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文策劃易學家

    我來說說我的觀點吧,在孔子文中描述的小人,據我查閱資料瞭解的,和現在所說的小人是有很大卻別的。

    孔子所說的小人是指在人生思想覺悟處於初級層面的人物,和聖人君子是思想層次的區分,多指心智膚淺狀態的人。

    而現在社會所說的小人有兩種說法,一是指小孩,小人精,小大人的意思;還有就是在為人處事中的陰險之人,道德淪喪,品行惡劣,損人利己的人。

  • 2 # 天理之昭明靈覺處

    “君子”“小人”的本來定義的確含有對身份地位的定義,而且即便是小人,它的定義範圍也是貴族,比普通老百姓的身份高得多,不單單是現在小人的含義。

    這要從西周時期的封建制和宗法制度說起。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正月出兵,牧野之戰,一個月就滅了商,殷商七十萬大軍紛紛倒戈。

    周取代了商以後,吸取殷商失敗的教訓,由周公設計了三種社會制度:封建制,宗法制和禮樂制。

    封建制:封土建國,周天子把天下封給諸侯,建國;諸侯把國分給大夫,立家。天下、國、家分別對應天子、諸侯、大夫。

    宗法制:一、一夫一妻多妾制,夫妻是婚姻關係,但妾不是。二、嫡長子制。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是正宗繼承人。其它兒子叫次子,妾生的兒子叫庶子,次子與庶子原則上是沒有繼承權的。三、父家長制。天子是天下的嫡長子,其它兒子分為諸侯,每個諸侯又是這個諸侯國的嫡長子,其它兒子再分為大夫,大夫又是這個家的嫡長子,其它的兒子做士。所以貴族有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士。周的封建制與宗法制把整個天下變成了一個家族,叫家天下制。

    禮樂制:在封建制與宗法制的前提下有了禮樂制,禮樂制與封建制、宗法制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家天下制。

    宗法制度核心內容是嫡長子制,嫡長子的這一房為大宗,大宗為君,天子的大宗是天子,是天下之君,諸侯的大宗是國君,是一國之君,大夫的大宗是家君,所有的君之子即稱“君子”。但到了士的小宗就是庶人了,小宗之人就是“小人”。所以,“小人”在當時也是貴族,只不過是貴族的最低一個階層。

    所以到了孔子的時代,君子與小人是有兩種意義,一種是階級的和身份的意義,這是君子與小人的本來意義。另一種是品級和道德的意義。

    所以“君子”“小人”稱呼是宗法制確定的,是階級和身份的區別。

    到了後來,大宗之子有著財富和地位,受到良好的教育,道德修養就高,漸漸形成了“君子”品級和道德層面的含義。但小宗之人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漸漸形成了“小人”品級和道德層面的含義。君子和小人的意義就有了品級和道德的區別。到再後來,隨著封建制的消除,“君子”“小人”也就失去了階級和身份的那層含義,留下了品級和道德層面的含義。

  • 3 # 飛飛貓說話

    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一,不同之處。孔子講的君子是建立了封建等級制度之上的,君子一般都是"士"以上的人,勞動人民在他的眼中只算是小人。比如,君子謀道不謀食觀念,還舉個例子,一次有一個學生樊遲問孔子種莊稼的問題,孔子說,你去問老農民吧,我不懂,樊遲走後,孔子大罵,"小人哉樊遲也"。

    現代社會,取消了等級制度,全華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的人在人格上是一律平等,君子與小人主要是在道德上的差別,君子誠信守信,遵紀守法,小人背信棄義,違法亂紀。

    二,相同之處。孔子說的君子主要還是指道德方面,儒家提出了一些道德標準,比如,仁義禮智信等,遵守的人是君子,違反的人是小人。現代社會講的君子與小人,多用道德和法律兩個標準衡量。誠信守信,遵紀守法的人是君子,背信棄義,違法亂紀的人是小人。

    比如孔子關於君子與小人的論述如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 4 # 艾山山

    不一個概念,孔子所說的君子是泛指詩經裡有強姦強暴能力的人,小人是指面對強姦少女的君子們無能為力很無奈的人。詳讀詩經雅能知。

  • 5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孔子所說的君子與小人,與現在所說的君子小人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差別,細較之下,相同之處是主要的。差別是因為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形成的。其背後的文化精神還是一致的。

    先說相同之處。在現代語境之下,因為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人與人之間社會等級的差別被打破。君子與小人之辯,體現的是道德情操和人格上的差別。君子指的是道德高尚,人格偉大,品質高潔的人。小人指的是道德低下,人格委瑣,品質低劣的人。這一點上,從孔子的時代,直到今天,還是一樣的。

    既然君子和小人之別是一種道德上的差異。那麼,道德的標準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但華人關於君子與小人差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變化並不是很大。比如君子與小人的道德評判有些標準,一直沒變。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時期是這樣區別君子與小人,今天依然如此。

    按我個人的理解,君子與小人在社會層面上最根本的差別是,君子之行,代表了捨己從人,見賢思齊,急公好義的集體主義精神,也就是說,君子的行為在本質上利它的。而小人的行為特點,是具有明顯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特徵的。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是推崇集體主義精神的。歷史進入到近現代之後,人們對於那些不記個人得失,為了國家和民族勇於奉獻,甘於擔當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革命英烈的推崇,與中國歷史上對君子人格的推崇是一脈相承的。

    這些年來,隨著中國大門開啟,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潮捲土而來。站在個人主義的立場上,對於君子小人判斷標準是不一樣的。如果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是高尚的,那麼,為國為民,急公好義就成了傻瓜,君子和小人的位置就會發生顛倒。到底何為君子,何為小人,每個人會因個人立場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判斷。

    下面再說一下,古今的不同。在君子與小人之辯中,是隱含著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君子的“君”,有主宰的意思,君是在一定範圍內起主宰作用的人,天子是天下之君,諸候是一國之君,大夫是一家之君。君是主宰一家一國事務的,所以君就要有君德,也就是君子之德。所以,君子之德,在最初的時候,可以理解為領導之德。孔子為萬世師表,孔子建私學,不是教學生學習謀生的技能,不是教學生挖掘機的。而是教學生治國安邦之道,從為成為君主的輔佐,說白了,就是當官。所以,他特別強調君子之德,就是領導一國一家的所必須具備的德性。君主是內聖而外王的,所以,儒家的追求成聖成賢。

    小人的概念,是與君子相對立的。家裡的主宰稱為君子也稱大人,古代大人與君子是同義的。其它人就稱為小人了。這就是大人與小人之別。國中有大人小人之別,家裡也有大人小人之別。父母親在家裡,就可稱為“大人”。民國之前,孩子給父母寫信,都說“父母親大人在上。”既是此意。

    從這裡也能看出中國古代政治家國同構的特點。家裡有“大人”與“小人”,政治中當官的是“大人”平民是“小人”。官場中上級是大人,下級是小人或卑職。大人代表的就是具有君子之德的人,是主宰,小人是與大人相對存在的。他代表了社會等級上的差別,也代表了品質上的高下之分。道德高的,居高位,道德低的居下位。上位為大人君子,下位的為卑職小人。這是與現代不同的,其不同主要在於社會等級觀念上。

    或許有人會說,古代的政治現實中,卑鄙小人居上位的多的很。但在中國文化中,小人居上人,君子居下位,社會必亂。君子,聖人居上位而天下治。昏君庸主居上位,而無君子之德,天下必亂。這是中國古代的君子與小人之辯,與現代平等觀念下的僅限於道德層面的評價,是不一樣的。

    不論時代如何變化,華人都願意努力追求君子人格,力戒小人之行,這一點,也是古今相同的。

  • 6 # 歐比旺羅克

    君子的本意是封“封君之子”,指的是有封邑的世襲貴族。這個邑字有些講究,上面的口是城邦的象形,下面的巴畫的是跪著的人形,也就是孔子語言裡的小人。君子作為這個邑的世代主子,必定是一種與下面跪著的人形不一樣的存在。

    君子與小人在生理結構上沒有什麼不同,但品格和氣質是無形的,於是貴族圈發明“禮”作為君子的標誌,所以這個禮必須不下庶人。

    春秋時期,打仗是君子的專屬權利,小人跟著出征都是充當苦力幹活,伺候主人和馬匹,沒有資格上戰場作戰。君子們的戰爭光明磊落,不玩陰謀詭計,貴族之間的戰爭必須打出風格,賽出水平。《曹劌論戰》麻痺齊國軍隊的勝利實被貴族圈子不齒,盡人皆知的宋襄公敗於楚人則是風格太高所致,在當時完全不被視為愚蠢。

    秦後,分封制在改成了郡縣制,世襲封邑沒了,“封群之子”意義上的君子也就消失了,與君子相對應的小人也不復存在。但君子和小人這兩個詞太常用、也太熱門了,人們剝離了君子對世代貴族的指代,保留了對高尚品格、謙遜風度的形容。與之相對的“小人”自然是獐頭鼠目、品行低下之徒。

    現代社會“小人”一詞熱度超過了君子,因為君子這兩個字之前經常被加個“偽”字,而小人似乎如魚得水,老實、正派的君子似乎成了傻子般的存在。

  • 7 # 鬼谷鳳犧

    古時的“君子與小人”和現代的“君子與小人”,雖然有相通之處,但其實區別是非常大的,現代人口中的“君子”很好理解,就是指“老實、厚道、善良”的人,相對應的“小人”則是指“奸猾、陰險、邪惡”的人。

    而在古代,小人的定義非常明確,最早便是孔子規定的。儘管現代社會人們對“小人與君子”的定義已經模糊到無法明確鑑別的程度了,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重新拾起這種明確的“道德”觀念,那麼對個人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將會是是非常巨大的!下面這三點,就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重拾“君子與小人”的道德觀念。

    一、孔子對小人的規定

    馮夢龍所書的《智囊》記載著關於孔子的一個故事,其中有一句原文,道出了孔子所規定的小人:

    孔子曰:“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

    1、第一種人心思通達但卻是陰險毒辣。

    這種人聰明又有才能,但是為人卻比較陰險毒辣,與這種人相處,就像與一條毒蛇相處,指不定什麼時候,就給你來上一口。

    典型人物便是揹負千古罵名的“秦檜”,秦檜是南宋宰相,是一人下,萬人之上的存在,智力才能自然優異於常人,可此人雖有才智,但卻陰險毒辣,朝野在其統治之下,都變得混亂不堪,岳飛更是因此而含冤九泉。

    2、第二種人行為乖僻而且還固執己見。

    孤獨,是獨來獨往,是行為上的表現;而乖僻,則是自私自利,是內心中的表現。乖僻的人,往往都不會聽從別人的意見,固執己見,不通情理,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典型人物便是官渡之戰兵敗曹操的袁紹。三國時,袁紹手握青、幽、幷、冀四州,無論從物資、地域,還是兵力上都壓制著曹操,袁紹四世三公,家族聲望也是曹操“拍馬不及”的,可以說背景也相當深厚,但卻偏偏被曹操以弱勝強,反敗為勝了!原因就是袁紹此人,行為乖僻,剛愎自用,不接受部下的意見,結果被曹操略施小計,就釣上魚鉤。

    3、言辭虛偽但卻能打動人心。

    有些人事情做得不怎麼樣,但講的話,卻偏偏能夠打動人心,在我印象中,搞傳銷的,大多都是這種人,所以要避而遠之。這種人實在太多了,畢竟“言行一致”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與“言辭虛偽卻能打動人心”的人相比,張飛那就是完全對立的一種人,內心火熱,但卻不善於表達自己。桃園三結義之時,張飛想表達唯劉備馬首是瞻的決心,卻因不善言辭,只能附和關羽,說“俺也一樣”四個字,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張飛那個表情,實在讓人捧腹。

    4、學識淵博卻盡是邪門歪道

    有些人讀的書很多,學識也很淵博,但內心卻充滿邪念,肚子裡滿是壞水。

    典型人物便是曹操,曹操學識淵博,但心中卻盡是“爾虞我詐”的歪門邪道,在他刺殺董卓失敗後,倉皇逃竄到故人“呂伯奢”的家中,在呂伯奢出去為其買酒的時候,因為聽到殺豬的磨刀聲,就以為呂伯奢一家,要加害於他,於是手起刀落,將恩人一家,滿門屠盡。

    學識少的人,沒有理論依據,很難做到懷疑許多東西,因為肚子裡沒墨水,就算有心,也是無力。曹操懂得多,知道呂伯奢有加害他的能力,再加上曹操腦子裡盡是歪門邪道,所以才造成了呂伯奢滿門慘死。如果是劉備,雖同樣知道呂伯奢有加害他的能力,但劉備心中沒有那麼多歪門邪道,所以大不了一走了之,根本不會像曹操那樣因一點懷疑,就將恩人屠殺殆盡。

    5、驕縱錯誤卻以為理所當然。

    蠻橫無理,是這類人的共同特點,與其他四種人相比,這種人最讓人無奈,因為這他們大多都是一些孩子的父親、母親。

    母愛的天性,會讓他們變得異常敏感,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外界的傷害,所以這些母親,常常都會嬌慣自己的孩子,為他們掩飾和承擔錯誤。

    這五種人,是“五惡”,有其中一惡的,便可稱之為“小人”,一個人如果不想招致禍患,就必須儘量遠離這些人,這就是孔子對小人的規定。二、孔子對君子的規定

    1、《論語》中並沒有真正的規定君子的界限

    孔子對君子的規定有很多,常見於《論語》當中,但如果熟讀《論語》,就會發現,雖然孔子規定了君子要“仁、義、禮、智、信”,規定了君子的一些操守和行為準則,但整體來講,其實是比較散亂和繁雜的,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而系統的界限。

    造成這種原因,其實是因為《論語》並不是孔子親自所書,而是他的弟子,依據他平日生活、教習的言論而整理成冊的,自然是散亂無章的。孔子親自所寫的,是《周易》中的《傳》,在其中就明確記載了孔子對“君子”的規定。

    2、《文言傳》中孔子對“君子”的規定

    《文言·乾》中是這樣記載的: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小人”相對的自然是“大人”,所以整句意思是:君子的德,與天地的德相契合,與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與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幻相契合,與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先於天道行動,而不違背天道,後於天道行動,而天道也要順奉。

    先於天道,是指掌握自然萬物的變化規律,如同現在的科學知識;後於天道,是指藉助天道變化的規律,掌控自然萬物的變化軌跡,如同現在的人工降雨、飛船潛艇。

    孔子對君子的規定,四個字便能夠概括,即“合乎天道”。小人的所想、所言、所行,對整個世界的未來,更多的是消極的作用,而君子的一言一行,對未來則帶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合乎天道”便是君子,不見得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就一定是君子!

    三、古時的“君子與小人”與現代的“君子與小人”相同和相異點

    1、古今“君子與小人”的相同點

    現代人認為君子就是指“老實、厚道、善良”的人,而這些人品性都不錯,都是人們眼中的“老好人”。相對應的小人就是指“奸猾、陰險、邪惡”的人,這些人品性惡劣,必須時時提防。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現代人所認為的“君子與小人”,其實就是古人認為的“君子與小人”的簡化版。君子就是合乎天道,擁有未來的人,而小人就是違背天道,斷送未來的人。

    可能因為西方文明的滲透,我們逐漸淡化了對道德界限的明確規定,但好在只是簡化了,沒有完全迷失,否則堅守千百年的倫理道德,可能就成為了歷史塵埃,而“文明古國”的精髓,也將隨之消失。

    2、古今“君子與小人”的相異點

    古人很明確的規定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要說古今不同的地方,最大一點,就在於古時候“小人”是被人唾棄的存在,而今天這個時代,只要身份、地位、財富足夠高,那麼即使人們明知道某個人是小人,也不會太過在意。

    秦檜、諂害忠良的小人,潘金蓮、謀害親夫的小人,慈溪、賣國求安的小人。這些人在古代,那都是人人喊殺的存在,而在現代,遇到這類人,大多時候人們也只是發發牢騷,該怎麼生活還怎麼生活,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對君子與小人的思考

    對我個人而言,我堅信著中國的未來,必將引領世界的未來,未來一定是美好的,打老虎、拍惡霸,這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還沒有達到真正的“天地清明”,但是在每一個國的人努力之下,必定實現美好未來夢。

    執此當代,雖物質豐盈使得慾念橫流,而小人遍地、君子苟且,我們更應當重拾對“君子與小人”的思考,制定出今天這個時代“合乎天道”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為實現“美好未來中國”盡綿薄之力,星星之火,必將燎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槍是不是最垃圾的冷兵器,如果是,那為何能打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