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阡益

    有!我自己就是!

    2003年,跟相戀8個月的女友分手,這個女朋友是真正的初戀!那時候在超市上班。分手的原因就是女朋友為了她弟弟,想找一個條件更好的,能幫助到她們家的!

    為能活出個樣來,我每天都是激情澎湃地工作,份內的份外的事都做,充實的工作對減輕對一個人的思念!

    由於喜歡看書的原因,從一本叫零售巨頭沃爾瑪的書上,開始瞭解沃爾瑪,並喜歡沃爾瑪,就暗暗發誓:一定要加入沃爾瑪!

    從此,一直關注沃爾瑪的訊息,機會來臨於布吉沃爾瑪的開業,經過兩輪面試,最後進了策劃部(沃爾瑪叫促銷部)。

    從失戀到進入沃爾瑪,大半年的時間,正是憑著意志力堅持的!當時心中只有一個想法,我一定會比以前更好!

  • 2 # 加糖加奶熱咖啡

    相信,而且已經被實驗證實了。以下內容摘自《萬萬沒想到》:

    書中介紹了科學家做過的一個實驗。德州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將一群餓著肚子的大學生隨機的分成三組,然後給他們做無解的幾何題。第一組直接做,他們平均每個人堅持了20分鐘。另外兩組人員做題之前先被帶到一個房間,裡面有剛烤好的巧克力餅乾和一些蘿蔔。實驗人員告訴第二組學生可以隨便吃餅乾,第三組學生只能吃蘿蔔。然後兩組學生去做題。結果第二組學生堅持了20分鐘,而第三組吃蘿蔔的學生只堅持了8分鐘。因此唯一的解釋是蘿蔔組學生的意志力在抵制餅乾的時候被消耗掉了。

    意志力不僅存在,還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用在這裡就沒辦法用在那裡。為什麼統計表明總能按時交作業的學生反而經常穿髒襪子?為什麼每當期末考試之前學生們更容易吸菸,不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因為他們的意志力用在學習上了。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中用到很多意志力,回家後就很難再用。工作了一天的夫婦很容易為了小事吵架,因為他們懶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同時科學家發現,意志力可以消耗,也可以補充。研究人員在實驗過程中給受試者喝一點含糖的飲料(必須是真正的糖而不是甜味劑等替代品),他們的意志力就會被增加。因此研究人員推斷意志力的能量來自血液中的葡萄糖。實驗證明,低血糖症和糖尿病患者意志力就比較弱,因為他們無法從血液中獲得葡萄糖。更有甚者,芬蘭科學家僅僅透過測量即將被刑滿釋放的犯人的葡萄糖耐受性,就能以超過80%的準確度預測他們是否還會犯罪!

    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做選擇會消耗意志力(類似實驗很多)。這個實驗結果被商家稱之為“疲勞決策”原理。比如聰明的銷售會在賣車時先給你推薦一些花錢少的配置,等你連續決策到“疲勞”後,在推薦價格貴或根本沒用的配置。這個時候,顧客的意志力已經無法再對抗他的推薦,只能乖乖掏錢了。再比如,廣告為什麼要用美女?因為美女,哪怕是美女照片都能降低男人的意志力(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影片直播網站美女比其他主播更容易收到禮物,也可以解釋我為什麼把美女照片放在前面)。

    關於意志力,書中還介紹了很多相關的知識,比如怎樣提高意志力?亞裔孩子為什麼比歐美孩子學習成績更好?怎樣科學的勵志等等。如果感興趣可以買來看看。

  • 3 # 三杯兩盞吟詩曲

    謝謝邀請!相信。我覺得意志力簡單地講就是一個人的忍耐力和約束力。能否忍受身體疼痛,能否忍受心理創傷,還有面對各種誘惑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自制力。人人都有心理活動,都會有心理波動,有波動就會體現在情緒上。用理智的情緒調節自己,控制自己,其實就是意志力的體現,只不過有人意志力強,有人弱。勿怒是意志力,冷靜是意志力,忍是意志力,堅持是意志力,不怕苦等等,都是意志力。總之,人活著就有困難,都得克服困難,戰勝困難。在與困難鬥爭中的心理意識就是你的意志,把意志能量化就叫意志力!(意志力強與弱,好與壞,此次回答暫不討論不贅述)

  • 4 # 孔雀石55

    我相信意志力的說法。意志力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品質。詞典上將“意志力”解釋成“控制人的衝動和行動的力量”,其中最關鍵的是“控制”和“力量”這兩個詞。當人們善於運用這一有益的力量時,就會產生決心,而人有決心就說明意志力在起作用,人的心理功能或身體器官對決心的服從,正說明了意志力存在的巨大力量。

    意志力的具體表現就是“人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力”,這種“控制力”越強,就越是能更好得控制自己的行為,控制力強的人表現在:做事情有耐心,不急躁;一旦確定了目標,就要堅持不懈地把它完成;遇到挫折時,努力想辦法解決,直到將它克服;每天都能夠堅持做平凡枯燥但是又是必須做的事情。特別是當你處在一個極端的環境條件下,沒有人可以幫助你,必須要憑藉自己的力量,才能夠活下來的時候,你的表現就真實的反映出你的意志力。1914年,歐內斯特•沙克爾頓開始了穿越>南極洲的遠征,但是很快災難就來臨了。他的船“持久號”被浮冰困了281天。為了避免死亡,船員們放棄了船,揹著救生艇穿過冰原,然後在冰水中航行,到達象島。為了拯救船員,他和其他三個人乘坐六七米的救生艇穿過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的德雷克海峽,這片水域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大約有1280公里長,頑強的意志力使他們戰勝了種種困難,最終完成了這次史詩般的航行。相反地,控制力弱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特別是一些不好的慾望,比如說吸菸、酗酒、手淫等等;經常給自己訂計劃,卻總是不能堅持做下去;工作中遇到困難時,總是輕言放棄;對於自己的工作感到厭煩,不能堅持著做下去。

    任何人的堅強意志都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實踐中逐漸培養和鍛鍊起來的。關於如何培養意志力,網上已經有很多這樣的文章,但如果你沒有足夠堅定的意志力的話,就會發現更本不可能堅持下去。下面向大家介紹幾個培養意志力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堅持體育鍛煉

    體能超負荷,不僅是身體肌肉極限的挑戰,更是人的精神意志力的挑戰。在很多時候,體育運動是培養和鍛鍊意志力的最好途徑,在體力接受透支極限的時候,能否再堅持,將成為人們良好習慣和品格的一部分。運動場上摸爬滾打,不僅是對身體的鍛鍊,也是對意志最好的鍛鍊。要積極參加體育運動,保持適度的運動量,在身體承受能力的基礎上,逐漸提高、層層加壓,才能讓意志力得到提升。

    2、堅持體力勞動

    體力勞動既是體力的透支,更是面對無聊枯燥的工序式動作,使人們在心理上產生厭煩情緒,這種不良情緒極易導致人們輕易想到放棄的念頭。透過體力勞動來鍛鍊人們的意志力,目的是要克服心理層面的厭煩情緒,培養一種耐心細緻的對待某項事情的心態,也能從疲勞枯燥的勞動操作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勞動的價值不僅僅是讓人們體驗生活,而在於面對枯燥乏味的工作狀態時,能否堅持做下去的意志力。

    3、攜帶一些誘惑物

    要提高自己說不的能力,可以每天帶一點對你有誘惑的物品在身上。在研究中,參與者帶著巧克力,堅持不吃的人對其它誘惑也會有抵抗力。你要知道如何抵制渴望,這非常困難。帶著 對你有誘惑力的東西,堅持對之說不。也不是讓你一天到晚都帶著,只要你能抵制住,最後無視它的干擾就行。

    堅持是需要意志力的,如果你能夠按照自己設定的計劃來訓練,你就能逐步地培養起意志力,而培養堅強的意志力又為長期堅持下去提供動力,因此這是一個良性迴圈的過程,按照計劃長期的堅持下去,你就一定能夠培養起堅定的意志力。除了以上所說的三種方法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你養成堅定的意志力,所有的方法都貴在堅持,而堅持正需要意志力的支援,你一定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才能夠最終成功。

  • 5 # 常綠的樹

    感謝邀請。我相信有意志力的說法,而且往往有意志力的人都是會成功的,意志力是讓一個人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情。我們往往是惰性戰勝了意志力,能拖則拖,意志力薄弱。用意志力培養好習慣是最有效的自控手段,因為習慣強於理智,意志力也是需要培養的。比如說,鍛鍊身體可以增強意志力,運動也是需要長期堅持才有效果,這就需要意志力才能完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沒有成效的,但真正堅持下去的人,最重要的是可以做到持之恆,意志力是需要執行並堅持下去的,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有時間可以讀一下意志力這本書,會有很大收穫的!

  • 6 # 酷炫腦科學

    意志力信則有不信則無。

    意志力人們是為了實現長期的目標,用來抵抗短期的誘惑和慾望,延遲滿足的能力。意志力是自我控制的關鍵,而自我控制則是指有紀律地去生活和工作。

    心理學研究發現:自控力強的人往往有著更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狀況,更好的學業成績,也更容易達成生活和工作中的目標。

    所以意志力才會被認為如此的重要。那麼,如果意志力低下或喪失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失去意志力的人

    1848年,鐵路工人菲利亞斯·蓋奇當時才25歲。蓋奇是個非常討人喜歡的年輕人,他的同事和家人都非常喜歡他。在同事朋友眼裡,蓋奇是一個安靜但熱心的年輕人;從蓋奇自身來看,他的醫生給他的身體、心理狀況的評估也都顯示蓋奇非常地健康。

    但就是在這一年的9月13號,當蓋奇在鐵路上做一個常規工作時,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突然一根長長的鐵棍朝蓋奇直直地飛了過來,從他的左眼插入,即刻又從頭頂穿出。

    一起發生得都太突然,所有人都還沒回過神,但所幸及時送醫的蓋奇並沒有因此而死去,幾個月後他還奇蹟般的康復了!

    雖然蓋奇的外傷痊癒了,但似乎在他身上卻有一些東西永遠地改變了。

    蓋奇的朋友對他的醫生說蓋奇的性格似乎和從前不大一樣了,現在的蓋奇自我放縱,玩世不恭。若是別人給他發的出限制或是提供的建議與蓋奇他自身的慾望發生衝突時,他會變得十分沒有耐心,這是他從前不曾有過的表現。

    在蓋奇死後,當時的醫生解剖了他的大腦後發現,蓋奇的大腦額葉遭到了嚴重的損壞,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蓋奇在受傷後性格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了。同時,對蓋奇大腦的解剖也是對額葉功能最早的探索。隨著時間的推移,醫學的發展,如今科學家們知道,負責意志力的區域主要就是大腦的額葉。

    “要”/“不要”

    Kelly Mcgonigal 是一位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她在她的 TED talk 中說過,意志力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說“不要”的能力,即當面對那些誘惑你的東西時,儘管你的身體和你的感覺都在大聲地說“我要”,但你也有表示拒絕的能力;另外一個部分則是說“要”的能力,也就是說,對那些長期來看對你有好處的東西,即使你不情願去做這件事情,也不喜歡這樣東西或不喜歡做這件事的感覺,但你也有說“我要”的能力。

    有趣的是,說“我要”和“我不要”的意志力由不同位置的大腦前額葉負責。

    更具體地說,大腦額葉左邊的上方區域負責意志力“我要”的這個方面,它讓人能開始並堅持去做一件有壓力的卻沒那麼好玩的事情;而額葉的右邊則負責處理意志力“我不要”的這個方面,這個區域能幫助人們去抵抗影響自己達成目標的誘惑和衝動。

    棉花糖測驗

    在1989年,另一位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用學前班的小朋友作為物件,做了一個經典的意志力測試,而這個經典測驗在後來被大家叫做棉花糖測驗。

    在這個測驗中,實驗員告訴學前班的小朋友們,他們需要獨自一人待房間裡並坐在座位上。隨後,實驗員在這些小朋友面前的桌子上放一個盤子,並在盤子裡放一朵棉花糖。接著,實驗員告訴這些小朋友,她又是得離開房間幾分鐘,如果小朋友們願意在等她時中先不要把這個棉花糖吃了,那麼等一會她回來後,小朋友們就可以得到另一朵棉花糖。但是,如果他們等不及把這個棉花糖吃了,那麼等到待會實驗員回來後,他們就沒有第二顆棉花糖可以吃了。

    這是個跨時間長度相當大的實驗,在測驗結束後,多年來研究人員都會一直跟蹤研究這些孩子,目的是瞭解他們長大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後來收集到的結果是這樣的,當時那些可以等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他們在長大之後的大學入學成績普遍較高,體重控制得也比較好。

    基於這個研究結果,研究人員相信,透過一個人兒時的自控能力或者意志力,可以很好地預測其未來的成就。

    一轉眼,當年做了棉花糖測試的學前班小朋友們已經變成了40多歲的成年人了,此時研究人員再次測試了他們抵抗誘惑的能力。結果發現:這些成人的意志力狀況和他們在幼兒園表現出來的樣子是幾乎不變的,也就是說,他們對誘惑的抵抗能力在這幾十年中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研究者還讓其中一部分參與者做了大腦核磁共振掃描,掃描結果顯示:那些擅長抵抗誘惑的人,他們的大腦額葉活躍程度比較高;而自控能力比較低的人,他們的大腦腹側紋狀體(負責加工慾望和獎賞)活躍程度則比較高。

    雖然這個實驗的設計方式和資料解釋在後來遭受到了一些質疑,例如:棉花糖在每一個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許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就特別喜歡棉花糖,願意為了等到第二顆棉花糖而剋制自己馬上滿足慾望的衝動;而有的孩子則無所謂,所以看到棉花糖就直接吃掉了,他們並也不介意自己能不能吃不到第二個棉花糖;也有的孩子不相信能拿到第二顆棉花糖;還有的孩子比較餓等等。

    但無論如何,這個經典的研究讓人們瞭解到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也人看到了意志力、自控力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Baumeister, R., & Tierney, J. (2011). Willpower: Rediscovering the Greatest Human Strength.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 Duckworth, A. (2011). The significance of self-contro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7), 2639–2640.

    [3] Duckworth, A., & Seligman, M. (2005). Self-discipline outdoes IQ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12), 939–944.

    [4] Moffitt, T., et al. (2011). A gradient of childhood self-control predicts health, wealth, and public safe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 2693–2698.

    [5] Tangney, J., Baumeister, R., & Boone, A. L. (2004). 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 less pathology, better grades, 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2(2), 271–324.

    [6] Casey, B. J., et al. (2011). Behavioral and neural correlate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40 years lat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36), 14998–15003.

    [7] Metcalfe, J., & Mischel, W. (1999). A hot/cool system analysi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Dynamics of willpower.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1), 3–19.

    [8] Mischel, W., et al. (1989).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Science, 244(4907), 933–938.

    [9] Mischel, W., & Ayduk, O. (2004). Willpower in a 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 The dynamic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R. F.

    [10] Baumeister & K. D. Vohs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NY: Guildford Press.

    [11] Nordgren, L., & Chou, E. (2011). The push and pull of temptation: The bidirectional influence of temptation on self-contro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11), 1386–139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樓房東戶好還是西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