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畫家劉震
-
2 # 星光音樂盒
冬至被大家視為冬季的大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民間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一到,新年就快到了,所以古時候的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古代在在外地漂泊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冬至主要有這樣一些習俗:
在中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古人怎麼過冬至呢,據一些史書記載: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清代的《清嘉錄》中說:“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國內部分地區一直延續著此習俗。
-
3 # 怪獸小火龍
古人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至之,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階段。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兩氣轉化的時間,蔡邕《獨斷》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由於殷周時以冬至前一日為歲終,之後秦亦以冬至為歲首,故有“冬至大如年”“過了冬至大一歲”之說。過了冬至這一天夜漸短,晝漸長,陽氣漸升,“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冬至》。所以古人以冬至為吉日,過節慶賀。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
冬至習俗:古籍記載,冬至前後為歡度節日,軍隊休整關塞鎖閉,朝廷不理事熱熱鬧鬧過佳節。據說按規定從冬至這天起君王應該跟群臣一起欣賞音樂五天,百姓也應該在家裡弄樂,聽音樂才好。在周朝時,冬至這天是一年的開始。所以直到唐,宋、明、清時這天朝賀的風氣還很盛。文武百官在朝賀了皇帝之後。還要互相朝賀。在民間,這天也要給父母賀冬或拜節。徐士鋐《吳中竹枝詞》載:“相對冬至大如年,賀年豐豐衣帽鮮,畢竟勾吳風俗美,佳佳幼小拜尊前”。除了冬至敬師,還有獻鞋襪的活動:臣子們向君王獻鞋襪,兒媳婦向公婆獻鞋襪,三國魏時曹植寫的《冬至獻襪履表》裡面就有詳細記載……祭天:冬至這天的祭祀活動也是很重要的,從西周到清朝禮儀中都有冬至日祭天的規定,北京天壇就是因祭天而得名……
冬至食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飲食文化,如混沌、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餛飩:《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時日食之”。故民間吃餛飩引申為打破混沌,開天闢地,過上了太平日子。早在南宋時臨安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餃子:這個大家都知道,“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其實,冬至傳統食品是餛飩,明清時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宋朝有吃百味餛飩的習俗。到了隋朝時,在顏之推的文集,他寫過:“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同食也”。偃月就是餃子形狀,此俗和醫聖張仲景有關係,這個時候餃子才逐漸雛形…湯圓:宋朝以前傳統食品,“牢丸”或“粉餐”。“冬至團”,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每個地方風俗不同,除了這些還有的吃甜丸和紅豆粥、吃羊肉等食俗。中國民間還有“九九消寒圖”冬至起數九的進度計算冬季有較冷到最冷又轉暖的日子。
遊戲:《帝京景物略》有一種消寒風俗遊戲:有人在紙上刻上九九之歌,拿到市場上賣。其用法是每天在與九九歌相應的九九圈寺裡做記號,陰天把圓圈的上半部塗黑,晴天把圓圈的下半部塗黑,颳風塗左半圈,下雨圖右半圈,降雪塗中央,即所謂:上陰下晴用於左風雪當中。《京都風俗記》說,此前對數九天的陰,晴、雨、雪一目瞭然,還可用其“佔來年豐歉”。這不是一張完整的氣象圖嗎?原來古人也有“天氣預報”啊!
冬至日獨遊吉祥寺
宋·蘇軾
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溼枯荄。
何人更是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
-
4 # 流年書瓶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太陽停止南移,開始往回移動。這天對於我們北半球來說,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由於從這天開始,太陽北上,理論上我們北方的氣溫從此都要高於冬至這天,越來越暖,但實際上由於之前聚積的大量寒氣繼續被地表吸收,所以氣溫會繼續下降,直到冬至後的一個月左右氣溫才會上升,冬至這天開始數九,三九二十七天,所以說冬至這天不是最冷的天,三九天才是。
因為冬至這天陽氣回升,有春生冬至時之說,即真正的一年輪迴從冬至這天開始,所以才有了俗語:冬至大如年。
冬至的意義如此重大,中國從古代便很重視這個日子,也有很多活動。《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就是說漢朝時期,冬至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好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節在唐宋時最盛,明清時期逐漸冷卻,到民國之後,由於國家戰亂不斷,時局動盪,內憂外患各種交織,這種傳統習俗已不再被宣揚,一方面失去國家支援,一方面西方文化進入,冬至的慶祝習俗逐漸沉寂。
在東北遼寧我家鄉這塊,近些年又重新興起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之前的很多年裡都沒吃過,一個是原因是冬至節的沉寂,另一個原因是八十年代以前百姓生活貧困,吃不起餃子。小時候一年之中吃幾頓餃子有數,就從來沒有聽說過冬至這天要吃餃子。
網上看看,如今全國各地都興過冬至,有吃餃子的,有吃混沌的,有吃湯圓的,還有吃麵、吃米團的……五花八門。
只是,除了美食,不知道別的活動會不會興回來。希望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文化習俗得以發揚光大,不要遺失任何一處。
-
5 # 融融118
冬至,為12月22日,從這日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了,它是重要節氣之一,也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那麼,冬至這一天有哪些風俗習慣呢?
1.祭祀活動。
朝廷祭天祭神,民間祭祖上墳。
歷代王朝在冬至都要行“賀冬”之儀,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典禮。 祭祀活動場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舉行,因此又被稱為“郊祭”,祈求國泰民安。
民間在冬至則祭祖,叫“祭冬”或“拜冬”。 冬至祭祖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室內祭奠,一種是室外祭奠。室外祭奠還包括上墳祭奠,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2.飲食活動。
北方吃餃子、餛飩,南方吃湯圓。
北方有“ “冬至餃子(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餃子最初稱“嬌耳”,是東漢名醫張仲景的發明。張仲景行醫到北方,發現很多人由於天氣寒冷而凍爛了耳朵,醫者仁心,他煮了羊肉、藥材等,包到面片裡,百姓吃了這些溫補的羊肉,凍耳朵就好了。
醫聖張仲景是南陽人,所以南陽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江南傳統習俗是冬至吃圓,“圓”有“團圓”“圓滿”,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湖南湖北一帶,要吃八寶飯,有的地方喝雞湯。杭州人喜吃年糕。四川人則喝羊肉湯。
3.文化活動。
贈鞋帽
冬至日,民間有贈送鞋子、帽子的習俗。
-
6 # 元芳有看法
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氣節點,在冬至這一天,是黑夜最長的一天,而過了冬至之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也就是我們俗語講的“陽氣回升”,對於老百姓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吉祥的節日,它比立冬和臘八更具備紀念意義,是非常值得慶祝的。
在我們老家,冬至給我留下的印象只有兩件事,一是祭祀,二是吃餃子。我們老家管“冬至”俗稱“冬膳”,這一天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祭祀上墳,也是春節前最後一次專門的祭祀活動,這一天吃什麼無關緊要,但老百姓一定記得這一天需要回鄉祭祀。
關於冬至吃的習俗,有句老話叫“冬至餃子夏至面”,其它地方習俗我不知道,反正在我們山東半島地區,冬至這一天是必須要吃餃子的,全家在一起包個白菜豬肉水餃,在熱乎的暖炕上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算是為過年預熱一下。
至於這個傳統傳承了多少年,也是無從考究,從我小時記事起,冬至就是這麼過的,我印象就是,父親冬至這一天會到街上割上一塊肉,用稻草拴著提回家包餃子,過了冬至,下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就是迎新年啦,真正意味著一年快要到頭了。
-
7 # 海漁海魚
草花草花何草花?
紅瓣紅瓣紅多瓣?
綠葉綠葉綠幾片?
冬至冬至開頭番!
-
8 # 錦繡三月春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天太陽直射在南迴歸線上,相反是斜射到北半球角度最小的一天,這一天也是北半球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這一天也是南半球白天時間最長黑夜時間最短的一天。
冬至也是中國很重要的八節之一,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民俗。有的地方當小年一樣過,很隆重。但從南北分,南方這一天要吃餛飩,北方這一天是要吃餃子的。有俗語說:“冬至不吃肉,凍爛腳子頭。”在北方,冬至這一天也是數九的開始,標誌著極寒天氣要真正開始了,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還有俗語說:“冬至後十天,就是陽曆年。”這句話告訴世人,冬至這一天也是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一天。一定要鼓足幹勁,戰好最後一班崗,迎接陽曆年的到來,也不辜負冬至這頓熱氣吞吞、渾身暖和的餃子。
相傳,冬至吃餃子是很有來頭的,據說是為紀念‘醫聖’張仲景的。傳說:“有一年的冬至這一天,聖醫張仲景回鄉探親,看到鄉民飲寒交迫、流離失所的狀態,極寒的天氣,又使衣不禦寒的鄉民凍瘡遍體,他心如刀絞。為了回報家鄉的養育之恩,用他所學之醫術,所積之財為鄉民支起好多口大鍋,還有辣椒、胡椒、羊肉及其它防凍藥材制的湯水,名《驅寒嬌耳湯》,當飢寒交渴的鄉民渴下後,頓感渾身噯潤潤,身上的凍瘡也得到了康復。人們又把鍋中的羊肉剁成餡,用麵皮包成像耳朵一樣的形狀,這就是後來的餃子。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傑出貢獻《傷寒防治論》,每年到冬至這一天,用吃餃子的方式懷念這一位為醫學作出貢獻的醫聖。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一直沿用到今天。”這就是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節不僅在中國非常盛行地過,甚至北韓、南韓、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在過,但過的方式不同而已。總之,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令中很特殊的一個節氣,又是八節之一,怎麼過都不足為奇,它既有現實意義,又有歷史意義,叫人返古歸真,思前想後又繼往開來豈不是一件樂事?
-
9 # 愛過恨過一笑而過
冬至日,北方人民吃餃子,而南方人民則會吃湯圓。古語曰天圓地方,湯圓象徵天圓,吃湯圓意為祭天。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風俗,如今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即古代祭天的遺風,醃製臘味食品是我們廣西各族普通存在的冬至習俗,冬至前後才有北風和幹風天,這個時候就可以著手準備過年食物。玉林,北流人過冬至,包米粽為家家戶戶必做之事。精選豬肉、海味、綠豆、荷包豆、栗子、花生等作餡,以精鹽、南乳、豉油、五香粉等為調料,製作出的米粽香氣逼人,是玉林,北流人最喜歡吃的食品之一。而冬至吃米粽還有“糯米補氣”的說法,寄寓了勞動人民補益力氣,以待來年的樸素願望。
-
10 # 錦翼
第一:祭祀祖先。古代皇帝要祭天的。
第二:吃餃子。這是北方的習俗。第三:古代還有給領導送鞋襪的習俗。例如曹植寫過《冬至獻履襪頌》,就提到:“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
最有趣的這一天開始寫九和畫九。
寫九就是找九個字。每個字都是九畫,正好九九八十一畫。然後每天描紅一畫,這樣正好九九八十一天,把這九個字描好。
例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個字都是九畫,這句話的寓意還很深刻,似乎在告誡一個朋友,在苦難的日子多珍重,春風最終要吹來。很有意境。畫九就是畫一幅畫,通常是一枝梅花,梅花上花朵八十一個瓣。每天描紅一瓣,等到八十一天,“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門外草青青。”
還有繪製簡單的圖形。例如畫上九九八十一個銅錢,每天在銅錢裡點一個點,當然這一點不是瞎點,是要記錄天氣狀況的,當時還有口訣:“上點天陰下點晴。左風右雨雪當中,”如果晴天就在下面點個點,如果下雪就點在中間。正所謂:”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
11 # 冰霜孤言莫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由於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以每個地區又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下面一一說來。
祭祖
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主要是中國南方沿海一帶,祭祖的同時,有家庭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年糕
吃年糕從明末清初流傳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餃子
中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過年也是如此,和南方不同,北方人要吃上幾天餃子。
祭天
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有冬至祭天習俗,祭祀表達了古人為天下蒼生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也體現對天和自然的尊崇敬畏之情。
數九九
農村把冬至又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就是從冬至日起,向後數九個九天,天氣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轉為春深日暖了,人們把這九九八十一天稱作九里天、數九寒天。
吃湯圓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湯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贈鞋
民村習慣贈鞋,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主要為手工刺繡,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做成虎形、狗形,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刺繡多為花鳥。
“冬至節”自漢代才有,盛於唐宋,流傳至今,那麼古人是如何過冬至的呢,一起看看吧。漢代時官府要舉行賀冬儀式,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節。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即為“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
-
12 # 鄉村寶媽阿英
很高興回答!今天剛好是冬至,看來今天天氣很好的那過年也是這樣的天氣嘍!今天村裡面的村廟給給今天生的男寶男丁添丁,意思就是村裡記錄著一共村裡有多少男的。老人們又可以聚餐吃了。今天又要去買點羊肉回來吃,古人說冬至吃羊肉冬天就不受寒了。今天在農村是個很特別的日子。
-
13 # 舒派品牌創始人2020
今日冬至,開始“數九”,而春節在三九日內,冬至到,年已近,冬至大如年,年味日漸濃。
自古以來,冬至這天以美食滋補備受青睞,民間從冬至這天“數九”,更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諺語,可見冬季進補,作用不可小覷。冬至這天,正式進入“四季五補”中的冬季進補佳期。
冬季三九最寒冷,北方多吃羊肉,熱騰騰鈍一鍋羊肉湯,禦寒滋補兩不誤。羊肉味甘而不膩,溫而不燥,成為民間首選的冬季進補佳品。
北方冬至還有吃水餃的習俗,除了禦寒與滋補,人們還重視寓意,好寓意帶來好兆頭,人們以“韭菜”入餡,寓意“久財”;白菜肉餡寓意“百財”;芹菜寓意“勤財”,都寓意著吉祥。
北方冬至這天吃餛飩,南宋冬至這天臨安人因祭祀祖先吃餛飩,味道鮮美,又寓意破除“混沌”而廣為流傳,成為冬至飲食佳品。
冬至北方還吃狗肉。傳說漢祖劉邦冬至日吃到味道鮮美的狗肉而讚不絕口,因此傳為冬至美食佳餚。
今日冬至,多滋補,忌寒涼,願我們“冬至始滋補,來年無病痛”!
-
14 # 西安泡哥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曆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於如今公曆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
15 # 雄鷹漫步醉花陰
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古時候,漂泊在外的遊子都要回鄉過節,表示“終有所歸”。冬至的習俗很多,地方不一樣,習俗也不一樣。
北方在冬至節有吃餃子的習慣,有的地方也吃羊肉。
南方有的地方有吃“冬至丸”的習俗。但南方各地習俗也大不相同。
廣東在冬至吃燒臘、姜飯,據說有的地方還有釀酒的習俗。
廣西有的地方在冬至吃狗肉,說是為了禦寒。
杭州在冬至節吃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吉祥如意。
四川地區,特別是成都周邊在冬至吃羊肉,主要是為了禦寒,寓意為羊肉湯一喝,一個冬不冷。
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吃赤豆糯米飯。
回覆列表
冬至是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節日之一,歷史記載,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間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中國一向有尊師傳統,冬至祭孔和拜師就是一種集中表現。《新河縣誌》載:長至日“拜聖壽”,“聖”指聖人孔子,就是給孔聖人拜壽。因為“冬至”曾是“年”,過了冬至日就長一歲,為之“增壽”,所以需要拜賀,舉行祭孔典禮。冬至拜師,這個風俗流行面極廣。冬至總是給人留下了“中國最早的教師節”的好名聲,獲得了後人的讚美。作為尋常百姓家,冬至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一個圓,稱作畫銅錢,共有八十一錢,每天塗一錢,塗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民間歌謠謂:“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民間冬至也有祭祖的習俗,人們認為,冬至是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用火紙剪製衣服,焚於墓前,然後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