不允許啊!”
我們可以試對比一下,從這兩個爹和這兩個兒子之間的差異性來找出“實力不允許”的原因。
先說李淵父子。
李淵起兵反隋,是父子興兵起事,甚至有史料說是兒子李世民的主意。父子齊心,同仇敵愾。兒子李世民南征北戰,協助父親打下了大唐的江山,開創了唐朝的基業,功勞卓著。
在老爹李淵稱帝后,兒子李世民仍親帥大軍參與了四場大戰。四場大戰之後李世民的戰力和威望爆棚。集“秦王”的名銜與太尉、司徒、中書令、尚書令、天策上將、十二衛大將軍等軍政大權於一身。把這些官銜解釋一下你就會明白:秦王屬親王,太尉是軍事上的最高長官,司徒是掌民事,中書令為首席宰相,天策上將那是李淵單獨賜給李世民的頭銜,地位無人能比。由此看來,唐朝朝野內外除了皇帝李淵外,基本上都是李世民說了算。所以“玄武門之變”廢除太子然後逼父禪位,這事除了事成之後自己洗洗白,剩下的都是十拿九穩的事兒了。
朱元璋父子則不一樣。
別看朱元璋是草根出身,但人家可是一路殺到皇帝寶座上的。1368年,在朱元璋南京稱帝時,朱棣只是一個剛剛被老爹起了名字的十歲小屁孩兒。老爹光顧打仗了,7個兒子連名字都沒來得及起,現在自己當皇帝了開始分封,總不能給他們叫大王二王三王四王五王六王七王吧!大家想,一個10歲時才獲得“棣”字之名的孩子,有什麼實力跟當年“秦王”李世民比啊?但是10歲獲封燕王的朱棣一路追趕下來,到他老爹朱元璋駕崩時(1398年)已經弄得不錯了。不過朱元璋臨死之前,只要還有口氣兒,恐怕朱棣的皇帝癮再大,也絕無逼父禪位的可能性。根本原因還是威望和實力不夠。別說作為皇子的朱棣,當初給朱元璋拼命打天下的諸位功臣,哪個不是一飛沖天的戰神?無論時機和實力,應該都不在“燕王”朱棣的整體水平之下吧?還不是被朱元璋一個個地給拿下了!
所以如果真有皇帝夢,可以肯定不是在他爹健在的時候。燕王朱棣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燕京北平,經過近20年的經營,加上朱元璋晚年,將功臣宿將斬殺殆盡,北方軍事只能依靠諸王。因此朱棣借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軍北征,才逐漸使他成為在北方軍隊中影響力最大的藩王。
朱元璋駕崩之後,隔代傳帝位給了朱允炆。朱允炆推新政削藩,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被削奪,但是新皇帝朱允炆削藩的終極目標是朱棣。此時的朱棣,三個哥哥已死,作為老四的他在家族尊序上成為諸王之首,外加擁兵自重,因此朱棣才有了爭奪侄子朱允炆皇位的威望和實力。
如果朱元璋在位時朱棣就動手,明朝歷史怎麼發展我不好說,但是朱棣的命運卻可以肯定:死路一條!
-
5 # 瀾石記
不可能,因為朱棣畏懼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膽略非凡,無人能敵,朱棣哪有膽量逼宮。而且朱元璋在,朱棣的實力不足。他不像李世民,實際就是唐朝的元帥,戰功卓著,猛將如雲,深孚眾望。朱棣當時只是鎮守北方的諸侯王,如果稍有舉動,都可能丟掉性命。
朱元璋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不夠明智。他原來選中的太子朱標人品、才智都不錯,可惜英年早逝。之後,朱元璋愛屋及烏,打算把皇位傳給朱標的兒子、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而後,朱元璋害怕他死後孫子受威脅,開始殺戮功臣,唯獨沒有留意朱棣。待到朱棣起兵時,朱允炆身邊可用之將已不多,導致朱棣獲勝,奪得皇位。實際朱棣後來還是靠武力,不過他把握住了時機。
回覆列表
朱棣如果學習李世民兵變奪位,只有死路一條,絕不會成功的,所以明朝的歷史會改變走向,朱棣會被貶為庶人戓直接處死,皇孫朱允文會繼續在皇帝路上走很遠。
為什麼堅定的認為朱棣造反必敗呢?有以下這麼幾個原因:
1.失去了造反的藉口,名不正!朱棣在造侄子的反時,喊出的口號是“清君側”,當時是朱允文削蕃太急,一眾蕃王對朱棣的起兵,還是抱有同情和支援的態度,所以他可以名正言順的造反。
朱元璋活著的時侯,他敢這麼幹,就是大逆不道!全國上下,包括他的其他兄弟們也不會支援他的,只會盼著他儘早失敗,失去一個爭奪皇位的勁敵。
2.朱元璋的能力和威望不是他能比的。在後世評價朱元璋時,總是提到他當上皇帝后殺害功臣,但大家好好想想,朱元璋的手下能人輩出,有哪個敢真正謀反的?即使他殘暴異常,文臣武將們也得兢兢業業、唯命是從。這就是老皇帝的政治能力和威望所致。
後世談到明初的大將,都會想到徐達、常遇春、藍玉等,然而忽略了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軍事能力。
要知道朱元璋是乞丐起家,小兵做起,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要是沒點過硬的本事,紅巾軍主帥郭子興會把義女,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許配給他為妻嗎?
再後來朱元璋的隊伍規模越來越大,跟陳友諒、張士誠作戰時,都是親領大軍指揮的,並一舉殲滅這兩個最大的地方軍閥,穩定了中原戰局。只有在跟蒙古大軍作戰時,因年紀大了,再有就是徐達等名將都可獨當一面,可以放心的交給他們帶兵,才空閒下來與一幫文臣治理天下。
雖說朱棣是朱元璋兒子裡最能打仗的,但跟老爹的經驗和能力比起來差的還不是一星半點,他想造反何談勝績?
3.軍心不穩是兵家大忌。朱元璋要是活著,敢於跟隨他造反的除了他的親信等少數人外,不會有太多人參與。即使他掌控的燕京邊軍也不會聽其號令。
沒兵怎麼打仗?怎麼去造反逼宮呢?換而言之,在南京他學習李世民帶少數親兵逼宮造反,也沒有絲毫的機會。一是當時守衛京都之將心裡只忠於老皇帝朱元璋,不會聽他一個藩王擺佈;二是,能跟隨他進城的親兵最多幾十人,就憑這點人手不要說攻打皇宮,就是去打太子府也不夠啊,太子戍衛親軍千人而且都是精挑細選的功臣子弟,這怎麼打?還沒等打太子、皇孫,武將功臣們帶領家將就把他收拾了。
朱棣不像李世民在軍中擁有崇高的威望,剩下最後一招,策反守宮的禁軍將軍,他威望不足,再說成功機會渺茫,沒人會跟隨他拼命的。
結語綜上所述,朱棣如果在朱元璋活著時兵變,結局只有一個,失敗後被拘禁至死或是判罪誅殺。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看好了皇孫朱允文承接大統,是不會給他留下朱棣這個造過反的叔叔隱患的,很有可能在他駕崩前會帶著朱棣一起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