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王頭說歷史
-
2 # Zh上善若水W
提到三國中的人物,我想到很多人第一時間反應出來的應該就是曹操吧。誠然,他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同時也是很有能力的人物,他能夠在三國那個紛亂的時代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神話,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就說明他是一個不簡單的人。但是,與此同時,他的名聲也不是那樣的好,很多人都說他是梟雄,並沒有多大的本事,只能透過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法擁有土地。
但是,無論大家怎樣評論,他在三國中的確是一個十分了不得的人物。他對於兵法的研究十分透徹,而且也能夠根據不同的形式轉化不同的方法進行作戰。並且,他也知道每個將軍的長處也短處,比較會用人。而且更為關鍵的是他有著十分強的心理素質,我想很多人經歷了很多失敗,被很多人騙了之後應該就會對現實失望,會放棄自己的事業吧!但是他很顯然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他雖然受過了赤壁戰役的刺激,也受過了很多的委屈,可是他卻能夠扛下來,堅持做自己,是很不容易的。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評價曹操: “子治世之能匠,亂世之奸雄也。”千百年來,人們對曹操的評價也大相徑庭。毛本《鄴中歌》點睛之句為:“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即評價曹操性格的兩面性,這也導致了很多人認為曹操是梟雄,也有人認為曹操是奸雄。但小編可以說,曹操性格有兩面性:超世豪傑,亂世奸雄。
亂世奸雄的曹操,既是慘無人道,又是悲天憫人的。曹操替父報仇進攻徐州時,傳令三軍,一旦得城池就將城中百姓盡行殺戮,以致曹操大軍所到之處盡殺戮人民,挖掘墳墓。他的思想中只有“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當他在行軍途中目睹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時,卻又動了悲天憫人之真情。
用人方面,曹操的人才策略可以概括為“網羅人才,唯才是舉,知人善任,擇人任勢”。但他也為了報一時之仇而不顧今後事業發展。荀攸、楊修,這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智謀之士稍有冒犯,便翻臉不認人。歷史沉澱了評價曹操口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奸臣,欺君逆上的漢臣賊子。”
魯迅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曹操人物複雜多變性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和觀點對其人物所處歷史背景進行系統整體的分析,才能得出真實形象。”正是因為曹操具有“奸”與“雄”二者皆具於一身,使其性格呈現正與反的矛盾兩面性。
曹操所處的時代,正是風雲四起,三分天下,戰亂不斷。論世家大族,他不如袁紹;論驍勇善戰,他不如呂布;論人心所向,他不如劉備;論據地守險,他不如孫權:然而,他卻能三分天下,稱雄一方。然而曹操什麼都沒有,他既是軍事家,又是政治家。既能文能武,他在一揚眉間都是豪爽之氣。他有功,有過,有勝利,有失敗。因此,有人敬,有人恨,有人贊,有人罵。於是,他將自己沉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後人去感知,去評說他的一生。這樣的生,轟轟烈烈,這樣的死,地動山搖,這樣的生命,才真正體現出完滿的本質,不為世人評價所在意。
在我看來,曹操是奸雄也好、英雄也罷,曹操就是曹操,他創造了一個時代,功過對錯都是世人評說,但是你所知道的就是真相嗎?但是我們也能夠從書中看到他也是一個很狡詐的人物,他從來不會正面攻擊也不會採用什麼佯攻的方法,他更喜歡的是偷襲和陰招。當然了,正因為他使用了這樣的方法才會不得人心,才會最終落得一個失敗的下場,不得不說,做人還是實誠點兒好,大家說這樣對嗎?
-
3 # 榮仔解說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戰火四起。東漢王朝已經到了崩潰邊緣。無論是誰,都已經無法挽救東漢王朝。必須要一場切底的革命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對於這樣的一場革命。那最好的辦法就是改朝換代,就好比宋朝的趙匡胤,也是前朝的將員,最後黃袍加身建立的宋朝。而在東漢末年的曹操都還是比較保守的。只來了一個“挾天子而令諸侯”曹操的一身沒有封自己為王。曹操無論文采武功都是遠遠超過劉備和孫權的。曹操不但平定了北方,還發展了經濟。他的文采是也很多很牛的給後人。而在三國了,劉備虛偽,孫權平庸。所以說曹操是一代梟雄。應該也不為過吧!
-
4 # 木子君的小屋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他會是一名執法嚴明的好官。
在少年時,他曾受州郡舉薦,以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在任期間,造五色棒懸於官署門上,有犯禁者,不論地位高低,皆棒殺之。後遷頓丘令,徵拜議郎。
他也是一個有膽有魄之人,獻帝時,董卓弄權,百官為之畏懼,殿上九卿默默,連王允王司徒這樣的大員都束手無策,而曹操卻懷寶刀,去行刺董卓。這個時候的他,是一個熱血少年,敢為人先。
行刺不成,倉皇而逃,路遇陳宮,陳宮為他所感,二人結伴而逃,路遇父輩好友呂伯奪奢,到他的家裡作客,因廊下僕人商議縛而殺之,懷疑對方準備殺了他去拿賞錢,於是和陳宮二人雙劍殺盡呂伯奢一家,見廊下縛一豬,方知誤會,二人在逃出時,遇到沽酒歸來的呂伯奢,而曹操又舉劍殺之,說出了千古名句: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人。因此陳宮與他分手,二人最終成為敵對。
這事可以發現曹操的性格,他為達目標,不計手段。
至於曹操是奸雄嗎?未必吧。對於曹操奸雄的定義多來自《三國演義》,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成書時,也是對於曹操多有褒揚之詞的。直到清代毛倫毛宗崗父子重修《三國演義》,刪去了對於曹操的正面之詞,從政治意義出發,從抑曹揚劉的角度,這才把曹操定義為奸臣。於是才有了戲面上那個白臉的曹操形象。
但是他就是奸雄嗎?未必,作為一個政治人家,他的心境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初期的他是一個效忠於大漢,平生之志,也不過是因功封侯,老的時候,墓誌銘上有曹侯二字即可。
這樣的志向,讓他滅黃巾,刺董卓,後來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直到後來迎回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平袁術,滅呂布,又敗袁紹,他的地盤在慢慢變大,野心在增加,但是此時,也不過是劍履上朝,封九錫而已。
他真的想過篡漢而自立嗎,我想是未必的。
但是人在其位,他不只代表著個人利益,還有以他為首的曹魏集團的利益,那些文臣武將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更上一步,只能把曹操往上推。
這跟袁世凱的際遇多麼相似,人到了那一步,好多事都身不由已了。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王莽沒有篡漢,一輩子都是一個有著賢良名好人。袁世凱如何沒有稱帝,也不會百日而終,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而曹操呢,如果他沒有自立為魏王,後來更是曹丕稱帝,建魏國。
那麼曹操在歷史上的定位,也肯定如周公,霍光這樣的權臣,能臣。
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曹操不也自比周公嗎?
-
5 # 風雨中的梅雲
以前是奸雄。也是能臣。這是許子將說的。原話是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所以,後世人稱曹操奸雄皆源於此。而這個稱謂一直延續了近兩千年。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曹操一直是被冠以奸雄的名號。就連唱戲的時候,曹操都是個大白臉。這也是成語白臉奸賊的語出之處。也就是到了現代,最近這幾年,隨著歷史學家掌握了越來越多的證據。曹操也逐漸褪去了奸賊的色彩。同時,隨著歷史的遷移,時間的推移。劉備也逐漸的褪去了身上的光環。慢慢的走下了神壇。要知道,人們罵董卓罵的最兇。罵曹操也罵的最多。反觀歷史記載。董卓和曹操的軍隊卻沒有吃人肉的記錄。而被標榜為政治模範,正義化身的劉備的軍隊卻有過吃人肉的記錄。被稱為孔聖人的後代的孔融(讓梨的那位)也有過吃人的歷史記載。總之一句話,三國時期的戰爭,沒有一場是屬於正義的。謝謝。
-
6 # 風動藤動銅鈴動
曹操的形象在中國傳統戲曲裡面常以白臉示人,作為奸雄代表出現。令我們難理解的地方有:雖然愛兵如子,但心硬如鐵,藉故殺人卻毫不手軟;為籌集軍費,曾設立專門的摸金校尉從事盜墓挖墳工作,撈死人錢;很好色,但總看上別人的老婆喜歡強佔據為己有,而不是貪戀妙齡少女,和平常男人大相異趣。
但不管怎樣,曹操在三國時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人物,還成了膾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裡的著名反派大主角。
題主問題中所謂看一個人“到底怎樣的”,就應該是不考慮世人對他的評價,僅參考他本人的言行舉止、待人處事的事實,去探知他深層次的本心。在此不羅列曹操眾多的事蹟,只探討他可能的內心。
歷史上的曹操是個立體的人,有很多個維度,至少在四個維度:政治、軍事、文學、書法,表現出有很高的造詣。能夠在漢末亂世稱雄三國,人生經歷也是非常豐富多彩的。
能夠有這麼多方面的成就,由此可見曹操內心裡裝的東西是異常豐富的,讀過不少書籍,善於學習思考及變通,並且化為能力,多謀善斷,用於亂世爭雄和待人處事的實踐之中,表現出的成就高度就遠遠超出一般水平。
首先說明其心很寬廣,不然裝不下那麼多不同的東西,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說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這其實就是他的追求和自我評價,也正因此他才瞧不上當世的目光狹隘的庸碌之輩。
其次,其心很細,因為魔鬼藏在細節之中,不然認識達不到那麼精深的程度。用來待人接物曹操就很謹慎細緻,但是過於謹慎注重細節以致對任何事情都疑心過重,有的時候就顯得過慮而疑神疑鬼。
這是兩個很重要的特徵,在他的很多事蹟中呈現出來。
曹操還是個捉摸不透的人,這個判斷含兩個意思:一個是他的本心善變,有良知又沒有良知,受自己目的和環境壓力作用能夠變化無端,史上罕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也;一個是為了某些方面特殊的需要,他極其善於偽裝、隱藏或示假自己的本心。
這個特徵在曹操進行的政治和軍事諸多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官渡之戰他接待許攸投奔時的精彩表演,借糧官頭以穩定軍心的故事,充分展現了他的奸詐形象,深入人心。但不得不承認,這些既有他當時迫不得已的情形,也的確是他擅長臨機應變,從不可能中找出辦法解決當前問題的機智。
但他也有溫情脈脈真情流露的時候,大可顛覆人們心目中曹操的奸詐形象。例如他和原配丁夫人的故事。由於曹操好色導致與張繡之戰,害得丁夫人養的愛子曹昂身死。丁夫人無法原諒曹操並回孃家居住,曹操屢次親自登門求她原諒也無法挽回丁夫人之心,只好放棄,還派人傳話說也不想耽誤丁夫人,任憑她改嫁他人,幾年後丁夫人離世。此事一直到曹操臨終之前還心存愧疚,念念不忘。
結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人真能認清自己,認清他人嗎?曹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或許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一百個人眼裡就有一百個不同的曹操,因為看什麼事物,都免不了反射有觀察者自己的影子。 -
7 # 十分之七君
是一代雄主,不是奸雄。
曹操這人奸和雄都有,但要說是奸雄,不認同。曹操的能力和成就當得起雄這個字,爭議就在這個“奸”字上。
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 注
許劭這番話是對曹操所具有的才能,或者說能達到成就的評價。是根據現有才能對未來的一個預測,奸雄一詞並不是對他人生的一個整體評價。此時曹操還年輕沒什麼名氣,也無功業,所以這“奸雄”一詞只是說在亂世會成為,而不是已經是了。所以奸雄不是對曹操一生的評價。
而且說這話還有個前提,許劭看不起曹操的為人,不願意給他下評語,最後在曹操的糾纏和威脅下才說了此話。這種情況下說的話是否客觀,是否故意為之?這可靠性要打個折扣。
還有一句話也經常被用來證明曹操的奸雄本質,出自《三國演義》
“寧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經過羅貫中的改寫,加上天下人之後,意義大變。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尊劉抑曹,很多羅貫中的藝術加工,嚴重影響後人對曹操的看法。而事實上文學作品中的曹操和歷史上的曹操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因為文學形象的鮮活深刻,而替代真實歷史人物。
曹操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執法嚴明,直言敢諫。剿黃巾,刺董卓,討漢賊,說明其忠君愛國,有匡扶漢室之志。迎漢獻帝,剿滅各方割據勢力,統一北方,穩定局勢,使人民免於流離失所,得以休養生息。遠征烏桓平定邊關,消除了邊疆之患。推行屯田制,興修水利對恢復生產有積極作用。用人方面“唯才是舉”,提拔了大量有才能的人,對由門閥貴族掌控的人才制度是一種衝擊。
身居相位,平定北方,穩定局勢,與民休養,是公認的政治家。精通兵法,治軍有方,是公認的軍事家。能詩文,擅書法,“三曹”之名古今傳誦,是公認的文學家。
他的這些功績可不僅僅是欺世弄權,竊取高位的奸雄可比。功勞實實在在,這高位可不是竊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這時候混官場,爭地盤的人誰沒有點奸詐,不使點奸計,生存之道罷了。
回覆列表
賞讀曹操的詩文,常被一種英雄之氣鼓盪著。哪怕是信手拈來的、隨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洋溢著一種氣度而顯雅緻。
比如他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字裡行間,融注著一種令人心潮澎湃的氣勢!這樣的詩,非大手筆不能為。鍾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這種悲涼,可能源於曹操對世事、人生的哲學思考。正是這種對世事、人生的透徹悟解,使曹操始終以“笑”面對世事的艱難、人生的坎坷。 《三國志•武帝紀》中,對曹操的描述,常用到“笑”、“笑曰”、“太祖大笑”等字眼。曹操的笑是各種各樣的,有放聲大笑、開懷大笑,也有自我調侃的苦笑、嘲笑,還有譏笑、冷笑等。當然,曹操也有哭的時候。戰友的去世、親朋好友的離世,他會哭,甚至是嚎啕大哭。如果是身處困境、打了敗仗,或者是被別人羞辱了,曹操絕對不會哭,他一定是笑!由此看來,我們常以“奸雄”稱之的曹操,還是很可愛的。
下面,我們來進一步瞭解一下曹操的可愛之處。 生活中的曹操。《曹瞞傳》記載:曹操常常穿著薄綢做的衣裳,腰裡掛一個皮質的腰包,用來裝手帕之類的零碎東西。有時還戴著絲綢做的便帽,去會見賓客。與人交談時,沒什麼顧忌,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說到高興處,笑彎了腰,一頭埋進桌上的杯盤之中,弄得帽子上都是湯湯水水。 該書描述這些生活細節的本意,是要表明:曹操為人處世“佻易無威重”(輕浮不自重)。然而,我們卻能從中讀出曹操的率真風趣、灑脫隨和。
曹操愛開玩笑,也喜歡開玩笑的朋友。太尉橋玄是最早賞識曹操的人,和曹操算是“忘年交”。《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裡說,曹操在祭祀橋玄的文章裡講了一個笑話:當年,橋老曾和他“從容約誓”——橋老死後,如果曹操路過他的墳墓,不拿一斗酒、一隻雞祭一祭,車過三步,肚子疼起來可別怪他。這樣的祭文,比起那些鄭重其事的悼詞可愛得多,情感也真實得多。
工作中的曹操。據《三國志•毛玠專》記載:建安十七年,曹操進行機構改革時,有人要求裁併東曹,其意在於排擠秉公辦事、不徇私情的東曹掾毛玠。曹操幽默的回答透著智慧:日出於東,月盛於東。東西、東西,人們總是先說東而後說西,為什麼要裁併東曹呢?結果,被裁併的是西曹。這就既改革了機構,又保護了毛玠。
戰場上的曹操。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的《魏書》記載: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馬超、韓遂時,韓遂計程車兵都伸著脖子、瞪著眼,想看看曹操是個啥樣的人。曹操發現後,便大聲說,你們是想看曹操吧,告訴你們,和你們一樣,也是個人,並沒有四隻眼,兩隻嘴,只不過多了點智慧罷了。聽,這話實在得很、可愛得很,還透著灑脫!
說真話的曹操。搞政治鬥爭,難免要講些假話,至少會講些官場套話。曹操是怎樣做的呢?只要有可能,他就講真話,或者講得很像真話,一般不做官樣文章。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我這個人,本來沒有什麼雄心壯志。因為我知道,我出身不好,不是什麼“巖穴知名之士”,很怕人家看不起。因此“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後來,國家遇到了動亂,我覺得一個男子漢應該為國家效勞,建功立業,我就出來帶兵打仗。這個時候,我的要求也不高,只想當個徵西將軍,死了以後能在墓碑上刻寫一行字——“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我就心滿意足了。
他還說,我想當個什麼呢?我想當個齊桓公、晉文公。因為現在是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我只想只稱霸,不想稱帝。我現在已經是大漢的丞相了,作為人臣之貴,已經到了極點,我心滿意足,再無奢望。有人說我應該功成身退,應該到我的那個封國去安度晚年,應該把我的職務和權力交出來。對不起,不行!職務我是不辭的,權利我是不交的。為什麼呢?“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誰都知道,我現在手握兵權,才有了這一呼百應的權威。一旦交出去,那你們還不害我嗎?那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保全,皇上也不得安寧。
總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這叫做“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這些話說得實在是再直白不過,直白得讓你沒話可說。
聰明的曹操。在一個人人都說假話的時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實話。不僅因為實話本身就有雄辯的力量,還因為你一講實話,講假話的人就沒轍了,他們的戲就演不下去了。
當然,曹操這樣說,並不完全出於鬥爭策略,還因為他天性愛講真話,說實話。即便這些實話後面有虛套,真話後面有假心或許還有不可告人的東西,但藏得深而自然,一般不露蛛絲馬跡。
即使他說假話,或者說一些半真半假的話,或者把假話藏在真話裡面,也講得坦蕩流暢、理直氣壯。
可以說,曹操既有奸詐的一面,也有坦誠的一面。他的奸詐與坦誠是統一在“雄”裡面的,他的善良與罪惡也是熔鑄在“雄”裡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