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性音樂中一條旋律被寫出來,已經隱含和聲的設計,大部分情況是沒有題主的那種考慮。配和聲的時候,其實是一直把音的強弱、時值、“和絃走向”(和聲功能性)、聲部連線走向等等要素綜合考慮的,包括常說到的“感情”,我們也可以根據理論,將最能表達這種“感情”的技法寫進去,而不需要光靠感性和直覺。當我們有題目提到的那種不知所措的時候,其實是我們對相關理論和技法還沒有足夠的理解。這也是許多新手甚至有一定經驗的職業人常犯的錯誤。題主舉例中,第三小節使用II級和絃有什麼根據?請提出。在和絃結構的思維模式下,直覺上很容易認為:一段旋律出現某些音比較頻繁,那我們就應該用一個和絃,它應該儘量多的包含這幾個旋律音,那樣就顯得很“協和”,很符合“和聲規律”。但恰恰相反,這種直覺與實際聽感、理論是矛盾的,它並不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無論是根據古典和聲、還是現代的爵士和聲或者流行樂的不成體系的經驗,這種思維都是站不住腳的,而且從上面幾種理論中,我們都可以找到不這樣做的充分理由。我們來看看例子,我把題主的譜轉換成五線譜,不需要你懂五線譜,只是讓大家對音的高低位置有個直觀的瞭解:如圖,第二小節到第三小節,這是原來參考資料的配法。我們觀察下面的低音線,是由C、E、F、G四個音組成,從譜中可以看到它們向上進行,特別是後三個和絃,低音成級進上行。屬和絃G前面接上一個下屬F,不僅僅因為下屬到屬有預備的作用這個功能上的強烈趨勢(古典和聲理論),還有了低音線上級進的穩定性和邏輯性(實際聽感的流暢度)。那麼原資料使用F是有很合理的理論及實際聽感的依據。而第二到第三小節的旋律,我們發現最重要的旋律音構成的旋律線,有一個下行的趨勢,我用藍色標示出來。根據古典和聲學,這叫反向進行,它能有效的避免平行五度、八度進行,是一種“傻瓜”式的做法,也很能增加音樂的豐富度和複雜度(多少帶一點復調的思維)。另外再從現代流行樂、爵士和聲的角度看,第三小節配F是沒有問題的。爭論第三小節的旋律音D、G都不是F和絃的和絃內音,古典和聲也將它們看成是和絃外音。但它們分別是F的六音(D)和九音(G),如果我們將第三小節看成是一個短暫的片段,那它可以是在F大調下面的一個樂句,所有的音都在F大調的音階內,和F和絃是和諧相處的。再看題主的解決方法:選擇用II級的Dm看似很符合直覺,也很“和絃內音思維”:“旋律音是和絃內音就安全啦”。但實際上可以看到旋律線下行,低音線也同時下行,形成了同向的進行。本來沒有什麼問題,可惜藍色的旋律線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上下兩個聲部都是E到D的進行,平行八度。它破壞了聽感上面的豐富度,不是不夠協和,而是太過於協和,喪失了和聲的縱向立體感。其次,低音線也變得起伏不定和支離破碎,C跳到E,下行到D又跳到G,明顯比原來的缺乏穩定感和趨向性。用在旋律比較平緩的民謠當中,和整體風格有太大差距。最後還有一個理由,屬於“感情”方面的。C、Em、F、G,從和絃性質看,是大三、小三、大三、屬和絃。色彩(“感情”)的規律是大、小、大、屬,相鄰之間有對比。C、Em、Dm、G,則是大、小、小、屬。相鄰有兩個小,中間色彩的對比突然就趨同了,很突兀。在這個例子當中,沒有小二度的衝突,即使是原來資料的配法。我認為是題主把大二度誤認為是小二度。根據風格特徵,小二度也不是絕對不可用,脫離風格來談規則禁忌是耍流氓。因此一切的要素都是要綜合考慮的。有些和絃出現二度,我們直覺上覺得他們很危險,很不協和,比如sus4,可是一放到音樂中,你才會發現這裡面有著不協和到協和的解決,G7sus4再到G7馬上就感覺不一樣了。單獨看當然會出問題,和絃其實不應該將它們孤立,而需要將它們放到和聲進行當中;也不應該僅僅死板地看和聲進行的套路(什麼下屬到屬、1645、4536之類的),而是要把各個聲部的連線和邏輯都考慮進去,不要只有縱向的思維而忘記橫向的線性聯絡。現代流行樂中有選擇不把二度解決的和聲,也有用排列法沖淡二度的不協和感的做法;即使是古典音樂,也有旋律音和其他聲部形成小二度的時候,但因為時值很短,在音樂上是可以接受的例外情況。不要把理論看成是很死板的東西,它是前人透過經驗的聽感總結下來的經驗,是適用性很強的對邏輯的總結,你認為它們出問題了,大部分時候是你理解不夠而誤會它們了。題主應該是理工方面出身的,那麼數學等理科應該很熟悉,通常直覺上覺得理所當然,不一定就符合邏輯的推導;視覺上的“顯然”,不能作為論證的條件。音樂也一樣的,很講究邏輯,也要按照基本法的。
調性音樂中一條旋律被寫出來,已經隱含和聲的設計,大部分情況是沒有題主的那種考慮。配和聲的時候,其實是一直把音的強弱、時值、“和絃走向”(和聲功能性)、聲部連線走向等等要素綜合考慮的,包括常說到的“感情”,我們也可以根據理論,將最能表達這種“感情”的技法寫進去,而不需要光靠感性和直覺。當我們有題目提到的那種不知所措的時候,其實是我們對相關理論和技法還沒有足夠的理解。這也是許多新手甚至有一定經驗的職業人常犯的錯誤。題主舉例中,第三小節使用II級和絃有什麼根據?請提出。在和絃結構的思維模式下,直覺上很容易認為:一段旋律出現某些音比較頻繁,那我們就應該用一個和絃,它應該儘量多的包含這幾個旋律音,那樣就顯得很“協和”,很符合“和聲規律”。但恰恰相反,這種直覺與實際聽感、理論是矛盾的,它並不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無論是根據古典和聲、還是現代的爵士和聲或者流行樂的不成體系的經驗,這種思維都是站不住腳的,而且從上面幾種理論中,我們都可以找到不這樣做的充分理由。我們來看看例子,我把題主的譜轉換成五線譜,不需要你懂五線譜,只是讓大家對音的高低位置有個直觀的瞭解:如圖,第二小節到第三小節,這是原來參考資料的配法。我們觀察下面的低音線,是由C、E、F、G四個音組成,從譜中可以看到它們向上進行,特別是後三個和絃,低音成級進上行。屬和絃G前面接上一個下屬F,不僅僅因為下屬到屬有預備的作用這個功能上的強烈趨勢(古典和聲理論),還有了低音線上級進的穩定性和邏輯性(實際聽感的流暢度)。那麼原資料使用F是有很合理的理論及實際聽感的依據。而第二到第三小節的旋律,我們發現最重要的旋律音構成的旋律線,有一個下行的趨勢,我用藍色標示出來。根據古典和聲學,這叫反向進行,它能有效的避免平行五度、八度進行,是一種“傻瓜”式的做法,也很能增加音樂的豐富度和複雜度(多少帶一點復調的思維)。另外再從現代流行樂、爵士和聲的角度看,第三小節配F是沒有問題的。爭論第三小節的旋律音D、G都不是F和絃的和絃內音,古典和聲也將它們看成是和絃外音。但它們分別是F的六音(D)和九音(G),如果我們將第三小節看成是一個短暫的片段,那它可以是在F大調下面的一個樂句,所有的音都在F大調的音階內,和F和絃是和諧相處的。再看題主的解決方法:選擇用II級的Dm看似很符合直覺,也很“和絃內音思維”:“旋律音是和絃內音就安全啦”。但實際上可以看到旋律線下行,低音線也同時下行,形成了同向的進行。本來沒有什麼問題,可惜藍色的旋律線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上下兩個聲部都是E到D的進行,平行八度。它破壞了聽感上面的豐富度,不是不夠協和,而是太過於協和,喪失了和聲的縱向立體感。其次,低音線也變得起伏不定和支離破碎,C跳到E,下行到D又跳到G,明顯比原來的缺乏穩定感和趨向性。用在旋律比較平緩的民謠當中,和整體風格有太大差距。最後還有一個理由,屬於“感情”方面的。C、Em、F、G,從和絃性質看,是大三、小三、大三、屬和絃。色彩(“感情”)的規律是大、小、大、屬,相鄰之間有對比。C、Em、Dm、G,則是大、小、小、屬。相鄰有兩個小,中間色彩的對比突然就趨同了,很突兀。在這個例子當中,沒有小二度的衝突,即使是原來資料的配法。我認為是題主把大二度誤認為是小二度。根據風格特徵,小二度也不是絕對不可用,脫離風格來談規則禁忌是耍流氓。因此一切的要素都是要綜合考慮的。有些和絃出現二度,我們直覺上覺得他們很危險,很不協和,比如sus4,可是一放到音樂中,你才會發現這裡面有著不協和到協和的解決,G7sus4再到G7馬上就感覺不一樣了。單獨看當然會出問題,和絃其實不應該將它們孤立,而需要將它們放到和聲進行當中;也不應該僅僅死板地看和聲進行的套路(什麼下屬到屬、1645、4536之類的),而是要把各個聲部的連線和邏輯都考慮進去,不要只有縱向的思維而忘記橫向的線性聯絡。現代流行樂中有選擇不把二度解決的和聲,也有用排列法沖淡二度的不協和感的做法;即使是古典音樂,也有旋律音和其他聲部形成小二度的時候,但因為時值很短,在音樂上是可以接受的例外情況。不要把理論看成是很死板的東西,它是前人透過經驗的聽感總結下來的經驗,是適用性很強的對邏輯的總結,你認為它們出問題了,大部分時候是你理解不夠而誤會它們了。題主應該是理工方面出身的,那麼數學等理科應該很熟悉,通常直覺上覺得理所當然,不一定就符合邏輯的推導;視覺上的“顯然”,不能作為論證的條件。音樂也一樣的,很講究邏輯,也要按照基本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