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震01001

    這個問題問得好,從任何角度想一下,在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聯軍實力受損的情況下,一波推了英國簡直再好不過了,但元首真的做不到啊!

    第一,無論大撤退發生的有多麼奇妙,但撤退就是撤退了,雖說輜重全扔,但幾十萬英法聯軍撤回英國本土,並且英國本土當時還有幾百輛坦克(200-300),這即便在陸地上也是個硬茬,更何況隔海相望的英國呢;

    第二,德國海軍從一開始也打不過英國海軍,假如德國先頭部隊登入英國,那麼英國海軍肯定來一個反殺,趁夜晚封鎖英吉利海峽,德國就一點脾氣沒有了。如果德國有了制海權,那麼北非戰場也不會打的那麼難看。。。

    第三,德國也沒有這麼龐大的登陸作戰力量,幾十公里的海峽也會成為天塹的。當然在這裡我說的是登陸艇、登陸船這些,美國登陸沖繩的時候,登陸一個師的兵力就用掉了幾十艘大型的登陸艦,上百艘小型登陸艇,後面還有數百艘軍艦進行火炮支援,還有多艘航母用來奪取制空權。上面這些裝備你殺了小鬍子他也變不出來啊。

    第四,英國本土有啥?薯條炸魚?沒啥特別值錢的資源吧....小鬍子打慈父那是為了烏克蘭地區的糧食和油田,進而補充自己的戰略資源。再者即便鬍子不打慈父,那麼42年慈父大清洗完畢後也會打鬍子,那時候鬍子的輸得更快更慘,還不如先下手為強。

    所以鬍子的戰略是先不惹美國,但同時狼群戰術封鎖大西洋航線(主要是打商船),把日不落困死,困不死也是半死不活最好,一開始戰略執行的挺好,沒想到美國那麼快參戰...後來,你懂得。

  • 2 # 飛機永動機

    這就像一個笑話,一個男人睡在一個同性戀和美女中間,他應該面向誰?

    從實力來說,英國已經死了大半條命,家裡沒啥東西了,實力也不剩下啥,強行登陸英國最後一把,可以做到,但是太難,損失註定不小,這個時候東部虛弱,假如斯大林發動攻擊,很快就頂不住,要知道,蘇聯的軍隊已經在波蘭和德國軍隊面對面對峙了。

    不列顛空戰之後,德國空軍元氣大傷,假如不把東部蘇德前線的飛機調過來是沒發完成掩護登入英國任務的

    當然登入英國,憑藉德國海軍空軍實力也可以做到,但是也不輕鬆,英國海軍實力也很強,而且可以大量布放水雷,其實從這個結果說來,很難,即使登入了,英華人的走投無路瘋狂起來,陸戰也不是那麼輕鬆的,或許會堅持年多,最終兩敗俱傷讓蘇聯撿便宜。

    德華人也矛盾,等不到拿下英國,就得把蘇聯幹掉了

    英國不好啃下來,英華人的戰鬥意志,向來還是不錯的,本土作戰,全民皆兵,德華人也吃不消,就像德國後來進攻蘇聯一樣,也很難辦

  • 3 # 歸去來兮Roc

    答案很簡單:希特勒就是犧牲了百萬軍隊,也攻不下英國。這裡面需要知道,希特勒和他的一幫子帝國元帥們都不是缺心眼。

    首先,不列顛空戰表明希特勒試圖征服英國,但剛邁出去第一步就失敗了。

    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在空襲開始後,希特勒一直夢想透過空襲來迫使英國屈服,但從國力角度來說,納粹德國無論資源儲備還是軍工技術均不敵英國。德國高層也清楚,如果不能再戰略資源耗盡之前擊敗英國並獲得補充,很難避免重蹈一戰覆轍。但由於準備不夠充分,導致空戰失利。

    其次,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法華人倒在納粹鐵蹄之下後,德國將目光瞄準了不遠處的英倫三島。在不列顛空戰失利之後,希特勒惱羞成怒,遂下令制定了“海獅計劃”,意圖登陸英國。但在沒有制空權,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強行登陸,無疑是個自殺任務。

    最後,英華人並不害怕德國登陸。

    二戰德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破交戰,即無力保護渡海的船隻,也沒有運輸船執行登陸任務。當時法國海軍並沒有被德國控制,無法提供兩棲登陸幫助。德國能夠執行大規模海運任務的只有內河漕運部隊,適航性並不好,而且最多能夠一次性運輸3個旅的兵力,而英國從敦刻爾克撤退了30萬大軍,雖然丟棄了重型裝備,但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不是有美國大侄子嘛~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是在不列顛空戰和海獅計劃失利之後才開啟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在西邊撞牆之後才不得不去東方碰碰運氣。

    以上是我的解答!

  • 4 # 張明揚不說話

    希特勒在1940年的確制定了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但登陸得具備兩個基礎條件吧,第一是制海權,第二是制空權。

    制海權就不用說了,如果說一戰時德國海軍只遜於英國海軍一籌的話,二戰時德國海軍除了在潛艇方面有些優勢之外,海軍實力和英國皇家海軍相比差了好幾個級別,而潛艇又比較適合在大洋裡“圍獵”,對登陸戰的幫助相當有限。德國海軍在進攻挪威和丹麥的戰役中,表現得很糟糕,損失了1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10艘驅逐艦和4艘潛艇。而登陸英國是一個比進攻挪威丹麥要複雜得多龐大得多的行動,德國海軍的預期表現只會更差。

    而制空權呢,理論上只要德國空軍能得到壓倒性優勢,就等於得到了一半的制海權,也可以極大保障登陸英國的行動,但問題是,在戈林親自指揮的不列顛空戰中,初期在力量上居於優勢的德國空軍竟然又敗在英國皇家空軍手中,損失的戰機和飛行員數顯著大於英國空軍。再考慮到英國的戰機產量並不遜於德國,飛行員培養能力也不遜於德國,再加上背後有美國的支援,德國在空戰上擊敗英國的時間視窗已經永遠的喪失了,能打平就已經是運氣了。

    當然,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前提下,德華人如果不計損失的話,還是有可能把軍隊送上英國陸地的。

    那麼,為什麼德國不強行登陸呢?

    這就牽涉到另外兩個問題。

    第一,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國的陸軍主力已撤回國內,德國如果不計損失的登陸英國,能送上去的軍隊人數和裝備數量都不會太多,在陸地上擊敗英國陸軍的把握並不大。

    第二,希特勒在意識形態上更加仇恨蘇聯,進攻蘇聯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而英國呢,希特勒的目的只是“以戰逼和”,逼英國接受以德國為主導的歐洲新制度罷了。奈何丘吉爾這個倔驢就是不接受希特勒的“善意”,和德國對抗到底。被激怒的希特勒一開始倒是有登陸英國徹底打服英國的意思,但一旦看到進展不利,也就無心戀站,不想在這個“次要目標”上浪費太多時間,趕不及的去實現希特勒的最大戰略夢想——擊敗蘇聯了。

  • 5 # 航空之家

    希特勒在揮師莫斯科之前,就已經展開入侵英國的“海獅作戰”計劃。希特勒希望先取得制空權,再採取登陸計劃。但是整個軸心國空軍在空戰中損失慘痛,損失了大量飛行員和戰鬥機,而且從未奪取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後續的登陸計劃更是無從談起。德軍入侵英國的計劃在1941年10月12日以失敗告終。

    圖、德軍“海獅計劃”進攻示意圖

    在納粹佔領法國後,希特勒一開始尋求和英國的妥協,但是遭到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拒絕。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第16號元首指令”,並將對應作戰計劃命名為“海獅計劃”。德軍戈林的空軍作為急先鋒,受命摧毀英國的空軍。8月12,德國轟炸機率先展開對英國沿岸雷達站的攻擊,英國的7座雷達站慘遭破壞。次日德軍對利物浦展開轟炸,導致諸多平民傷亡。

    英國皇家空軍也不甘示弱,在8月下旬對德國柏林展開轟炸。德軍也對倫敦進行空襲。德國空軍在1940年7月10日至8月23日的第一階段中,被擊落367架戰機,英軍損失183架戰機。緊接著德軍展開第二階段空襲計劃,並集中空軍戰機突襲英國政治、經濟和空軍集中地區,但整個攻勢受挫,導致德國損失290架戰機。英軍損失114架。當時正值英軍瀕臨崩潰之際,德國突然改變打法。

    德國為了報復英軍轟炸柏林,集中上千架戰鬥機和轟炸機直撲倫敦,並引發了倫敦大轟炸。1940年9月15日,英軍集中300多架戰鬥機應戰德軍機群,雙方爆發了慘烈空戰,而這也是整個不列顛空戰的轉折點。直至10月12日,希特勒決定將海獅計劃推遲至次年春天,這相當於宣告登陸計劃失敗。英國也得以保留反攻歐洲的最大基地,而德國也始終處於腹背受敵的威脅。

  • 6 # 開新說事

    德國在二戰時,沒有登陸英國而是進攻蘇聯,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德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德國在戰爭時必須要面臨兩線作戰。不光在二戰時,在一戰和之前的很多次戰爭中也是如此;2.德國的面積較小,資源有限,石油匱乏,軍國主義盛行,無法和美、英、蘇等大國長期拼消耗,做戰時更重回報,以戰養戰,所以德華人的賭徒思維特別嚴重,長期戰略不足;3.德國在性質上更偏向於大陸型國家,善長打陸戰,國內的實權派容克貴族都是地主出身,所以陸軍遠比海軍強大,不善長和英國打海戰和登陸作戰。

    一.德國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利,位於歐洲大陸的中部,國際形勢非常險惡。

    德國西面和法國相鄰,東面和俄國接攘,兩個大國都對它有非常大的制約。德國的西北面和英國隔海相望,英國的強大不言而喻,可以在海上對德國構成封鎖。

    在這種處境中,德國的發展是非常困難的。整個中世紀和19世紀的前中期,德國都處在四分五烈的狀態,由幾百個小公國構成,有一個名義上的政權叫“神聖羅馬帝國”,和中國東周時的周天子相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沒有實權,後來這個政權還被拿破崙給滅了。德國境內比較強大的邦國就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上提到過的奧地利和普魯士。

    從歷史上看,歐洲各國從中世紀到近代化,就是國家統一集權的過程。我們現在看歐洲並沒有統一,還有很多國家。在中世紀時,歐洲的國家更多,英法德意境內都是分裂的。所以到了中世紀以後,哪個國家能夠統一,就能有統一的行政、司法和國內市場,就能夠建立近代民族國家。英法在這條道路上走到了前列,英國在13世紀以後透過司法逐漸走向了統一,法國也在波旁王朝時逐漸強大,到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時,削弱了國內貴族的力量,建立了以行政為基礎的中央集權,成為了統一國家。到了16世紀以後,俄國也不斷崛起,以莫斯科公國為基礎迅速擴張,到18世紀彼得大帝時,建立了較為強大的國家。

    周圍的國家都強大起來了,而德國還處在中世紀的割據狀態,奧地利長期作為德意志邦國的老大,後來16世紀普魯士崛起,和奧地利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奧地利雖然名號較大,但是力量一直不足,不能完成德國的統一。統一的德國的重任就落到了普魯士的肩上。

    從以上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出,普魯士在崛起時就受到了周圍英、法、俄等在大國的限制,又在德意志內部和奧地利競爭,所以發展空間特別狹小,陸地是想發展都困難重重,更不要說去發展海軍了。當然我們都知道,德華人一直以正統的日爾曼人自居,一心要復興自己的偉大國家。普魯士本來就是由條頓騎士團建立,軍人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建國後更是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常備軍。雖然如此,普魯士也曾經屢戰屢敗,七年戰爭時甚至險些被滅國。到了拿破崙戰爭時,普魯士更是一敗塗地,被法國佔領了一半的領土。普魯士只好和俄、奧勾結瓜分波蘭。戰敗後的普魯士痛定思痛,奮力改革,大膽創新,在19世紀中期快速發展。到了1870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打敗了老對手法國,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雖然德國實現了統一,但它所面臨的國際環境仍然非常惡劣。老對手法國一直想報普法戰爭之仇。英國和俄國看到德國的崛起,肯定會加以限制。就這樣,英、法、俄三大國就結成了協約國,德、奧結成了同盟國,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德國戰敗,遭遇了喪地賠款的結局。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德國的國際環境極端險惡,弱小的時候會受強國欺負,強大了以後又受東、西兩面大國的合力攻殺。

    二.德國面積較小,資源匱乏,導致無大戰略思維,只能以戰養戰。

    德國的周圍強國林立,導致它領土較大,資源當然有限。德國要發展,實現工業化,就必須要佔有更多的資源和市場。在這些方面,英國和法國是透過佔有龐大的殖民地來發展的。可是德國發展太晚,海外的殖民地大部分都被英國和法國分割了,為了爭奪殖民地,德國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尖銳,從德國統一直到二戰結束德國戰敗,才逐漸緩解。

    德國的國土面積較小,鋼鐵和煤碳資源還算豐富,但石油的儲量非常有限,這也構成了制約德國戰爭能力的一個最大的短板。一旦德國發動戰爭的規模過大,就要面臨能源不足的困境。由此,德國在作戰時就不可能有長遠的戰略,因為長遠戰略要靠足夠的資源才能支援。德國最好的選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去攻打可以獲得更多資源猶其是石油的地方,攻打法國等西歐七國,可以獲得很多這些國家已經儲在的石油。歐洲最大的油田在羅馬尼亞,年產量在1000萬噸,德國控制了羅馬尼亞,可以緩解石油不足,但也遠不能解決石油危機。還需要不停地用以戰養戰的方式去解決。

    三.德國為什麼沒有強行登陸英國,而是進攻蘇聯,也和德國的陸軍傳統有關。

    如果德國全力應戰英國甚至在英國登陸,就要全力發展海軍。這樣就和德國陸軍的至上的傳統相違背。德國本來就是一支陸軍的軍人建立起來的國家,陸軍在德國享有統治地位。德國的實權派容克貴族都是地主出身,這些人中的子弟組成了德國陸軍的核心,叫軍官團,這在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傳統。德國是大陸型國家,地主和陸軍相互依存在所難免。

    德國如果全力發展海軍,就會發展出新的軍人體系,因為海軍和陸軍的差別太大了,需要接受更多的人進入統治階級,這在容克地主看來是絕對不能容忍的。要知道在一戰時,德國對付法國缺少三個軍團,就因為在容克貴族裡面找不出足夠的人來擔任軍官,所以沒有組成。看來德華人這可戰爭不利些,也不讓能非容克貴族之外的人來介入軍官團。全力發展海軍更是通不過了。即便如此,為了和英國作戰,德國還是發展出了海軍,但主要是造潛艇,去攻擊英國的商船,讓他們無法補給,並不是為了和英國在海上決戰。另外,即便德國真的大力發展海軍,佔領了英國,也是不划算的,因為統治英國的成本太高,而且在英國本土並不能獲得很多石油資源以補充自己。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打敗英國會強烈刺激美華人,有可能迫使美國對德開戰,這在希特勒看來是一定要避免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不全力攻打英國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相比之下,德國攻打蘇聯則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前面說過,德國雖然佔領了整個西歐,但是英美對歐洲大陸實行石油禁運。歐洲只有一個大的油田,這些石油要發展經濟,根本就不足以支援德國軍隊的長期大規模作戰。如果在佔領西歐後,德國不能再獲得石油補給,那德軍的戰鬥力就會逐漸下降。反觀蘇聯,情況則完全不一樣。蘇聯的石油資源要遠勝於西歐,高加索地區有一個大油田,比羅馬尼亞油田還要大,其他地方還有眾多的油田。在蘇德戰爭之前,蘇聯雖然經歷了大規模蕭反,但經濟建設一直在進行,軍官大換血後,軍隊的力量也在逐漸增強,而且蘇聯一定能判斷出德國所面臨的處境,即使德國不主動進攻蘇聯,蘇聯也會進行德國,雙方開戰是早晚的事。德國在石油資源匱乏的條件下,與其坐等他人進攻,不如趁蘇聯元氣未恢復時主動進攻,奪取高加索油田,徹底催毀蘇聯的有生力量,或許還能有出路,否則就是坐以待斃。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希特勒放棄登陸英國,主動進攻蘇聯,是根據德國的國情,做出的相對正確的選擇。德國的最終失敗主要是因為其國家小,資源匱乏,就像一個屌絲在挑戰高富帥,剛開始,屌絲可能會沾點便宜,但是經過長期的消耗,屌絲一定會失敗的。

  • 7 # 德全不畏

    希特勒太想登陸英國了。並且為此制定了“海獅計劃”,集中了兵力準備征服英國。

    1940年6月,德國控制了西歐和北歐,整個歐洲只剩下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堅持抵抗。希特勒先是對英國進行政治上的“誘降”,接連幾次向英國提出所謂的和平建議。但是,都被英國首相丘吉爾拒絕了。

    德國見來軟的不行,就決定武力征服,德軍制定了“海獅計劃”。在英吉利海峽附近集中了大量的汽艇、駁船、拖船、運輸艦和軍隊,準備隨時跨國海峽進攻英國。

    德國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無法透過海峽,德國海軍也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所以,德華人決定先使用空軍優勢,奪取對英國的制空權,然後再渡海作戰。德國擁有各種軍用飛機2600多架,英國只有1200多架。

    1940年7月,佔據極大優勢的德國空軍開始對英作戰。英國雖然空軍薄弱,但是英國構建了雷達預警系統。藉助預警系統,英國多次以少勝多,挫敗了德國的空中攻勢。

    從8月13日開始,德國開始加大力度。動輒出動一兩千架飛機對英國狂轟濫炸,英國空軍損失慘重。機場設施被炸燬,多數無法使用。雷達預警系統也被摧毀,幾乎無法使用。英國空軍到了失敗的邊緣,制空權快要易手了。

    但是後來,事情出現了轉折。8月25日,一支英國轟炸機編隊轟炸了柏林。希特勒見首都被轟炸,勃然大怒。下令空軍不再以英國空軍為主要打擊物件,把倫敦作為主要作戰目標。希特勒就這樣,再繼敦刻爾克之後,又一次幫了對手。

    於是,倫敦開始遭到狂轟濫炸。但是,英國空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抓緊時間維修飛機,修復被炸燬的設施和雷達預警系統。不久後,就再次恢復對德國的空戰。

    到9月17日,希特勒見無法取得對英制空權,就下令推遲“海獅計劃”。後來,因為德國發起了對蘇聯的戰爭,就徹底放棄了“海獅計劃”。

    至於題主說的,希特勒為什麼不強攻英國。是因為,德國無法跨海作戰。

    制海權在英國手裡,制空權德國又搶不到。這情況下,讓作戰能力不強的運輸船隻渡海,和送死沒什麼區別。退一步說,即使德軍渡海成功了,能登陸成功嗎?英國本土是有大量守軍的,只在敦刻爾克就撤回了幾十萬軍隊。鑑於此,德國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渡海是沒辦法成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道路設計中,雨水口設定原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