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基企貓鞋業一電動按摩
-
2 # 山峰紅
說得對。不管天時還是地利,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因為,人可以在天時地利中搶奪時機、創造條件,協同一致,這樣才能達到預想的目的。所以人和是首要條件。
-
3 # 靜聽花解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講的有道理!
成就一個人,成功一件事,一般需要三個條件,即“天時,地利,人和”。其中,“天時”和“地利”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一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在哪個地方,人不能完全控制,只有“人和”,是人自主決定的。
要做成一件大事,要辦好一個企業,單靠某個人是不行的,需要團隊的力量,集大家智慧,才能完成得更好。因此說,“人和”更重要。
每年國培送教下鄉給鄉村教師做培訓,提高鄉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課磨課能力,提升專業素養。需要教育專家調研考察國培方案的可行性,需要高校教授培訓一大批培訓師,這些培訓師再親臨鄉村學校送教。比如,我們縣教體局及教師發展中心要想做好這個專案,必須先寫好策劃方案,遞交申請,經省教育廳審批,送教專案被批准後,再組建培訓團隊,由團隊成員利用每週五、六兩天時間對參訓學員進行培訓,每次培訓8天時間,歷經通識培訓、專家引領、研課磨課(一磨二磨三磨)、名師指導、總結提升等環節。這一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自上而下團隊的力量,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完成。
小到一件事,大到建設一個國家,需要的不正是“人和”嗎?
正所謂:“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一個團隊可以走的更遠”!!!
-
4 # 叢林利爪
天時、地利在戰爭中都很重要!毛爺爺領導的游擊戰就是很好的例子,經常利用天氣、山脈、風向、戰壕、時差、資訊不對稱等等的優勢,給敵人出其不意的突襲,達到高效打擊敵人的目的。然而,奇兵是用來出奇制勝的,不能當做正規軍來使用。後來,解放全中國還是需要戰鬥力強大、紀律嚴明的正規軍。幾次大的戰役勝利就奠定了新中國的基石。
-
5 # 山水常相守
很對,天時,地利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第一,因為人可以創造條件,當然,如果居備了天時,地利加上人和辦起事來更加得心應手。
-
6 # 貓愛吃剁椒魚頭
我覺得他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但孟子並沒有強調人的作用,他是強調民心的作用,“人和”是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的意思。
而且這句話根本不是孟子所說的關鍵句。下面我們來看這篇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當時,孟子是處於軍事環境下,他用一個作為學者的政治眼光來看待戰爭的勝敗問題。
開頭他丟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樣的一個客觀的問題。
接著他又說幾個例子來證明人和才是最重要的,直至他總結了這樣一句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注意!!!其實這句話才是孟子的核心理念,前面的一切全都是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來鋪墊的。
這一篇文章是為了宣楊孟子的“仁政”,他是為了告訴君主,你要對老百姓好點,要施行仁政,你就掌握的大義,得了民心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你。
個人理解
對於這句話,我個人理解是,天時不一定能準確,時機需要等待;地利也是客觀的條件,這些都是需要藉助外物;但是人和卻可以從自身作出改變,只要君王施行仁政善待百姓,那麼人和就能來,民心就能有,戰爭就能勝。
從大局觀來講,他說的沒錯,民心很重要,但他還是說的挺客觀挺理想化的,因為軍事戰爭的問題,他卻用政治眼光來看待。
在我看來,天時不如地利,那是天氣時機還沒發揮到極致,比如你生在南方的軍隊跑到能凍死人的地方打仗,我覺得基本廢了。
再比如地利不如人和,我覺得一群人再團結民心再好,被四面環山包餃子打,再英勇也是徒勞。
雖然我這話說的有點詭辯,但還是覺得,不論是戰爭還是平常做一件事情,基本上天時、地利、人和都得需要,這才能成功,三樣缺一不可。
還有句話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覺得就很有道理的。
-
7 # 墨香咿客
這句話應該說歷史上是有印證的,劉備所具備者唯人和也!曹操佔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佔地利,坐擁東郡八十餘州郡!劉備,唯獨佔人和,諸葛孔明,趙雲,關羽,張飛等齊心協力共舉大業!說明人和的作用之大!後古語也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可見人和之地位重要!
-
8 # 厚載客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人生哲理,生活態度,人和自然之間關係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世間萬物都依託於宇宙空間,一年四季,日出日落,月升月沉,都對於人間萬物有影響。地理環境也是決定人種進化,萬物變遷的重要因素,北方乾燥,少雨,適宜種麥,南方多雨溼熱,水稻利於生長。而人和則是事情成功的重要因素,袁隆平觀察天氣,研究土壤,改良稻種,培育出高產水稻,人的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順應自然,師法自然,改造自然,人類就爭取和營造出適合生存的自然空間,繁衍生息,人種進化。
如果不順應自然,不意識到人類的過度消費能量,導致地球氣候變暖,海平面升高,旱澇災害頻繁,砍伐森林,河流改道,人類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地理環境也不是隨意就破壞的,過度開採,汙染,人類的生存環境就變的惡化,人定勝天只是在某一階段的口號,人和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人和才能和天和,和地和,和平、和睦、和諧,和合與共。
-
9 # 閒適人家
孫子兵法認為:天地之理,至則反,盈則敗。
這指四時更替的規律,用此比如事物的互相剋制,各種各樣的元素,都有過度分也有不及,就是看你如何掌握萬物的發展規律,這就是時勢的本來面目。
天時,實質上就是掌握好變化的規律,才能發揮出時勢勝人的關鍵元素。
但是,時勢是一個關鍵點,還須看到的是地利的元素,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計險厄遠近。
但是,人才是萬物之靈,所以,孫子把人的主觀因素放在首篇:兵者,詭道也。
而對於各類要素的考慮:君主,將領,兵眾,士卒。從上至下,從紀律到執行到應命。從君子有道無道,到賞罰的明不明,戰爭未開,就知戰爭的勝敗了。
我們從古代戰略家的智慧可見,只要抓住人心,才是最大的勝算,如果只是依靠地形而忽略人心要素,就只是負嵎頑抗(依靠險要的地方頑固對抗)。如何只依天時而為,則可能出現成敗聽天由命。
-
10 # 言者青青
這句話要從孟子的“仁政”思想去講,有一定的道理。但從戰爭來講又缺少具體的分析和依據。為什麼?
這句話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三個遞進關係天時、地利,人和的落腳點是“人和”,然後做出論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裡所指的是朝廷要施行仁政,強調是“人和”, “人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歷史和現實來認識這句話是對的,是符合成功缺一不可條件的。任何成功人士,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的客觀條件。例如古代史上的秦始皇,朱元璋,李白,蘇軾等,當代的毛澤東,錢學森,雷鋒,王進喜,吳桂賢等等社會各界成功人士就是明證。
但是,在這裡,孟子這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講的是戰爭。這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字,指的是執政者,是朝廷。說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這句話從理論上講沒毛病。比如,要打仗了,天氣如何?會不會變天下雨刮風什麼的?地形怎樣?對我們的進攻是不是有利啊?如果這些條件都具備了,那麼,就是人和了,大多數人擁護你的“道”,願意為這“道”獻上自己的生命。孟子深知,戰爭要得人心,齊心協力,只有“人和”才能取得勝利,不能指望一個人,否則,一盤散沙,怎麼可能取勝呢?
孟子是用戰爭的例子來說明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重要性,所強調的是“人和”。暗指執政者要實行“仁政”,才能統一民心,只有這樣,才能國泰民安,因此,文章結尾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論斷。
不過,站在戰爭這個角度,似乎這句話有失偏頗。戰爭風險是無處不在的,“人和”不一定能保證戰爭勝利,這要看當時戰爭的天時地利情境。如果“人和”團結的似鋼,但是,天不逢時,傾盆大雨,下冰雹隕石,“人和”管用嗎?如果地理環境險惡,地動山搖,出現滑坡地陷,四處又沒出路,此刻“人和”管用嗎?也許,這與強調“人和”而忽視“天時”與“地利”,為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道理的可能有關吧?
總的來說這句話是對的,天時地利人和的確是成功人士客觀存在的條件,完全符合事物客觀存在的成功的道理。
回覆列表
講的對,如果三選一的話,人是智慧生物,是靈活的,人能改變一些天時(如燈晚用,如屋下雨用),地利可以耕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