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唐宣宗李忱,先為李怡,後來改名為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是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唐宣宗李忱
宣宗生平
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 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對外關係上,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後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小太宗”與“小貞觀”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開創的貞觀盛世是一個什麼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貞觀盛世來形容,可見其不凡之處。二十年來的政治鬥爭經驗鍛鍊了他的權謀智略,流落民間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間疾苦,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後井噴般的爆發出來!李忱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遠調荊南節度使,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後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並且宣宗本人極其重視科舉。武宗時曾經在全國範圍內大舉滅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適當的恢復。
另外大中四年,孤懸於外的沙州(今敦煌)軍民,在張義潮的帶領下驅逐了吐蕃守將奪回了沙州,並在大中五年重新歸附唐朝。
宣宗也極擅於操控群臣,大中年間最得宣宗聖眷的宰相令狐絢就曾說過:“我秉政十年,皇上對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時,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但是宣宗極度禮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禮,非常的恭敬,如此一來恩威並重以威權駕御大臣,被稱之為智術治國。
宣宗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只要宣宗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宣宗還會派御醫去為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極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偏執,曾經有地方獻給宣宗一支女子組成的歌舞樂隊,其中有位絕色佳麗被宣宗收入後宮加意寵幸,一段時間之後宣宗認為這樣下去有可能會重現玄宗朝之故事。於是為了斷絕自己對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乾脆將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黃泉之路,如此之行為簡直可以稱之為可怖。(關於這件事,史家也有爭執,特此註明)
但是對於日益嚴重的宦官問題,宣宗鑑於“甘露之變”一樣沒有太好的辦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擁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較小的範圍之內對宦官勢力做一些儘可能的約束。不過由於宣宗處置得當,大中年間宦官勢力沒有過於膨脹,也沒有對國家造成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還有很多其它的優點,諸如多才多藝,生活節儉,喜愛讀書等等。關於這些優點,基本可以參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這不再做詳細敘述。
重視人才
唐宣宗李忱即位(公元847年)後,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了。於是,唐宣宗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白居易,造化無為子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這首詩比喻巧妙,語言曉暢,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對白居易的巨大文藝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達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綴玉,文章字字如綴玉;聯珠,詩歌象珍珠串聯。綴玉聯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優美動人的詩文佳作。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病死於846年,說他有六十年的創作生涯是實寫。說他是“詩仙”,是譽美之辭。人們稱李白為“詩仙”,仔細想起來,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詩人,稱白居易為“詩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浮雲”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難得。白居易先後在杭州、蘇州任刺史,增築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飲用。他的政績為世人所知,離蘇州時,“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後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尚書。但晚年不得志。58歲時定居洛陽。正要重用他時,得知他仙逝,這對宣宗來說,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點突出白居易的兩篇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對白居易的無限敬重和懷念。我們知道,《長恨歌》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練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相結合,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長恨”是它的主題。敘事、寫景、抒情,和諧地結合,迴環往復,婉轉動人,纏綿悱惻。《琵琶行》和《長恨歌》各具特色。它們一直傳誦國內外,“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琵琶行》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抒發了“長安故倡”的“天涯淪落之恨”,也抒發了作者的“天涯淪落之恨”(見洪邁《容齋隨筆》卷七)。 “文章”兩句,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捨、無比悲愴的內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詩文3800篇,成75卷。傳世名篇有《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賣炭翁》、《觀刈麥》、《輕肥》幾乎家喻戶曉。他的《策林》75篇縱論天下大事,內容切實,見解精闢;他的《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批評文學的重要文獻;他的《草堂記》、《冷泉亭記》等,寫景狀物,旨趣雋永,歷來為人重視。唐宣宗是愛才的,愛的就是白居易這樣的傑出人才。白居易不僅有文才,而且有從政之才。他在野時撰寫詩文,才華出眾;從政時頗有業績,光彩照人。對比之下,唐宣宗對那些目無法紀、仗勢凌人、欺壓無辜的所謂“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個樂工叫羅程,善於演奏琵琶,宣宗通曉音律,很喜歡他。但是,羅程恃才橫暴,以小故殺人,被捕入獄。有些樂工羅拜於庭對唐宣宗哭訴道:“羅程負陛下,萬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絕藝,不得復奉宴遊矣!”唐宣宗果斷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羅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於是還是把羅程處以死刑。不僅如此,唐宣宗對親屬也不姑息。其舅鄭光為節度使,唐宣宗與鄭光討論為政之道;鄭光應對鄙淺,宣宗不悅,鄭光終不復任民官。由於宣宗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恭謹節儉,後人稱他為“小太宗”。(陸欽)
詩吊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有《吊白居易》(見《全唐詩》卷四)詩云:
綴玉聯珠六十年,
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白居易,
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
一度思君一愴然!
皇帝為一個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不說絕無僅有,恐也屬鳳毛麟角。白居易當然也是官員,但宣宗完全是當作詩人來描述的,足見白居易當時的詩名。詩中概括了詩人的創作生涯,稱讚其作品的通俗易懂和廣為人知,也表露了對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惋惜和悼念之情。在當時詩人能獲此殊榮,也可含笑於九泉了。
嚴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個提倡節儉的皇帝,對於子女的要求更是嚴格,幾乎到了不盡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兒萬壽公主,下嫁給起居郎鄭顥,按常例要用銀箔飾車,從宣宗開始,改為銅飾。公主出嫁時,宣宗親自告誡她,到夫家要嚴守婦道,不得以皇家貴胄輕視夫族。有一回,駙馬的弟弟鄭覬得了重病,宣宗打發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詢問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觀戲。宣宗大怒,說:“朕有時怪士大夫家不願娶公主為妻,至今才知其情。”於是命人把公主叫來,當面斥責道:“小郎有病,你為何不去看視,反倒去看戲?成何體統!”公主一看父皇發怒,嚇得連忙請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讓人吃驚的是,宣宗的二女兒永福公主,已經選定於綜為駙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興。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飯時,因為一點兒小事慪氣,把筷子折斷。宣宗大動肝火,憤然說:“你這般性情,怎麼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婦?”當即傳旨,令四女廣德公主下嫁於綜。就這樣,永福公主眼睜地看著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奪去,送給了妹妹。
是否為僧
唐宣宗為僧之事的來源,主要是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的《貞陵遺事》,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說唐武宗為了爭奪皇位,曾想殺死光王(即後來唐宣宗),於是派中常侍四人將光王抓來,浸在宮內廁所裡,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藉口已殺死光王,而將其送出皇室。三年後,武宗死,宦官頭子才將光王請出來當皇室。文章雖然寫得很隱晦,並沒有直接說明宣宗曾經出家為僧,但當時這種傳說確已出現,或許,這就是傳說流傳的一個原因吧。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游《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五代末,宋初人贊寧《宋高僧傳》也說,宣宗為僧,曾遊方到杭州,齊安禪師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時,齊安已死,宣宗為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諡齊安為悟空大師,還御製哀詩悼念。此外,在禪宗的名僧希運《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說唐宣宗為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大佛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於是兩人一問一答,就說起公案來。禪宗以說“公案”代替說經,這次兩人的談話,還成了以“黃襞禮佛”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運在江西主安黃檗山路過,傳說還曾和正在該山做沙彌的唐宣宗一同觀瀑布,吟詩作賦。
但是,也有些學者認為,唐宣宗為僧的傳說,主要來源於佛教中人。雖然一些文人大夫們曾經有過這方面的記載,但也都是從他們那裡聽來的,那麼,為什麼在佛教僧人中會傳出唐宣宗曾經出家為僧的傳說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時,曾對佛教進行過毀滅性的打擊,引起佛教僧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對武宗懷有憤恨之心,到處捏造武宗的壞話,敗壞其名聲。日本當時有一位名叫圓仁的僧人聽到這些事實後,還將其記載到《大唐求法巡禮記》這本書中。宣宗即位後,重興佛教,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盡,想方設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為光大佛教,這些僧人大造輿論,於是就在他們中傳出宣宗出家為僧,並一直和禪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關於宣宗為僧的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越廣,也傳得越來越神奇。到明代時,有一名僧圓悟禪師在其撰的《碧巖集》中,是這樣記載的:宣宗少時,爬到哥哥穆宗的龍床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態,穆宗非常讚賞。武宗即位後,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嚴智閒和尚門下剃度為僧。後隨智閒和尚來到江西廬山,兩人同觀瀑布,智閒提出要作詩,其動機是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想趁機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究竟怎樣,便先吟出兩句詩:“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宣宗接著吟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智閒和尚見此人學識淵博,氣度不凡,便以禮相待。後來在一次鹽官會上,希運是首座法師,在其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公案”來,在這裡,與《黃檗宛陵錄》中所記載不同的是,將智閒和尚代替了黃檗禪師,地點也由黃檗山變成了江西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於唐宣宗為僧的記載,該書中則將地點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為:“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禪詩志》中還說,唐宣宗來到福清黃檗山後,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了所謂神象夜間出來迎接宣宗到來之事。
皇叔塔
位於江西宜豐縣黃檗山。皇叔即光王李忱,是唐憲宗第13子,曾在黃檗寺隨希運學佛。李忱逝世後,在希運墓塔以東40米處,黃檗寺僧建此衣缽塔為紀念。塔為花崗石雕琢疊砌,平面為四方形,底座為雙層須彌座,下束腰。每方各刻四佛像。塔身為寶瓶狀。
唐宣宗出遊
唐大中元年(847年),剛剛繼位的唐宣宗頒下一道聖旨:敕新吳縣百丈禪寺“大智壽聖禪寺”的匾額,並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為尊崇佛教。地處偏僻的百丈寺何以獲此殊榮?唐宣宗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簡單,唐宣宗曾在百丈寺當過和尚。
唐宣宗為何從地處西北的西京長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來當和尚?據說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宮廷鬥爭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親侄子李炎即位,稱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後,非常擔心他的光王叔叔會纂奪他的皇位,因此對李怡百般刁難,萬般迫害。李怡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請教京城裡的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寫了二個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暫時字開宮廷百丈遠,到外避避宮廷爭權奪利的風頭。但李怡卻會錯了意,認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這個地方去躲躲,於是千方百計打聽“百丈”這個地方,終於得知新吳縣有座百丈山,山下有個百丈村和百丈寺,於是不遠萬里來到百丈寺。
相關內容
進宣宗收復河湟詩
[唐]崔鉉
邊陲萬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凱歌。右地名王爭解辮,
遠方戎壘盡投戈。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氣遙清九折河。
共遇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
[編輯本段]【后妃子女】
皇后
元昭皇后晁氏 晁皇后生唐懿宗、萬壽公主,晁美人逝世後被追封昭容、皇太后,後被追諡為元昭皇后
子
唐懿宗李漼
靖懷太子李渼,會昌六年始封雍王。大中六年薨,有詔追冊。
雅王李涇,大中元年始王。亡薨年。
通王李滋,
慶王李沂,大中十四年薨。
濮王李澤,大中二年始王。亡薨年。
鄂王李潤,大中五年始王。乾符三年薨。
懷王李洽,大中八年與昭、康二王同封。亡薨年。
昭王李汭,乾符三年薨。
康王李汶,乾符四年薨。
廣王李澭,大中十一年始王,與衛王同封。乾符四年薨。
衛王李灌,大中十四年薨。
女
萬壽公主,母晁皇后。公主下嫁鄭顥。公主為唐宣宗所寵愛,前此下詔:“先王制禮,貴賤共之。萬壽公主奉舅姑,宜從士人法。”舊制:車輿以鐐金扣飾。帝曰:“我以儉率天下,宜自近始,易以銅。”公主次每進見,帝必諄勉篤誨,曰:“無鄙夫家,無干時事。”又說:“太平公主、安樂公主之禍,不可不戒!”故諸主祗畏,爭為可喜事。唐宣宗遂下詔:“夫婦,教化之端。其公主、縣主有子而寡,不得改嫁。”
永福公主,曾許嫁於琮。
齊國恭懷公主,始封西華公主。下嫁嚴祁。祁為刑部侍郎。主薨大中時,追贈及諡。
廣德公主,下嫁於琮。初,琮尚永福公主,公主與帝食,怒折匕箸,帝曰:“此可為士人妻乎?”更許琮尚主。許琮為黃巢所害,廣德公主哭著說道:“今日誼不獨存,賊宜殺我!”巢不許,乃縊室中。主治家有禮法,嘗從琮貶韶州,侍者才數人,卻州縣饋遺。凡內外冠、婚、喪、祭,主皆身答勞,疏戚鹹得其心,為世聞婦。
義和公主。
饒安公主。
盛唐公主。
平原公主,薨鹹通時,已而追封。
唐陽公主。
許昌莊肅公主,下嫁柳陟。薨中和時。
豐陽公主。
宣宗疑案】
為什麼宦官擁立這樣一位賢明皇帝呢?是不是宦官們腦子壞了呢?那當然不是。在這裡我給大家作解釋:李忱幼時聰明,為了振興李唐,只有奪得皇位,現在勢力最大的是宦官,只有藉助他們才可以登上皇位,於是他裝出一副憨傻的樣子,蒙過了宦官,宦官認為他好被控制,所以將他抬上皇位。看來,李忱真是一個厲害之人哪!
]【大事年表】
公元810年,唐憲宗李純之子李忱出生,原名李怡。
公元846年,宦官擁立李忱即位。
公元848年,李黨領袖李德裕被罷免後,流放崖州而死。
公元859年,唐宣宗李忱因服食丹藥過量而死。
就是唐宣宗李忱,先為李怡,後來改名為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是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唐宣宗李忱
宣宗生平
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 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對外關係上,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後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小太宗”與“小貞觀”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開創的貞觀盛世是一個什麼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貞觀盛世來形容,可見其不凡之處。二十年來的政治鬥爭經驗鍛鍊了他的權謀智略,流落民間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間疾苦,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後井噴般的爆發出來!李忱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遠調荊南節度使,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後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並且宣宗本人極其重視科舉。武宗時曾經在全國範圍內大舉滅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適當的恢復。
另外大中四年,孤懸於外的沙州(今敦煌)軍民,在張義潮的帶領下驅逐了吐蕃守將奪回了沙州,並在大中五年重新歸附唐朝。
宣宗也極擅於操控群臣,大中年間最得宣宗聖眷的宰相令狐絢就曾說過:“我秉政十年,皇上對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時,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但是宣宗極度禮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禮,非常的恭敬,如此一來恩威並重以威權駕御大臣,被稱之為智術治國。
宣宗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只要宣宗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宣宗還會派御醫去為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極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偏執,曾經有地方獻給宣宗一支女子組成的歌舞樂隊,其中有位絕色佳麗被宣宗收入後宮加意寵幸,一段時間之後宣宗認為這樣下去有可能會重現玄宗朝之故事。於是為了斷絕自己對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乾脆將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黃泉之路,如此之行為簡直可以稱之為可怖。(關於這件事,史家也有爭執,特此註明)
但是對於日益嚴重的宦官問題,宣宗鑑於“甘露之變”一樣沒有太好的辦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擁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較小的範圍之內對宦官勢力做一些儘可能的約束。不過由於宣宗處置得當,大中年間宦官勢力沒有過於膨脹,也沒有對國家造成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還有很多其它的優點,諸如多才多藝,生活節儉,喜愛讀書等等。關於這些優點,基本可以參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這不再做詳細敘述。
重視人才
唐宣宗李忱即位(公元847年)後,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了。於是,唐宣宗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白居易,造化無為子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這首詩比喻巧妙,語言曉暢,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對白居易的巨大文藝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達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綴玉,文章字字如綴玉;聯珠,詩歌象珍珠串聯。綴玉聯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優美動人的詩文佳作。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病死於846年,說他有六十年的創作生涯是實寫。說他是“詩仙”,是譽美之辭。人們稱李白為“詩仙”,仔細想起來,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詩人,稱白居易為“詩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浮雲”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難得。白居易先後在杭州、蘇州任刺史,增築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飲用。他的政績為世人所知,離蘇州時,“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後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尚書。但晚年不得志。58歲時定居洛陽。正要重用他時,得知他仙逝,這對宣宗來說,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點突出白居易的兩篇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對白居易的無限敬重和懷念。我們知道,《長恨歌》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練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相結合,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長恨”是它的主題。敘事、寫景、抒情,和諧地結合,迴環往復,婉轉動人,纏綿悱惻。《琵琶行》和《長恨歌》各具特色。它們一直傳誦國內外,“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琵琶行》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抒發了“長安故倡”的“天涯淪落之恨”,也抒發了作者的“天涯淪落之恨”(見洪邁《容齋隨筆》卷七)。 “文章”兩句,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捨、無比悲愴的內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詩文3800篇,成75卷。傳世名篇有《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賣炭翁》、《觀刈麥》、《輕肥》幾乎家喻戶曉。他的《策林》75篇縱論天下大事,內容切實,見解精闢;他的《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批評文學的重要文獻;他的《草堂記》、《冷泉亭記》等,寫景狀物,旨趣雋永,歷來為人重視。唐宣宗是愛才的,愛的就是白居易這樣的傑出人才。白居易不僅有文才,而且有從政之才。他在野時撰寫詩文,才華出眾;從政時頗有業績,光彩照人。對比之下,唐宣宗對那些目無法紀、仗勢凌人、欺壓無辜的所謂“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個樂工叫羅程,善於演奏琵琶,宣宗通曉音律,很喜歡他。但是,羅程恃才橫暴,以小故殺人,被捕入獄。有些樂工羅拜於庭對唐宣宗哭訴道:“羅程負陛下,萬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絕藝,不得復奉宴遊矣!”唐宣宗果斷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羅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於是還是把羅程處以死刑。不僅如此,唐宣宗對親屬也不姑息。其舅鄭光為節度使,唐宣宗與鄭光討論為政之道;鄭光應對鄙淺,宣宗不悅,鄭光終不復任民官。由於宣宗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恭謹節儉,後人稱他為“小太宗”。(陸欽)
詩吊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有《吊白居易》(見《全唐詩》卷四)詩云:
綴玉聯珠六十年,
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白居易,
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
一度思君一愴然!
皇帝為一個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不說絕無僅有,恐也屬鳳毛麟角。白居易當然也是官員,但宣宗完全是當作詩人來描述的,足見白居易當時的詩名。詩中概括了詩人的創作生涯,稱讚其作品的通俗易懂和廣為人知,也表露了對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惋惜和悼念之情。在當時詩人能獲此殊榮,也可含笑於九泉了。
嚴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個提倡節儉的皇帝,對於子女的要求更是嚴格,幾乎到了不盡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兒萬壽公主,下嫁給起居郎鄭顥,按常例要用銀箔飾車,從宣宗開始,改為銅飾。公主出嫁時,宣宗親自告誡她,到夫家要嚴守婦道,不得以皇家貴胄輕視夫族。有一回,駙馬的弟弟鄭覬得了重病,宣宗打發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詢問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觀戲。宣宗大怒,說:“朕有時怪士大夫家不願娶公主為妻,至今才知其情。”於是命人把公主叫來,當面斥責道:“小郎有病,你為何不去看視,反倒去看戲?成何體統!”公主一看父皇發怒,嚇得連忙請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讓人吃驚的是,宣宗的二女兒永福公主,已經選定於綜為駙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興。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飯時,因為一點兒小事慪氣,把筷子折斷。宣宗大動肝火,憤然說:“你這般性情,怎麼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婦?”當即傳旨,令四女廣德公主下嫁於綜。就這樣,永福公主眼睜地看著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奪去,送給了妹妹。
是否為僧
唐宣宗為僧之事的來源,主要是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的《貞陵遺事》,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說唐武宗為了爭奪皇位,曾想殺死光王(即後來唐宣宗),於是派中常侍四人將光王抓來,浸在宮內廁所裡,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藉口已殺死光王,而將其送出皇室。三年後,武宗死,宦官頭子才將光王請出來當皇室。文章雖然寫得很隱晦,並沒有直接說明宣宗曾經出家為僧,但當時這種傳說確已出現,或許,這就是傳說流傳的一個原因吧。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游《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五代末,宋初人贊寧《宋高僧傳》也說,宣宗為僧,曾遊方到杭州,齊安禪師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時,齊安已死,宣宗為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諡齊安為悟空大師,還御製哀詩悼念。此外,在禪宗的名僧希運《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說唐宣宗為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大佛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於是兩人一問一答,就說起公案來。禪宗以說“公案”代替說經,這次兩人的談話,還成了以“黃襞禮佛”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運在江西主安黃檗山路過,傳說還曾和正在該山做沙彌的唐宣宗一同觀瀑布,吟詩作賦。
但是,也有些學者認為,唐宣宗為僧的傳說,主要來源於佛教中人。雖然一些文人大夫們曾經有過這方面的記載,但也都是從他們那裡聽來的,那麼,為什麼在佛教僧人中會傳出唐宣宗曾經出家為僧的傳說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時,曾對佛教進行過毀滅性的打擊,引起佛教僧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對武宗懷有憤恨之心,到處捏造武宗的壞話,敗壞其名聲。日本當時有一位名叫圓仁的僧人聽到這些事實後,還將其記載到《大唐求法巡禮記》這本書中。宣宗即位後,重興佛教,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盡,想方設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為光大佛教,這些僧人大造輿論,於是就在他們中傳出宣宗出家為僧,並一直和禪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關於宣宗為僧的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越廣,也傳得越來越神奇。到明代時,有一名僧圓悟禪師在其撰的《碧巖集》中,是這樣記載的:宣宗少時,爬到哥哥穆宗的龍床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態,穆宗非常讚賞。武宗即位後,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嚴智閒和尚門下剃度為僧。後隨智閒和尚來到江西廬山,兩人同觀瀑布,智閒提出要作詩,其動機是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想趁機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究竟怎樣,便先吟出兩句詩:“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宣宗接著吟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智閒和尚見此人學識淵博,氣度不凡,便以禮相待。後來在一次鹽官會上,希運是首座法師,在其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公案”來,在這裡,與《黃檗宛陵錄》中所記載不同的是,將智閒和尚代替了黃檗禪師,地點也由黃檗山變成了江西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於唐宣宗為僧的記載,該書中則將地點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為:“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禪詩志》中還說,唐宣宗來到福清黃檗山後,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了所謂神象夜間出來迎接宣宗到來之事。
皇叔塔
位於江西宜豐縣黃檗山。皇叔即光王李忱,是唐憲宗第13子,曾在黃檗寺隨希運學佛。李忱逝世後,在希運墓塔以東40米處,黃檗寺僧建此衣缽塔為紀念。塔為花崗石雕琢疊砌,平面為四方形,底座為雙層須彌座,下束腰。每方各刻四佛像。塔身為寶瓶狀。
唐宣宗出遊
唐大中元年(847年),剛剛繼位的唐宣宗頒下一道聖旨:敕新吳縣百丈禪寺“大智壽聖禪寺”的匾額,並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為尊崇佛教。地處偏僻的百丈寺何以獲此殊榮?唐宣宗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簡單,唐宣宗曾在百丈寺當過和尚。
唐宣宗為何從地處西北的西京長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來當和尚?據說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宮廷鬥爭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親侄子李炎即位,稱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後,非常擔心他的光王叔叔會纂奪他的皇位,因此對李怡百般刁難,萬般迫害。李怡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請教京城裡的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寫了二個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暫時字開宮廷百丈遠,到外避避宮廷爭權奪利的風頭。但李怡卻會錯了意,認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這個地方去躲躲,於是千方百計打聽“百丈”這個地方,終於得知新吳縣有座百丈山,山下有個百丈村和百丈寺,於是不遠萬里來到百丈寺。
相關內容
進宣宗收復河湟詩
[唐]崔鉉
邊陲萬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凱歌。右地名王爭解辮,
遠方戎壘盡投戈。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氣遙清九折河。
共遇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
[編輯本段]【后妃子女】
皇后
元昭皇后晁氏 晁皇后生唐懿宗、萬壽公主,晁美人逝世後被追封昭容、皇太后,後被追諡為元昭皇后
子
唐懿宗李漼
靖懷太子李渼,會昌六年始封雍王。大中六年薨,有詔追冊。
雅王李涇,大中元年始王。亡薨年。
通王李滋,
慶王李沂,大中十四年薨。
濮王李澤,大中二年始王。亡薨年。
鄂王李潤,大中五年始王。乾符三年薨。
懷王李洽,大中八年與昭、康二王同封。亡薨年。
昭王李汭,乾符三年薨。
康王李汶,乾符四年薨。
廣王李澭,大中十一年始王,與衛王同封。乾符四年薨。
衛王李灌,大中十四年薨。
女
萬壽公主,母晁皇后。公主下嫁鄭顥。公主為唐宣宗所寵愛,前此下詔:“先王制禮,貴賤共之。萬壽公主奉舅姑,宜從士人法。”舊制:車輿以鐐金扣飾。帝曰:“我以儉率天下,宜自近始,易以銅。”公主次每進見,帝必諄勉篤誨,曰:“無鄙夫家,無干時事。”又說:“太平公主、安樂公主之禍,不可不戒!”故諸主祗畏,爭為可喜事。唐宣宗遂下詔:“夫婦,教化之端。其公主、縣主有子而寡,不得改嫁。”
永福公主,曾許嫁於琮。
齊國恭懷公主,始封西華公主。下嫁嚴祁。祁為刑部侍郎。主薨大中時,追贈及諡。
廣德公主,下嫁於琮。初,琮尚永福公主,公主與帝食,怒折匕箸,帝曰:“此可為士人妻乎?”更許琮尚主。許琮為黃巢所害,廣德公主哭著說道:“今日誼不獨存,賊宜殺我!”巢不許,乃縊室中。主治家有禮法,嘗從琮貶韶州,侍者才數人,卻州縣饋遺。凡內外冠、婚、喪、祭,主皆身答勞,疏戚鹹得其心,為世聞婦。
義和公主。
饒安公主。
盛唐公主。
平原公主,薨鹹通時,已而追封。
唐陽公主。
許昌莊肅公主,下嫁柳陟。薨中和時。
豐陽公主。
宣宗疑案】
為什麼宦官擁立這樣一位賢明皇帝呢?是不是宦官們腦子壞了呢?那當然不是。在這裡我給大家作解釋:李忱幼時聰明,為了振興李唐,只有奪得皇位,現在勢力最大的是宦官,只有藉助他們才可以登上皇位,於是他裝出一副憨傻的樣子,蒙過了宦官,宦官認為他好被控制,所以將他抬上皇位。看來,李忱真是一個厲害之人哪!
]【大事年表】
公元810年,唐憲宗李純之子李忱出生,原名李怡。
公元846年,宦官擁立李忱即位。
公元848年,李黨領袖李德裕被罷免後,流放崖州而死。
公元859年,唐宣宗李忱因服食丹藥過量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