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世界靈魂ps

    叔本華自私,毒舌,跟母親關係破裂,嫖娼,思想清晰明瞭有深度,文字喜歡用比喻,主張禁慾,受佛教影響較深,是愛因斯坦喜愛並推崇的哲學家,悲觀。

  • 2 # 金兔王豫生

    叔本華和尼采是西方哲學史中“悲觀主義”的代表,悲觀主義泛指對宇宙、社會、人生悲觀失望的態度、觀點和理論。與“樂觀主義”相對。源於拉丁文pessimiis,意謂“最壞的”。作為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認為世界變幻無常,人註定要遭受苦難,因而陷入悲觀絕望,甚至認為生不如死,企圖超越現實,以求解脫和獲得拯救。作為一種倫理觀,往往持道德退化論。認為惡總佔優勢,善毫無意義,道德價值在於滅絕慾望。通常是失去了歷史存在價值的某些社會集團或沒落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倫理觀。

    其實,放在今天看世界,善如果不能抑制惡,我們怎麼可能比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這麼令人嚮往!未來,我們可能會走向宇宙,探尋那未知的一切……

  • 3 # 夏冰108085711

    叔本華是西方著名的哲學家之一。影響了尼采、薩特等諸多哲學家,開啟了非理性主義哲學,尼采十分欣賞他的作品,曾作《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來紀念他。莫泊桑稱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思想亦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以叔本華的理論評宋詞;

  • 4 # 冇名堂掌櫃書樵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這二者之間像鐘擺一樣擺來擺去:當你需要為生存而勞作時,你是痛苦的;當你的基本需求滿足之後,你會感到無聊。”

    這是叔本華著名的鐘擺理論,斷章取義從來就是人類擺脫不掉的舊習,哪怕從未讀過叔本華的人,第一次看到上面的話,恐怕也會“堅定”地認為叔本華確確實實是一個典型的悲觀主義者。是啊,世界形勢一片大好,人類社會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廣大群眾安居樂業,怎會痛苦?怎會無聊?不但在普通群眾中,叔本華不是討喜的型別,就是在學術界,其貌似悲觀的人生哲學也一直被許多學者詬病,再加上這位18世紀的80後特立獨行的性格,叔本華的生前身後留下了說不盡的爭論和故事。

    叔本華的鐘擺理論出自他的《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在《人生的智慧》裡做了新的補充,而後者是個人非常喜歡的叔本華著作,篇幅不長,內容豐潤,很適合放在手邊經常翻看。《人生的智慧》其實是叔本華62歲的著作《附錄和補遺》的選摘,準確地說是《附錄和補遺》的一部分,而從這本《附錄和補遺》中我們不但可以感受叔本華哲學的魅力,也能從這一角掀開叔本華令人唏噓的一生。

  • 5 # 我用我血寫花紅

    叔本華是個極其少數維特根斯坦閱讀並欣賞的大哲學家之一。

    他影響尼采,薩特等諸多哲學家,開啟了非理性主義哲學,尼采十分欣賞他的作品,曾經作《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來懷念他,紀念他。瓦格納把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獻給叔本華,莫泊桑稱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思想深受叔木華的影響,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以叔本華的理論評宋詞,還曾借其理論發展紅學,成就很高。

    總之,叔本華是人類發展中閃耀的恆星,他的思想不應該被玷汙和抹黑,他的理念永遠值得人們去深深思考。

  • 6 # 華藝木品

    叔本華是少數維特根斯坦閱讀並欣賞的哲學家之一。人類發展中閃耀的恆星,他的思想不應該被玷汙和抹黑,他的理念永遠值得人們去深深思索。

  • 7 # 東哲書院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這二者之間像鐘擺一樣擺來擺去:當你需要為生存而勞作時,你是痛苦的;當你的基本需求滿足之後,你會感到無聊。”

    這是叔本華著名的鐘擺理論,斷章取義從來就是人類擺脫不掉的舊習,哪怕從未讀過叔本華的人,第一次看到上面的話,恐怕也會“堅定”地認為叔本華確確實實是一個典型的悲觀主義者。是啊,世界形勢一片大好,人類社會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廣大群眾安居樂業,怎會痛苦?怎會無聊?不但在普通群眾中,叔本華不是討喜的型別,就是在學術界,其貌似悲觀的人生哲學也一直被許多學者詬病,再加上這位18世紀的80後特立獨行的性格,叔本華的生前身後留下了說不盡的爭論和故事。

    叔本華的鐘擺理論出自他的《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在《人生的智慧》裡做了新的補充,而後者是個人非常喜歡的叔本華著作,篇幅不長,內容豐潤,很適合放在手邊經常翻看。《人生的智慧》其實是叔本華62歲的著作《附錄和補遺》的選摘,準確地說是《附錄和補遺》的一部分,而從這本《附錄和補遺》中我們不但可以感受叔本華哲學的魅力,也能從這一角掀開叔本華令人唏噓的一生。

    叔本華1788生於波蘭但澤,父親是個非常成功的商人,但後來自殺,母親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都有交往,由於叔本華一直認為父親的死與他母親過於熱衷社交生活有關,所以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係破裂,但因為他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一生得以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叔本華有著很高的語言天賦,能夠流利地使用英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多種歐洲語言和拉丁語等古代語言,這也是《人生的智慧》及叔本華其他著作文體優雅,語言水平極高的重要緣由,難怪卡夫卡說:“叔本華是一個語言藝術家,僅僅因為他的語言,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讀他的著作。”

    叔本華後來的哲學思想從其在1811年於柏林學習時逐漸形成,年輕的叔本華對費希特和施萊艾爾馬赫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稱柏拉圖為“神明般的”,稱康德為“奇蹟般的”,對這兩人的思想相當崇敬,但厭惡後來以費希特、黑格爾為代表的思辯哲學關於叔本華和黑格爾,有一則軼事想來很多人都熟悉,叔本華在柏林大學剛剛當上編外教授不久,便堅決地選擇與自己認為是沽名釣譽的詭辯家的黑格爾同一時間授課,但黑格爾當時正處於聲名的頂峰,叔本華自然沒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兩三個人,最後一個也不剩了,叔本華只能淒涼地離開柏林大學,這一去就是被邊緣化了27年……這則軼事是典型的“叔本華式”的故事,也是典型的“叔本華式”的人生橋段,叔本華的一生特別是他的學術生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憋屈”,叔本華是真正的懷才不遇的典型。

    《人生的智慧》及其母本《附錄和補遺》是叔本華晚年的著作,讓叔本華一夜之間成了名人,有人還寫了《叔本華大辭典》和《叔本華全集》,學界評論說他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家,而這距離叔本華去世已經不足十年了。1859年,《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轟動,叔本華在序言中寫道:“當這本書第一版問世時,我才30歲,看到第三版時卻不能早於72歲總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誰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該滿足了”,而第二年叔本華就去世了。30歲那年,叔本華就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哲學鉅著《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構建了堪稱偉大的“叔本華體系”,然而造化弄人,這本書的第一版僅僅印了一百本,而且還無人問津,如今第三版終於得到認可,但再回首卻已是百年身。叔本華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在其奠定名聲之前有著長達六十年不獲承認的沉寂期,長時間的“邊緣化”讓叔本華對人生和生活有著“旁觀者”一般的清醒認識,《人生的智慧》因此也有著難得的冷靜和深邃。

    《人生的智慧》表面是叔本華“幸福論”的綜述,而內在則是從叔本華《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構建的哲學體系一路延續下來,是叔本華晚年為自己哲學思想凝結的實踐果實,深入瞭解這本書和其背後的思想,對解開長久以來人們對叔本華的誤讀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這好比一個人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在進行一項邏輯上的推理和演繹,在他的晚年,他將這種推理和演繹最終指向了人們如何面對幸福,不管他一生中如何被人定義,這個最終指向將表明其本質的立場。《人生的智慧》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極其接近,諸如健康、財富、名聲、榮譽和待人接物所應遵守的原則,在這本書中叔本華系統闡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學,讀者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種思想深邃之外的“佛性”。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的開篇從亞里士多德的人生好處三分法講起,繼而迅速進入核心內容,即幸福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獨立人格。叔本華認為,人應該具有獨立的人格,不應該從他人那裡,或是從自身之外期望太多。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所能做的極為有限,每個人都孑然獨立,這時候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這單獨的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在他看來,擁有豐富的內在,即豐富的精神才是人生幸福的關鍵,才能避免痛苦和無聊。要想保持幸福的內在源泉暢通無阻,條件是擁有獨立和閒暇,而獨立和閒暇則是以儉樸和節制來換取的。一個人自身的精神價值越高的時候,他就越能耐得住簡單的生活和孤獨的侵襲。

    在認同和強調人的自身、內在擁有是人生幸福根本的同時,叔本華對身外之物諸如財富、地位、名譽有著清醒的認識。在他看來,財富的價值是當今世界所公認的,財富可以視為抵禦眾多可能發生的不幸和災禍的城牆,而不是任由我們尋歡作樂和花天酒地的憑證,眾人應學會節約投資而不是揮霍浪費。過多的財富也並不意味著幸福,現實中為什麼很多有錢人不幸福呢?主要是因為人自身內在的貧乏,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薰陶和修養,沒有見識,缺少精神情趣。而名譽、名望、地位則是一種相當飄渺的東西,人們可以努力去爭取,但只有少數人能夠如願。如果把這些看得過分重要,則是不明智的。叔本華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副健康、良好的體魄和由此帶來的寧靜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躍、清晰、深刻、能夠正確無誤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還有溫和、節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產生的清白良心——所有這些好處都是財富、地位所不能替代的。”

    《人生的智慧》中的很多看法和佛經中的觀點非常相似,佛家以《金剛經》為代表的般若系經典的核心就是“破相”、“去執”和“無我”,講究的是一個真空妙有的“中道”,看重的是內心淨土的修行,所謂心外無物。而叔本華對“獨立人格”的定義其實和佛家的“心性”已經很相像了,“獨立人格”被叔本華定義為天生而具足的,有點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的味道,至於叔本華對於財富、地位、名譽等的意見也和佛家“身外之物”的灑脫不謀而合。如果說《人生的智慧》在世俗層面與佛法有很多相近之處,那麼叔本華一直被人詬病的所謂悲觀主義“痛苦論”則更像是與佛法進行著更深層的人生觀的共振。

    這裡很有必要談一下叔本華最重要的著作——《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人生的智慧》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的生長土壤就是這部《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在《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幾乎全部哲學理論,這部書的前提是《純粹理性批判》、《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他對康德哲學的批判,和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人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不同,叔本華保留了物自體,並將其定義為意志,其主旨是作為表象但最終作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將兩者並列的,叔本華試圖解決康德哲學遺留下的難題,並取得了偉大的進展。正是在這部書中,叔本華提出了開篇我們看到的“鐘擺理論”,判定人生是痛苦的,痛苦是人生的本質,也正是這很容易被斷章取義的“鐘擺理論”讓很多不負責任的人隨意給叔本華哲學貼上了荒謬、誤人的標籤,諸如消極厭世、悲觀絕望等等,而常人出於懶惰,喜歡人云亦云,未加考慮和研究也就將叔本華的哲學認定為了那個樣子。

    叔本華一生都將“唯真理是務”作為自己的哲學研究根基,他格言體的文風異常犀利,有一種直透事物本質的深刻、冷峻和毫不妥協,可以說是今天“反式雞湯”的老祖宗。深刻的哲學必然滲透著常人所認為的悲觀意味,因為面對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時間和空間,人內心最深處的渺小感是多少粉飾美化生活的膚淺樂觀主義都不能改變的。叔本華最被誤讀的地方不僅僅是其對人類這種無力感的大膽承認,而是世人看到了他的“鐘擺理論”後就止步不前,沒有去留意叔本華哲學指標真正要指向的方向。其實,叔本華明確地指出,縱然人生的本質是痛苦的,在細節上也會顯現喜劇的意味,對如何擺脫痛苦,叔本華也給了我們明確的解答。他認為,擺脫人生痛苦的方式就是進入理念的世界,理念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中間環節,把本質與現象連線了起來,把認識從意志的束縛下解放了出來,這就是審美狀態。

    叔本華從審美論推出的禁慾之路更讓其備受詬病,膚淺的樂觀主義雞湯者不能容忍有人揭示世界的真相,更不能忍受有人指點真正的幸福之路,因為只有將物慾渲染得絢爛漫天和天經地義,他們淺薄鄙陋的雞湯才能給不明真相的青年成功洗腦。叔本華認為人在以一種苦痛的生存方式度日,之所以會苦痛是因為人們有慾望、有追求,這種痛苦正是人們為提高生活質量、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能夠詩意化地生存,所必須經過的歷程。《人生的智慧》中對禁慾主義有著清楚的定義,禁慾主義並非在於“禁”字上,它指明的是一種對待外物的態度,就像前面說過的如何對待財富、美色、權力、地位和名譽等,幸福不僅僅是快樂,快樂是一種短暫的、一閃而過的即時感受和體驗,而幸福卻是一種洞悉人生真諦的理性和持久的主觀心態。快樂容易獲得,因為它只與身體感受相聯絡,而幸福不容易得到,因為它是建立在對痛苦的深刻理解之後獲得的一種豁達與昇華。叔本華貌似悲觀主義的痛苦論其實在向世人揭示一種積極的生活4方式,他將積極的生存法則掩蓋在消極的文字之下,以消極的表象思索著積極的意志。

    彼得·斯勞特戴克在《哲學氣質》一書中曾說:“叔本華是第一個離開西方理性教堂的傑出思想家,他向古希臘和猶太——基督教神學。

  • 8 # 明當代藝術

    別人對我們的尊敬是我們強行從別人那裡、違揹他們的意願獲得的,所以,別人通常都把自己對他人的尊敬掩藏起來。

    別人的尊敬能夠給予我們內心更大的滿足,因為它與我們的價值緊密相關;但別人對我們的喜愛並不直接與我們的價值連在一起,因為喜愛出自主觀,而尊敬卻出自客觀。

    一旦一個人不必懼怕別人,或者當一個人相信自己說的話不會傳到被議論的物件的耳朵時,他就會不時地以輕蔑的方式議論別人。

    每一個人首先是並且實際上確實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裡,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因此,我們現實的個人狀況——這種狀況受到健康、性情、能力、收入、女人、孩子、朋友、居住地點等諸因素的決定性的影響——對於我們的幸福,其重要性百倍於別人對我們的隨心所欲的看法。

    人們拼命追逐官位、頭銜、勳章,還有財富,其首要目的都是為了獲取別人對自己更大的敬意,甚至人們掌握科學、藝術,也是從根本上出於同樣的目的。

    我們對於他人的看法的注重,以及我們在這一方面的擔憂,一般都超出了任何合理的程度,我們甚至可把這視為一種普遍流行的,或者毋寧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瘋狂。

    我們必須清楚:人們頭腦裡面的認識和見解,絕大部分都是虛假荒唐和黑白顛倒的。因此,這些見解本身並不值得我們重視。

    一旦不再擔心和指望別人的看法,那奢侈、排場十之八九就馬上銷聲匿跡。

    我們無論要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我們首要考慮的幾乎就是別人的看法。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我們所經歷過的擔憂和害怕,半數以上來自對別人看法的憂慮。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看到自身之外的東西——我的意思是:每一個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與這個人的自身相等,因為每個人只能根據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

    如果這個人的智力素質屬於低階的一類,那麼,別人的思想、智慧,甚至最偉大的天賦智力,都無法對他產生效果,他對別人擁有的思想水平也一無所覺。

    別人對我們的喜愛總是出於私心,雖然箇中原因因人而異。此外,我們獲得別人喜愛的原因並不會讓我們引以為豪。

  • 9 # 竹影視

    亞瑟·叔本德國著名哲學家。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1.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2.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

    3.只要條件許可,機會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惡的。

    4.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名望實際上也是如此。

  • 10 # 亦喻之

    叔本華和畫家梵高有很多相似之處,不過,由於他哲學家的理智,最終還是比梵高幸運多了——他在人生的最後十年終於獲得了成功,而梵高至死沒有看到。

    一般來說,哲學是個複雜的課題,哲學家的頭腦根本上不是象我這樣的愚鈍的人可以比擬的。哲學家對於宇宙、世界和人類的研究,從有人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家,他們鍥而不捨地研究,試圖解開宇宙、世界和人類的奧秘,為未來指明方向。

    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我認為還是比較獨到的。他的“生存意志論”可以說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至少到目前為止是這樣;他對倫理學的見解非常獨到而犀利;他對教育的見解改變了西方人的教育理念,唯獨對中國例外;他認為同情的愛和藝術是可以暫時解除人類痛苦的良藥;他反對讀死書;他對死亡的見解差不多與中國道家的思想是一致的。

    叔本華對於人類在非道德和道德的行為——表現為希望自己快樂、希望他人快樂和希望他人痛苦——之中迴圈,對此,他並沒有找到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他試圖用佛教的苦行僧的辦法解除人類這些慾望,最後連他自己都否定了。苦行僧的辦法,對於整個人類來說,顯然是不道德的,也會導致人類的無疾而終。由於他並沒有找到人類可以健康發展的方法,因此被認為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其實應該叫痛苦主義者更為恰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響大氣汙染物的地理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