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魏強則秦弱,反之也是。如果商鞅留在魏國,沒有去秦國,那麼死掉的肯定是秦國。

    商鞅生活在魏惠王時期,魏惠王這個人是一個比較英明的君主,之所以在魏國沒有被受到重用,全是當時的魏相公孫痤打壓有關。到臨死的時候才推薦了商鞅,他告訴魏惠王,你要麼重用商鞅,不重用就必須把他殺掉。魏惠王當時以為他是快死了胡言亂語。

    有人說公孫痤不是推薦了嗎?但你要知道商鞅任公孫痤的中庶子不是一二天。魏國最後錯失了人才,當商鞅,帶兵打敗了魏國,擊潰了公子卬,那個時候為魏惠王長嘆沒有重用商鞅。而商鞅也在那一戰中被封地商,史稱商君或商鞅。

    他輔佐秦孝公改革,他聚小鄉為一縣,設令,丞等,平鬥,桶等度量,在歷史書上統一度量,設郡縣是秦始皇的豐功之一,但實際上真正的功臣是商鞅,秦始皇只是延續下來。稱他是這二千多年總設計師一點不為過。

    如果沒有商鞅變法打下的良好,基礎和靈活的機制,至少秦國統一六國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 2 # 寫意清泉

    首先要說的是,商鞅的變法是促使秦國強大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自從魏文候任用李悝率先開始變法,並使魏國變得強盛開始,變法已經成為了各國國君的必選項,不強則死!

    所以秦國的變法是必然的,即使衛鞅不入秦,也會有其他人站出來引領秦國的變法圖強,這是國家生存的根本需要。

    秦國的強大,首先是它的國家規模和人口基數讓他足以躋身大國行列。其次是它的地理位置帶給它極大的優勢。第三才是制度法規。

    即使這樣,秦國依然要奮六世之餘烈,才能消滅六國,由此可見六國並非土雞瓦狗,始皇帝的統一之路充滿荊棘,中國大一統的局面來之不易。

  • 3 # 歷史風暴

    如果魏國重用商鞅,戰國的歷史將會如何改變?

    要我看,假如魏國重用商鞅,秦國和義渠將會在未來被滅國!

    秦國靠武力立國,800裡關中地區是在秦人浴血奮戰幾十年之後從犬戎手中搶來的。所以秦軍的戰鬥力一直不低。但是隨著戰國的開始,以魏國為首的中原各國開始了變法圖強,不僅綜合國力在增加,軍隊的戰鬥力也提高的一個檔次。

    最有名的就是魏武卒,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由統一標準徵召和訓練的軍隊。

    魏武卒選拔極為嚴格,必須有能力全副武裝半天跑一個馬拉松才能入選。同時魏武卒軍紀嚴明,在作戰時曾有士兵脫離部隊攻擊秦軍,雖然斬獲不少,仍然以破壞軍紀罪被斬首。統一的軍事素養、嚴格的軍紀讓將軍們指揮魏武卒時如臂使指,戰無不勝。

    可惜,由於秦國地處邊疆,文化非常落後。在魏軍戰鬥力得到昇華的時候,他們還保持著古樸的原始風格,打起仗來勇猛有餘殺傷力不足,直到商鞅變法後對秦軍的成功改造,才讓秦軍變成了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師。

    可見,假如沒有商鞅,秦國無法提高軍隊戰鬥力,將會在未來與魏國的戰鬥中一再被吊打,喪失大片領土。而秦國北方的義渠國當時也在崛起,已經開始威脅秦國北部,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將會在魏國和義渠的聯合攻擊下被滅亡。

    當然,義渠國估計也存在不了多長時間,魏國為了讓關中地區成為統一天下的穩固後方,必然會集中兵力攻滅義渠。假如商鞅能夠被魏惠王重用,那麼完成這一切的人很可能就是商鞅。

    這就是商鞅不去秦國,留在魏國做造成的結果!

  • 4 # 九千歲左司

    您這個問題實在不太好回答 !因為賢才志士就像是一種從無形資本轉向無限資產的巨大寶藏,沒法用語言來形容其中的潛力。古人常說:“世上千裡馬很多,發現千里馬的人唯有伯樂?”所以明確的講當時的魏王就沒有秦王有高瞻遠矚的先見之明而低估了商鞅 ?魏國的大臣中就知道商鞅是一個益氣非凡的人,你不重用他有朝一日被別國器重後,他必定會做出不一樣的風采。可見弱小的秦王非常清楚自己的國情,想要國家圖強必須改革,改革沒有好謀略就如同爛泥塘中捉泥鰍。所以他就招攬天下有文才又有志向的人才能成就大業(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出山第一天,劉備就在武將面前問他請問您怎麼幫我發力?諸葛亮回答:主公有多大的膽量 ?亮就為您佈置多少的謀略。意思就是:有志無才是好漢、有才無志非主流、有才有志為英明,這是軍師必須具備的條件。獵奇過人、速決斷案、行之有效,這是武將應有的膽識。…加上前面的才志合二為一方可稱為英雄領袖)

    後來秦國在商鞅的變法中不斷壯大,一統了六國軍事十分強盛,包括統一以往的度量、文字、文化,廢除世祿制、分封制、以中央集權實現凝聚力。這些制度在後來的歷朝歷代中一直延續到現在,但是法家思想的力量?唯一在每個朝代有最大變化的就是“稅收”政策,每當僅有少一部分人活的極其享受時,就是大部分群體在無盡的痛苦中掙扎,直到推翻朝廷改朝換代。秦王中年後就是一個昏君,每天煉靈丹不老神藥、讓72萬老百姓為他一個人修建30年舉世聞名的陵墓,還要陪葬當時國庫的2/3金銀珠寶也不想送給飢渴不堪的窮苦老百姓解決生存問題!!!所以秦國的強大是商鞅的變法和內部大臣的功勞助推,秦國的敗亡就是他一個人自私霸權行為造成被推翻的後果……

  • 5 # 有一種懶叫看透人生

    不會,魏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不具備統一六國能力,其國土處於平原四戰之地,沒有後方。不似秦背靠巴蜀糧倉,要知道,戰爭打的是後勤。想想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急於決戰,不就是國內無糧嗎?不懂地理的可以看下戰國地圖,一目瞭然!

  • 6 # 尋陽令

    其實,戰國秦國的強大,大家只注重其變法圖強的政治舉措,而忽略了一個很重要也可能是很根本的原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地緣戰略位置,用後來漢朝初三傑之一張良的話說,就是:關中左崤函,右帶河,沃野千里,金城天府,北有胡苑之利,南有巴蜀之饒,山河險固,獨一面以制諸侯。這種優越的戰略地理位置很好的保證了秦國的國防安全,當時唯一對秦國形成直接威脅的是繼承晉業繼續霸佔河西地區的魏國,也因四面樹敵疲於應付而開始衰落,而且從秦獻公開始秦國就已經發奮圖強銳意進取,秦獻公本人就死於與魏國爭奪河西的戰鬥中,後來的秦孝公繼承了先君遺志,張榜求賢,此時即使沒有商鞅,也會有已經是人才濟濟的山東六國其他賢才來投秦國的強大與崛起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對比之下在戰國初期因變法改革而一度稱霸中原的魏國,有一個最不利同時也是致命的地緣戰略安全劣勢,其地處中原腹心,四面強鄰環伺,所以,魏文侯變革圖強的成果僅僅幾十年就在與同屬三晉的韓趙及齊秦的持續爭端和衝突中消耗殆盡,疆土日漸萎縮,此時,即便魏惠王重用商鞅,也很難有大的作為和起色。無他,地緣戰略環境使然。

    確實,我們再看近現代以來的世界霸主,無論是十九世紀的英國還是二十世紀至今的美國,都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緣戰略安全環境,英國與歐洲其他列強有寬達數十公里的英吉利海峽相隔,而美國,更是與世界其他列強遠隔重洋,在戰略導彈核武器出現以前,在地緣戰略安全環境方面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 7 # 小田學歷史

    個人感覺即使衛鞅留在魏國並重用,魏國也不會稱霸七雄

    衛鞅變法改革,動的可是皇親國戚的乳酪,利益關係盤根錯節,如果沒有秦孝公的鐵手腕,衛鞅能肆無忌憚嗎?魏惠王能行?饒是這樣,秦孝公一死,衛鞅還不是被車裂了。變法的成功關鍵還是秦孝公,衛鞅只不過是他的一顆棋子罷了,借刀殺人!

  • 8 # 龍騰四海159966420

    謝謝邀請。這個首先要看魏惠王的格局,本人認為他較之秦孝公還有較大差距,戰略眼光不夠長遠,稍顯志大才疏,不似孝公能任人唯賢、人盡其才,即使他能起用商鞅也不能做到人盡其才。第二,魏國位置居中,即使有商鞅能變法圖強,如果缺少張儀、范雎這種政治人才去縱橫斡旋,常年戰爭也會導致人口下降,生產力遭到破壞,最後還是不能成就霸業。第三,秦國最終能得天下靠的是人才和正確的對外政策並用且能夠堅持,但魏國不一定能貫徹。因此,本人認為,即使商鞅不為秦用,也會有李鞅、王鞅能為秦用,戰國結局不會改變。

  • 9 # young244231496

    我的回答是肯定不會!

    ①魏國最早實現了變法,而且兵強馬壯,可謂是戰國初頭號大國,此時他們是守成!從龐涓三番五次要攻秦,而國內反響平平,從君主到大臣,大部分瞧不起秦國,認為秦國地偏,土地貧瘠,而且周邊民族環境不好!從國家大層面看,商鞅也不會在這不進取的國家取得成功!

    ②魏國的貴族勢力比秦國更加強勢,他們把握更多國家實權,擁有更多土地,改革阻力更大,吳起的下場不比商鞅好就看出來!

    ④改革是徹底摧毀,打斷骨頭!魏惠王沒有那個魄力,也沒有必要動搖自己根基,越是爛的深,改革才會更深入,不然都是小修小補!

  • 10 # 香茗史館

    這個得分兩層來看,對於魏國來說,局勢改變不會太大,但對戰國整體而言,改變將是翻天覆地的。對於魏國而言,情形根本不會好轉,主要源於魏國已經沒有深徹變法的土壤,而且由於身處四戰之地,向外拓展空間實在有限。對於整個戰國而言,影響將會極大,因為秦國將會失去一次徹底扭轉頹勢的機會,就此一蹶不振也不是不可能,那麼整個戰國的走向必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於魏國而言,變化不會太大

    我認為商鞅如果留在魏國,或許只會成為一代名臣,而不會是變法先驅,因為魏國沒有深徹辦法的土壤。另一方面,魏國的地理形勢決定了它只能一時強大,而不會永久強大。

    1、魏國沒有變法的土壤。兩個原因,一是魏國沒有變法的必要。在經過李俚變法之後,魏國國力蒸蒸日上,此時的魏國乃是戰國初期的一大霸主,自身極為強大的魏國,這段時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維持霸主地位和向外拓展上,是沒有必要再進行變法的。二是山東六國與秦國情況不同。山東六國的貴族權勢較為穩固,且文化和管理較之秦國要細緻許多,而秦國由於長期和遊牧民族打交道,管理和文化均較為粗獷,這也是其他老牌諸侯國將秦國視為異類的重要原因。這種情況下,商鞅要在魏國變法,難度要比秦國大很多,阻力也會大很多,這也是山東六國變法均已吏治為主,而沒有辦法從根上徹底變革的原因所在。 三是魏國常年用兵,沒有變法條件。變法是需要相對穩定環境的,否則內外交困之下變法根本無法穩步推進,而魏國由於地處四戰之地,戰事頻發,是根本無法提供相對穩定的變法條件的。

    2、魏國地理位置導致其拓展空間有限。如上圖所示,魏國地處中原腹地,西臨秦國,南臨韓楚,東臨齊國、宋國,北臨趙國。這種地理位置極大的限制了魏國,即使在其鼎盛時期,向外拓展的空間也極為有限,這也是為何魏國飛地較多的原因所在。這種地理環境導致魏國必然要常年用兵,短期內維持霸主地位還有可能,但想要長期保持鼎盛極為困難,這也是魏國急速衰落的原因所在。齊國存在同樣的問題,拓展空間同樣極為有限,在吞併越國北部和魯國、宋國等國後,其統治區域便達到了鼎盛,再也無法更進一步。

    因此,即使魏國擁有了商鞅,情形也無法從根本上好轉。當然,如果商鞅能夠說動魏王全力攻滅秦國的話,情形又有所不同,佔據關中之地之後,魏國的局勢將會大優,甚至取代秦國統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對於戰國局勢而言,變化將是翻天覆地的

    其實這個改變主要就在秦國,如果商鞅留在了魏國,那麼秦國必然將會錯過一次最佳的崛起時機。或許秦孝公仍然有勵精圖治的信念,或許仍然會吸引相當一大批的山東六華人才來秦國效力,但秦國必然不會再有原本的“商鞅變法”,那麼即使秦國有所改變,也不會達到原本的成就。

    當然,秦國的優勢在於其連續數代出明君,可一旦沒有了“商鞅變法”帶來的改變,即使有歷代明君的治理,秦國或許也會成為一個強盛的戰國諸侯,但所需的時間無疑將更長,而崛起的高度也必然會受影響。

    同時,失去商鞅的秦國還將面臨一個災難性的結果,那就是在商鞅的輔佐下,魏國是否還會如歷史上那般錯過滅秦的最佳時機?這個誰也無法保證。

    此外,還有巴蜀之地的歸屬問題,我們知道巴蜀在秦國爭霸過程中的作用是極大的,而秦國在錯過最佳崛起時機的情況下,巴蜀還會被秦國佔領嗎?我認為這是個極大的變數,如果巴蜀落入楚國手中,對秦國來說又是一個災難性的結果,因為函谷關的作用將會大大降低,佔據巴蜀的楚國完全可以從南部直接殺入關中腹地。

    總之,一旦秦國完美的錯過商鞅,那麼秦國的完美崛起將不復存在,而這將導致戰國的走向完全不可預料。

  • 11 # 營天下銷四海

    個人觀點不會,還需要一個統一的指導思想,魏國的突破口在東還是西。畢竟一個商鞅是不夠的,還需要張儀,范雎。這三個魏人成就了大秦,武將是很重要,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家更重要!一個人的變法佈政需要的是背後的一個團隊支援,並不是靠一個人法政可實行的.

  • 12 # 紅色星河

    如果商鞅不去秦國而留在魏國被魏王重用,則秦國必然無法崛起。

    商鞅不僅可以變法,而且很有戰略眼光,如果留在魏國並受到重用,應該會想辦法先滅掉秦國。

    如此,關中地區會被魏國佔領,巴蜀之地會被楚國佔領。接著巴蜀之地會落入魏國手中,則魏國將一統天下。

  • 13 # 中國教育黑板報

    不會。魏國最強的時候是在魏惠王初期,經過魏文侯,魏武侯的經營。在李悝變法下,重用吳起等人,魏國國力強盛,率先稱霸戰國。

    歷史可能會因一個人而有所變化,但歷史的洪流是不可逆轉的。如果魏惠王重用商鞅,魏國的強盛可能會延續一段時間,可是魏國的地理位置決定為魏國改變格局提供非常難以突破的條件限制。

    同樣的,如果秦國失去了商鞅,那麼還會有張鞅、李鞅去變法。

  • 14 # 閒得瞎扯D

    窮則思變,當時的魏國霸主地位,既得利益集團強大,商鞅在魏國搞不好就是變個幾個月幾年,難以持久。再就是秦國並不是靠一個國君強大起來,是連續多代,魏國未必也能如此,歷史誰也改變不了,敬畏並享受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父母不在家,家庭作業不會寫,老人不會教,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