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凱內畫
-
2 # 陝西藝娃
藝術,在普通人心目中是美好的代名詞。藝術中的所有門類,都有其特定的表達方法和審美標準。一百多年來,伴隨著現代主義的粉墨登場,傳統的藝術審美標準逐步解構。
尤其是近年來,藝術創作領域可謂光怪陸離,原來的藝術話語體系面臨極大的挑戰。當代藝術,既是一個時間概念,同時也是一種思想理念,和傳統的藝術主張涇渭分明。
波普藝術的領軍人物安迪·沃霍爾曾說過: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這句話用在當代藝術領域同樣合適。今天彷彿是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的時代,藝術家也成為了所有不可名狀的職業或事件的代名詞——佈置餐桌擺盤的人叫餐桌藝術家,提個灑水壺在白紙上肆意噴灑的人叫現代派水墨藝術家。某些當代藝術家好像意識到了這一點,而在大家都將藝術家這頂帽子扣到頭上的時候,有人卻努力和藝術家這個頭銜撇清關係。馬塞爾·杜尚說過,我的行為像藝術家,但我不是藝術家。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經過了上千年的爭論,我們並沒有越辯越明,反而在當代藝術中越來越迷糊。坦率地講,當代藝術的審美忽隱忽現,就如同霧中的花朵。其實,當代藝術審美的話題,也是部分當代藝術家迴避的一個話題。因為,當代藝術已經無法單純從技法、傳統審美需求上來評價好與壞。
當代藝術創作中,原來界線分明的藝術形式,已經走向交融。比如,裝置藝術就是涵括了繪畫、產品設計、展示設計及其聲光電等科技手段的綜合藝術形式。而對於什麼是好的裝置藝術,什麼是失敗的裝置藝術,沒有一個清晰的評判標準,唯有裝置藝術家和先鋒評論家在“一問一答”,與大眾藝術審美毫不沾邊。總之,面對裝置藝術作品,很多人都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從哪個角度進行欣賞。一種創新的藝術形式,如果在欣賞中失去了基本的標準和底線,這是好還是壞,確實是個難題。
在當代藝術領域中,行為藝術頗受人們的關注。行為藝術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歐洲的現代藝術形態之一。行為藝術是經藝術家親身加入,精心策劃而推出行為或事件,並透過與人交流,一步步發展,形成特定的社會效果。這種藝術必須包含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與互動。比如,有的藝術家把自己的身體裝扮成雕塑,一動不動地站立在人群之中;也有的藝術家把身體裝扮成一條魚,躺在大街上。
有的行為藝術家是為了倡導環境保護理念,有的是呼籲人們熱愛動物,而還有一些行為藝術是不可理喻的,比如把身體全部塗上黑色的墨汁,在偌大的白紙上用身體寫字、作畫。也有一些所謂的行為藝術家,大庭廣眾之下,拿著剪刀把衣服裁成碎片,然後赤身裸體地站立……行為藝術中,有的行為是正能量的,我們一目瞭然;有的行為則完全突破了我們的道德底線,令人匪夷所思。
當代藝術中,繪畫無疑是顛覆性的。就油畫而言,傳統的油畫講究造型、透視、結構的準確,寫實性、逼真性是傳統油畫的內在價值追求。可是進入現代以後,伴隨著光學發展及其現代思潮的影響,油畫逐漸從“逼真性”中走出來,更加強調畫家的觀念和瞬間情緒的表達,乃至油畫逐步走向了抽象。我們熟知的畢加索、康定斯基等畫家的晚期畫作,已經完全看不到繪畫中的造型,是藝術觀念的熱情宣洩。
在中國,近年來無論是油畫還是水墨畫,抽象表達似乎成為一種潮流。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沒有人能說得透徹,也許只有時間才會做出最後的回答。當代藝術的好與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視覺和心理的體驗。我所顧慮的是:傳統的藝術審美標準,在當代藝術面前“失效”,而當代藝術的價值判斷標準,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否定傳統的藝術審美標準輕而易舉,而重構新的藝術審美觀念,不僅需要藝術勇氣、更需要思想和智慧。既然當代藝術體系如此模擬兩可,我們就不能全然放棄藝術傳統,要在守正中逐步創新。
無論是在藝術創作中,或者是在藝術教學中,守正創新才是真正的出路。例如我們熟知的油畫《父親》出自出羅中立之手,該畫在技法上傳承了油畫的寫實技巧,而在構圖和思想性上有明顯突破:上世紀80年代,這是第一幅將平凡老農民以巨幅頭像的形式描繪出來,在改革開放初期,這無疑需要藝術膽略和創新勇氣。
總體上講,當代藝術不是孤立的存在,和當代社會發展、當代文化建設、當代倡導的思想價值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若脫離了宏闊的時代背景談當代藝術,所以它的好壞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
-
3 # 新疆撿石者
當然有好壞之分啦。玉石雕刻,蘇工因線條柔和、佈局精緻等而受到大家的普遍青睞,雕工的價格也相對偏高。其他派別的雕工相比之下弱點。但如果是學徒工,恐怕倒貼錢也不會交給他(她)去雕。賈平凹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趙本山是小品中的泰斗、朱之文是大家普遍喜歡的哥手,他們在這些藝術領域較為成功,生活中偶爾學一下書法、秀一下書法來體現自己的愛好廣泛,無可厚非,但如果非要拿自己的書法去炫耀、甚至去拍賣,就顯得不自當力、甚至糟蹋書法藝術了。
-
4 # 匏舍葫蘆烙畫
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今天,當代藝術解構了業已形成的藝術概念和審美價值,所謂的藝術彌散於生活之中,判斷藝術好壞的標準失效了,模糊了。觀看當代藝術的人,大約有三類:一類是藝術家,一類是知曉各種文化知識的智者,另一類就是憑直覺作出判斷的普通人。直覺是一切觀看的開始,不應把普通人排除在外,似乎普通人就是被教育者。普通人也有觀看和判斷的權利。好壞是相對的。有一些“不好的畫”,技法雖然糟糕,但卻因真誠而呈現稚拙天真的效果。這類畫的存在,說明了當代藝術的鑑賞和評估存在多重標準。
-
5 # 悟墨草廬
好壞之分,就是當代藝術的評論上,當評委的眼觀與修養達不到操作者的水平,就會糟蹋好的藝術,現在普通人的眼光再好專家,評委,比賽入圍 入展,獲獎上,所以當代藝術上是出不來大師的,大師也會扼殺在這個物質浮躁年代。演技派,復古派在佔據著這個社會主流,圈子決定你的藝術價值,所以評論當代藝術,只能說沒有大師年代。不知道其人朋友意下如何?
-
6 # 大有藝術
不僅當代藝術,任何藝術都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否則就失去了評判標準,陷入了一種歷史虛無主義。而題主會提出這個問題,顯然是覺得當代藝術有些混亂,讓人“看不懂”,價值標準紊亂,所以才會有此疑惑。
從長期來看,當代藝術的好壞,需要交給時間去篩選、提煉,去蕪存菁,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藝術,才有穿透歷史的生命力。所以假如你是藝術評論家,就可以嘗試去從藝術史的角度,去深度地評判當代的藝術。而假如你只是一個普通的觀眾,那麼不妨從以下幾個層面,簡單地對當代藝術有一個簡單的評判,雖然難免主觀化,但是起碼可以避免在收藏或者投資的時候“踩雷”,或者和人聊天的時候可以多一些談資。
下面,我就簡單講一講自己對藝術評判標準不太成熟的觀點。我認為藝術的“好壞”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考量:
第一層次:用眼看,它帶來生理上的直觀感受。左邊是袁武的人物畫,右邊是某成名已久的大家,哪一幅作品更能給你帶來直觀的震撼呢?其實圖片已經將畫作的效果打了很多折扣,現場觀摩畫作的時候,你能清楚地感受到作品給你帶來的生理反應。拋開所有的名氣、評價,直觀的開啟心靈,去感受,才是最真實的。
第二層次:用心學,它在技藝上的難度和複雜度。左側是任重畫的山水細節,右側是某畫家所繪山水。我們需要去學習每種畫作的一些基本常識,以國畫為例,線條是否流暢優美,渲染是否細膩得當,皴擦是否遵循畫理,功夫不同,呈現出來的的效果也不同,我們至少要知道什麼樣的線條是自然的,是美的,是精妙的,一幅畫的好壞高下立分。
第三層次:用大腦思考,它在藝術史中的地位和突破性。當我們面對一些自己“不太懂”的藝術,我們在前兩個層次去感受、學習的同時,也可以嘗試著去思考這件作品是不是具有一些突破性的意義,比如圖中所示,徐冰的“天書”,它還原了漢字作為一種圖形的本質,直指語言存在的一些悖論,可以引發人們的思考,同時置身其中,又是十分震撼的,給人一種強烈的刺激,像這種藝術,我們就可以說它是“好的”。
事實上,藝術的標準不是唯一的、永恆不變的,但是我想,起碼它得是真誠的,才能到“好壞”的評價這一步。藝術家真誠地去創作,觀眾真誠地去感受,而不是被一些虛名所累,或者被資本裹挾,它才是有意義的。以上,共勉。
-
7 # 憶中的番茄國畫
當代藝術是一個容納各種主題、選材、風格、技巧、內容、目的和審美品位的斑斕世界。
當代藝術是對自身文化的戲仿,它有時走的太遠了,有時走的太偏了,有時過於標新立異而讓人摸不著頭腦,成為一堆散亂的積木,而不是完備的周密的系統。對於藝術家來說,時刻保持豐盈的靈感,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代藝術對作品功能性的模糊,決定了我們對所見藝術品的評價可以有很強的主觀性,也就決定了它將有更大的開放性,容納更多的自我,個性和個人價值主觀。
當代藝術植根於多元化的全球文化,許多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都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動,伴隨著相應理念的傳播。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遊牧者,置身於現實與藝術之間,有時靠近,有時遠離。
藝術思想界內部基本沒有對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的限制。(統治階級藝術要求不再考慮之範圍內)允許各種藝術形式自展其優勢,所以從寫實到最抽象,現實主義到概念化,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這就是當代藝術的特點,不是侷限於某一種或幾種藝術形式而是給所有的藝術形式,一個出場機會,現實主義力作和街頭塗鴉,在初登舞臺時都是公平的。
藝術,說到底,不過是文化思想,價值理念的載體之一,不管藝術流派發展了多少,都不能改變藝術
始終與思想價值體系相互依存的事實。
專業方面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內涵方面我們可以試著去理解,以優秀技法塑造出的藝術美感體驗,表達某種正確價值觀,(不是政治正確,也不是上峰指示的正確),並能夠被受眾理解,引起受眾共鳴和反思,這樣的藝術作品就可以被稱為好的作品。
-
8 # 呂永亮
照片裡的女性來自五大洲,這些女人誰最美呢?你又會最欣賞誰呢?(她們都很健康)
當代藝術就是一個反映當下的《理念與觀念》為前提的藝術。
近年來,影像藝術在《當代藝術》展中越來越受到了關注,這與影像藝術的普及性、便利性、及時性密不可分。
這正是《當代藝術》的魁力所在,我們的祖先為發現樹上能納涼都作畫介紹呢……
-
9 # 刻石小言
工藝有好壞之分,藝術則不存在好壞之分,當代藝術則更無從談論好壞。
放眼當下,我們現在所認為的藝術孤品、世間絕唱,正是在作品面世幾百年後才被認可,再往藝術的領域歸類。
所以,藝術沒有好壞之分,當代藝術更沒有好壞之分。
-
10 # 詩夜城主
任何人看過20世紀以前的藝術作品,都會驚歎:過去時期的藝術真好,至於有多好、好在哪,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任何人看了當代藝術,再和過去的藝術相比較,都會這樣問,當代藝術好在哪?或者說,當代藝術,還有好壞之分嗎?
當代藝術的好壞之分平心而論,當代藝術家(那些真正用心創作藝術的藝術家)面臨中很強大的壓力,人們希望他們創新,希望他們在一夜之間取得成功,卻又要求他們穩紮穩打;要他們追求時髦,卻又要他們追求持久的藝術價值,總之就是要“繼承+創新”,只創新,人們會認為作品沒章法;只繼承,人們會認為作品沒有緊跟時代審美,
所以說,眾口難調,要兩全其美真是好有難度啊,於是為了滿足人們不同胃囗的審美,當代藝術便開始“雅俗共賞”了,有高雅與低俗,你是否能欣賞到高雅的藝術作品,全憑藉自身的審美能力、藝術素養了,當然了,有些人欣賞到低俗的作品,也不會承認是低俗的,
從藝術的“雅俗共賞”層面來理解,當代藝術是有好壞之分的,很顯然,高雅的藝術是好的,低俗的藝術是壞的,至於為什麼要有好壞之分,上一段就簡單說明了,那麼,又是誰規定藝術可以“雅俗共賞”的呢?其實,這並不重要,之前有人這麼解釋,藝術的雅俗共賞中的“俗”是讓那些沒有藝術認知的人欣賞的,大眾化的意思,
開篇簡單提到20世紀之前的藝術作品,那時期的藝術絕對沒有“雅俗共賞”的存在,只有高雅才叫藝術,藝術的宗旨是表達一切“真善美”,生活的不完美,在藝術中就會顯得完美,抽象藝術“以醜為美”就是最好的說明,到了20世紀開始,越來越明顯,在當代,“以醜為美”就成事實了,比如,繪畫、書法,以醜為美的作品隨處可見,很遺憾,沒人阻止這種“藝術亂象”,所以,當代藝術就有好壞之分。
回覆列表
肯定有好有壞,同一項工藝,每個人的藝術手法不同,水平也參差不齊。按照自己的審美觀評判,不要人云亦云,不能受他人影響。欣賞一件作品,首先要從他的工藝,造型,還有線條,色彩,筆墨功夫……等一系列的因素來決定,名頭、職務……外在因素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按照自己心中的標準就作品本身來打分。
對自己不瞭解領域的藝術品,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多接觸,多學習,然後觸類旁通。
你們對內畫鼻菸壺瞭解嗎?可以和我一起學習、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