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人一枚7f2m
-
2 # 世外驚雷
首先,明確人眼的視角與相機鏡頭不同,眼睛看到的美景,拿相機直接拍,不一定能再現我們看到的視角。
我們需要透過調整機位,拍攝角度,焦距,曝光補償等引數,(怎麼調這裡就不說了),最終保證從相機小視窗看到的就是我們心中是美景,果斷的按下快門。
之後一定回看一下照片,是否與我們想象的一致,如果不一致繼續調整,這是一個墨跡的過程,調整到自己滿意為止。
以下是我用了一天拍的幾張,不一定漂亮,但這就是當時我眼睛看到的樣貌。
-
3 # 尼康行者
首先考慮拍攝什麼場景?如果是運動場景,主體是運動狀態,那就設定運動模式,多按幾次快門多拍些,拍完再篩選。其次拍時手一定端穩相機,不能抖。
如果拍慢景或靜景,再考慮取景構圖。取景不能過於雜亂,畫面要簡潔,照片主題不能放在正中,考慮用黃金分割點。
拍靜景注意畫面的平衡性、穩定性。也就是說取景時必須將水平線、地平線等安排在水平位置,面對於地面垂直的物體,如建築物、電線杆等,應該使它們垂直於地面。 如果拍水面、田野、街道等,最好橫拍。如果拍塔、高大建築物、高山,最好堅拍,表現高大,把鏡頭仰起,更能表現高大物的高峻,如果表現寬廣,取景時儘可能使用橫拍。
(照片引自網路)
-
4 # 三七一半
看到美景想拍下來如何取捨?看到好的美景,不可能隨手拍下的照片,就一定是好照片。看到美景,需要取捨,需要考慮光影,需要考慮構圖,需要考慮人物關係,人與景色的關係,遠景、中景、近景的關係,有時還要考慮畫面留白。
有時需要化繁為簡,需要提煉。有舍才有得。不能什麼都想要,而沒有主題。有時順光還是逆光那個更好,也要想好。
-
5 # 我行我攝
至於美景的“取捨”,我是這樣認為的:可能是因為採編職業的習慣,我對攝影的理解並不是那麼專業的“攝影”,更多的是記錄。
每每看到自己喜歡的素材,我會迅速分幾種構圖把它拍攝下來,然後進行挑選分類,最後進行篩選“取捨”。
作為一名生活的記錄者,攝影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在攝影方面我自我評價就是一個“愛好者”和“記錄者”。現場拍攝也許不會那麼專業的做好“取捨”,但我一般會多選角度和構圖認真的記錄下來,儘可能的不要錯失良機。
當然,美景也是一個概念。每個人的審美標準和觀點不同,“取捨”的標準也就不會一樣。拍攝照片的用途也不一樣。所以,“取捨”和“審美”的結果也會不一樣。只有認準自己認為的美,那就是最美的。
-
6 # 攝影自學班
作為,攝影愛好者,看到了美景想要拍下來,應該如何“取捨”呢?
想把看到的美景,拍下來,我們最先想的,也最應該想的,是“我想表達什麼?”
取:如果想拍出,“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就應該面向大海,向左側或者右側轉身,把懸崖峭壁也拍上。
舍:如果想拍出“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體現海的廣闊,就應該面向大海,不拍山崖和礁石。
取:如果想拍出道路由遠及近,逐漸開朗的感覺,就應該在有山有石頭的路段拍攝,居中構圖就可以。
舍:如果想整張圖拍出開闊的感覺,就應在沒有山石的路段,低角度,順著路仰拍,帶上遠處的雲朵,讓照片不至於太空洞。
什麼時候應該取,不應該舍:泡泡做為整張照片的裝飾,也很好地遮擋了路上的行人,非常漂亮,這種情況,就應該把泡泡都帶上,不應該捨去。
什麼時候應該舍,不應該取:(1)想拍出簡約的構圖,就應該舍掉視窗牆角線及花以外,其他的元素;街拍某些獨特的小景,就要注意割捨了,街上的元素很多,比較亂,所以只取一塊,可以讓照片更簡潔。
(2)像下圖這種,被攝主角,有獨特的色彩、表演、服裝及其他突出的情況,或者需要被突出的情況,就應該捨去其他照片中的元素,淡化背景的人群,來突出主體。
攝影的取捨,都是相對的,也都是以攝影師想表達的內容為參考依據的。
可以用6個字,總結攝影時怎麼取捨:想好你要拍啥。
最後一張圖,也代表我對朋友們新年到祝願:祝大家再新的一年裡,紅紅火火!
-
7 # 老頑童攝影師
在不考慮後期的前提下,拍攝一張震撼到自己的照片,如何表現這個景,需要重點考慮4個方面:
1-取景;2-曝光;3-虛實;4-構圖樓主問的“取捨”,那麼我們就重點從第一個點——取景來說說
畫面元素的“取捨”實際上是在取景這個過程中就要做好的事兒,從哪個角度拍,畫面中保留哪些元素才能讓主題突出、鮮明,才能表達出拍攝者的意圖。
對於很多攝影新手或者是沒有正經學過攝影的人,拍照時往往喜歡把肉眼所見全部拍下來,如此拍下來的照片往往顯得雜亂、主題不夠突出、鮮明。
用下面這兩張圖來說下取捨的問題:
拍攝背景在你看到下面這段文字前,你一定會有點蒙圈我到底拍的是啥?
當時是小孩幼兒園期末的彙報演出,坐在看臺上拍的照片,與其他家長拍的只會是大同小異,沒啥特色。要想出眾就一定要拍出其他人沒注意到的細節,而我注意到幼兒園領舞的老師,他們貓在臺下比劃著動作帶著臺上的孩子們一起跳舞,但大部分觀眾的目光卻是注視著舞臺上的孩子們!
畫面取捨由於校方擔心家長進入表演區域走動會影響孩子們的情緒,所以表演區域周圍很大的一個範圍都不允許家長進入,我只能走到體育館外面,找到一扇小窗子用長焦鏡頭拍攝。視窗那正好放了一個氣球門,加上視窗很小,所以右上角那個氣球真沒辦法避開,造成畫面中有一片橙色的東西。
此外當時使用的相機是索尼A7M2的全畫幅相機,雖然是用240mm的長焦端拍攝,仍然有很多不和諧的元素被拍進了畫面。再加上視窗的位置是固定的,老師在舞臺下面,為了不讓舞臺那個坎兒露出來,相機也不能再傾斜了,最後拍了這樣一張不是很滿意的照片。
這張照片觀眾的目光首先肯定會被那個橙色的氣球吸引,拍攝的主題——引舞老師太靠近畫面下方不夠突出,所以觀眾很難一眼看出拍攝的目的和主題。
在後期做了二次構圖後得到的照片:
這個取景、構圖也是我當時想拍攝這張照片最初的目標,引舞老師整體居中構圖,身邊有一些孩子較大大場景。前景有幾雙小腳交代孩子們在表演,老師的表情、面部拍清楚。其餘的元素要麼虛化了,要麼直接裁剪了。
-
8 # 雨絲輕舞
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有詩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寫盡了西湖的美態。美的內涵,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它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由於每個人的審美能力與色彩敏感程度不同,對待同一美景的“取捨”自然也是大不相同。
其實,每個攝影愛好者都具有極富個人色彩和創造力的多元化表達能力。在拍攝美景時,都會試圖表現出頭腦中甚至心靈中的意象。這是一個由抽象概念衍生成或具象或抽象的過程,它所表達的可以是一種情緒,也可以是一種思想,甚至可以是一種“使命”。天馬行空的思維,可以催生裂變出如萬花筒般的影像世界,它們充滿著想象力,然後用快速敏銳的行動及對器材效能精準的掌控,定格下那個獨特的瞬間。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攝影眼”,它是一項包含了閱歷、知識、智慧、審美、感受力、創造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技能,也決定了對眼花繚亂之美景的“取捨”能力。
這世間一切學問,想要做到洞明,都必須腳踏實地從一點一滴做起,攝影也如是。如果想要達到具備別具一格的“取捨”境界,不妨先從對攝影的認知理解和對相機的熟練操控慢慢積累,這些都會為今後的“創作”提供基礎保障,熟能生巧,相信隨著對攝影和相機的認知和了解,也隨著知識的增長,眼界的開闊,智慧的滋養,透過磨鍊提高攝影的審美水平,才能逐漸造就一雙“攝影眼”。具備了攝影眼,自然就具備了對所見的美景做出別具一格的“取捨”能力。
“攝影眼”是一種形象化的描述,即“攝影觀察的眼力”,也就是那種以相機的視角、攝影語言進行觀察和捕捉拍攝瞬間的能力。 關於“攝影眼”,我覺得還是應該從生活中學會仔細觀察,平常沒事兒就出去走走轉轉,看東西的時候多變換一個角度,多欣賞一些大師的攝影作品,開闊自己的視野,多拍、多看、多觀察是至關重要的!
1、只使用一個焦距。
透過使用單一焦距,就無法利用變焦鏡頭去輕易改變要拍攝的構圖,只能努力去尋找拍攝的主題、角度,這樣才能有效地運用大腦進行思考,舉起相機之前就可以快速的用雙眼來觀察場景,在心中形成當下場景可能會拍出來的畫面,如果經常都是用變焦鏡頭來拍攝可能就很難有這種想象。通常情況下使用定焦鏡是一個好選擇,但若果你沒有定焦鏡,也可利用一個笨辦法——固定變焦鏡頭的焦距進行拍攝。
2、拍攝黑白相片。
在色彩繽紛的世界,色彩很容易令人分心——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顏色,如果畫面有此色,免不了干擾視覺感受。如果把色彩從照片上抽走,只剩下黑白世界,會呈現出一份更豐富更戲劇性的畫面,畫面中的圖案、重點更易被髮掘,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題、強調細節、建立氛圍。久而久之,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畫面元素的取捨,「看到」並拍出值得拍的東西了!
3、留意光影
在攝影中,光與影的地位幾乎是靈魂與支柱。攝影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光和影的效果。在攝影過程中,攝影人可以利用光和影的優勢拍攝出十分優美的畫面,可以透過光和影的調配來表達出畫面所傳遞的真實情感。
光和影的搭配在塑造畫面氛圍、人物輪廓、物體造型、空間透視的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光影的把控有利於攝影人在拍攝過程中表達出內心的真實的感受。
一個攝影人應該對光影有著十分強烈的感覺,能夠感受到光和影每一個細節的變化,可以透過對光和影的調配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拍攝效果,從而拍攝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4、尋找紋理圖案。
另外一個對“攝影眼”很用有的訓練,是專心尋找紋理圖案來構圖。自然界就是由有型或無形或明暗的幾何圖形或紋理構成的,細心觀察,自然能發覺我們的四周充滿著漂亮的幾何圖形或紋理。可以利用填充構圖、對角線構圖、框架構圖等構圖方法儘可能地將它們拍攝下來,這是一個既容易又有效的訓練方法。
幾何紋理無處不在,最重要的是,善於用攝影人的眼睛進行觀察,不斷嘗試,才能找到富有韻律感的極簡幾何紋理。一盞燈,一面牆,一棟建築,一座城市,你可以拿著相機去尋找去記錄,去發現最簡單的幾何紋理的真諦。
攝影人需要聆聽自己的心聲,嘗試多個拍攝角度,把規則幾何紋理拍出延伸感,不規則幾何紋理突出主體視覺。構圖很重要,想要呈現對稱效果,要注意中心對稱軸的位置;想拍攝水平平行效果時,注意畫面要水平對準,不要傾斜。圍牆與牆外的亭臺屋簷,雖然是常見景色,你有沒有從別人不太注意的角度觀察過呢?
5、充分利用線條。
攝影,就是線條與情感的對話。跟上一點幾何紋理一樣,尋找線條可以讓你的“攝影眼”更進一步。線條主導的影象比幾何圖形主導的影象更果斷,它是一種動態的視覺誘餌,可以迫使拍攝者與觀賞者的視線跟隨它移動。只要你細心一點看,每張相片也是由線條組合而成的,直線、弧線充滿著魅力。
攝影畫面是用二維的平面來表現客觀的三維立體,所以它必須要注意畫面中點、線、面的結合和表現的形式。在準確把控光線的前提下,線條的造型處理就展示出攝影人的風格和特色。一般而言,線條有直線、曲線、折線並有粗細、濃淡之分,不同的線條給人不同的感受。如曲線給人以優美的形式感,直線給人以挺拔感,折線給人以突升突降的感覺等。
6、學習留白。
留白在中國的水墨畫很普遍,但要用得其所便需要多練習了!雖然填充構圖可以有效地加強畫面表現的張力,但有時適當的留白能讓照片充滿想象的空間,藝術感更強烈。
剛接觸攝影的朋友總是擔心自己的鏡頭不夠廣,生怕漏掉什麼,這樣的結果只能讓作品雜亂無章,主題不明。這時候不妨以退為進,給自己的作品留點白,讓觀眾獲得更寬廣的聯想空間——留白的本質就是聯想空間的延伸。
留白不是簡單的空白,更不像空白一樣不作為,留白也是構圖方法的一種。這種方法採用的是一種對比手法,豐富的主體與極簡的背景環境進行強烈的對比碰撞。這樣的構圖方法可以有效的提煉主體,集中觀眾的注意力。
“攝影眼”就是擁有“看見他人所不能見”的觀察能力。攝影愛好者在面對相同的場景時,總希望拍出來的作品能與眾不同,這也是它受到攝影愛好者追求的最大原因。
那麼,“攝影眼”應該如何養成?根據一般拍攝經驗提幾條建議供同好參考:
首先,永遠保持好奇心。
攝影,需要我們對世界上的事物永遠保持好奇心。在我們身處的世界中,有太多可以記錄的題材,然而每天坐過的城鐵、吃過的餐館、走過的小巷,你是否已經太熟悉而不再對它們感到好奇?這不奇怪,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但是培養有洞察力的眼睛,需要好奇心。所以從現在開始,拿出那顆封塵已久的好奇心,重新觀察這個世界吧!你將會發現,自己對每天生活的環境其實一點都不熟悉。好奇心會促使你觀察到以前所忽略的角落,使你的作品與眾不同。
其次,別自我設限。
無論是風景、人像、旅遊、人文、小品、美食等題材,還是拍攝的角度和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題材及拍攝習慣,專攻自己熟悉的領域並非壞事,但有時不妨勇於嘗試新的題材或手法,這樣可以保持適度的新鮮感。在不設限的情況下,帶上初攜相機的那份純真,可以發現更多可能。此外,對於所使用的攝影器材也是同樣的道理,並非只有單反相機或無反相機才能拍出好照片,或者習慣了變焦鏡頭的方便,卻一直對使用定焦鏡頭有所排斥。像類似的“自我設限”對提升攝影人的基本攝影素養不利。拋開所有,才可以擁抱所有!
再次,給自己設定規劃認真施行
攝影要想培養有洞察力的眼睛,多拍是不二法門。但多拍不是“濫拍”!每次按下快門之前,都要有必須的觀察和思考,這樣的日積月累,才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自己獨有的觀察能力!
怎樣才是多拍呢?不妨進行“日拍”計劃,不用多,每天嘗試拍攝一個題材即可。比如,現在是秋冬天,拍拍落葉滿地的街道,嘗試在不同的時間採用不同的角度進行拍攝,只選出一張最滿意的照片存檔。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容易,但能堅持下來卻需要高於常人的毅力。
每天所拍的照片,其實對自己而言會有著不同的意義,它或許反映的是當天的心情,又或是對某種事或物的思考。作為一種日常生活另一種形式的記錄,來年回頭再翻看,能直觀地總結自己的攝影眼力是否在提升。
最後,善用網路資源
這幾年眾多社交網站崛起,加上各種軟體的普及應用,讓分享變的更加簡單。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能透過電腦或手機,隨時隨地分享所拍攝的影像,並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討鑽研,相互鼓勵,共同進步,這也是攝影一大樂趣。
小結
洞察力與拍攝者的想象力、感受力、敏感度有很大關係。攝影是很私人的事情,你看到的,即是你內心擁有的。它或是平靜的湖面,或是波瀾的大海,或是Sunny暖暖,或是烏雲瀰漫。據說,人有多少種,攝影就有多少種,意思是每個人看見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攝影是人生軌跡和價值取向的另一種證據。越是純粹的攝影,越是包含了拍攝者極其豐富的情感,一個手拿相機的人,應該擁有一雙純淨的眼睛,透過“攝影眼”,反射並釋放出自己靈魂最美的那一部分。
回覆列表
首先你得考慮怎麼構思,這種場景就拿最普遍最常見的街頭攝影來舉幾個例子。
街頭是我們最熟悉也是最常見的拍攝主題和場景。不確定性,偶然性和未知性讓街頭攝影變得十分的有趣,不確定因素和干擾太多,也讓多變的街頭很難把握拍攝的時機,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並非都是設定好的,反而是雜亂無章的。
街頭攝影最怕的就是隨手拍:雜亂無章的主題,不知所云的內容表達,在形式美和內容美方面都未能讓觀眾有很好地視覺體驗,這是街頭攝影最忌諱的。
佈列松在《決定性的瞬間》一書中指出:“一副照片,要把題材儘量強烈地表達出來的話,必須嚴格的建立起形式之間的聯絡。攝影隱含辨識功能,就是把真實事物世界的節奏辨識出來。眼睛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現實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體,聚焦其上。”
手機攝影因為隱蔽性和方便性,在街頭攝影中能更好的捕捉到轉瞬即逝的拍攝時機。在拍攝轉瞬即逝的畫面是可以快速的開啟手機相機;在近距離拍攝人像時,可以透過掩蓋不被拍攝物件察覺。
在拍攝街頭的時候,可以參照一下幾個拍攝原則
1、摒棄大而全的拍攝環境,只專注一個主體或相關聯的事物。
2、讓畫面存在層次感,優先選擇空間透視感的場景。
3、不要懼怕擁擠、遮擋、窺視等視角。
4、善用手機連拍和手動測光。
5、多嘗試拍攝有眼神交流的瞬間。
街頭攝影,有時需要拍攝者等待好一會,等待適當地時機出現,就像很多時候看到眼前的景色就能拍出好照片但總感覺還缺點什麼。若有人突然走進取景框,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了,此時還可以選擇鎖定對焦,靜靜地等待畫面中人物的出現。街頭攝影,應該把焦點放在表現主體上,專注於拍攝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