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看點兒歷史

    最大的功績便是選了秦孝公嬴渠樑上位,結束了秦國亂政,一生征戰,為秦國接下來的變法強秦營造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

    秦魏少梁一戰,獻公中箭而亡,魏相公叔痤被俘。回國後病死,這也是商鞅入秦的開始。

    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惠文王縱橫和昭襄王崛起之後,秦始皇最終殲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

  • 2 # 沙塵的迷hcs

    第一,在流亡魏國長達29年的時光裡,接受了魏國改革變法圖強的思想,回國即位後,啟用甘龍杜摯等人對落後的秦國進行初步的改革,諸如廢止人殉,使秦國因常年對魏戰爭造成的人口不斷損失的局面得到一定遏止。改革老式軍隊,增強了秦國軍力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秦國的綜合國力。第二,在石門和少梁兩次大敗魏軍,打破了魏國不可戰勝的神話,粉碎魏國滅亡秦國的野心,樹立了秦國的信心。第三,臨死前多方考察,立具有改革變法思想的秦孝公為下任國君,為秦國商鞅變法奠定了堅實的領導基礎。第四,遷都櫟陽,向魏國示弱,沒有東出爭霸中原得企圖,減弱了魏國對秦國的敵視程度。

  • 3 # 歷史簡單說

    秦獻公嬴師隰(xí),也叫公子連,是秦靈公的兒子,是秦孝公的父親,秦孝公就是支援商鞅變法的那位,也就是說秦獻公為秦孝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才讓商鞅變法成為可能,那我們來看看秦獻公具體是怎麼樣的。

    公子連生於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秦靈公去世,按道理說應該由公子連繼承君位,可是君位被秦靈公的叔父秦悼子奪走了,也就是秦簡公,公子連只能跑到隔壁的魏國。魏國在魏文侯時期,因為重用了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是戰國各諸侯國中最強的。

    公元前408年,吳起率軍打敗了秦軍,佔領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公元前400年,秦簡公去世,秦簡公的兒子秦惠公即位。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秦惠公兩歲的兒子秦出公即位。

    公元前386年,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打算幫助公子連回秦奪得君位,但是公子連覺得,如果是在魏國的幫助下奪得君位的,以後一定會受到魏國的制約,所以就拒絕了魏武侯,打自己回秦國。

    公子連讓身邊的人先回到秦國,秦華人當時很同情公子連的遭遇,認為應該由公子連繼位的,是當時秦簡公奪走了君位的,而且河西之地是在秦簡公時候被魏國奪走的,所以秦人對秦簡公多有不滿。

    一年之後,公元前385年,公子連回到了秦國,被秦人迎為秦獻公,秦出公派軍隊要去消滅秦獻公,可這隻軍隊反而去迎接秦獻公,秦獻公就在秦人的支援下,殺死了秦出公。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廢黜了在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將秦國都城由雍城遷至櫟陽,以表明拿回河西之地的決心。公元前379年,秦獻公將藍田等地區改成縣,由自己派官吏管理。

    秦獻公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秦國的人口逐漸增加,秦國的國力逐漸增強。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獻公看到韓魏兩國欺負周天子,就率軍在洛陽打敗韓魏聯軍,受到了周天子的讚賞,這個也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

    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軍攻下河西之地,並且渡過黃河,追擊魏軍至石門,殲敵六萬,這是秦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勝利。

    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3年,秦軍大敗魏軍於少梁,並且俘虜了魏國將領公叔痤,並且攻取了龐城。秦獻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62年,秦獻公病死,終年六十三歲。

  • 4 # 陳不懂已上線

    個人覺得精神上最重要,雖然獻公還沒有一統天下之志,僅僅就是為了收復自己的河西之地,並恢復穆公時的霸業,就遷都櫟陽,這是給後代之君留下的精神。其次就是政治上的改革,最主要的就是廢除人殉,不再使山東六國士子那麼仇視秦國。最不重要的就是戰爭了吧,和魏國交戰雖說互有勝負,但是綜合實力比不過人魏國啊,所以,獻公臨死時,秦國已經是一幅爛攤子了。以上是個人不成熟的見解,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 5 # 積翠古亭

    秦獻公嬴師隰是秦國曆代君主中比較有作為的一位,他即位之前秦國剛剛經歷四代亂政,去世之後,他的兒子秦孝公嬴渠梁繼位,重用法家名士商鞅推行變法,為秦國的最終崛起強大奠定了牢固的根基。也就是說,秦獻公嬴師隰在秦國由弱變強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紐帶作用。

    如果要談具體的功績,可以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大的方面:

    對內,推行一系列新政改革,不僅穩固了國君的權力,而且扭轉了秦國物資匱乏、國家疲弱的局面,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有了新的活力。

    對外,發動了對魏國的復仇戰爭,使得秦魏兩國的攻守態勢發生了逆轉。

    先來說說新政改革,秦獻公年少時曾在魏國流亡將近30年,當時的魏國是中原的超級強國,流亡時的獻公並沒有沉淪,而是認真研究學習魏國的富國強兵經驗,並密切關注秦國國內局勢。等到他回國即位後,久經磨礪的秦獻公便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廢除人殉制度

    遷都櫟陽

    推行“初行為市”經濟政策

    廢除人殉制度

    人殉制度,是古代比較殘酷的一個制度,這個制度在春秋時期的秦國是長期存在的。據當代的考古發掘,在陝西鳳翔的秦景公墓穴發現了大量的殉葬屍骨,其中既有奴隸,也有不少貴族。事實上對這種極不人道的制度,秦國的民眾是很不滿的,《詩經.秦風.黃鳥》這首詩歌就是一個證明,全詩總共有三章,每章十二句,我這裡摘錄第一章如下: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這一章的大意是:交交黃鳥鳴聲哀,棗樹枝上停下來。是誰殉葬從穆公?子車奄息命運乖。誰不讚許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赴泉臺。

    這首詩歌是春秋時期秦人諷刺秦穆公以人殉葬,悲惋秦國優秀人才子車氏三子的輓詩,該詩渲染了人殉的悲慘,並控訴了人殉制度的罪惡。

    秦獻公廢除了人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它改善了秦國奴隸階層的生存狀況,消除了華人對人殉制度的強烈不滿,有利於凝聚和激發華人,是秦國曆史上十分有進步意義的重大改革事件。如果要說獻公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廢除了人殉制度,這是有相當重要的歷史進步意義的,不管最初的動機是什麼,至少在人們的心中埋下了人的生命權不應隨意剝奪的種子。令人遺憾的是,後世的殉葬制度有一定程度的死灰復燃,比如朱元璋死後就殉葬了大量的宮女,這更加證明了獻公的偉大。

    遷都櫟陽

    秦獻公即位後的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將都城從位於秦國關中西部的雍城遷到秦國東部、距離河西比較近的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這一舉動,主要有兩個意圖:

    表明要奪回河西之地重振秦國國威的決心。當時的關中形勢對秦國很不利,關中東部,事實上已經在魏國的軍事力量控制之下。新建的都城櫟陽,距離東部魏軍控制的華山地帶只有百餘公里路程,距離魏國的河西軍事重鎮少梁也只有兩百餘公里路程。這種態勢下,將都城遷移到最前沿的戰爭陣地上,昭示了秦國的死戰之志。

    擺脫雍城老世族階層的束縛。前文已經提到過,秦獻公主要是依靠老世族階層的力量奪取了政權,在老都城雍城,這股勢力十分集中和強大,秦獻公是不能輕易得罪的,但是要重振秦國、推行改革,這股勢力不可避免地會成為一個束縛,於是遷都便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推行“初行為市”

    在春秋時代,商品市場經濟處於一個比較封閉的狀態,大部分商品都是由國家經營的,一般不允許私營。所謂“初行為市”,就是打破了這一商品市場的國營壟斷制度,而是開放市場、開放交易和商旅。不僅允許本國庶民經營商品交易,其它國家的商旅也可以進入秦國市場經營。這一舉措使得當時的商品市場更具活力、並逐漸繁榮起來,同時國家還可以抽取營業稅,這就給國家帶來了大量的收入,秦國的經濟實力倍增。

    上述的新政舉措,無疑凝聚了秦國民眾計程車氣,扭轉了秦國物資匱乏、國家疲弱的局面,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有了新的活力。雖然這些改革還不夠徹底,但是還是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再來說說獻公狂熱的對魏國的復仇戰爭

    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國數十萬大軍突破了魏軍的秦東防線,一直將魏軍壓迫到石門戰場決戰,這場戰爭,秦獻公親率大軍大破魏軍,斬首六萬。這是進入戰國之世後,秦國對東方的第一次勝利。這對當時貧弱不堪的秦國軍民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不僅如此,當時的周王室都被驚動了,周天子派特使向獻公頒賜了一件華麗精美的戰袍,以示祝賀。

    次年,秦獻公再次率大軍,大舉進攻魏軍的河西軍事重鎮少梁,此戰對魏國壓迫極大,緊急時刻由於趙國的援助,秦軍最終撤軍。

    第三年,秦獻公第三次親率大軍,再度大舉進攻魏軍佔據的少梁,這一戰,秦軍大破魏軍,俘獲魏軍統帥公叔痤。但是,秦獻公也在這場大戰中身負重傷,醫治無效,當年便死了。

    從實際情況而言,這三次獻公親自指揮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扭轉了魏國在文侯、武侯時期長期對秦國壓制的局面,一定程度了提振了秦國朝野的信心,這是獻公的歷史功績。但是從另一面來講,由於秦國國土相對狹小、人口相對稀少、經濟規模也不大,農工商生產水平又很落後,這種不間斷的進攻戰,實際上是一場竭澤而漁的戰爭。不久之後,秦國就陷入了困境,幸好秦孝公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困境。

  • 6 # 君山話史

    秦獻公就說秦獻公,嬴師隰這樣的叫法是錯的,嬴政的叫法也是錯的。

    秦獻公是繼秦穆公之後又一位傑出的君主,也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君主。他一上臺,就廢除了秦國沿用三百年之久的殉葬制度,堪稱是秦國制度的一次革命。

    自秦穆公死後以良臣殉葬,中原謀士誰也不願入秦。雖說以大臣殉葬只是例外,一般殉葬止於妻妾宮女奴僕,但是君主的脾氣誰摸得準呢?只要殉葬制度存在,在上位者可以輕而易舉把政敵送入墳墓,無需理由。試問天下英雄,誰敢以身試之呢?人才不來,秦國的文化始終落後,有蠻力沒智慧,成不了真正的大國。

    秦獻公為什麼會如此堅決地廢除殉葬制度呢?

    顯然,他是受到魏國文化的影響。當他還是秦國公子時,僑居於魏國。當時正是魏文侯統治的年代,魏文侯頗崇尚儒學思想,尊孔子高徒子夏為師。儒學不僅反對活人殉葬制度,甚至也反對以陶製人俑陪葬,孔子曾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正是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秦獻公回國即位後,立即廢除殉葬制度,為國外人才前來投奔解除了後顧之憂。

    緊接著,秦獻公又做了第二件事:遷都。

    他把秦國的都城從雍城遷到櫟陽。櫟陽的地理位置靠東,遷都於此,顯然是表示收復河西的決心。而後又設立蒲、藍田、善明氏諸縣,完善秦國的行政區劃。

    秦獻公是有才幹的君主,同時也是幸運的君主。

    秦國最大的敵人是三晉,即魏、趙、韓。然而,隨著三晉戰爭的爆發,魏國與趙國/南韓大打出手,這三個曾經是兄弟般的國家在相互廝殺中變得虛弱了。

    在三晉鬥得昏天暗地時,秦國卻蓄勢待發。秦獻公經過二十年臥薪嚐膽的改革,秦國實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它的對手卻在走下坡路。此長彼消,秦獻公的信心高漲。

    公元前364年,秦國兵團在大將章嶠的統領下,殺入魏國。在此之前,秦國雖以武力剽悍而聞名於世,名將卻寥寥。即便是秦穆公時代的孟明視,也不足以稱為名將,只能算苦力型的將領。到了戰國時代,秦國將星閃耀,而章嶠可算是這些將星中的第一人。史料中幾乎沒有留下他的任何資料,只留下他偉大的勳績。

    石門一戰,震驚天下。

    章嶠指揮秦國兵團大敗魏師,取得斬首六萬的空前勝利。這是戰國時代最重要的戰役之一,奠定秦國超級軍事強國的地位。當然,我們不能憑一場戰役的勝負,就斷定秦國的軍力完全超越魏國。但是,它證明了秦國已具備與三晉全面抗衡的實力,一舉扭轉先前被動挨打的局面,大大刺激其軍國主義思想的發展。

    早已被邊緣化的周天子居然站出來慶賀秦軍大獲全勝,並給秦獻公一個“方伯”的頭銜,所謂方伯,就是一方之伯,即一方諸侯之長。按道理說,周天子本不宜在諸侯爭戰上站在偏向秦國的立場,只是他這些年被三晉壓迫得喘不過氣,看到有人教訓不可一世的魏國,很有點幸災樂禍的興奮。

    秦魏攻守格局已逆轉,秦國開始了戰略反攻。

    石門之戰次年(公元前363年),秦軍又一次大舉出擊,目標是黃河西岸軍事重鎮少梁城,意在拔除魏國設在河西的戰略據點。魏國向趙國求援,趙成侯派人馬渡過黃河,協助魏軍挫敗了秦國奪取少梁城的陰謀。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再攻少梁城,庶長國大破魏軍,俘虜其統帥公孫痤,奪取繁龐城。這座城池是當年魏文侯從秦華人手中奪取的,現在又回到秦華人手中。

    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魏惠王做出兩個重大決定:第一,在河西修築長城;第二,將首都從安邑東遷大梁。

    遷都在古代是關係到國家興衰的一件大事,也可窺視政府的戰略方向。秦獻公遷都櫟陽,靠近前線,以表明收復河西的決心。魏惠王遷都到大梁,表明魏國的戰略重心轉向中原,西線對秦國的防禦力量也就相應削減。

    正當秦國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時,在位二十三年的秦獻公去世了。他是秦國得以復興的關鍵人物,他的改革雖然沒有後來商鞅變法那麼全面深刻,卻也有許多制度是開拓性的,其中又以廢除殉葬制最為重要。他抓住三晉戰爭的良機,在石門之戰中一舉殲滅六萬魏軍,武功之顯赫,即便秦穆公亦有所不逮。不過,他對秦國最大的貢獻,大概是選對了接班人,繼位者便是一代明君秦孝公。

  • 7 # 歷史雜談說

    秦獻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獻公,《越絕書》作秦元王。《史記索隱》記載名師隰,《呂氏春秋》記載名連,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靈公之子,在位23年。

    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後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失地的戰爭。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基礎。

    大力改革

    秦獻公繼位時,秦國曆經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秦獻公繼位後,為改變內外交困的局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主要政策包括:

    1.廢止人殉

    秦國自秦武公時開始使用人殉,其陪葬者多達六十六人。自此之後,秦國的人殉制度經久不衰。秦穆公死時,人殉多達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車氏三良奄息、仲行、針虎。除國君外,秦國的中小貴族也使用人殉。大量的人殉造成許多無辜生命的死亡,減少了秦國的勞動力,同時也加重了民眾的精神負擔。秦獻公繼位後,就廢止了在秦國延續近三百年的人殉制度。

    2.遷都櫟陽

    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位於渭北平原東部,屬於水力發達的良田區,同時也是商業貿易繁榮,通往三晉的必經之路。《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曾稱讚櫟陽:(櫟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為了削弱國內權臣勢力以及便於收復河西失地,秦獻公於前383年發兵營造新都櫟陽,並將秦國首都自雍城遷至此。

    3.出行為市

    秦獻公於前378年在秦國國內頒佈“初行為市”的政策。林劍鳴認為這是秦獻公明令允許在秦國國都範圍內進行商業活動。祝中熹認為秦國國內早已出現商業活動,而“初行為市”是為擴大市集規模、規範市集秩序制定的政策,其措施可能包括:規定市場位置、指定交易時間、明確交易原則、規範度量衡以及宣佈稅率和徵收方式。秦獻公的“初行為市”政策維護了市場交易的秩序,增加了秦國的財政收入。

    4.戶籍相伍

    秦獻公於前375年在秦國國內頒佈新的戶籍制度,按照五家為一伍作為基本單位將全華人口進行編制,[便於相互監視、收取賦稅、徵調兵丁、安排徭役。林劍鳴認為這一政策取消了“國”和“野”的界限,在法律上承認了野人與華人同等的地位,提高了野人的地位。[祝中熹認為秦獻公的戶籍相伍制度是根據村社份地的規劃統一編制戶籍,與秦簡公時的“初租禾”以及秦孝公時的“制轅田,開阡陌”前後呼應,是秦國由村社制向自耕農制轉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5.推行縣制

    早在前688年,秦武公就在新徵服的邊境要地設縣來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秦獻公於前379年在蒲(今山西省隰縣北)、藍田(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西)、善明氏設縣。前374年,秦獻公更是在首都櫟陽設縣,]表明櫟陽處於軍事要衝地帶,地方行政組織同時要顧及戰爭的需要。秦獻公推廣縣制的政策加強了中央集權,也為商鞅變法時在全國推行縣制奠定了基礎。

  • 8 # 林屋公子

    首先,嬴師隰這個稱呼不恰當,嬴雖然是姓,但是當時男子一般不會姓名連用。但是這個人物指的是秦獻公也沒有爭議,所以我們就來說說秦獻公吧。眾所周知,秦國是在秦孝公時期經過商鞅變法才國力大增,但這並不代表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都是很弱的。實際上,如果沒有前代的積累,商鞅變法也不可能最徹底。其中秦獻公在位二十三年間,就對舊制度進行了一定改革。

    第一是廢除人殉制度。對人殉制度的廢除,看似只是一個道德評價問題,實際上裡面涉及的是國家對人口的控制,禁止貴族隨便殺死奴婢。第二是編制戶籍。這點也是強化國家對人口的控制,有利於直接徵收賦稅。第三是遷國都。將都城從雍遷到櫟陽,反映了秦東征的願望。第四是推廣縣制,也是推行中央集權的重要舉措。第五是發展商業,“初行為市”,對於衝擊落後貴族勢力,解放人口也有一定幫助。

    正是在這一系列改革下,秦國就開始變得富強,對三晉的戰爭屢屢獲勝。具體是前366年,在洛陰大敗韓魏聯軍。前364年,在石門大敗魏軍,斬六萬人,這場大捷使得周天子都來祝賀並賜秦獻公為方伯。前362年,在少梁大敗魏軍,俘虜主將公孫痤,並取得龐城。這些都是秦國軍事方面開始轉折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代裡最後還有誰活著啊?顧裡也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