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媽媽超全能
-
2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韋志中心理網校積極心理學與本會團體系主任餘曉潔,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韋志中心理網校學員、心絲帶心理學志願者何春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
依據發展心理學,三歲左右的孩子處於兒童發展的第一逆反期(2-4歲,大部分在3歲左右)。其心理需求在於要實現自我意志,實現自我價值感,如果達不到的話,會經常發脾氣。
第一逆反期幼兒的行為表現在於:
1,要參與成人的生活活動,自以為別人能幹的事自己也能幹,並付諸行動。
2,自己認為能幹的事,如果被人代做,往往堅持退回原來狀態,自己重做。
3,反抗的主要物件為父母或主要撫養人,喜歡說“不”,喜歡說“我自己做”。
4,喜歡聽“你真棒”等表揚話。
小孩的叛逆期是機遇期,也是小孩成長的迅速期。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表現,如何適應孩子的發展需要是我們家長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結合筆者自己的一些育兒經驗,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做如下回答,以供參考。
1,我們要明確瞭解認識到第一逆反期是孩子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接納處在這樣的狀態中的孩子。瞭解才能接納,接納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去積極面對,而不是氣惱,讓孩子強制改變。
2,正確認識到孩子已有了自我,自主的意識,與其說他不聽話,不如說這其實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證明你的小孩開始長大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父母要學會如何消除,化解與孩子的這種對抗,在化解對抗中去滿足孩子的這種“我很能幹”的心理需要,滿足孩子的這種基本的情感需求。例如,樓主文中描述的小孩開始同意你去做飯,後來又不同意,打你,還發很大脾氣,樓主的處理是自己也生氣,最終也打了他,還讓他罰站,道歉,覺得這種處理方法不太恰當。既然小孩情緒反應大,如果做飯時間不是家裡有人要上班要準點吃飯的話,可否暫時停下做飯,問問小孩為什麼又不同意了?瞭解他的想法和情感需求,優先安撫孩子情緒,因勢利導,幫助孩子,以孩子問題導向為準繩,而不是以父母的意志為基準。
3,父母在如何陪伴孩子上可以多用些方法,可以多透過一些遊戲活動,特別是扮演社會角色的一些遊戲活動,讓孩子多多體驗各種社會活動。也可以持之以恆地訓練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幫父母做力所能及家務的能力,讓他們多多體驗“我長大了”“我很能幹”的這種價值感,獲得自主感和成就感。
4,這一階段的孩子真的需要多鼓勵,多表揚。每天看到孩子的進步,請不吝你的語言,多多鼓勵和表揚孩子吧。儘可能少講道理和懲罰。當然,也要定一些規矩和底線,以保證孩子的安全與健康及不違背倫理。
筆者的小孩也是一個男孩,也是筆者自己帶大的,記憶中孩子的第一逆反期好像沒什麼特別大的情緒反應。在那段時間就有兩點記憶深刻:媽媽下班回家後,一定要媽媽喂他吃晚飯,還有一點就是無論外出到哪裡都要媽媽抱。對於孩子的這兩點要求一般我都是無條件滿足他的,餵飯剛好和小孩有情感交流。不過,外出都要媽媽抱可苦了我啦,二,三十斤的小孩誰能撐那麼久呢?於是直接告訴小孩,媽媽抱不動了,爸爸個子大力氣大,由爸爸接著抱他,這種時候即使他哭我也是不抱的。這兩點要求,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自己慢慢就改變了,具體什麼時候開始不這樣要求的,作為母親我也已經忘了。如今,他已開始要進入第二逆反期了。
孩子也許就都是這樣長大的吧。樓主提出這樣的問題,證明樓主是一位愛思考,愛學習和想積極解決自身育兒問題的好媽媽。祝福您,也祝福您的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
3 # nana雜貨鋪
我家孩子剛從叛逆期走過來,與其說是叛逆期,不如說孩子的自我發展期,叛逆從根本上說是孩子想要做自己,做自己沒有什麼不對,關鍵是如何引導孩子做最棒的自己。
我記得我家孩子那個時候很多事情都會說我自己,我自己,有的時候你不經意隨手做了他想做的事情,他就會歇斯底里號啕大哭,非得重新恢復原樣他自己重新來一次,真真是容易憋出內傷啊。
面對孩子的自我發展期,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首先,父母應該從心理上理解孩子的行為。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過一份研究,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平時喜歡頂嘴,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平時乖順,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80%的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強; 反抗性較弱的孩子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然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
如果父母想收穫一個充滿激情和創造力的孩子,就需要鼓勵和支援孩子做自己,尊重孩子的空間,讓孩子在他的空間按照自己的規則來。
其次,父母要控制情緒,給予孩子更多空間。
很多時候父母趕時間覺得孩子做事慢,有時從心理上覺得我已經做了孩子沒必要再做一次,有時是覺得孩子自己去做會給自己增添更多的麻煩,很容易情緒上不滿,失控,去責罵孩子。
這個時候父母們就要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儘量提前就計劃好給孩子充足的動手時間,要明白,這是孩子鍛鍊自己,提高熟練度,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機,錯過就不再來。用欣賞,鼓勵的眼光去看待這一時期的孩子,有助於消化自己的負面情緒。
還記得我孩子自己要求吃飯,每次都是桌子,衣服都髒髒的,每次吃飯都是一場世界大戰,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個時期給予孩子充分的鍛鍊,他在幼兒園自己吃飯完全沒問題。
同時,善用自我發展期,幫助孩子快速成長。
經歷過孩子自我發展期的父母應該都會感覺到當孩子過了那段時間,你再要求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可能理都不理你。所以,我們要利用好這段時間,教會孩子養成好習慣。
自己上廁所,自己吃飯,自己扔垃圾,也可以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當然讓他做自己肯定也會付出代價,時間成本遠遠大於我們自己去做,但是,孩子的成長又豈是僅僅透過時間去衡量的呢?
最後,自我發展期孩子的情緒管理
自我發展期的情緒也是陰晴不定的,殊不知何時我們就點了導火索,這個時候給孩子講道理是完全沒有用的,我一直比較喜歡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轉移注意力,一個是溫柔的堅持,讓他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他喜歡的事情上,有些事情不是他可以嘗試的堅決不行,你哭就哭,但媽媽陪著你。
遇到孩子的叛逆期,父母們要理解孩子的行為,控制好自己情緒,善於利用這個時期幫助孩子迅速成長,並利用轉移注意力溫柔的堅持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建立正確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在一個寬容有度的環境中成長。
-
4 # 混血瑟努媽
這位媽媽,真是辛苦了,一個人又要看娃又要做飯,真是很難。但是,打孩子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相信打孩子以後你自己也會很心疼,而且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有其它可行的方法,相信你也不會無助到只能打孩子。分享一下我的經驗,我家老大也是男孩,年齡也跟你家相近,他有時候也會有類似的情況。比如正和玩兒的高興,可是到時間了,我不得不去做飯或者該睡覺了,他也會鬧情緒。
第一,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要先停止講道理,繼續說教,只會加劇他的情緒。如果孩子情緒沒有失控,我們可以用共情的方式試著體會一下,他不捨得中斷遊戲的心情,不捨得和媽媽分開的心情,然後說出來,通常孩子的心情被理解以後更容易冷靜下來。如果孩子的情緒已經失控,說什麼話也聽不進去時,可以陪在他身旁讓他哭一會兒,先等他發洩完。家長要平和,要始終陪伴。如果他有扔東西的行為,此時也先不要阻止說教,就安靜的等待。
二,等孩子情緒冷靜以後,在和他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問他,媽媽現在必須要去做飯,不能陪你繼續玩兒了,你不捨得和媽媽分開的話,你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嗎?我家的老大現在如果我去做飯,他會跟我一起到廚房,我做我的飯,他在旁邊安全的範圍內,拿一些小罐子,小豆子做他的飯。
三,如果孩子在情緒很激動的時候,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比如題主說的打媽媽,掀鍋等,那麼等孩子情緒平穩後,要對孩子表明立場,就是你不高興的情緒,媽媽可以理解,不高興的時候可以扔些軟的玩具,不傷害其他人,但是什麼樣的行為是危險的,不允許的,要和孩子明確說清楚。然後和孩子一起商量,如果下次再有不高興的時候,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讓他發洩情緒,還不會傷害他人。總之要聽一聽孩子的想法,讓他多表達自己的意願。媽媽可以給出一個界限。
四,在和孩子處理這件事的時候,媽媽的態度要做到溫和而堅定,就是不要嚴厲的指責孩子,而是語氣平緩的說出,媽媽理解他的情緒,但是這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當然看到孩子哭鬧,或出現一些過激行為,媽媽的心裡肯定是很生氣著急的,如果我們自己出現了不良情緒,建議先退出,讓自己冷靜一會兒,避免和孩子陷入權力之爭,兩敗俱傷。等安撫好自己的情緒後,才有能力跟孩子溫和而堅定。
-
5 # 心理諮詢師楊琳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心理諮詢師,兩三歲小孩子叛逆一般都是成長的需要,特別是在溺愛中的孩子更是會這樣,這個介斷的孩子的脾氣變化大才會有兩三歲孩子脾氣大的傳統說法,這時候你只要加以安撫和溝通,用故事的形式去溝通,孩子就會慢慢改變自己的情緒,減少哭打鬧和發脾氣
如果上面還有哥哥或姐姐,讓孩子多和哥哥或姐姐接觸和一起玩,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和兄弟姐妹情,轉移注意力和目標,讓孩子學會慢慢過渡當孩子哭打鬧和不停發脾氣時,讓孩子一個人單獨發洩,給孩子時間,不用刻意去關注孩子,孩子發洩完後會平靜下來,這時你才安撫一下,聊聊天,陪孩子玩樂,記住當孩子發脾氣和哭鬧,給孩子一個發洩的空間,也是成長的空間,千萬不要去哄孩子和滿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要馬上去關心,要給孩子緩衝期
可以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跟孩子用聽故事講故事的方式語言去溝通交流,走進孩子的心
第二耐心和硬心對待孩子的發脾氣,不要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沒有什麼的,也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和用發脾氣哭鬧來達到目的,養成獨立通情達理和闊達的性格和心理
第三要給孩子發脾氣發洩的空間,獨立去緩衝和成長,待發洩完後再去適當的安慰和關心以及溫暖孩子,這才是真正的菅養補充劑
應對兩三歲孩子判逆期要從這三點去入手,不要著急,因為人的成長要經過三個成長期,兩三歲叫心靈成長期,而十二歲開始叫青春開始期,十八歲開始就是青春完善期,這三個成長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判逆,所以明白了就不會用緊張,掌握正確方法就能讓孩子平安成長,用心陪伴用心溝通走進孩子的心和生活,讓自己變成孩子去跟孩子交流溝通才能有效,孩子才能接受和認可
-
6 # 黃崢博士
兩三歲被稱為“第一叛逆期”,英語裡也叫“Terrible Two”,是有一定道理的。
兩歲左右的孩子自主意識增強,要體驗對這個世界(包括父母)的操控,又拒絕服從指令,表現獨立意志,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發展需求。同時,幼兒的情緒調控能力很有限,如果上述願望不能滿足,大喊大叫大哭大鬧甚至打人撓人等行為出現,也不足為奇。
題主的描述很詳細,所以針對題主的具體問題給予一些建議。每個孩子情況不同,其他家長權當參考:
1、三歲多點的孩子如果還不能獨立玩一小會兒,是“安全基地”尚未建立好。所謂安全基地,是指兩三歲的孩子其實有獨自玩一會兒的能力,但需要知道媽媽(孩子的安全基地)就在附近,並每隔一小會兒(大約10到15分鐘)就要跑到媽媽身邊來,跟媽媽互動一下,尋求媽媽的關注,確保媽媽能夠隨時響應他的情感需要。順應孩子需要的媽媽,就會在這時放下手邊的事兒,跟孩子互動和迴應,其實花不了幾分鐘,孩子又可以回到獨自玩一會兒的狀態(當然一小會兒後他又要回到安全基地來“補充能量”)。如果媽媽始終以自己的時間和需要為中心,那就會對孩子的需要響應不及時,於是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安全基地始終建立不好,結果是孩子變得更纏人。所以建議這位媽媽,做菜雖然重要,但是中間孩子有什麼需要時還是可以先放下鍋關上火,先來響應和滿足一下孩子。或者做一些燉煮的菜,不需要一直在廚房看著。畢竟孩子的這種需求就是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優先心理發展,比必須什麼時間做哪種好吃的菜更重要。
2、家長處理情緒的能力是孩子的鏡子,所以在情緒管理方面家長要首先做好示範。如果媽媽一著急一生氣就揍人,孩子生氣起來就撓媽媽也沒啥奇怪的了。媽媽要學會不用發火和動手來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也要用語言替孩子表達情緒,比如“媽媽知道你很不高興自己玩,你很生氣。但如果你掀了鍋,我也會很生氣。現在我們誰也不生氣了,媽媽給你定個時,你自己玩積木五分鐘,五分鐘之後媽媽就來”。類似這樣的一些言語化的過程,真正示範和教授孩子逐漸獲得情緒管理和情緒表達的能力。
3、題主提到“比如我和他玩得好好的,我和他鬧一下,他就不行了,開始拍東西,然後摔東西……”。總體來說我覺得這個媽媽挺可愛,有點孩子氣,要麼怎麼會首先想到要和孩子“鬧一下”。但三歲的孩子最需要的還是媽媽有“母親的功能”,也就是溫和、包容、穩定,對孩子的需求敏感和響應,而不是以自己的需要和想法為中心。下次你可以試試孩子想跟你鬧的時候你再溫柔地鬧一下回應他,而不是你想鬧而他不想時把他鬧急了。
以上供參考。
-
7 # 使用者8162558659506
如果你的孩子有厭學、叛逆、早戀、有網癮等的問題,而你又束手無策。那麼,你需要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讓孩子知道學習的樂趣,愛上學習;我看到很多家長對此頭疼, 就把兒子轉變的過程方法,在百度寫了篇文章 叫(陸簧暢的改變) 。可以去百度搜一下 肯定能幫到你們!可以緩解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
8 # 橙貝多親子
1、漠然對待法。寶寶這個時期非常自我,把對抗性行為當做快樂。寶寶越想引起我的注意,我會裝作沒看見,非常漠然的對待。比如說孩子一直跑,我在後怎麼喊他都不會停下,然後我就不再理他。站在原地等,他看我不追趕了,自己覺得沒意思就會自己回來了。
2、讓孩子學會表達。有的時候寶寶發脾氣,是因為大人沒有弄明白他的意圖,這時候就要耐心地聽寶寶把話說完,中間不要打斷。寶寶具體想幹什麼,讓他慢慢的把話都說出來,就不會再哭鬧了。
3、多誇獎孩子。不要什麼事情都說孩子不對,當孩子有了小小的進步,也一定要馬上誇讚孩子,讓孩子有自信心。適度給孩子一些自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9 # 林星老師
我是個父親,我的孩子現在三歲半。
同事是個媽媽,她的孩子剛滿二歲。
首先,你的孩子是正常的,沒特別壞
成長的路上總有很多關卡要過,二歲起是他自我意識正開始猛爆發展的時期,這時期的孩子,總什麼都要自己來,但又要人家陪,很是難伺候。但這時,我總會心想,幸好他身體是健康,否則怎麼這麼有元氣可以這樣跑跳碰一整天。他想要自己動手,正表示他正在好奇探索這個世界,他的求知慾正在解放中。
再來,面對孩子的歡鬧,你想揍他,也是正常的
因為孩子還無法理順好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就不高興,但他又不知道該如何排解,所艾薩克潑便成了他唯一處理情緒的手段。待他哭鬧完後,你可以慢慢地跟他說說情到理,先別管他是否會聽進去,但你要讓他知道,媽媽對你剛剛的表現不是很開心,你可以有更好的方式來紓解自己的不開心,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好嗎?
接著,你可以適時滿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鬧的時候,如果不是什麼會影響安全的事,我多半都會先順應他的要求。例如,你提到做飯時他在旁搗蛋,很有可能當下他希望你能陪他玩,這時,其實你可以放下手邊的工作,專心地陪他玩一陣子,至於做飯這件事,你可以改叫外賣,或者帶著孩子外出走走,順道買飯簡單解決便是一餐了!
最後,也要懂得充電自己的情緒
幸虧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白天你還能有機會讓自己放鬆一下,即便還有很多家務要做,如果喜歡聽音樂,你可以邊放喜愛的音樂,邊處理家務,或者輕鬆地泡個澡,把一身的煩躁先洗滌掉。重點是,希望你能利用孩子上學的這段時間好好的讓自己情緒做個充電的動作,好面對下課後的孩子。
再者,記得尋求協助與討拍
育兒的路上,一起加油吧!
我兒子三歲兩個月了,現在正在“叛逆期”,但是有時候一言不合就發脾氣。比如我和他玩好好的,我和他鬧一下,他就不行了,開始拍一下東西,然後摔東西,扔東西,最後開始哭,鬧人,甚至打人。比如說:我先前跟他說:媽媽給你做好的,你在這自己玩會兒,好嗎?回答:好!等我一進廚房,他就喊我來陪他玩,我說:媽媽得給你做飯啊!他就各種不讓。沒辦法,抱著做吧,他哭著又不讓抱,發脾氣,扔東西,還來打我,撓我,給我胳膊撓破過兩次。最後衝進廚房看見我在做飯的鍋,都差點給我掀了。我起初很生氣,沒動手揍,但是他這個做法太氣人了,我揍了他。然後我以最快速度做完飯,讓他罰站。反正也不哭了,講道理被。但是道理什麼都懂,你說什麼都是什麼,認錯態度特別好。但是過後又犯錯誤了,一天得揍他好幾遍。有時候我也想好好跟他說說,但是他就像更年期的女的似的,說發瘋就發瘋了。我是自己帶孩子的,現在他上幼兒園白天,晚上或者週末我自己看,每天類似這樣事兒我家都會上演,孩子爸爸又不在身邊,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有經驗的媽媽們說說唄!
回覆列表
我家哥哥妹妹都經歷過,說實在的煩人的時候分分鐘都能把老母親逼到奔潰,還好我在屢次奔潰之後突然頓悟了。
其實想明白了之後發現叛逆期也沒那麼煩人,寫出來和你共勉。
這個時期孩子的主要表現就是愛發脾氣,脾氣大。
很多孩子1歲半之後就不再是曾經那個任由媽媽“擺佈”的小萌萌了,他們的自主意識開始出現,有了自己的想法。 一旦實際的環境或者是自己的能力沒辦法滿足自己想法的時候就會發脾氣。
比如我家哥哥有一段時間騎三輪腳踏車,他想拐彎但是他還沒有學會怎麼做,腳踏車就卡在那兒不動了,他擺弄一會兒還是拐不了彎,就開始發脾氣,叫喊,踢打腳踏車。
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淡定,你也淡定?1、理解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理解他每個時期必然要經歷的一些行為。
比如扔東西,爬高,翻櫃子都是空間敏感期的原因,比如吃整的蘋果是審美敏感期來了。
2、不要硬碰硬,用策略搞定熊孩子。
比如孩子不穿衣服、不穿襪子,可以跟孩子玩兒藏貓貓的遊戲,“寶貝,咱們把小腳丫藏起來吧”類似這樣的遊戲孩子會有興趣一些。
3、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
當環境不能或者孩子能力不能滿足孩子想法的時候,父母要給予必要的幫助,孩子發脾氣的次數就會減少。
如果實在是忍無可忍還是要忍,告訴自己:“只不過是個2歲的孩子,他又不是故意氣我,儘管他表現的像個小大人一樣機靈,畢竟有些時候他們其實並不明白我們在說什麼。”
當初我就是用“他還是個2歲孩子”的這句話得到了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