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跳蚤騎士

    天地生來無私,既給了草木之生長營養,也給了草食動物以草木,也給肉食動物之食物,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態圈!芻狗者祭祀物,用稻草紮成的像狗一樣的東西,祭祀前人們打扮它,是因為愛它嗎?不是!而祭祀中人們踐踏它鞭靼它,祭祀完了人們燒掉它,是因為恨它嗎?不是!所以天地的大愛是公平的,而不是包含私心的!對應到人世,所謂聖人就不能夠有所偏好,不應該夾帶私心,所以聖人以萬物為芻狗!

  • 2 # Huangyong32506766

    很喜歡這類問題,因為是道德經,幾千年理解都千千萬萬。誰知道誰對誰錯咋。。以下是個人的一點理解。潛心理解這句話, (聖人無所謂仁慈,對天下人就像對待祭祀時用草做的狗一樣。) 當然聽起來也覺得不是那麼的高興。但是我們身臨其境的理解這句話就要好些! 就像我們人對長在地上的小草一樣,感情當然談不上咯,更談不到所謂仁慈不仁慈這個高度的話題。

  • 3 # 打醬油醬打

    這句話的前一句更有名,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好像是因為《誅仙》而火起來的。在那之後許多玄幻修真小說似乎就很喜歡用這句話。但其實這話的意思和他們所描述的並不一樣。

    天地是一個無法描述的存在,他並沒有像人一樣具有七情六慾,他的執行完全遵照著既定的規則,他對萬事萬物不會有任何偏愛。我們認為自己高於其他動物,但在天地眼中人和芻狗並沒有區別,兩者是平等的。就像山火,洪水,颶風並不會因為你是人而放過你。

    同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並不是說聖人不仁愛,而是表明聖人與天地一樣無所偏愛,不會因為百姓的貧富貴賤而區別對待。在其眼中大概就是佛教所說的眾生平等。

  • 4 # 子夏故壇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聖人果真不仁嗎?答案是否定的。天地之不仁,聖人之不仁,恰恰是一種大仁,大仁者不仁。套用老子的話就是大智若愚,大忠若奸,大巧若拙,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同理,大仁者若不仁。

    仁是儒家思想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仁作為人的品質來講,是有等級和層次的。孔子的眾多弟子都曾向孔子問仁,但孔子的答案卻因人而異,無一類同。孔子給樊遲的答案是“仁者愛人”,給仲弓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給子貢的答案是“子欲立而立人,子欲達而達人”,而給顏回的答案則是“克己復禮”。

    “愛人”是仁這個概念中最基本的內涵,也是最低層的要求,樊遲是孔門弟子中的年青而資歷尚淺一族,道德修養水平還不高,說深奧了理解不了,所以讓他知道仁就愛人就行了。在儒家思想中,愛是有差別和先後順序的,先內後外,先親後疏。作為庶民和婦人,能愛自己父母家人就算是仁了,作為一般貴族和稍有修養的人就要能推己及人了,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仲弓的道德修養水平在當時比樊遲高,樊遲若為小學水平,仲弓起碼就是初中水平,所以孔子給他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替別人著想,就是愛別人的一種表現,仁在其中矣。子貢是孔門弟子中“混”得比較好的,相當於今天的“達人”,故孔子給他的答案是“子欲立而立人,子欲達而達人”,這就側重於幫助別人,助人為樂,仁在其中矣。顏回是孔門弟子中的不二學霸,道德修養水平最高,故孔子給他的答案是“克己復禮”。“克己復禮”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能夠自覺主動地使自己的一切言行合乎禮的規範而不逾矩。因為“克己復禮”是孔子用來解釋仁的,所以具體地講,克己復禮的意思就是把愛人的理念和禮結合起來,並把這種自發的行動轉化成一種自覺的行動,做到愛人而合乎禮,自覺主動而不是迫於壓力。這就是孔子晚年達到的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是一種大仁大愛的境界。由於大仁重在合禮,並非小仁婦仁般地偏私,故看似不仁,故謂大仁不仁。

    天地有道,人道法之。天地有四季五行,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實際世人忘了一個最重要的過程或階段,叫“中養”。所謂“中”,就是指夏秋之間,一年之半,五行屬土,其亦在後天八卦的坤位。《說卦傳》曰:“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夏秋之間為坤位,為四季之中,正是萬物致役而養育後代的階段。人道效法天地之道,儒家根據四季五行規律,創設了仁、禮、信、義、智五德,作為人道德修養的內容,其中萬物起於仁,故仁為五德之首,統領五德。這樣人道與天地之道並行,就形成如下搭配格局:春天屬木,天道曰生,人道曰仁;夏天屬火,天道曰長,人道為禮;秋天屬金,天道曰收,人道重義;冬天屬水,天道曰藏,人道用智;四季之中,五行屬土,天道曰養,人道日信。

    寒來暑往,四季更替,天道不獨為春,地道不獨為生,春有生氣則秋有殺氣。惟四季更替,週而復始,天下萬物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乃為大生。地道大生,天道則為大仁,生為仁德,生生不息乃為大仁之德也。大仁之德有生有殺,故似不仁也,故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說。“芻狗”者,送葬祭祀用品,時用則用,時棄則棄,時焚則焚也。人之為德,不獨有仁,仁義禮智信,是為五德,五德俱全,人道得天。仁而無禮,秩序亂矣;仁而不義,綱常壞矣;仁而失智,禍不遠矣;仁而無信,不知其可。人獨為仁則無仁,故大仁不仁。聖人兼具五德,時仁時仁,時義則義,時禮則禮,時智則智,時信則信,不一而獨,故似為不仁,故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之說。

    故天地不仁,非不仁也,乃為大仁也。天地大仁,不獨為春之生也,天道輪迴,終而有始,生生不息乃為大仁也。故聖人不仁,非不仁也,乃為大仁也。大仁者不以小恩小惠而博取仁名,聖人大仁,不獨有愛人之名,愛而有道,愛而合禮,大道存焉,天下歸心乃為大仁也。若夫伯夷、叔齊,為博仁名,不惜棄國,不顧天命,雖能讓而不爭,甚至為求仁名而捨生,不過是小仁罷了,故孔子評價其曰:“求仁得仁,又何怨?”此評不高啊!

  • 5 # 澡雪堂主談修心

    “聖人不仁”,是說聖人心裡沒有“仁”這樣一個框框,佛家有一個概念叫做“任運”,“任”就是聽任、自然的意思,“任運”就是不帶任何勉強色彩,一切自然運轉,“仁”對聖人而言,就是任運的,《中庸》裡面講“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是這個意思。

    我們普通人和聖人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在習氣上,聖人的習氣是合於“道”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間,都合於“道”的精神,“道”就是指天地造化運轉的規律,說白了,聖人做到了天人合一,無論內在的心態,還是外在的言行,一切與天地造化契合,孔子說他“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指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不管他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都不會與天地造化的規律相違背,就到這個境界,這就是聖人。

    所以聖人的心裡完全沒有必要再用一個“仁”來提醒自己,要求自己,勉強自己,因為他已經仁無可仁了,自己本身就已經與“仁”合而為一了,他本身就是仁,仁也本來就是他,他的所做所為,時時刻刻都是“仁”的釋放,此時,他並不是不仁,而是不仁而仁,無仁可仁,又無所不仁。

    我們普通人就麻煩了,因為我們心裡存有一個極強的自我意識,這個就是私念,而且還非常的重,這與“仁”的精神正好是相違背的,“仁”講究的是無我,而我們普通人是太自我,一切從“我”出發,不管這世上有多少人,“我”永遠都是核心,這也是我們普通人一切痛苦的根源。

    所以聖人教化,首先就是淡化我們的這個“我”,進而一步一步的將我們這個妄自建立的核心給摧毀掉,這就需要建立一個與“我”相抗衡的力量,就是“仁”,用“仁”的教化,來幫我們日積月累的逐漸培養起與“我”抗衡而又契合於天地造化的力量,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並最終將“我”徹底摧毀。

    那麼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要時時將“仁”放在心裡,時時念叨,做為一個框框來規範我們的一切心念和言行,用它來提醒我們,敲打我們,這就是“仁”對我們的意義,它可以轉變我們的心性,將私心化掉,不斷的向“道”靠近,“仁”對我們來講,就象是一條船,讓我們從自私自利的此岸,渡過痛苦之河,到達聖人天人合一的彼岸。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再因為老子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樣的話而迷惑了,每一個百姓,在聖人的眼裡都是平等的,就和芻狗一樣,該誰上場的時候誰上場,使命結束了就下臺,一率平等,絕不會因為你爸是李剛,就特別關照你,讓你在臺上多呆一會兒,這樣的話,也就不稱其為聖人了。

  • 6 # 歷經幾番風雨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道德經》第五章中的一句話。其中的“聖人不仁”意思是有德行的人,思想境界已經達到了上合天道的境地,對待普通的人都一視同仁,不會區別對待。就像天道對待天地間的一切生命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 不宰。”就是天地雖然養育萬物,卻不過多幹予,讓它們自生自滅,順應自然。那麼什麼是道呢?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是這樣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說“道”是亙古存在的,在天地誕生以前就有了,而天地自然都在依照“道”的規則在執行。那麼人作為四大其一,也不例外。如果起脫這個規律,則是倒行逆施,一定會有災禍。而“聖人”就是“道”在人間的化身,他們對待眾生一視同仁,不幹予人們的正常生活,推行“無為而治”。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7 # 網聞博報

    此語出自《道德經》第五章,應結合上下文來全面理解。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博愛,對待世間萬物的生生滅滅,就像戲耍木偶玩具狗一樣。得道的聖人同樣無所謂仁慈博愛,也把百姓看作木偶玩具狗一樣。這天地之間,難道不就像個大風箱一樣嗎?它雖然空虛卻不枯竭,越是鼓動風就越多。以智治國法令頻出就會加速窮困,肯定不如讓天下保持自然的公平安寧。

    以經解經,我們還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是因為有醜陋存在。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這是因為有邪惡存在。所以說,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相互顯現,高和下相互襯托,音與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跟隨,這就是相對偶然性中的絕對必然性。因此,得道的聖人都是能夠用無為的理念處事,用身體力行推動文明教化,遵循萬物興衰週而復始的自然法則,促進社會生產迴圈而絕不截留為私人所有,因勢利導有所作為而絕不獨斷專行任性冒進,有了成就也絕不貪戀功名獨享其利。正因為不居功自傲追求私人利益,也就不存在什麼失落感。

    顯然,正邪善惡美醜真偽是非黑白,這些“名可名非常名”本身就是有無相生的相對存在。沒有“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邪道,就無所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正道。沒有惡就無所謂善,沒有醜就無所謂美,沒有虛偽就無所謂真實。所謂仁慈博愛的“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是“皆知善之為善”。那麼,這些“動而愈出”和“多言數窮”的“斯不善矣”,究竟又是“惡”從何來呢?毫無疑問,皆是源於人類道法叢林法則自私物慾弱肉強食“獸之道”的獸性劣根,更是源於“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假公濟私”。

    如前所述,就像華人“知道不知道”的口頭禪一樣,在經“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後形成的《尚書》版本中,也倖存著這樣的記載:“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用現在的話來講,此所謂《三墳》之“大道”,就是華人祖傳的“大道主義真理”。此所謂《五典》之“常道”,就是“大道主義真理”的時代性闡釋和實用性發展。此所謂“三皇五帝”祖傳的“大道主義”,最初就產生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時代。而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奴隸制小康社會,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級禮法制度。從“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到“漢承秦制”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這種“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常道”文化傳承,也就是“盜亦有道”的“名可名非常名”。

    再放眼天下,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的“公私之變”以來,特別是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以來,再經“君權神授”的古羅馬帝國軍事擴張和中世紀基督教“神權專制”的“十字軍東征”宗教戰爭,又經歐洲“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征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直至形成今天“美元霸權”金融殖民統治的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和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慣例“剪羊毛”體系,此所謂“西方文明中心論”的古希臘式大國崛起“修昔底德陷阱”天下興亡週期律,就是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神權專制”的“紙牌屋遊戲”惡性迴圈。這種“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衍生的“貨幣工具決定資源配置”國際慣例體系,也依舊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物慾弱肉強食“獸之道”的“術萬變而道不變”。

    然而,這一部長達五千年的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文明史,卻充滿著仁慈博愛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君臣父子等級禮法的“孔孟之道”,是在講“仁義禮智信”的“常道”。所謂“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則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經濟食物鏈的週期性崩潰與重構。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開始,西方世界也一直在講仁慈博愛人道人權的“普世價值”,實則是“個人至上”和“金錢萬能”勝王敗寇經濟食物鏈的週期性崩潰與重構。究其根源,也都是“盜亦有道”的“名可名非常名”。

    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運動思維來看,對於沉迷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紙牌屋遊戲”的錢奴而言,所謂“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衣冠禽獸牛鬼蛇神道法叢林法則自私物慾弱肉強食“獸之道”,就必然是滿口仁慈博愛的“假聖假人”!

    此便是,《食草恐龍自私自利“窩裡鬥”漁翁得利原是“霸王龍”?》

    叩問公道不見公,

    長夜孤坐望星空。

    銀河浩渺逝流光,

    轉眼閃過無影蹤。

    往事悠悠隨流水,

    地上曾經生恐龍。

    叢林法則食物鏈,

    自私自利妄作兇。

    食草恐龍窩裡鬥,

    一盤散沙自內訌。

    食肉恐龍拋魚餌,

    各個擊破樂無窮。

    食肉恐龍爭地盤,

    勝王敗寇出英雄。

    合縱連橫看大戲,

    漁翁得利霸王龍。

    自私自利獸本性,

    慾壑難填無底洞。

    破私立公顯人性,

    抑強扶弱歸大同。

  • 8 # 索彥聊詩詞

    聖人果真不仁嗎?

    聖人當然不仁了,聖人為什麼要仁呢?聖人一旦仁了,就不能一視同仁,就不公平了。

    “聖人不仁”前面還有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說天地也是不仁的,跟聖人的區別是:天地把世界上的萬物都當成了芻狗,是不是覺得更殘酷?

    芻狗是什麼?

    芻狗就是古代,普通老百姓祭祀時用的一種祭品,是用草紮成狗的樣子。古人祭祀為什麼要用狗?這是因為在“六畜”中,雞能下蛋,馬能趕路,牛要耕田,羊要剪毛,豬要留著過年,只有狗最沒用,就把它殺了用來祭祀祖先或天地吧。到後來覺得殺狗也挺浪費的,乾脆用草紮好了。

    百姓怎麼理解?

    很多人在理解“百姓”這個詞時,把它融入到了我們當下的語境中,誤認為“百姓”就是指我們平頭老百姓,所以一見這句話就怒了:也太不把我們當人了吧!其實,“百姓”在這裡更應該解釋為:所有有姓氏的人,也就是世界上所有能稱之為人的人。

    “百姓”這個詞在這裡不體現社會地位的差異,也沒有貧富的區別。不然,《百家姓》就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姓氏了?這顯然也不對。所以,不要一聽“聖人以百姓為芻狗”就怒了,其實聖人也沒饒了那些當權者、有錢人,大家都一樣,跟草扎的狗沒區別。

    “不仁”該怎麼理解?

    對於“不仁”這個詞,被很多人直接理解為:不仁義、不仁愛,例如題主就應該是這樣理解的,不然怎麼會有“聖人果真不仁嗎”的疑問。

    其實,“不仁”在這裡更應該理解為“無所謂仁愛”。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意思就是:對於天地來說,無所謂仁愛還是不仁愛,因為世間的萬物在在天地眼裡都一樣,和草扎的狗沒什麼區別。

    同樣的道理,對於聖人來說,也無所謂仁愛不仁愛,因為世上的人們在聖人眼裡都一樣,也和草扎的狗沒什麼區別。

    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戰國時期商鞅提出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治理念,可以說就都是對“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進一步闡述。

    只不過因為我們後人,很多雖然讀書卻不求甚解,誤會了老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以至得出聖人不把老百姓當人看而當作草扎的狗這樣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認識來。

  • 9 # 有話少說

    萬物,百姓,都是祭祀品,一律平等對待。所以天地聖人無所謂仁不仁。

  • 10 # 青春了無痕qc

    這句話其實是在講眼界的問題。

    所謂眼界不同看問題時的思想就會不同。

  • 11 # 陳方友213

    聖人;知理而用其理施於人間道!仁與不仁是行之而用!那是聖人之智!,,,

  • 12 # 紫焰靈

    這裡的聖人指的是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起鮮活的人類更加接近於AI的規則產物。與其說是人,更不如說是底線和規則,它們身上沒有人性,不會行善,不會作惡。

  • 13 # 資料完善度低

    這裡的"不仁"並非指"沒有愛",而是說沒有差別的"愛",不帶"情感"偏愛的"愛"。比如:太陽的光輝普照大地,並不因你的身分、地位、貧富、性別、老少而差別對待。你有權有勢我多給你點"光和熱",你窮點我就少給你點光,給你臉色看。

    "聖人"對普羅大眾的愛,也是無差別的,公平丶公正的。由於文字和語言發展的時代侷限,給今天的人理解"古書"造成了不少理解上的誤區和困難,這也是時代侷限的客觀存在性。有人故意利用時代的侷限性,故意曲解歪曲其意,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同樣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讀歷史和古書,一定要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去分析和處理問題,才能真正抓住問題的實質,或本質,才不會受騙上當。

  • 14 # 明眸皓齒勾笑唇

    做到公平,一視同仁,何其困難

  • 15 # 苡苡14

    天地看待世間萬物以平等對待。沒有仁或不仁之分,這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遵循萬物發展的一個自然規律。我們無所謂去糾結老子這話的確切意思,答案也不止一二。聖人也如同天地。對待百姓也是平等之心。這也是道。

  • 16 # 小小民心1

    可以把問題看的簡單一點,假如老子生活的時代把君王比做聖人他們真的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上嗎?

  • 17 # 金酉

    指的是:世間萬物的存在和變化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你高興,一天12個時辰;你不高興,仍然晝夜往復。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正道是滄桑。

  • 18 # 成語大全

    天地人和,百姓安逸多三高。強身健體聖人獨創五禽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辣椒油怎麼熬製比較香辣適合拌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