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夢想啟程

    現在的確是推廣漢服的大好時機。

    近年來,漢服越來越熱,許多年輕人身體力行,把漢服穿到了大街上,吸引了眾多豔羨的目光。在此,既對她們追求美的勇氣,也對她們的品味擊節讚賞。

    漢服為什麼會流行起來呢?

    這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迴歸談起。有研究指出,一個經濟體,在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的時候,民眾的文化覺醒就會成為一個顯性的社會話題,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化傳統迴歸,獨立意識增強,民族主義思潮趨強等等。

    在世界範圍內,這種例子很多。上世紀末,南韓經濟突飛猛進,90年代的時候就達到了人均1萬美元,結果南韓的民族主義興起,文化上也出現了很多爭議性事件。比如高句麗問題,漢城改名問題,南韓人學習漢字的問題,南韓的民族起源問題,影視方面也有《大長今》等反應優秀民族傳統的文化迴歸內容。

    中國的文化迴歸同樣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最早從上世紀90年代也開始了。

    最開始是“玉石熱”,一直持續到現在,近年來雖有降溫,但是整體上仍然保持一定熱度。玉石熱,是典型的文化迴歸現象。再後來,進入本世紀,又再度興起各種手串、傢俱、茶文化熱。其中,前幾年興起的普洱茶熱,也是文化迴歸的標誌性事件。更不用說流行到爛大街的“手串”熱了。進入本世界第一個十年,又興起“傳統文化熱”,比如各種電視節目推崇的“漢字大賽”、“古詩詞大賽”等,這都是文化迴歸的顯著現象。

    隨著收入越來越高,人們越有閒暇自問“我來自哪裡?我為什麼是華人?我與別的民族有什麼區別?”

    因而這種能把你與別人,把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區別開來的傳統文化熱也越來越深入。從基本的禮儀,到世界觀,從吃飯的筷子到道家、儒家的精神追求,面面俱到,不一而足。

    而近年,一種民族服裝熱開始席捲神州大地——這就是漢服熱。

    那什麼是漢服呢?

    漢服,這個名詞自古就沒有,最早在班固《漢書》裡稱為“漢衣服”。

    漢服,這兩個字是近年才出現的,想來是為了區別於日本的和服、南韓的韓服、越南的奧黛等東亞服裝吧。

    世界各國,尤其是民族國家,很多都有自己獨特的服裝,以彰顯民族特色。比如日本除了和服之外,政界還在正式場合穿一種日式“燕尾服”,其他正式場合則穿普通西服。南韓,則在重要的儀式上,會穿類似明朝服裝的“韓服”,越南則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奧黛、長衫。印度則有更多的民族服裝,其中紗麗受到各個民族的喜愛。歐洲在統一的文化下,都穿歐洲民族服裝“西服”(當然,西服也成了世界正式服裝了)。

    漢服,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冠服之制”,從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包括冠、衣、裳等。

    周朝確定了周禮,冠服之制有了規範。到了春秋戰國,天下大亂,周禮遭到破壞,衣服也開始亂穿起來,許多諸侯甚至僭越公穿王服,侯穿公服等等,層出不窮。

    到漢朝,天下初定,強漢開始為天下制定各種禮儀規範,也包括服裝規範,從此漢服有了一定之規,尤其是朝服和祭服,更是有相當嚴格的規定。

    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漢朝時的漢服,無論花色、款式都非常簡單,當時的紡織水平也落後,印染水平更落後,因此顏色也就黑、白、紅這種基本的顏色,因此,當時的漢服看起來應該很樸素。但是正是因為這種簡樸,典雅,造就了漢服無窮的魅力。

    日本和服,就是從漢朝開始學習的,具體是從東漢時期。和服(kimono)最初叫吳服(gofuku),就是東漢末年從吳國學習的。直到十九世紀,日本與西方頻密接觸後,為與西方諸民族區別,並強化日本的民族之獨特,才改名叫“和服”。其實,和服就是漢服的日本款式而已。

    到了唐朝,中國服裝大發展。蓋因盛唐絲綢產量高,印染技術大大提高。同時,唐朝相容幷蓄,吸收了大量周邊民族服裝的特色,因此唐朝的服裝特別燦爛耀眼,上到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人們的穿著不拘一格,式樣繁複,眼花繚亂。

    即使如此,唐朝的正式場合的服裝,尤其是朝服和祭服,仍然嚴格沿襲傳承漢服的“冠服之制”。這從日本學習唐朝可以看出來,唯獨服裝仍然保留了漢服的模樣,蓋因,唐朝的正式服裝仍然是漢服。

    華夏冠服之制

    始於漢,盛於唐,漢服日臻成熟,成為華夏民族的“冠服”。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冠服之國”的美稱。漢朝形成的制式“冠服”一脈相傳,雖經歷代變遷,但是核心不變,尤其是區別於周邊蠻夷的“右衽”更是成為華夏冠服的標誌性的制式。

    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軔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不得不披散頭髮(不戴冠),穿左衽的衣服了。

    可見,中原華夏服裝與其他民族服裝之區別。唐代孔穎達在註釋《左傳》的時候解釋所謂“華夏”說,“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這一切,到了清朝戛然而止。滿清時期,為馴服喊人,強令施行“剃髮易服”,結果導致了華夏“冠服之制”最終消亡。一直到辛亥革命爆發,華夏服飾重新回到了自由的狀態。

    自辛亥革命以後,華人的穿著愈來愈西化,傳統漢服的式樣在五四時期稍有迴歸,然後亂世又至,傳統漢服式樣就完全消失殆盡了。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先輩並沒有停止為民族服裝款式探索的步伐,後來又設計出中山裝,一度十分流行。中山裝源於日本的學生服,其實也是西服的變化樣式。這種服裝近年不太流行了,其款式也反映不了華夏古老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也無法成為標誌性的民族服裝。

    現代中國,日新月異。伴隨著新的發展,人們對自己的民族越來越自豪,越來越自信。自然而然,人們開始尋求自古就有的華夏漢服,尤其近年來,尤其熱烈,已經蔚然成風。

    漢服之辯

    有人說,漢服就是“漢民族”的服裝,這是不對的。這是對漢服的一種狹隘化理解。因為,和服、韓服其實都可以稱為漢服,但是日本人、南韓人並不是漢族。同樣,中華民族都可以穿漢服,我們都屬於中華民族。即使是在漢朝,其他周邊少數民族,只要尊漢禮,穿漢服,就是漢人。所謂的漢人,就是中華民族,而不是單單的一個狹隘的漢族。

    因此,現代的漢服,為避免歧義其實也可以稱為“冠服”、“華服”、“深衣”的。

    巧手裁出新衣裳!

    現代漢服,興起於民間,也希望一直由民間推動。特別不希望官方參與進來,那樣的話,民間就失去主導權了。還是由民間發展比較好,自生自滅,以百姓的自發需求為主,這樣漢服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目前,最關鍵的是民間的設計師們要積極參與進來,以現代的、時尚的、實用的眼光和才華來裁剪新式漢服,除了“右衽和交領”,其他一切都可以改,可以重新設計。千萬別拘泥於什麼“深衣、曲裾、直裾、羅衣”等古制,這些東西作為研究者掌握即可,完全沒有必要再現代漢服上進行體現這些繁文縟節了。

    新的漢服,主要追求以下幾點即可:

    1.美。必須得美啊,一定要讓人目眩!

    2.時尚。要結合最新的流行元素,打造流行文化符號。

    3.實用。不實用,說什麼也白搭。

    4.典雅。這是漢服的魅力之所在,始終高標準,不可庸俗化,否則百姓厭惡之,我輩罪大矣。

    勇敢穿出來!

    現在正值春光明媚,而且明天就是三月三上巳節了!

    青年男女,穿出你的漢服來,走到大街上,賞花、踏青、遊園、歌唱、戀愛!讓這個春天因漢服而更美好!

    沒有漢服的,自己去買一套,不過百元左右,大多數人都消費得起!自己不穿,給孩子買一套,小夥子不穿,給自己心愛的姑娘買一套,出來跑一跑,笑一笑,照一照,與百花在一起,與楊柳在一起,與Sunny在一起!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僅個人觀點……

  • 2 # 民俗村冬至水餃夏至面

    漢服是古代服裝樣式吧,作為服裝,開始的功能是為了遮羞,保暖,體面。後來隨著發展,才有了美的定義,於是不斷改進服裝,加個領子加個流蘇等,服裝和裝飾越來越好,形成服飾文化。

    歷史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自己多姿多彩的服飾文化。漢服,唐裝,旗袍等是我們國家比較美麗有特色的服裝,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隨著時代發展,以及實用,經濟實惠,勞動方式的改變,漢服那種寬大,衣袂飄飄的樣子被改變,成了清朝的長袍短掛等,對於廣大老百姓來說,因為耕種需要,衣服越簡潔越好。所以不同社會階級,階層,不同職業會有不同的衣服款式。魯迅:“孔乙己是唯一穿長袍站著喝酒的人。”多麼鮮明的人物標籤。

    近代西方先進文化傳播,對於我們的服裝影響很大,服裝設計,很多隻是舞臺表演,不實用,在大街上穿出來可以,博得回頭率,但是對於生活工作,有些麻煩。

    還有就是各類暴露的衣服,不是不可以,我個人覺得公眾場合,還真不如穿漢服更端莊含蓄美。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去了解古代歷史,瞭解我們的漢服文化,瞭解它的優點和不足。作為服裝形式,大家可以繼承,可以穿出來。

    比如結婚典禮,《詩經》朗誦的背景音樂,行古代大禮,穿漢服,高調莊重。

    也可以大街上,節假日,穿漢服招搖過市,尤其美麗的女孩,穿上它,嫋娜娉婷,婀娜多姿。有些身材不好的朋友,穿漢服,自信滿滿。

    漢服的悠久積澱和含蓄美,是那些西方任何服裝不能比擬的。所以大家不妨買那麼一二件,穿起來吧,用我們的絲麻棉,配上同心結,龍鳳釵等特色元素。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老的音樂響起,大街上走來漢服美女,彷彿時光穿越,有位伊人在水邊村頭等你。

  • 3 # 雲靈尋道

    漢服,漢人的傳統服飾!這曾經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歷史太血腥了,就不再去深談和挖掘。那麼今天為什麼要提倡漢服?一些漢族人生活在中國,他(她)是漢族只是因為傳承的籍貫是漢族,至於漢族文化和傳統,只知道什麼節日應該吃點什麼點心食品,而節日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卻漠不關心與己無關,這種人是"被動式漢族"!對於養育自己的民族淡漠是教育的問題。

    二十一世紀各國家和民族競賽激烈,都在力爭生存和發展,中國現在成就巨大已經是第二經濟強國,但中國的文明素質教育還有很大欠缺,畢竟我們剛剛富裕起來,高度文明習慣還未養成,五講四美還在進行中,民族自尊心也不夠。而漢服復興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去復興漢族的傳統文明文化。漢服是非常好的儀式教育,讓年青一代以漢服為途徑學習更多的漢族傳統知識和文化!培養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 4 # 帥帥248022051

    我反對它的理由是穿衣吃飯看家當!有些人穿漢服好看,有些穿上不好看反而醜!而且穿漢服要有漢服的氣質,更要有漢服的文化理念!在一個是漢服價格太高,許多年輕人,大學生,在校學生還在讀書,沒有經濟來源,這樣時行穿漢服對有些家庭帶來不可僻免的拮据!反對!

  • 5 # 遼AM63S7

    傳承漢服?逗比!漢服黨的祖先穿越到今天,要是看到他們傳承的漢服不得打折他們的小JJ,你那漢服連古代人都沒見過,你傳什麼?傳統服飾屆對漢服早有定義,那就是16年曆史的現代古風服裝,它跟和服韓服的關係更近,跟漢族關係並不大。真正的出土漢服反而被漢服黨嫌棄,覺得醜。你族真是個魔幻的民族。

  • 6 # 老周十三么

    我認為我們應該繼承和發展漢服文化。

    在歷史上,漢服文化也都是中國中華文明的文化瑰寶,不僅僅只是在形式上,更是在整個的服飾制度上,與其他文化的差異極為的明顯。在漢服的特點上,我綜合了現今的漢服界的傳統觀點和自己的觀點,提出了三種特色,即漢服文化的相容性,代表性,優美性。

    相容性

    在漢服的整個發展的歷程當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每一個朝代對漢服的理解和發展漢服的觀點都並不太一樣,直到現今漢服其實並不僅僅只是漢朝的服飾,而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的濃縮的體現,中華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的土壤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而漢服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整個的形制的變化上,漢服綜合了各個朝代不同的特色和生活上的習俗等,形成了現今的模樣,因此,漢服代表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相容性。

    代表性

    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箇中華傳統服飾能夠流傳至今,並且重新煥發自身的光彩,甚至受到現今許多年輕人的,熱烈歡迎,這不僅僅只是在於它的歷史的悠久,而更在於其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上,漢服的儀容高貴和歷史積澱成後這些對人們的感性的刺激,直接形成了現今的漢服文化。漢服代表的並不僅僅只是服飾的發展,更是文化獨特性的代表,在這點上,漢服完全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的特徵,作為文化輸出和文化發展的重點來支援。

    優美性

    現今的年輕人們喜歡漢服,並不僅僅指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的認識,而更在於漢服本身的優美和形制的特色上。其基本特徵比如交領、右衽、繫帶、寬袖,這些都成為了漢服不同於其他服飾,例如西服,洋裝等的不同之處,也成為了她獨特魅力的來源。

    漢服的相容性、代表性和優美性,決定了漢服應該被我們繼承和發展。漢服文化和漢服呈現的服飾都是我們在未來的時間裡,需要重新重視起來的一種傳統的文化和理念。

  • 7 # 知行鏘鏘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最近有朋友對我說應該復興漢服,我卻說了一句: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漢服文化,而且古代也沒有什麼漢服文化,何況今天!

    漢服不過是道具

    非常不幸,目前的在市面上出現漢服沒有一種款式可以稱得起漢服,因為漢服本來就沒有一個定式。有人說是漢朝的服飾,但是那種服飾顏色厚重,缺乏線條,不符合現在年輕人的審美,有人把唐宋的服飾當漢服,殊不知,唐宋的服飾已經全面胡服化了。現在的所謂漢服不過也只是臆想出來的繁複戲服而已。現在的年輕人所穿的漢服,恐怕是在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都看不到的,不過是商家憑空臆造滿足社會上一小類懷古情懷的年輕人的戲服而已。

    我們對於漢服的理解,基本上是停留在影視作品、藝術影樓裡,為了滿足畫面好看,甚至出現的羽毛上了頭、狐皮都穿上了身。而這些並不是古人的服飾。那些標榜自己是正宗漢服的,不過是營銷的噱頭而已。

    漢族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喪失了本民族的服飾,也淡忘了。原因很多,但是根本原因是漢服不僅失去了我們生理的需求,也失去了社會的作用,而這是最重要的!

    所以,現在年輕人穿漢服談不上弘揚民族文化,更不是一種什麼時代風潮,只不過是少數人在試圖在景區街頭留下一種另類的身影而已!

    漢服從來就不是中華傳統文化

    我們再回到漢服與中華文化的話題,為什麼說漢服不是中華文化呢?因為,古人重來沒有將服飾融於文化,但是把等級卻融於服飾。所以,我們的古人是憑藉服飾的差異彰顯社會等級的區別。先秦時期的荀子就認為人的服裝裝飾必須符合‘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古代華人的服飾完全遵循等級制度,無論在面料、款式、冠帽、顏色都有嚴格的規定,哪裡有所謂的某一款式是漢服的代表?

    如果說漢服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那麼也只是中華階級禮教的一種文化的延伸。這和我們理解的文化精髓是真、善、美的體現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

    漢人自古以來從來沒有把自己的服飾當作民族象徵而傳承下來的意識,雖然在改朝換代的時候有些牴觸,但是最終自然而然的全面接受了易服的統治要求。

    有人說恢復漢服是漢族人自己的服飾,那麼請問,到底是恢復哪個時代的服飾,什麼樣式呢?有人說漢朝,有人說唐朝、也有人說宋朝,那既然中華文明從上古發展到現在是一脈相承,那麼為什麼要在服飾上做一個斷代的人為割裂,難道明清甚至民國都不是中華漢服了嗎?

    中國從春秋到滿清直至現在,我們的服飾變化可以說是跟著強權民族攀附的。幾千年過去了,最終發展成我們現在的樣子,如果說漢服是文化,那麼現在的服飾也是漢服,我看也是沒有一點沒毛病的。

    漢服復興不過商家的兒戲

    漢服做為商品可以說是商業上的一種成功,它的出現滿足了部分人群的需求。喜歡漢服就穿吧,無可厚非,但是假借文化之名,就有點過分了。

    懷古一直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屬性,是我們對過去看似美好的世界的一種懷念,但是我們必須堅信的是,世界是在發展的,而且這種發展是人類生存和文明需要的,是越來越高階的進步,我們回顧過去,去看歷史,看文化,不是簡單的說要恢復過去,而是要為了展望明天,對於教訓我們要避免重蹈覆轍,這就是歷史觀。

    我們在喪失對歷史、文化的正確理解,我們才會熱衷於所謂漢服復興、文化復興。天啊,復興的到底是什麼,這些人真的知道嗎?

  • 8 # 芷漢衣兮文化

    對於這個問題,對於任何事物,沒有該不該。

    但是對於我而言,我是一個漢服同袍,已經接觸和傳承漢服很多年了,我覺得是應該認識漢服,傳承漢文化的。

    因為,於我而言,首先我是一個漢族人,對於我來說,漢服是我們的民族服飾,我們有義務去認識漢服,傳承漢文化。

    其次,服裝最開始的作用是用於保暖,接著發展到了是作為“禮”的裝束,其中,漢服作為漢民族傳統的服飾,作為禮儀的服飾,其中蘊含了很多的文化概念。不論是從服裝的花紋還是從服裝的整體構成上。

    上襦下裙,接袖中縫,十二花紋代表著十二個月份,中縫代表著人道正直還體現了中庸的思想。

    漢服還有很多的魅力,漢文化的魅力更是讓我停不下來,所以我沒有辦法不去傳承他,沒有辦法不去讓更多人認識他。

    對於我這樣子的漢族同袍來說,這是我的責任,我會去傳承這份服飾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ROM檔案怎樣開啟用什麼軟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