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劉備白帝託孤是真心的嗎
8
回覆列表
  • 1 # 以史為鑑

    一,劉備有識人之明

    劉備在亂世中起於草莽,在亂世前半生中先後和公孫贊、董卓、袁紹、曹操、呂布、袁術、孫權、漢獻帝等人相處。

    可以說大風大浪見的多了,磨練出來了識人、用人的本領。

    別的不說,劉備集團核心團隊劉、關、張、趙、諸葛等就是在屢敗屢戰中錘鍊在一起的。

    二,劉備集團中內政型人才缺乏

    劉備集團在早期只有麋竺、孫乾等聊聊幾個文臣,極度缺乏戰略型謀士和內政型人才。

    所以劉備寧遠得罪劉表也要在荊州大肆招攬人才,諸葛亮就是這一時期被劉備三顧茅廬請求出山的。

    而且諸葛亮的確完美解決了劉備戰略和內政問題。

    在託孤一事上除了諸葛亮,其他備選方案都風險極大。

    三,諸葛亮在蜀地沒有根基

    諸葛氏是琅琊望族,但是經過戰亂,諸葛氏居家難逃荊州,雖然在荊州和荊襄氏族關係錯綜複雜,但在蜀地卻是水上浮萍,沒有多少根基。

    同期託孤的法正是劉備一個備選人物,但是法正投靠時日太短,更是蜀地望族,僅這一點就不能讓劉備放心。

    四,劉備根基尚在

    劉備、曹操、孫權作為三國開國之人,都有自己核心班底。

    司馬氏能篡曹,是因為曹氏忠臣在前後幾次事件中被清洗殆盡,曹氏幾代皇帝都短命的原因。

    劉備雖然戰敗身死,但核心班底沒有受損,完全能撐起蜀中割據的局面。

  • 2 # 秦皇漢武

    劉備託孤並非真心。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在臨終前曾囑託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後世針對這個“自取”有了兩層含義理解,一層是劉備的確真心想將政權轉交給諸葛亮,另一層意思則是對諸葛亮的一種“敲打”,希望他能忠心輔佐劉禪。

    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並非完全信任,因為東漢後期的政權構成就是外戚(宦官)+皇帝二元統治,後來隨著外戚和宦官的覆滅,又變成了“權臣+皇帝”的統治結構,無論是董卓、王允還是曹操,均是如此,劉備對此十分清楚,他不會允許自己所建立的政權重蹈東漢覆轍,所以,劉備對於諸葛亮始終是使用的同時時常打壓。

    劉備生涯當中多次因逃亡而拋棄妻子,直到佔領荊州大部後,才有了相對穩定的賦稅地盤。此時諸葛亮的職務是軍師中郎將,職責是徵調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賦稅,看似位高權重,但實際上這個時候諸葛亮做的只是後勤保障工作,並且關羽鎮守的江北、張飛鎮守的南郡都不在諸葛亮統轄範圍內,諸葛亮並沒有全盤接管劉備所有地盤的物資後勤,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劉備心術,他對於諸葛亮是有意限制其權利過大的。

    在龐統加入劉備陣營後,官職也同樣是軍師中郎將,並且跟隨劉備攻打益州,成為主公身邊的嫡系幕僚,而諸葛亮此時卻依然留守荊州,負責糧草調配。直到龐統陣亡,戰事不利,劉備才重新考慮徵調諸葛亮入川。

    但即使是在益州已經拿下之後,諸葛亮的地位也並未得到大的提升,這個時候劉備倚仗的反而是投降過來的法正,對其言聽計從,以至於後來劉備伐吳失敗時,諸葛亮感嘆“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劉備對法正的信任甚至超過諸葛亮。

    劉備對諸葛亮權力過大十分擔憂。

    諸葛亮事必躬親,肯定不是晚年才有的特徵,以劉備的識人眼力,肯定很早就發現了諸葛亮這種特質,對於劉備而言,諸葛亮事必躬親很容易被解讀為是在攬權,甚至可能將來成為權臣。所以,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時,部下皆有封賞,法正甚至升任尚書令,但早期加入劉備陣營的諸葛亮居然還是原職。

    只不過法正以及繼任者劉巴先後病逝,諸葛亮因功順位晉升到了丞相職。劉備只能退而求其次,啟用李嚴。李嚴個人能力有限,他對諸葛亮的制衡能力顯然不如法正和劉巴,但劉備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的蜀漢已經陷入無才可用的境地。

    所以,永安託孤時就出現了非常耐人尋味的一幕,劉備一方面大大方方的跟諸葛亮說你可以自立為主,另一方面卻又命李嚴為尚書令,統管內外軍事,讓其和諸葛亮共同輔佐後主。東漢以來,尚書檯的權力就已經可以與三公之一的丞相抗衡,現在又給了對方軍權,劉備這麼做很顯然是不希望諸葛亮的權力過大。

    只不過諸葛亮並非出現像劉備所擔憂的那種最壞結果,反而是忠心輔佐後主,一心北伐圖恢復,最終累死在了前線。

  • 3 # 劉一千五

    劉備先生在白帝城託孤於孔明及群臣。是真心的,這點假不了。

    歷來帝王臨死之前總得安排一下後事。周武王託孤,成王順利登基。劉邦託孤更長遠,還安排三代後的將相事。漢武帝託孤於霍光,霍光扶持昭帝,廢昌邑,再用漢宣。曹丞相托孤不說,還安排柴米油鹽於後房妻妾事。

    這些都是"鳥之將亡,其鳴也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臨終如劉備,托子於孔明,誠心誠意。寄殷切希望於丞相,輔幼主,保劉姓江山。至若其後一句"自取之",萬萬不可當真!聯絡上文,"可輔″和"不可輔",這是雙刃劍,帝王之心不可測。要是幼主精明強力,能力超人,還有託孤這一說麼?幼主年少,未長大,理事不周,欠理人情世故,內外交往……所以,才託孤於眾臣,尤其是丞相你。再說,劉備先生讓兒子們"父事丞相",這恩大上天,孔明再壞(孔明其實不壞的),也經不起這糖衣炮彈哈。所以,內心激動,連忙磕頭,連聲不敢。君臣都曉得"託孤"是真情,丞相輔立幼子是真情。讓孔明"自領成都之主"是假的。這弦外之音孔明早就聽出來了。

    秦始皇託孤不及,詭異疊生,葬送煌煌帝國和祖宗打下的六百多年江山;曹操託孤連妻妾都不落,偏是漏了司馬懿;揚堅託孤,楊素私心敗露,形同趙高,殃及同僚家國,還是詭異。劉備託人得當,如先祖漢武帝。臨終尚有大智慧,讓後人君主自嘆弗如,惆悵擱腕,拍遍欄杆。這託孤一事,含糊不得的!

  • 4 # 達摩說

    這點事被現代人傳得神乎其神,說劉備託孤不是真心的,是想拿話試諸葛亮,其實後面暗伏了刀斧手,一旦諸葛亮有不臣之心,立馬衝出來殺掉。

    我在想,這種猜測是不是太低估劉備和諸葛亮的智商了?說來這倆人可都是人精,一個縱橫半生,創下蜀漢基業,一個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

    劉備要真不放心諸葛亮,殺了便是,還非要拿這種蠢話去試?諸葛亮要真有不臣之心,會傻到等不到劉備嚥氣就準備取而代之?還不如等劉備死後,再慢慢取代了他那傻兒子。

    所以劉備一定是認準了諸葛亮沒不臣之心,才下定決心託孤的。或者說,當時也沒別的人能輔佐幼主了,只能是諸葛亮。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劉備是在發動對東吳的征戰後,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於東吳少帥陸遜之手後,悲憤交加的他一病不起,自知難以痊癒的劉備在病入膏肓時,召鎮守蜀中的諸葛亮到白帝城,上演託孤之舉。

    劉備為什麼要託孤,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劉備的兒子劉禪年少不更事。劉禪的智商本來就不高,又不懂政治。他做為接班人,不但年幼,而且得到磨練的機會太少,在這種情況下,他急需一個好的輔佐大臣來幫助仇執政。而諸葛亮便是最好的選擇。

    二是蜀國的國勢已經一落千丈。劉備建立蜀國後,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很快便政通人和。但蜀國畢竟成立不長,傾蜀中兵力於一股的征伐東吳失利後,折損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讓蜀國國勢迅速衰敗,在這種情況下,憑平庸的劉禪自然無法復興蜀國,而諸葛亮卻是值得信賴的最佳人選。

    三是諸葛亮是位不可多得的全才。諸葛亮無論軍事才能,政治才能,還是治國理政的才能都是一流的,蜀國的建立他功不可沒,高超的智謀也是別人難望背頸。因此,他在蜀國的威望也是最高的。選擇他作託孤大臣,容易穩定政局,維持和諧。

    當然,儘管諸葛亮是託孤輔政的不二人選,但劉備對他是一半真心一半假心的,他希望諸葛亮輔佐好劉禪,又不希望他取代劉禪成蜀主。因此,託孤時,他對諸葛亮直言能輔則輔,不能輔則取而代之。諸葛亮感動和感懷之下,發毒誓當好輔佐大臣,最終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6 # 孟珍

    謝謝邀請。劉備白帝城託孤,沒什麼真不真心,那就是一種道德綁架。諸葛亮乃一身兼儒道兩家文化的飽學之士,其品行及道德修養當然不會下作到自己取而代之的地步。唯一可能的是看到劉禪實在扶不起來時,自己悄悄地隱退。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西蜀的政權就會傾刻間土崩瓦解。這一點劉備心中門清。而且劉備還知道,諸葛亮說破天是依附在他們劉家的勢力之下的,諸葛亮本事再大,也只是一個輔佐型人才,他抗不起蜀漢的大旗。託孤只是為了把他綁在劉家這駕大車上。在託孤時一再提示劉備對他的信任和依賴,其實就是提醒諸葛亮不能忘了劉家對他的知遇之恩。告訴他應該為劉家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他的目的完全實現,生生把一個千年智神累死在軍中。他的這一把死劉備累死活諸葛比諸葛亮的死諸葛嚇退活司馬要高明得多。可見天下聰明,莫過帝王家,象諸葛亮這樣的智士都算不過他們,普通人就更不用想了。

  • 7 # 歷史扯吧

    就算不是發自肺腑的真心,至少也應該是羞愧無奈下的實意。為什麼呢?夷陵大敗的戰役檢討,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不聽軍師言,吃虧在眼前”。

    夷陵之戰,是劉備集團佔領巴蜀之地後最慘痛的一次戰敗,此役之後,蜀中精銳盡失,以致五年之內對外無戰事,對內到處修鞋補漏。

    退守白帝城的劉備,此時終於想起了諸葛亮,想起了當年在荊州之時,對孔明先生言聽計從是何等的順風順水。劉備終於明白,放棄諸葛孔明是何等的愚蠢。

    當然,劉備更清楚兒子劉禪有幾斤幾兩,用孔明的最大風險,可能上演了又一出曹操與漢獻帝的悲劇。但他只能賭,賭孔明先生不會成為曹操第二,賭李嚴能夠對諸葛亮能夠實施有效鉗制,賭荊州集團與巴蜀集團會相互牽制。

    其實,劉備大可不必賭。

    因為諸葛亮這麼愛惜羽毛的人,是不會當奸臣叛臣的。縱觀劉備集團所有將領和謀士,真正從一而終,沒有改弦更張的人,只有諸葛亮。其他白金一代的創始人,全都有過投降或投靠的履歷。這其中,包括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包括趙雲、黃忠、馬超,包括法正、魏延、龐統。

    只有諸葛亮的履歷清清白白,一直吃著劉氏的皇糧。白帝城託孤, 非諸葛亮莫屬。

  • 8 # 宇宙人生3916172

    劉備認為她出兵罰吳不可能敗,就像曹操罰吳一樣,當時曹操罰吳根本不可能敗,叫誰誰說也不可能敗,因為兩邊的實力沒法比,劉備罰吳的時候兵力和曹操差不多,劉備,曹操,敗給東吳應該說都是個意外,也可以說是天意,天不滅吳,諸葛亮說過一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可以看的出來諸葛亮後來也信天命了,話題說遠了,說主題劉備白帝城託孤是被逼無奈了,其實她是真怕諸葛亮造反是真的,說的那些話半真半假,她明白她死了以後諸葛亮要是反了,沒有了能壓治的了,她知道自己快死了,她有什麼法啊!

  • 9 # 處世絕學

    劉備慧眼識英雄,善於察言觀色,在識人這方面並不遜色於曹操。

    劉備對於諸葛亮的秉性也是相當瞭解的,諸葛亮雖然,德才兼備,足智多謀,也不過是自家人認為的而已。如果站在敵人的立場上,諸葛亮也不過是一個,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的人。

    對於一代雄主劉備來說,在他生命彌留之際,任何人都是需要揣測一下的。

    如果說劉備是真心想讓諸葛亮替代自己,直接把皇位禪讓給諸葛亮不就行了嗎?但劉備向諸葛亮託孤的時候,諸葛亮必定會一直推辭,說一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劉備此時心裡一定是在偷著樂,我要的就是你諸葛亮這樣的回答。

    諸葛亮能掐會算,肯定知道劉備的用意,只不過是彼此心照不宣罷了。從三國演義的視角來講,劉嬋的確是一根朽木。而劉備慧眼獨具,知人善任,肯定能預料到自己的兒子劉嬋將來肯定是個昏君!

    所以說,劉備用託孤之計,蔣諸葛亮一軍還是很有必要的。

    而演義,終歸是演義不是正史。劉備乃一代雄主,歷經萬險,九死一生,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怎麼可能會隨隨便便拱手相讓?我覺得他沒有那麼偉大。我這樣講,可不是什麼以小人之見度君子之腹!有道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很現實的事情!

    或許會有一些讀者可能會認為我寫的太過陰沉,那麼只能說明劉備這個人隱藏的太深。

    這樣講,並不是說劉備這個人不好。要明白的是,善於隱藏,懂得裝飾自己,是一個政治家必須擁有的素質!

  • 10 # 暢you三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對諸葛亮忠心的經典評價。而說起諸葛亮的兢兢業業,恐怕還要從劉備白帝城託孤來說起了。

    劉備兵敗夷陵之後,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最終病倒在了白底城。一年多後,劉備自知大限將至,將諸葛亮召到了榻前。白帝城託孤這件事,也成為了演義和歷史中的經典橋段。而諸葛亮不忘先主厚恩,兢兢業業處理朝政,也成為了一樁千古美談。以至於後世有無數忠臣,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感到。甚至有這樣一種說法,讀《出師表》不落淚的臣子,不是忠臣。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在劉備大限到來之際,諸葛亮火速趕往了白帝城,見到了病入膏肓的漢昭烈帝劉備。後者見到諸葛亮後,開始抓著他的手,囑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後來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之時,也原封不動的加上了劉備的這句話。只是不同的是,他在後面還加了一個諸葛亮事後背脊發涼的小插曲。

    也正是因為這個細節,不少人紛紛對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關係,產生了懷疑。關於諸葛亮投奔劉備的說法,正史中有兩個說法。一種說法便是三顧茅廬,不過史書只是一筆帶過;而另一種說法認為,諸葛亮是主動投靠劉備的。且不論哪種說法,歷史上的諸葛亮在投入到劉備麾下的早期,的確沒有被重用。諸葛亮當時的工作,是負責後勤的。而劉備進攻益州,靠的是龐統之謀;後來他打下漢中,也是法正在出謀劃策。由此可見,諸葛亮除了為劉備提出個戰略構想外,他並沒有在軍事上有著特別出色的表現。

    新版電視劇《三國》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場景。諸葛亮說魏延腦有反骨,他在臨死之前特意將魏延叫到帳中試探。諸葛亮信誓旦旦的提到,要將自己的兵權全部交給魏延。有意思的是,諸葛亮成功通過了劉備的試探,而魏延卻沒有透過。不妨來看一下,面對劉備試探之時,諸葛亮堪稱完美的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的意思是,你諸葛亮的才華勝過曹丕十倍,如果劉禪值得輔助,就勞煩你多擔待;如果劉禪不堪重用,你就取代了他,繼續蜀國的復興漢室之路。

    劉備的這句話,其實有潛臺詞的。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如果劉禪在他的輔佐下,還是不敵魏國,這豈不是說明諸葛亮根本就沒有盡力嗎?諸葛亮也是一個聰明人,所以他順著劉備的心思繼續下去,這才成為了劉備欽定的輔政大臣。說到這,筆者聯想到同樣三國時代的另外兩次託孤。一次是劉表臨終之前,對劉備同樣說出了君可取而代之的話;一次是江東小霸王孫策對張昭的託孤,也是同樣這個道理。結合這幾次託孤,不難發現劉備對諸葛亮的態度,並非是完全信任的。而是諸葛亮是劉備當前的最佳選擇,可他又有些不放心,所以在臨終前這麼安排了一出,為的就是諸葛亮能死心塌地的效忠於劉禪。隨後,劉備又囑託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由此可見,劉備將蜀國的希望,都放在了諸葛亮的身上,但卻不是完全信任。

    當然,劉備還另外做了兩手安排。首先,他提拔了東州集團中李嚴,後者因此成為了蜀國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大臣。劉備的意圖可想而知,雖然他將希望寄託在了諸葛亮身上,但他卻同時準備了一份保險。其次,劉備還秘密囑託了趙雲。這也很好理解,畢竟趙雲是劉備的貼身保鏢,也是具有忠義精神的武將。倘若諸葛亮真的意圖不軌,那麼趙雲和李嚴聯手,也未嘗不能阻止諸葛亮的野心。

    話已至此,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諸葛亮輔佐劉禪,他的優點在哪?在筆者看來,恐怕有這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諸葛亮的能力不容小覷。儘管諸葛亮在軍事方面上的表現,並不是多出色,但他的內政和後勤能力,的確非同小可。劉備四處征戰,卻從來沒有缺糧,便是諸葛亮的功勞。而諸葛亮北伐期間,經常因為缺糧而苦惱,便是因為李嚴辦事不利。正因如此,諸葛亮以這個藉口除掉了李嚴,這才擺脫了自己的掣肘。而蔣琬上位以後,諸葛亮北伐軍的糧草問題,果然得到了有效緩解。

    其二,諸葛亮是荊州士族的領袖人物。眾所周知,劉備創業之時,先後跑過整個中原地區,最終才在益州安了家。而他麾下的各路人才,多半是來自於荊州的。古人的鄉黨情懷很是普遍,同一個地方出來的官員,往往會選擇抱團。

    諸葛亮在荊州的名氣很大,被稱為“臥龍”;而且諸葛亮和荊州的幾個大家族,都有著姻親關係。相比於益州士族集團,劉備更加相信荊州士族集團,畢竟他也曾在荊州待過一段時間。所以說,劉備託孤諸葛亮,只是一個無奈之舉。他一邊需要諸葛亮極其荊州士族對劉禪死心塌地的效忠;一邊又擔心諸葛亮在掌權之後,會不會生出二心。在此情形之下,劉備只好出了這麼一招,來試探諸葛亮的想法,順便再給他加上一個枷鎖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反義詞的詞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