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443335001027
-
2 # 酷酷貓的時尚
王忠嗣 接下來這位可以說是唐軍中戰神級別的人物 王忠嗣(706—750),王訓出身將門,父親王海賓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以驍勇善戰聞名軍中。開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攻唐,朝廷以薛訥攝左羽林將軍,為隴右防禦使,率杜賓客等將領前去迎戰,在武街之戰中取得大捷。唐軍乘勝追殺至洮水,吐蕃軍見無退路,誓死抗爭,王海賓身為前鋒,衝入敵陣,與敵苦戰,而其它唐將嫉其戰功,遲不發兵增援,終至其戰死沙場。薛訥率軍趕到後,抓住有利時機,將吐蕃軍分割包圍,吐蕃全軍覆沒,橫屍遍野,洮水為之不流,蕃將六指鄉彌洪被擒。戰後,唐玄宗追贈王海賓為左金吾大將軍,王海賓捐軀時,王訓年僅九歲,唐玄宗見到他以後,好言相撫,並賜名忠嗣,將他收養在宮中。因自幼便受到傳統薰陶,加上經歷坎坷,長大後的王忠嗣“雄言寡語,很有武略”,玄宗當面讚許他“爾後必為良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王將軍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於他是玄宗養子的身份,當然,本身的軍事才能也是灰常灰常的牛逼 開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歷任左領軍衛郎將、河西討擊副使、左威衛將軍、左金吾衛將軍、左羽林軍上將軍、河東節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節奏度使、靈州都督、河東節度使、河西、隴右節度使等軍政要職。 開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出任兵馬使,多次在河西、河東跟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同年,蕭嵩入朝走後,王忠嗣迎來了他軍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戰役。此戰前王忠嗣偵察得知,吐蕃大讚普正在玉川檢閱軍隊,決定率部攻其不備,但遭到其他將領的反對,王忠嗣堅持已見,於是率300精騎星夜出擊,結果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此戰堪比霍去病800騎兵夜襲匈奴之戰,而此時的王忠嗣也與霍去病一樣,只有18歲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謀攻新城。新城距西都300餘里,唐軍若想攻佔新城,必需經過長途跋涉,所以領兵之將一定要善於用兵,這時有人向杜希望推薦了王忠嗣,說只有讓他擔此任,必能取勝,旁人非敗不可。杜希望遂奏請玄宗,將王忠嗣調來。三月,唐軍向吐蕃軍發起突然攻擊,守城的吐蕃軍匆忙應戰,被唐軍打敗。唐朝即將此城易名為威戎軍,屯兵駐守。戰後論功,王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衛郎將。七月,杜希望率所部兵馬攻佔吐蕃盤踞的黃河大橋,並於黃河左岸修建了鹽泉城。吐蕃欲報新城之敗,隨即發兵三萬向鹽泉城發起反攻。唐軍兵少勢單,將士皆害怕。王忠嗣見形勢危急,如不做背水一戰,唐軍會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於是,王忠嗣趁吐蕃軍立足未穩之際,率領部下率先殺入敵陣,吐蕃軍陣腳頓時大亂。杜希望見狀,也趁勢縱兵突入陣中,經過激戰,唐軍大獲全勝。此戰,唐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多虧王忠嗣在危難之際,主動出擊,方轉危為安。戰後,唐廷拜王忠嗣為左金吾衛將軍同正員,以表其彰。此後王忠嗣官職扶搖直上,至河東節度使、朔方節度使兼靈州都督 同年,王忠嗣指揮了北伐契丹之戰。 自武則天征討契丹失敗以來,契丹勢力日益強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禮之勢,唐朝五次北伐皆敗,武則天還曾下令徵全國囚犯組成軍隊討伐契丹,依然是勞而無功,契丹已成唐之大患。為此,朝廷委以王忠嗣北擊契丹重任。王忠嗣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與契丹在桑乾河進行會戰,三戰三捷,打的奚契聯軍全軍覆沒,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殺死,契丹36部盡數投唐,幾十年不敢作亂,王忠嗣率軍威行漠北。 此後,王忠嗣擔任隴右、河西節度史,身處抗擊吐蕃的最前線。他首先考慮到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威脅極大。於是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境地區高抬馬價,各地胡人爭著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王忠嗣到了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將朔方、河東戰馬充實到隴右、河西。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接著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定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重要戰略盟友吐谷渾降唐。此戰是對吐蕃的沉重打擊,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行軍千里增援小勃律,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郭子儀,後雖小勃律再次叛亂,但大食懾於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 天寶元年(742)年,後突厥立闕特勒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唐玄宗譴使諭令烏蘇米施內附於唐,烏蘇米施不從,王忠嗣隨即屯兵於磧口以威脅後突厥。烏蘇米施逐譴使詐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歸附,於是結營於木刺、蘭山以探虛實,隨後有向玄宗進獻《平戎十八策》。一切準備就續後,王忠嗣譴使說服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向後突厥發動進攻,結果,後突厥兵敗國中大亂,王忠嗣乘機出兵北擊,後突厥汗國部眾千餘帳相繼歸唐,從此衰落。 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 天寶三年(744)年,拔悉密向後突厥發動進攻,斬烏蘇可汗,傳首京師。後突厥餘眾又立烏蘇之弟白眉特勒為可汗,是為白眉可汗。為除掉威脅唐朝北部邊境以久的後突厥汗國,唐玄宗詔令王忠嗣乘機北伐。王忠嗣率部在薩河內山與後突厥阿波達乾等十一部激戰,大破其眾,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滅亡。 王忠嗣做為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軍事將領,軍事生涯戰必破、攻必克,料敵如神,深謀遠慮,為後世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軍事思想。他不僅戰績輝煌,成為大唐的擎天之柱,還栽培出歌舒翰、李光弼、郭子儀和李晟等名將,可謂是一代名將宗師 王忠嗣在軍事生涯的巔峰時期,身兼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萬7700人!注意,安祿山在巔峰也不過兼任3鎮節度使。一人佩四將之印,掌控萬里邊疆,手握天下勁兵重鎮,不可謂不令人驚奇。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興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詔問攻取之計,忠嗣奏雲:“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屯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玄宗不以為然。後董延光請攻石堡城,玄宗詔忠嗣出兵接應。他按不動,並對李光弼說:“今爭一城,得之未制敵,不得未害於國,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見責,豈失一金吾羽林將軍?”上言切諫。玄宗不聽,王忠嗣只得出兵,結果大敗而回。 宰相李林甫對王忠嗣嫉恨,誣陷王忠嗣“欲奉太子”。帝以哥舒翰代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對忠嗣嚴加審訊,打算處以極刑。哥舒翰極言王忠嗣無罪,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玄宗不聽,走入內宮,哥舒翰一路追隨,“言詞慷慨,聲淚俱下”,玄宗深受感動,遂貶忠嗣為漢陽(今湖北)太守,一年後抑鬱崔希逸,唐玄宗開元年間名臣名將,一生政績卓著,在唐王朝對吐蕃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官至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執掌一方兵權。但是,在兩《唐書》中都沒有為其立傳,這是一件很蹊蹺的事情。 其一,崔氏在隋唐時期是很有影響的名門望族,有唐一代,崔姓之人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鄭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宰相二十三人。” 但是,查閱所有現在能見到的各種史書、家譜以及姓氏錄,都未發現對崔希逸家世的任何記載。按照常理來說,有官至如此高品(涼州都督為從二品官)的族人,譜牒應該是記著其人的。但是根據現有資料來看,任何史料都沒有相關記載,崔希逸的家世仍然是一個有待考證的疑問。 其二,河西節度使使所涼州,位於河西走廊上的咽喉部位,是唐代中原地區與西域各國聯絡和交往的必經之路,也是切斷唐王朝兩大邊患——吐蕃和突厥聯絡的最重要的閘門。“節度使”的職官名號也肇始於河西。 唐代中央政府對河西節度使(慣例皆兼任涼州都督)的選任是非常慎重的,出任此職的一般都是一代名將。檢《唐方鎮年表》,有史可載的河西節度使共二十六人,其中兩《唐書》有傳者十六人,除遙領其職的李林甫外,其餘皆為驍勇善戰之人。 根據以上所述,史料中事蹟並不少的崔希逸在兩《唐書》中無傳,確實是一件很值得探究的事情,我們也只能從各種史書零碎的記載中去探究崔希逸其人其事了。 一、 史書中崔希逸出現的最早年代在唐玄宗開元九年,他是作為當時的名士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載: (開元)九年,(張說)入為相,(李)憕又為長安尉。屬宇文融為御史,括田戶,奏知名之士崔希逸、鹹廙業、宇文順、於孺卿、李宙及為判官,攝監察御史,分路檢察,以課並遷監察御史。 《唐會要》中也有載: 開元九年正月,監察御史宇文融奏萬年縣尉崔希逸充勸農判官。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僅能看出,崔希逸在開元九年被闢為勸農判官,攝監察御史之前為京城長安的萬年縣尉(從八品下),並且因為某種良好的品行被人看作是當時的“知名之士”。在此之前的事蹟根據現有的史料就不大可考了。 (開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上便宜事條……上大悅。尋以耀卿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江淮、河南轉運都使。以鄭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蕭炅為副。凡三年,運七百萬石,省陸運之傭四十萬貫。 這時的崔希逸已經官至鄭州刺史(從三品),由御史臺職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乣視刑獄,肅整朝儀” 的監察御史,變成了一個地方大員。鄭州,州治即在今天的河南省省會鄭州市,在唐代是連通兩京與河北道、河南道以及江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衝。開元時全州有戶六萬四千六百一十九,鄉一百二十四。 鄭州當時也是漕運所經過的重要州郡之一,正因如此,玄宗在採納了裴耀卿的建議之後任命了崔希逸為河南轉運副使。崔希逸也不辱使命,三年間“運七百萬石,省陸運之傭四十萬貫”。裴耀卿入相後,崔希逸接任了河南轉運使,卓有成績,“歲運百八十萬石。其後以太倉積粟有餘,歲減漕數十萬石”。 在此之後,崔希逸的生平再次出現了一段空白,直到開元二十四年開始的與吐蕃的戰爭。開元二十四年秋,崔希逸以中書省重要官員(右散騎常侍)的身份接任牛仙客為河西節度使, 開始了他最為煊赫也最為悵恨的戎馬生涯。 唐與吐蕃這次衝突緣起於吐蕃對唐在西域的藩屬勃律的佔領。《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吐蕃傳》載: 其年(開元二十四年),吐蕃西擊勃律,遣使來告急。上使報吐蕃,令其罷兵。吐蕃不受詔,遂攻破勃律國,上甚怒之。 吐蕃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邊患之一,一直威脅著中原地區和西域的正常聯絡,並在後來最終切斷了這種聯絡。開元年間,吐蕃一直在隴右地區進行騷擾,意圖截斷河西走廊,切斷唐王朝與西域各國的交往,並聯合突厥來威脅唐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處於河西走廊心臟部位的河西節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具體到這一時間,吐蕃當時並沒有對唐進行主動的進攻,兩國邊境保持著相對的和平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崔希逸才做出了一件讓自己愧恨終身的事情。《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吐蕃傳》記載: 時吐蕃與漢樹柵為界,置守捉使。希逸謂吐蕃將乞力徐曰:“兩國和好,何須守捉,妨人耕種。請皆罷之,以成一家豈不善也?”乞力徐報曰:“常侍忠厚,必是誠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萬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備,後悔無益也。”希逸固請之,遂發使與乞力徐殺白狗為盟,各去守備。於是吐蕃畜牧被野。 在當時兩國相對和平等情況下,為方便百姓考慮,崔希逸的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也是值得稱道的。但是,歷史的發展常常是出人意料的。第二年,崔希逸侍官孫誨入朝奏事,為了取悅皇帝,他妄言建議趁吐蕃不備掩殺之。處在吐蕃攻滅勃律氣頭上的玄宗聽信了孫誨的話,派了一個太監趙惠琮和他一起回了涼州(河西節度使駐所)。到涼州後,兩人矯旨要崔希逸發兵掩襲吐蕃。身不由己的崔希逸只好聽命,在青海(今青海湖)大敗吐蕃,殺傷無數,乞力徐逃歸本國。 吐蕃因此大怒,兩國關係從此開始惡化,戰亂不斷。 開元二十六年,吐蕃大兵入寇河西,崔希逸出於職責所在,領兵拒戰,並大敗吐蕃。但此時他的心裡是痛苦的,失信於人,尤其是失信於一個如此信賴自己的敵方將領(“常侍忠厚,必是誠言”),令他愧疚難當。不久之後他就被遷官內地,任河南尹(從三品)。這其中原委,可能也正緣於此。 沒過多久,崔希逸就鬱鬱而終了。對於他的死,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不盡相同。《新唐書》載: 新舊《唐書》的記載比較離奇,但符合古時人們的那種宿命心理。不管見沒見到白狗作祟,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崔希逸是由於對失信於人的愧疚鬱鬱而終的,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線索。古代人的觀念是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周邊的少數民族被視為蠻夷戎狄,與漢人相比,是低一等的。對待這些少數民族自然就可以不擇手段,歷史上的這種事例也是屢見不鮮的。崔希逸這種“迂腐”的想法自然是不能被別人所理解的,在史官的眼裡,他的死也是不值得去同情的。這可能就是正史中都沒有為其立傳的一個重要原因吧。這一點也可以從正史對這場戰役的記載中得到佐證。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唐書》吐蕃傳的記載較為詳盡外,其他幾處對這次戰役只是寥寥幾筆提過,絕口未提這次戰役發生的原因何在。甚至在記載中對這次掩襲的成功帶有明顯的炫耀口氣: 三月乙卯,河西節度使崔希逸自涼州南率眾入吐蕃界二千餘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與賊相遇,大破之,斬首二千餘級。 這裡面就明顯的帶有中原漢族自我中心主義的觀念。在這種觀念佔主流地位的情況下,崔希逸的那點信義也就不足為提了。 從正史中這些零散的崔希逸的生平事蹟來看,他是一個才能卓越、文武兼備的人。從其他史料中對他其他一些事蹟的記載來看,在人品上,他也是值得為人稱道的。《大唐新語》中有這樣一條記載: 牛仙客為涼州都督,節財省費,軍儲所積萬計。崔希逸代之,具以聞。詔刑部尚書張利貞覆之,有實。玄宗大悅,將拜為尚書。 提到崔希逸,最著名的或許不是他的人,而是王維的一首詩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這首詩作於赴邊途中。《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讚美;本詩敘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 以終,年僅四十五歲。 蓋嘉運,兩唐書都沒有給他立傳,蓋嘉運最早出現在史書時是在開元(713—741年)中期,當時已官至北庭都護,北庭都護府設置於武后長安二年(702年),統轄西突厥十姓部落諸羈縻府州。唐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唐朝又設北庭伊西節度使,由北庭都護兼領,統瀚侮、天山(駐西州)、伊吾三軍共20000人,用以防制突騎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當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熱海以東) 、 處木昆等部落。庭州(治金滿,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城中除府邸軍衙外,還有佛寺道觀、貿販市場等。所以庭州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蓋嘉運鑑於庭州的重要性和庭州城牆年久失 修,一旦 戰爭爆發,庭州很難堅守。於是他在北庭都護府城內建瀚海軍,並對城牆重加修築,完善工事。常備守軍 也達到了12000人,馬4200匹。經過這次整修,庭州的防禦能力大為提高, 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才被吐蕃攻佔。 開元二十三年(725年)十月,突騎施軍侵擾北庭及安西的拔換城(又名威戎城,今新疆阿克蘇)。蓋嘉運於二十四年(736年)正月率兵出擊,於二十六日,大敗突騎施軍,得勝而歸。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莫賀達乾和都摩度率兩部兵馬夜襲蘇祿,蘇祿兵敗被殺。但時隔不久,兩部酋長又因汗位繼承問題發生離異。莫賀達幹立爾微特勒為黑姓可汗,都摩度立蘇 祿之子骨啜為吐火仙可汗,雙方互相攻戰。莫賀達幹部抵擋不住都摩度部的進攻,向蓋嘉運求援,蓋嘉運聞訊後,立即上奏朝廷。唐玄宗詔令 蓋嘉運率突騎施、拔汗那以西諸國軍隊討伐。在 唐軍和碎葉以西諸國的強大攻勢下,形勢忽然發生了變化。吐火仙可汗與黑姓可汗由相互對立變成相互聯合:吐火仙與都摩度據碎葉城(又稱素葉城、索虜城,在今俄羅斯伏龍芝市北楚河南岸 楚伊斯闊葉附近,一說在今俄羅斯托克馬克附近),黑姓可汗爾微特勒據怛羅斯城(又稱咀羅私,今哈薩克共和國東南部江布林城),相互連兵以拒唐軍。面對突變的局面,蓋嘉運於 開元二十 七年(739年)八月, 率唐軍及石國(在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王莫賀咄吐屯及史國(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南)王斯謹提兩國之兵,協助莫賀達幹向碎葉發起進攻。吐火仙可汗出兵迎 戰,被擊敗後逃走,在賀邏嶺(碎葉城東南)被抓獲。接著,蓋嘉運命令北庭節度副使夫蒙靈察與拔汗那王阿悉爛達幹潛兵偷襲怛羅斯城,生擒黑姓可汗爾微特勒,並乘勝佔領曳建城,取金河 公主,將所俘獲的突騎施數萬之眾全部交給了拔汗那王。 唐軍經此一戰,威震西陲。同年九月,原隸屬於突騎施汗國的西域處木昆、鼠尼施、弓月等部皆 率眾內附,仍請徙於安西都護府境內。至此,西域地區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蓋嘉運立此戰功,被封為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負責經略吐蕃,其兵力達14.8萬人。但蓋嘉運卻自恃屢立邊功,沉溺酒色,不思防務,一再拖延赴任時間,結果遭到左丞相裴耀卿的 彈劾。到任後,蓋嘉運終日飲酒作樂,不再關注於邊防事物,漸漸滿足於昔日的戰功。 蓋嘉運的胡作非為,終於釀成了大禍。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六月,吐蕃出動40萬大軍,西入長寧橋,經河源軍所(今青海西寧),向安西軍發起大規模進攻。但被渾崖峰騎將臧希液所率 5000唐軍擊敗。十二月二十八日,吐蕃重新調集兵馬,攻陷了廓州達化縣(今青海貴德東),盡殺城內軍民。隨後向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發起進攻。石堡城本是易守難攻之地,但由於蓋嘉 運放鬆了警惕,結果輕易地就被吐蕃軍攻佔。蓋嘉運不能御,只得退走,使唐軍失去了這一重要的戰略要點。 石堡城的失守,使唐玄宗大為震怒,將蓋嘉運罷官,從此蓋嘉運便在歷史舞臺上消失了。
回覆列表
唐朝名將有很多。著名的有以下將領:初唐時:秦瓊、尉遲恭、李靖等,為開唐名將;盛唐時:薛仁貴,為唐朝開疆拓土,為盛唐名將中唐時:郭子儀,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