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困獸88

    金庸的小說我基本都讀過很多遍,唯有連城訣是個例外,連城訣我就看過一遍,原因,壓抑,讀過連城訣的唯一感受就是壓抑,讓人心裡鬱悶,好幾天緩不過來。讀武俠小說是為了放鬆,不是為了難受,所以很多人不喜歡連城訣,不是寫的不好,而是不願找難受。

    連城訣主角是一個單純善良的人也改變不了這是一篇黑暗武俠的事實,通篇幾乎沒什麼好人,從主角的(就看了一遍,不記得名字了)師父師伯師伯的兒子好想最後還出來一個乞丐師叔,落花流水的花鐵幹,尤其是丁典的岳父那個當官的,把自己女兒活活關在棺材裡悶死。反倒是明面上最大的反派血刀老祖沒那麼討人厭,對主角多有照顧,有點可愛的意思。

    最後寶藏出土,一群人全都死了,才給人一點大快人心的感覺,而在大雪山等著主角的水笙,算是通篇唯一的溫暖。

    這樣一個黑暗武俠,很難讓人喜歡,翻拍少也就容易理解了,畢竟觀眾不會太多。

  • 2 # V李克

    整體而言,《連城訣》對比金庸的後期小說,在立意,主角性格上,還是有不少差距。

    主角是鄉下小子,喜歡師妹,被人陷害,就認為師妹叛變。

    對比主人公性格比較憨厚的郭靖,還是差距比較大。就在於性格太軸。

    就像老話說的“認死理”。

    說實話,這種性格是不討喜的。

    對這個主角,說實話,談不上喜歡。

    丁照傳給他神功,不知道。《天龍八部》裡邊虛竹也被迫傳功,自己還是知道的。

    狄雲人不像那種保家衛國的人,算是我們平常人,喜歡一個和諧,美滿的家。沒有大的理想。

    他的缺點比較明顯,衝動。這也符合普通人的範疇。

  • 3 # 30而已40迷惑50不知命

    謝邀回答。最重要的原因是:武俠本來就是個虛構的世界,觀眾看武俠是想爽的,也就是透過閱讀小說或者觀看電視劇來印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江湖。比如倚天屠龍記,排難解紛當六強,一人之力戰敗各派高手,化干戈平紛爭,何其之爽!四女同舟何所望,小張同時得到四個風格不同但都絕世佳人青睞,何其之爽!這樣的小說大家愛看,拍出電視劇收視率高。而連城訣呢?看過之後恐怕會留下心理陰影吧!說通俗點有些少兒不宜,觀眾面窄。別的不說單單花鐵乾的扮演者六小齡童老師,因為拍攝此劇也遭受了不少白眼吧!

  • 4 # 許彥凱

    一、

    資本投錢拍劇,追求的是回報率。而預估回報率的一個重要參考,就是IP本身的熱度。金庸一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數量不少,不可能每一部作品的熱度都一樣高。

    《射鵰英雄傳》是奠定金庸武俠大宗師地位的創新傑作,在報紙上連載的時候,就已經風行香港乃至東南亞的華人圈子。用現在的話說,《射鵰》是當時的“現象級”文藝作品,掀起了全民狂潮。

    可以想見,這個超級IP改編的電視劇該有多麼火。電視劇的熱播,本質上是對受眾的再教育,進一步強化了作品在受眾心目中的地位。電視劇抬升了作品熱度,而作品熱度的延續又讓更多人願意投錢翻拍。這是一個良性迴圈的過程,也是IP本身經典化的過程。《三國演義》再拍一百遍,也照樣會有大把人願意看,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金庸的作品當中,經典化程度最高的,就是《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和“射鵰三部曲”這六部大長篇,翻拍次數也是最多的。

    相比之下,《連城訣》的熱度就要低得多了。這部作品面世時,並沒能引發類似《射鵰》那樣的熱潮。根據其改編的電視劇,收視狀況自然也比不上《射鵰》改編的劇集。

    在金庸的作品內部,也有馬太效應。熱度高的,優勢不斷累積,熱度越來越高,把熱度低的作品,徹底甩在了後面。

    二、

    《天龍八部》和“射鵰三部曲”都有宏大的歷史背景。喬峰為制止遼帝侵宋而自戕,郭靖死守襄陽,楊過擊斃蒙哥,張無忌領導明教驅逐韃虜,主人公的這些事蹟大大昇華了主題,使得小說在江湖仇殺、尋寶比武等舊套路之上,加了一層宏大敘事,小說格局立即開闊了起來。

    《笑傲江湖》雖然沒有明確的歷史背景,但包含著精巧的政治隱喻;《鹿鼎記》則是優秀的諷刺文學,藝術成就很高。

    這六部大長篇都是武俠文學中的曠世鉅著,其中的人物和情節早已深入人心,這一點都不奇怪。

    三、

    但《連城訣》的品質就差了嗎?一點都不差。可是藝術水準高,不等於傳播價值高。有幾個因素,導致《連城訣》的故事不會成為上佳的電視劇題材。

    1. 遊離於金庸武俠世界之外

    “射鵰三部曲”的內容是一脈相承的,自不用說;《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的情節雖然相對獨立,但很多設定與先前的作品都是相通的。比如少林寺、武當派、大理段氏、丐幫、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一陽指、易筋經等元素,都在多部作品中出現過。這些跨書存在的元素,成為一根根絲線,讓不同的作品之間有了聯絡,組成了一個頗為緊實的整體。

    但《連城訣》遊離於這個整體世界之外,是一個孤島。裡面的武功、江湖勢力等,與其他作品幾乎沒有聯絡。

    武俠世界觀一致的幾部作品之間,會相互導流量。看了前傳就想看續集,受眾總會有這樣的心理。看了《射鵰英雄傳》,就想接著看《神鵰俠侶》,但就是不會想起《連城訣》。

    2. 基調過於陰暗冷峻

    武俠劇雖然常有打打殺殺的情節,但大家都知道那是假的,幾乎不用擔心對青少年有太多負面影響。很多武俠劇,其實都拍成了言情劇。比如射鵰系列,就總能拍成“靖蓉戀”“楊龍戀”“張無忌花心記”,這樣的劇集,闔家觀看問題不大。

    但是《連城訣》的主線卻不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歷程,而是人性暗面的揭示。如果改編電視劇要忠於原著的話,那給觀眾看的都是些什麼?父親活埋女兒、徒弟弒師、同門相殘?

    3. 內容略顯單薄了些

    雖然作為一部小說,《連城訣》很優秀,但要改編成武俠劇,就會顯得情節有點單薄。整本書講的無非就是個“很多人為了寶藏變成了畜生”的故事,雖然“砌牆埋人”“室內挖坑”之類的懸念挺勾人的,但故事整體節奏緩慢,還有些沉悶和單調,拍成電視劇,這集數就不夠多,許多成本就很難攤薄了。

    如果注水將全劇拉長,那對編劇功力的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就成了爛劇。與其冒這風險,不如再重拍一遍《射鵰英雄傳》來得保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晨宇迷惑行為太多了,舞臺上的癲狂誰能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