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緣206085672
-
2 # 瑪法蓮
教育孩子的關鍵是引導,啟發,灌輸,讓孩子自省自悟。言傳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是榜樣,你自己做的好,孩子看在眼裡,在幼小的心靈中感知,留下了記憶和烙印 ,不用說,孩子會以你的行為作為指南和標準,會自律自覺地遵守一些禮儀規範。你自己做的若不好,沒有給孩子起到良好的帶頭表率,你要求孩子,孩子不服氣,你給孩子講道理,孩子會參照對比你的言行,若有出入,孩子覺得言行不一,不能信服,自然也難達成教育孩子的良效。
教育出聽話、懂事的孩子,這個聽話,是聽什麼樣的話?是正能量,正確的,正面的,真理性的話,還是唯你命是從,你的話無論對錯,你的要求無論合情合理,孩子要聽?還是選擇性地去聽? 若你給孩子的引導到位了,教育到位了,榜樣做到位了,孩子耳濡目染,潤物無聲,自然會懂事聽話,讓家長欣慰了。
所以,還是要正己化人,家長一定先要做好,做個合格盡職的家長,才能教育出優秀、懂事的孩子。(Hery)
-
3 # 玩具大樂匯
2019年寒假還有一週結束馬上開學啦!至同學們及家長的一封信!
一年一度的寒假已經接近尾聲了,馬上迎來開學季。同學們及家長應該開始準備了。[0.5秒]
寒假末開學初注意事項:
1、淨心·收心
經歷了一個假期,整天看電視、打遊戲、吃吃喝喝歡樂購,心裡能裝著學習的孩子還有幾個?
開學前第一件事,就是要清掃孩子的內心,讓孩子靜下心來走進課堂。如果作業沒有寫完,家長要及時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可以練練字,聽聽舒緩的音樂,看看書都是不錯的選擇。[1秒]
2、早睡早起,調整正常作息
從現在起,規定孩子10點之前必須上床準備睡覺,自然醒什麼的是別想了,定個早起的鬧鐘,最好和幾天後上學時間吻合,逐漸將孩子的生物鐘調節到上學日的狀態。別等到開學以後才調整,開學後還有很多要做的事哦。[1秒]
3、閱讀·收心
眼看著緊張的學習生活又要開始了,一個假期都沒怎麼看書的孩子,也別指望著他能馬上進入到學習狀態中。所以,開學之前讓孩子靜下心來閱讀,內容不需要多麼權威以及專業,只要是孩子喜歡的就可以,幫助孩子收心之餘,還能拓展孩子的知識面。[1秒]
4、制定計劃
寒假期間懶洋洋,做什麼似乎都不在計劃之內,隨心所欲,反正又沒有考試等著自己。但學習可不能沒有計劃性。一份井然有序的學習安排,一個激勵自己的學習目標,一定會幫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這會讓孩子對新學期充滿了嚮往和期待,想早日回到校園。[1秒]
5、備好學習裝備
唯一能讓自己對新學期有些期待的,恐怕就是可以買新書包和新文具了吧。不必要省這點錢,用新裝備給孩子美好的新學期祝福,讓孩子帶著愉快的心情走進新學期,孩子會更加珍惜開學時光的。記住,比收心更重要的是開心。
6、溫故知新
經過一個寒假的休息,你家孩子的思緒恐怕還停留在“熊大熊二智鬥光頭強”,或者“海南島、青島、各種島的碧海藍天”吧。寒假作業是什麼?課本是什麼?早已經拋到了九霄雲外。雖說新學期新起點,但沒有舊知識做鋪墊,新知識學起來肯定費勁。所以,簡單的複習一下上學期的知識重點,溫故而知新,提前預習一下新學期知識,在做學習計劃時,能夠及時對學習方法和技巧做出調整
總之,在開學前一週制定嚴密的計劃,最精心的準備,讓孩子去迎接新的學期,新的生活,即美好的明天!
-
4 # 你最有錢
你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兩三歲孩子的智商,因為,在要不要起床,要不要穿衣服的問題上,他們的“抗爭” 經常會表現出驚人的“智慧”。一則刊登在近期美國《育兒》雜誌的文章就描述了一名心理學碩士媽媽與自己兩歲兒子凱文之間的“較量”。此外,她還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孩子們乖乖聽話。不妨裝裝糊塗即使是最不聽話的小孩,在父母顯得無能為力時,也會同情父母。所以,有時候要讓孩子相信你需要被幫助。如果孩子拒絕將自己的玩具收起來,你也可以拿出些玩具,然後把它們放到浴盆或廚房的碗櫥中。當孩子提出抗議時,你就可以裝作很無辜地說:“我不是已經將玩具放到玩具盒裡了嗎?”這時候,孩子會同情你,然後幫你把玩具放回它們該呆的地方。引導他看到積極的一面孩子因為願望沒有達成而吵鬧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平淡無聊的事情變得有趣。比如,孩子想到操場玩時,突然下雨了。這時你可以告訴他:“這是一場很棒的雨哦,現在我們終於有機會在屋子裡野餐了。”這會激起孩子的興趣,進而變得興奮起來。巧妙利用逆反心理如果你說東,孩子就說西;你說西,孩子就說東。這時候,不如反其道而行。比如,當我希望兒子能動作迅速一些時,會假裝很趕時間,“我拿不準,你能不能在我出發之前收拾好哦。”然後,他就會衝到衣櫥前,拿出自己的鞋子和夾克,迅速穿好衣服。正話反說的方法,是利用了孩子渴望獨立的心理特點,使雙方都得到各自想要的東西。但這種方法一定要採用有趣的方式,而且不要過度使用,否則,孩子也會識破的!學會說“好吧,但是……”對剛學會走路的小孩來說,只要讓他們知道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會表現得非常配合。因此想拒絕他們的要求時,父母們可以採用“好吧,但是……”的說法。你可以說:“好吧,你可以吃一個麵包,但是,我們應該先一起吃晚餐。”或者說,“好吧,我們可以看一會兒動畫片,但是我們要先把玩具收拾起來。”孩子們通常會反抗“不”,但無法反抗“好吧,但是……”提前準備點吃的或許,大部分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你並不知道他們是為了什麼。但如果能提前給孩子切幾片蘋果預備著,也許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因為,讓孩子們感到舒適開心其實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儘量滿足他的基本需求——食物、睡眠,這些就足夠了
-
5 # 爾雅休養札記
有人說:“十個原生家庭,九個傷痕累累。”
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嚴良、普普這三個孩子正當如花的年紀,本應在父母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普通生活,但是原生家庭的悲劇讓他們過早地直面生活的陰暗與殘酷,迫使他們成為了“親職化”的小孩,經歷著驚心動魄的生活。
所謂“親職化”,就是通常所說的“小大人”,在英文中被稱作“老靈魂”。
“親職化”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對調,父母沒有做到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並且還將這種責任和義務轉移到孩子身上。
“親職化”小孩的童年被過早地剝奪,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而一再犧牲自己的需求。
他們在心理上被過度拔苗助長,這種違揹人性發展規律的速生,很容易讓孩子的人格在形成期發生變異,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歡樂頌》中樊勝美說過:“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他的宿命。”
這些“親職化”的小孩由於心理築基不牢,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就像沙灘上的城堡,一被海浪衝刷,馬上就分崩離析,從而走向悲劇的人生。
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說《自殺俱樂部》中,少女潔絲有一個任教育部長的父親和一個神經質的母親,在姐姐離家出走後,潔絲與父母的關係愈發緊張,甚至想要自殺。潔絲在小結自己失敗的青春期時,說道:“父母皆禍害。”
為何孩子會如此怨恨父母?
父母們總是不自覺地將各自原生家庭的影響複製給孩子,或者將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傷害轉嫁給孩子,讓孩子們重複著自己的痛苦。
“親職化”的孩子就是原生家庭問題下的犧牲品,他們彷彿一顆顆裹著糖果外衣的炸彈,不知何時便會傷人傷己。
隱秘的是原生家庭的黑洞,角落裡的是殘缺不全的人格。
父母的極端管教,“乖孩子”黑化成“壞孩子”“親職化”孩子會形成“討好型”的人格,這些孩子特別在乎別人的感受,習慣於犧牲自己的感受和訴求去迎合別人,同時常常自我否定,自卑軟弱,不敢反抗。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原生家庭問題很典型,父母離異,跟著強勢的媽媽生活,爸爸再婚並有了一個女兒。
朱朝陽平時在學校是個成績優異、高智商、心思縝密的好學生,在家是個聽媽媽話的乖孩子,因為不合群,經常被同學欺負。
宋慶齡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
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是個控制慾強的人,經歷過失敗的婚姻,她不甘心,便把全部期望寄託在朱朝陽身上。
周春紅沒有時間管兒子,只是採用絕對控制的方式對待他:只要學習好就行,不允許交朋友,必須喝熱牛奶,見爸爸時帶上成績單……
周春紅用令人窒息的愛去控制孩子,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將孩子當做證明自己價值的工具。
當朱朝陽觸及了她的權威地位,情緒便瞬間崩潰,對孩子瘋狂責罵,將錯誤推給孩子。
被破碎的玻璃壓得久了,受傷是早晚的事。
這種畸形的愛讓朱朝陽習慣了隱忍乖巧,內心極度敏感又壓抑,最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相對於控制慾強的媽媽,朱朝陽還有一個長期缺席的爸爸。
自從父母離婚後,朱朝陽見爸爸的次數屈指可數,爸爸對他的生活和學習也漠不關心。
父親更關注的是幸福的新家庭,即使朱朝陽被繼母和妹妹追打、羞辱,也不能挺身而出保護他。
朱朝陽在父親、繼母和妹妹面前,小心翼翼,逆來順受,生怕爸爸嫌他“不懂事”而討厭他。
朱朝陽一直很羨慕同父異母的妹妹,看到爸爸如此寵愛妹妹,每次和他們在一起,彷彿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不該存在的人。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可是爸爸的缺席和偏心,激化了朱朝陽心中隱藏的惡念,害死了恃寵而嬌的妹妹。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就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朱朝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這兩種需求從未被滿足過,從而使他一錯再錯,最終黑化成劇中真正的“大BOSS”。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好好地陪伴孩子,多關心孩子的訴求和渴望。
認清自己對孩子的期望,不要把自己的偏執強加在孩子身上。
成為父親和母親並不意味著你會失去自己,而是,你必須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長期缺位,養成叛逆少年和心機女孩“親職化”孩子的另一種人格表現則是“困獸型”,這類孩子警惕多疑,感覺自己周圍全是危險和敵人,時刻保持著防禦狀態。
《隱秘的角落》中,性格叛逆的孤兒嚴良算是典型的例子,他擁有暴力傾向,厭惡管教和學習,頭腦簡單易衝動,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
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教育和陪伴,“自由”的孩子們不知道該正確如何面對這個世界,他們便習慣了用防禦、反叛和攻擊來證明自己。
孩子的叛逆另一種原因,其實源於父母與孩子的意識不統一。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並急於證明自己的價值。
很多父母總是一廂情願地把自己的意願和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自己的作為和想法經常持否定態度。
朱朝陽最後對媽媽吼道:“你們都是為了你們自己!”這也是長期壓抑後的一種反叛。
“親職化”的孩子,往往缺乏合理地處理自己極端情緒的能力,會不自覺地迴歸原始的防禦狀態,強化防禦模式。
任何和他們親近的人,都會感受到他們潛意識下所表現出的防禦與隔離。這就是為什麼像朱朝陽、嚴良這樣的孩子,往往都不太合群的原因。
他們可能會非常擅長隱藏自己的極端傾向,他們的心理已經成人化,擁有遠遠超越實際年齡的世故與成熟。
孤兒普普這個表面純真柔弱的小女孩,心機卻比很多成人都要深沉。
她想敲詐張東昇但沒有親口說出來,而是時不時地提醒朱朝陽和嚴良,指引他們去敲詐張東昇。
普普也很懂得示弱,引起別人的保護欲,特別是對於男性,然後利用他們為自己做事。嚴良和朱朝陽都在保護她、幫助她,甚至是張東昇都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對待。
在天真爛漫的年紀,卻像成人一樣思考這個世界,幹著踐踏道德規則的事情,可憐、可悲,但更可怕。
“討好型”與“困獸型”這兩種人格,可能會同時存在於“親職化”孩子的內心。
可能呈現出不同比例的混合,也可能從一種人格向另一種人格過渡。比如“討好型”人格會因為環境變化,而轉化成防禦與攻擊的“困獸型”。
朱朝陽後期的借刀殺人、篡改日記等行為,都是這種狀態。
原生家庭不是鍋,成長問題要自己扛東野圭吾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父母無法選擇,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隱秘的角落》的作者紫金陳就是朱朝陽的原型,但他沒有像朱朝陽那樣走向黑暗的角落,任由自己沉淪,而是努力提升自己,自我療傷,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就,還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紫金陳坦言,雖然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烙印無法復原,但只要自己內心足夠強大,任何事情都可以雲淡風輕。
相信,在原生家庭中傷痕累累的孩子們,只要有勇氣走出那個隱秘的角落,一定會比任何人活得都漂亮。
-
6 # 御貓老師
最該教會孩子的是,讓他做自己。
遙控器父母如何摧毀孩子,下面請了解一下。
這樣的父母從小就給孩子報以無限的美好期待,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應該“像某某某”那樣,知書達理、聽話懂事、乾淨整潔、聰明好學。
這種遙控器父母父母有超強的控制孩子欲,他們喜歡評價孩子,規劃孩子,給孩子貼上標籤,而且都是主觀臆斷而非客觀觀察孩子後得出的客觀評價。
他們實際上進行的是控制式教育。有時候,孩子提出想到新認識的小夥伴家串門、玩沙和稀泥玩水玩泥巴、觀察未知的小動物小昆蟲。父母就會以“不安全”“不衛生”“不需要”等理由拒絕,這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身體和心靈的自由。
當寶寶想玩泥沙的時候,他的內心OS是“我想要用泥巴捏小人小動物小房子,我可以創造”,而父母的聲音是“不許!不衛生,衣服弄髒了”;孩子想學輪滑的時候,他內心說“我想玩,我想體驗速度”,而父母的聲音是“不許,太危險了”;當別的小朋友上門做客,父母要求孩子把自己喜歡的食物、玩具拿出來一起玩的時候,孩子內心OS“這是我最喜歡的,我要守護它”,而父母“教育”孩子“你要學會分享”。
在大人的潛意識裡,孩子是附屬品,必須聽從他們的,他們狠狠地傷害和阻礙著孩子,卻還以為是對孩子好。這類爸爸媽媽總是在用自己的控制式教育試圖讓孩子“懂事、乖”。
其實這樣就是時刻在逼著孩子在“聽從內心還是聽從爸媽”的兩難中做出選擇。
孩子慢慢會從開始的哭鬧抗爭,變成麻木聽從,家長反而視為從“不聽話”轉變成了“乖了,懂事了”,可悲可嘆。
習慣了被父母“教”的孩子,長大後會如何呢?最明顯的特徵是:脆弱、被動、沒有主見、盲目聽從他人,別人怎麼說自己怎麼做。
他們永遠聽從多數人的意見,當只有自己有獨特見解的時候絕對不敢表述,哪怕大家相約跳樓,自己也會怕違逆“朋友”而跟隨;沒有選擇判斷的能力,習慣了聽人的安排,只要照做就好。
原因很簡單,遙控器父母對孩子的摧殘是兩方面的:他們一方面控制孩子,讓孩子過早就停止了思維成熟和發育的過程;另一方面抱怨孩子軟弱、膽小、不會思考。
他們意識不到就是因為自己的“教育”才導致了孩子的問題,還在繼續試圖改變孩子、醫治孩子。正確的教育,是讓孩子在自己特點上健康發育,最終成為自己內心追求的那個人。
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是學者,孩子卻成了探險家;有的父母是體育健將,孩子卻當上了考古學家;有的父母是老師,而孩子卻成了企業家。
這些恰恰是一種孩子健康成長的結果,那些期待孩子成為自己的影子或者成為規劃中的孩子的願望,最終反而會落得不幸的下場。
所以,如果真的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就不要什麼事情都給孩子安排和控制。
父母並非上帝,何況就算上帝也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父母又憑什麼用自己的經驗就覺得孩子走哪條路是“最好的”、“最應該的”、“最正確的”呢?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讓他做自己的主人,鼓勵他,而不要總是試圖什麼事都去“教“會孩子。
【輕鬆育兒三分鐘,知識每天更新!】
回覆列表
從小好好帶著他陪著他成長,一個好孩子不是一下子帶出來的,家庭環境、家人的教養才是每天帶著他健康成長的Sunny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