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力始
-
2 # 大獅
能不能抓到人,不好說,但是古代確實有過這種“畫影圖形”的方式來通緝罪犯!在元代的“元曲”和明代的一些雜記中,都有過對古代辦案人員將犯人“畫影圖形”的記載和故事。《三國演義》中,董卓抓捕曹操時,便是“畫影圖形,捉拿曹操”,曹操被抓後,當著那副畫像說自己不是曹操而是過路客商,這說明一點,畫的根本就不像。
先說個有意思的小故事吧,當年蒙古人捉拿文天祥之時,就是用的這種方式,也因此抓了不少人,但沒有一個是正確的。福建秀才叫林附祖一次遭遇到蒙古人的盤查,拿出一張影象比了比,然後開心的不得了,硬說他就是文天祥。理由是畫中的人跟林附祖都是四十來歲,而且都帶著斗笠,穿黑靴,還留鬍鬚,個頭臉型差不多,你和畫中人打扮這麼像,不是你是誰。這位林秀才太冤枉了,被拿到京口,後來蒙古人找認識文天祥的人一辨認,果真不是,跟真人差太多了。於是就把林秀才給放了,這個林秀才後來還真見到了文天祥,把這事一說,文天祥還特意做了首詩“畫影圖形正捕風,書生薄命入置中。胡兒一似冬烘眼,錯認顏標作魯公。”
以此看來用這種方式來通緝犯人的成功率是很小的,古代真正有效的通緝手段是保甲制度和有罪推定,保甲制度就是連坐,以“保”為單位,其中一個犯罪,其他人需要揭發舉報,要不然都跟著受牽連。有罪推定也就是在被盤查時,你要能拿出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要清楚的證明“你就是你”,要說不清,先抓起來再說。古代沒有路引別想隨隨便便就到處溜,口音不一樣,說不定就抓你。
再者清代《埋優集》有記載,這種影象會分送到犯人家鄉的地方保甲手中,讓他根據這上面畫的畫像和人物特徵去幫助抓捕,至於貼到城門口的那種,其實就為了告訴犯人,你丫犯罪了,看到了嗎,你畫像都被我們畫出來了,別沒事在城裡溜達,要跑就往城外跑,別惹是生非。
-
3 # 農村妞說事兒
張榜通緝是有一定效果的,畫像要做的就是突出犯人的顯著特徵,讓不認識字的百姓能夠警惕。
古代人的流通有限,一個地方基本都是認識到人,保甲制度和戶籍制度,從村到鎮,縣,一級級的,如果出現一個陌生人,會非常顯著。
百姓的識字率不高,用畫像來突出犯人的一些特徵,主要是發現奇怪的人,能夠及時報告,例如畫像上犯人有鬍子,臉上有痣。百姓如果發展有這些特徵的人,及時報告就行。
張榜也是為了震懾和抓住犯人,不過中間也有各種問題,畫的不像啦,為了功績抓個差不多的…抓到疑似犯人,還要審問落實等,要是遇到政治不清明的時候,問題就更多了,屈打成招也有可能。
-
4 # 君箋雅侃紅樓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繪畫重意不重形,所以就造成中國古代的繪畫,畫的人物其實與真實的人物有相當大的差距。這讓古代在通緝囚犯的時候,所謂的畫影圖形其實就有了很多不真實!很多犯人畫像根本不像,我認為這也許只能是對囚犯起到一種震懾作用,並不可能真正起到通緝囚犯,抓住犯人的作用!
我們經常在一些古裝劇當中見到這種畫影圖形的情節。在城門和重要的關卡,旁邊都有張榜的地方,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社群公告欄。老百姓閒著無聊,每天都會晃到張榜的地方看看,無外乎就是張家狗丟了,李家衣服沒了,劉寡婦要改嫁之類的新聞。偶爾爆出皇帝大赦天下,就是天大新聞了。大家圍著那個地方,更多是增加一下社交來往。這裡邊最刺激的一個就是畫影圖形通緝要犯!畫影圖形上面一定會有一張畫像,畫像左右上下講明畫像上的人姓字名誰,犯了什麼樣的罪,以及捉拿到之後又如何賞賜!
吃瓜群眾圍在那個地方指指點點,很多人就會問:老兄,這上面寫的是什麼?有人說你怎麼這麼笨呢,這是通緝要犯!然後旁邊就有人說,別瞎胡咧咧了。就像你知道似的!結果大家鬧哄哄的一片,誰也說不出來。然後就會有一個人搖頭晃腦的站出來:來來,我給大家講講,你們這些文盲!所有人就會起鬨,對,讓王八秀才給大家說說,八秀才可有文化了…這個搖頭晃腦的秀才也不生氣。彷彿他一輩子最榮光的就是這一刻。站在那個地方顧盼自威的說:此人張三,原籍河間府人,是因橫行鄉里,欺男霸女,在前天搶了鄰居李二蛋一筐蘿蔔,畏罪潛逃,現張榜緝拿此人!此人長相兇惡,胸前有一叢胸毛,滿臉絡腮鬍子,鼻端有一顆痣。此人罪大惡極,希望大家注意安全,如果有知情者,立即通報!抓到此人懸賞50個大錢…
下面一定還會有人說:鬧呢!才懸賞50個大錢,誰願意費這個勁…旁邊就會有人說你怎麼那麼二呢?他才搶了一筐蘿蔔,能給多少錢?然後大家就會各種嘻嘻哈哈大鬧一通,最終盡興而散!
最後這裡面一定又會有一個人帶著個斗笠,站在最後方抬頭看了一眼畫中的人,低頭啐一口,操,老子長得這麼醜嗎?轉身而走,從此浪跡天涯,古道西風…
所以說在中國古代畫影圖形對於捉拿逃犯,根本就沒有意義!很多人畫的圖片也根本不可能相像。但畫影圖形主要突出一些囚犯的主要特徵,最主要的用處是提醒守城守卡軍官,在盤查出入境的人持有的路引身份證得時候能夠更加的專注一些。更大目的是震懾逃犯。因為畫影圖形的存對於逃犯心理造成的影響,在被盤查的時候自己露出馬腳。所以也不能說畫影圖形這東西沒有用!
在中國歷史上是否真有畫影圖形這一說我們不得知。我相信既然傳說當中有就一定會有!這種畫影圖形更多是出在話本當中,也就是講評書的人經常願意引用這些。我們小時候聽單田芳老先生,劉蘭芳先生,包括袁闊成等老先生的評書,畫影圖形是經常出現的!這些評書當中的主角一個個都曾當過逃犯,在被抓的時候,無論是最早的伍子胥,還是曹操到最後的什麼羅成,展昭,白玉堂等等,都曾經上過城牆,當過畫影圖形的主角。個人覺得有一點扯淡。最主要一點就是在漢朝以前根本沒有紙張,這個東西你說他畫影圖形畫在哪裡?絹帛上?木頭板上?綜上,畫影圖形這種形式一定是存在的。但其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抓捕逃犯,而是給守卡人一種暗示和啟迪以及對逃犯的一種心理上面的暗示和影響,造成被抓捕者的心裡緊張,進而產生惶恐,露出馬腳。在當年那個專制時代,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所以只要是你感覺惶恐就會被抓住,是不是先打一頓,最終總會撈到大魚的。
至於那個畫像,估計能氣死逃犯!不說也罷!
-
5 # 白這個顏色
這個是腦殘問題,一個生活在大千世界的人,還不明白潛規則,真是一個沒活明白的人,一個影象,那是給官吏爪牙為非作歹的通行證,古時候不打著執行公務的幌子,怎麼可以欺壓百姓呢?古代官場的黑厚學,是非常奧妙的。
把人畫成面目全非,這樣他們就可以隨便把別人當成嫌疑人,隨便抓,拿銀子放人,捕頭們並不是真正的辦案,從上到下,就是魚肉百姓,看誰都可以說是嫌疑人,這是他們執法的寬鬆度,要不怎麼撈銀子。那怕捉到真正的罪犯,只有給銀子,立刻走人。當然不能把畫像畫得太真,迷迷糊糊,可以指鹿為馬,古代那麼多冤案都是這樣造成的。
如果誰得罪了官府,他們可以立刻說你是逃犯,反正畫的也沒有個具體人樣,說像誰都行。憑樣子辦案是不可靠的,有的人是窮像,有人是惡像,雖然你看出他的窮他的惡,人家未必違法。【西遊記】中,唐僧可謂善良守法,滿口阿彌陀佛,妖怪居然汙衊他是隻吃人的老虎,透過變通,證明了唐僧是畜生,好人唐僧百口莫辯,只有認命。變通是可怕的,它能讓無罪變有罪,有罪變無罪,當然妖怪的變通不是花銀子,是用它的術,讓唐僧成了虎,一個十惡不赦,鐵證如山的惡虎。
古人憑影象抓人,沒有任何道理 。也讓真正的惡人逍遙法外,魯智深殺了人,剃光頭做和尚,也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鼓吹不殺生,孫悟空就在如來手上撒點尿,居然壓山下五百年,懲罰有失公平。孫悟空就是個受害者,大鬧天宮的是六耳獼猴,為什麼一定要認定是孫悟空?去花果山鬧事,孫悟空當然要反抗。西天路上真假美猴王,終於看出有人嫁禍孫悟空,既然誰也分辨不出真孫悟空,大鬧天宮怎麼就能分清?
所以對古人畫影象捉拿惡人,只能睜隻眼閉隻眼,他們的套路再明顯不過。這是就是古代的暗無天日,以法欺民。為什麼農民起義那麼多,就是受夠了。古人以影象抓人,到底捉到幾個真正的惡人呢?受害的還是好人。明目張膽的愚蠢行為,也是他們最有效的剝奪手段,歷代王朝的更迭,就是由不公平的制度造成天怒人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然才反抗壓迫,推翻舊王朝。
-
6 # 月國女王
感覺這種榜單上的犯人畫像有效資訊只有一個,那就是性別,當然如果犯人不惜易容易貌男扮女裝女扮男裝這種,這個唯一的有用資訊也就不管用了。
官府張貼榜單,一則廣而告之,利用群眾的力量來收集案件資訊,透過百姓接發檢舉嫌疑人,推動破案,再則對犯人也有震懾作用,畫像不重要,把他的罪行公諸於眾,他也會有所收斂,再次想作案時顧慮也會多些。
-
7 # 四川達州人
所謂海捕文書,除了逃犯的畫像外,還有逃犯姓名、年齡、籍貫等資料。即"畫影圖形"以便官民辨識和緝拿。
可是,這些畫像,不僅粗糙,根本不像罪犯。而且描寫逃犯外貌的文字非常模糊,比如什麼面白無鬚,環眼多髯,等等。
顯然,依靠這樣簡陋的,想象出來中的畫像,簡陋的面貌描寫是抓不住罪犯的。
那末,官府發出海捕文書是什麼意思呢?
1、向上官和苦主做出一個交代。至於抓不抓得住,不是承辦人的責任。
2、從精神層面震懾罪犯,因為有高額賞金,能逼迫罪犯向不認識他的陌生地方逃亡。而過去的戶籍管理制度非常嚴厲,外來人口常住兩三天以上就必須向本地廂、裡基層官員申報,而申報就必須持有原籍地的路引,一般罪犯是沒有路引的。
3、如果罪犯繼續向更遠地方逃亡,沒有路引,被查處的可能就更大。
所以就經常出現,一般性的罪犯無路可去,被迫落草為寇,潛藏山林,與盜匪為伍。
-
8 # 慣與長夜
可能是受了眾多影視劇的影響,所以大家都認為古代釋出通緝令的時候一般都會配圖。實際上這是很少的,因為這個基本上不可行。古代的時候,並沒有那麼多精通畫畫的畫師,偶爾有幾個,也被徵入宮廷為皇家服務了,剩下的,基本都屬於“抽象派”畫師,光靠這樣的畫法,能抓住人才是奇怪了!古代通緝人犯,是另有方法的。
保甲制度這個最早的雛形應該是開始於從戰國時期商鞅,所謂“保甲制度(連坐)”,就是說把劃定的一片區域的人劃為一保,如果這個區域裡有人犯罪,其他人不來檢舉,那麼這個區域的所有人都會受到株連而同罪。這個非常厲害,所以只要某個村裡、某個街道來個陌生人,當地人一定會“熱情”地主動去關照他。
照身貼、路引照身貼類似於現代的身份證,出門沒有它,住店投宿基本上是沒戲了,商鞅最後在逃亡路上,就因為沒有這個住店都被拒絕。路引則類似於現在的單位介紹信、通行證,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不僅你住店投宿不能,查到了還要依律治罪的。沒有這些東西,想要各地流竄,基本上很難。
捕快這些人平日身著便裝,腰掛錶明身份的腰牌,懷揣鐵尺、繩索,遊走於市井之間,當地的地痞流氓,三教九流,小商小販,沒有他們不熟悉的,要是突然出現一個外地來的陌生人,捕快或者他們的線人馬上就能知曉。
所以說,畫像之類的東西,就是起個輔助作用,只是提供一個年齡、身高之類的大體資訊而已,作用就是縮小一下排查範圍,提高抓捕的機率。
-
9 # 史論縱橫
要是抓不住人,還畫他做什麼!
在沒有照相技術的古代,也沒有身份證可以證明人的身份,張榜畫像通緝罪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古代重要的抓人手段。
有人說,古代繪畫水平有限,而且中國古代一向都是“抽象派”畫法,而且這種畫像可能要畫很多張,或者乾脆就用模板刻印,把犯人畫的四不像,能抓讓人識別出來嗎?
其實,古代畫像主要是抓住犯人的特點,進行刻畫,比如著衣和外貌,主要還是特點,另外配上說明,就會讓人大概瞭解犯人的樣子。
配上古代的戶籍制度,其實只要知道犯人的大概,就可以抓到他,在古代,身份制度一直在完善,並且將人牢牢束縛在土地上,人口流動特別差,特別是商鞅變法時候,還實行過什五連坐等制度,傳說商鞅後來逃難,自己想住店,店主都不敢收。
古代雖然有皇權不下縣,但是對於基層統治一向很嚴格,這個什五連坐制度就是對基層進行統治的最好的方式,商鞅上任為了強化對基層的控制,下令將居民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為一“什”,讓他們相互監督,相互揭發,如果一家犯了錯,其他家不舉報,那麼,他們都會受到牽連。
至於那個畫像為什麼要畫的那麼窮兇極惡,其實也是有意嚇唬老百姓,告訴老百姓壞人來了,知情要報!
為了讓老百姓報官,官府還想出了,“舉報有獎”的措施,宋朝時期,明文規定“舉報凡有殺人重罪者,賞錢五萬”;明朝的風氣更嚴重,“立下舉報之功者,犯人全部財產悉數歸屬舉報人。”這種方式,現在也一直在流行,提供有用線索,獎勵xx。
很有意思的是,在電影《讓子彈飛》中,其實誰也沒見過麻匪,就知道麻匪叫張麻子,於是城牆上貼的畫像就是麻子臉,最後到底誰是張麻子,也不知道。
-
10 # 三叔小記
實際上啊,官府和罪犯都不是傻子,罪犯不可能犯罪後還大搖大擺跑著出去,而官府也並非依靠張榜的通緝來抓人,瞅瞅歷史上,根據通緝抓到罪犯的事例,可以說是幾乎為零,根本就沒有。你看“寧可負天下人”的曹操抓住了嗎?你看博浪沙刺秦始皇的張良抓住了嗎?
之所以這樣做,飽含深意。
第一,公告。在古代,資訊的傳遞只能靠人與人。而一張通緝被貼出,一群人都去看,識字的人還誦讀。這下全都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然後發酵,廣而流傳,進一步壓縮罪犯的生存空間。
第二,立威,也就是俗話說的“殺雞儆猴”。一樁事例的發生,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最重要的還是立威,威懾群眾,儘量減少麻煩。給一個“裝逼”的機會,不上?肯定要抓住咯。通緝上,除了包庇有罪外,還有獎賞,對,舉報有賞,抓住了,大大地有賞。一懲一賞,你喜歡哪一種?
第三,緩衝。一樁事件發生,家屬也急,上司也急,重擔就壓在自己的肩上,現在張榜通緝,明確告訴各方關心人士:我們正在努力,我們從未放棄。實則,走過場,緩衝一下。
在真實情況下,還是得用神器—查戶口,你這一輩子就得待在一個地方,想要出遠門,得有通行憑證—路引。這叫打蛇打七寸!
回覆列表
首先,表明一點,古代的通緝令畫的雖然,像是卡通畫,卻是能抓到罪犯的,不過不是靠通緝令本身,怎麼回事呢,聽我慢慢道來!
古代官府,在其通緝令上會發布懸賞金額,通常數額還不小,起碼對於老百姓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所以古代通緝令一發,根本不用你去發動群眾,百姓自己積極性爆棚,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嗎!
和現在的朝陽區大媽相比,古代百姓絕對分分鐘秒殺她們,因此若是長了個大眾臉,你可要小心了,說不定都不知道什麼事,就被扭送官府了。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人,就是這麼拽!有人會說了,罪犯不會易容嗎?你可別鬧了,古代技術、物資、人才缺乏,還是洗洗睡吧!
再就是,古代也有身份證的,他們叫路引度碟,這就是證明材料,沒有這個,不論是百姓還是客棧沒人敢收留你,到了夜裡,宵禁了只有罪犯一個人在外面晃盪,那還不一抓一個準。
還有,古代的保甲制度,一個人看見罪犯隱瞞不報,全村人跟著受懲罰,所以當一個一口外地方言的人,剛到了村頭,村委的保長就知道了,為了以防萬一,先把看著不像好人的綁了交給官府,這就是人民的力量,罪犯還能往哪裡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