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小胖零食

    趙家天下是從一堆勢力裡整合出來的一個王朝,趙大創業初期,各路諸侯的力量還是很大的。貿然動刀子只會逼反各路股東。最後趙家瓦解這些力量靠的是時間的推移和政治手腕。但是終趙宋三百年始終把軍方作為防範的力量來看。為的就是避免再次出現尾大不掉的軍人集團。

    朱元璋從紅巾軍時代起,就已經確立了核心領導的身份。制約朱家的力量,相對要小的多,下黑手沒有那麼多顧忌。其二,朱元璋屠殺功臣更多是為了子孫的皇位著想,同時分封自己的子弟去各地,以為國之干城。所以帝王所說的苟富貴勿相忘,都是狗屁。革命成功了,賞個全屍已經是皇恩浩蕩。

    但是朱老闆千算萬算,沒想到兒子奪了孫子的皇位,再次培育了一個功臣集團。這個功臣集團,最後在土木堡徹底煙消雲散。

  • 2 # 歷史白話君

    我認為歷史上趙匡胤能靠杯酒釋兵權解除功臣權利之爭,而朱元璋卻不能用這個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我為大家簡單分析一下這三個原因:

    第一、朱元璋與趙匡胤性格不同。

    趙匡胤是世家子弟,而朱元璋則是農民出身,性格上差異太大,趙匡胤的格局和胸懷是朱元璋不能比的,朱元璋性格多疑,老了更為嚴重,生怕他死了以後,手下這些人造反,所以這些和他一起打江山有能力的人都要死在他前面!杯酒釋兵權也不能保證他死了之後這些人不造反。

    第二、朱元璋與趙匡胤的手下組成差異。

    朱元璋的手下很多人出身都不怎麼好,有很多將領還是朱元璋的同鄉,也就是一些農民,這些人和朱元璋打天下的目的不就是權利和富貴嗎!如果朱元璋杯酒釋兵權了,這些人的權利沒了,恐怕就是朱元璋也鎮不住他們,估計很多會起兵造反吧,畢竟朱元璋奪走了他們辛辛苦苦打拼換來的權利。所以這些人只有死了朱元璋才能放心。

    第三、朱元璋為孫子朱允炆剪除威脅。

    朱標的死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不會對幾乎所有功臣大開殺戒的,頂多把威脅最大的幾個除掉,其他的不說杯酒釋兵權吧,最少應該不會全殺了。但是朱標死了,而朱允炆又太年輕,朱元璋怕朱允炆鎮不住他的這幫老夥計,所以為了給朱允炆鋪路,也得把這幫功臣給剪除掉。

  • 3 # 怪獸小火龍

    每個帝王骨子裡,都不想背上一個屠戮功臣的罪名,朱太祖也不例外。事實到底是什麼,我們對史書的瞭解都是從現存資料裡查到的,就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說幾句客氣話封個土地,多給點錢就能讓一個將領乖乖把軍權交出來嗎?他們那些人有幾個缺錢,我一直懷疑那些將領是被宋太祖誘騙威逼才把軍權交出來的,當時什麼氣氛什麼情況,我們根本不清楚,如果不交我相信他們沒一個能活的從飯局裡走出來。在說說洪武朱元璋,朱太祖活了七十多歲,他的功臣,被殺的只有1/3,剩下的2/3,都是善終的,老朱不是瘋子,不會瘋狂到要把開國功臣全部清除的地步,天下不可能只依靠他一個人來治理。 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朱文正、康茂才、胡海、馮國用、朱升、沐英、華雲龍、常茂、金朝興、郭英、孟善、耿炳文,等等,都是善終。 有人說,如果朱太祖不殺功臣,朱棣就奪不了允炆江山,這很扯蛋。就算朱太祖那些功臣活著,都年過古稀,有幾個能上戰場,朱元璋殺的那些人雖有冤案,但大多都是仗勢欺人該殺之人……朱元璋得罪了讀書人,又殺了不少貪官,而這兩種人是一個國家的大腦和口舌,控制著話語權,所以直到今天也是被公知黑的最厲害的人。

  • 4 # 青言論史

    我看有很多人在分析朱元璋的性格問題、還有為他的孫子等等,這些都有道理。但是我還想再從兩個角度來分析:得國途徑和歷史程序。先說得國途徑。趙匡胤是透過發動政變得位的,這一點沒有什麼問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他就從殿前都點檢變成了大宋開國皇帝。這種得國方式是比較容易的,而且政變的主要謀劃者是他自己和趙普,其他人充其量不過是群演。

    但是朱元璋就不一樣。他的江山是一點點打下來的。大明這家公司,雖然他是董事長,但是手下人不是董事也是業務骨幹,這就非常麻煩。因為這些人和他自己有著相同的經歷,對他來說就是莫大的挑戰。而當他的孫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儲的時候,為孫子剷除異己的心態便促使朱元璋一次次拿起屠刀。

    再說第二個問題:歷史程序。這裡必須要把朱元璋的老前輩——劉邦拿出來說說。

    劉邦也殺功臣,但是對另一部分功臣很好。他殺的功臣都是什麼人呢?英布、韓信、彭越等人;他善待的人呢?蕭何、曹參、張良等人。那麼,為什麼要區別對待呢?

    因為在漢初的時候,國家制度還是介於分封和郡縣之間的。對於那些以自己的合夥人的身份出現的諸侯如韓信等,劉邦就必須剷除;而那些馬仔們,劉邦就必須把他們培植為合夥人,所以也就動不得。

    而這種君臣合作的關係,直到宋朝還是如此。但是到了明朝,就變了。大臣們只是皇帝的馬仔,皇帝想殺就殺,沒有跟你講道理的機會。因此,如李善長這樣的名臣,也不得不鬱鬱而終、

  • 5 # 安定郡小書生

    趙匡胤和朱元璋雖然同樣面臨著武將勢力強大的局面,但也有不同之處,不能一概而論。

    ①取得江山的方式不同。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獲得的皇位,對手下擁有兵權的將領當然放心不夠;朱元璋是透過一刀一槍血拼出來的江山,手下將領都是一塊扛過槍的兄弟。

    ②兩人的威望不同。趙匡胤位極人臣,最後卻篡權改換朝代,雖說有人支援,但總歸有汙點;朱元璋吃的就是造反的飯,推翻元朝當皇帝是唯一出路。

    ④兩人面臨的形式不同。趙匡胤即位後,主要面臨的就是從武將手中集權,從而穩固自己的統治;朱元璋即位後,面臨的是新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從文臣手中集權,從而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

  • 6 # 夢醉陶然

    原因肯定很複雜的!但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天下未定,南唐,北漢,吳越,後蜀,契丹等虎視眈眈。你把這些軍事人才都殺光了,誰來為你打仗?所以對這些功臣趙匡胤是限制,而不能肉體上消滅!

    朱元璋則不同,天下一統,幾乎到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和平時期,這些功臣被視為朱家威脅,大開殺戒!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北元政權征戰的時候,聽說過他殺了幾個高階將領呀?

    所以說,開國功臣也好,不是不能殺,要看殺的時機!不敢說趙匡胤沒等到國家統一天下太平的時候再殺,他就死了!

  • 7 # 明離子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簡述兩個人的奮鬥史。

    先說趙匡胤,字元朗,五代時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次子,乃是將門子弟,後周建立,趙匡胤受周世宗柴榮器重,在征討南唐時屢建戰功。

    風華正茂的柴榮忽然病重,臨終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督檢點,掌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趙匡胤以抵禦北漢名義出兵,在陳橋發動兵變,“被”屬下黃袍加身,成為皇帝,旋即回京,周恭帝禪讓,建立大宋。

    這就是趙匡胤稱帝的全過程,可以說是兵不血刃的陽謀,而且他的下屬在此謀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看朱元璋,字國瑞,元末時普通農民家庭,放牛娃出身,當過和尚乞丐,被逼無奈加入義軍,早年加入郭子興紅巾軍起義,後來被下屬奉為吳國公,貢獻集慶路,改名應天府,即南京,打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時代最強音,舉兵北伐,1368年,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同年秋天,攻佔大都,即北京,結束了元王朝的歷史,繼續北伐,收燕雲十六州,平定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完成天下一統。

    這是朱元璋的奮鬥史,兩廂對比不難看出,雖然身為將門子弟,但趙匡胤的軍事建樹似乎都集中在後周時期,在自己的稱帝過程中,靠的更多的是政治權謀,所以在其稱帝后,其手下沒有幾個可以稱得上功高蓋主的,因為那個時期有軍事建樹的將領真的不多,以政治的手段將軍權收攬,這些將領應該是服氣的。

    而朱元璋則不一樣,一個草根出身,靠著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天下,過程中功高震主的部下數不勝數,採取同樣的政治手段,恐怕大多數人是難以信服的,這就為老朱採取兔死狗烹的手段埋下了伏筆。

    兩個人對待功臣的態度,即是由其不一樣的奮鬥史決定的。

  • 8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登上帝位後,如何消除功臣的威脅,是每一個開國帝王都要面對的問題。

    歷史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而朱元璋卻是大殺功臣,為什麼兩位帝王的處理方式如此大相徑庭呢?

    在無月看來,主要是有三點原因:

    性格

    兩位帝王的性格存在差異。歷史上,趙匡胤的性格相對較為溫和,而朱元璋則比較嚴厲。因此,在登上帝王寶座後,趙匡胤的措施比較懷柔,而朱元璋則乾脆利落,直接殺。

    權力

    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坐上帝王寶座的,他的權力有很大一部分是部下們送給他的。而朱元璋則不同,他的江山是自己一城一地打下來的,相比趙匡胤,朱元璋的權力更為牢固。

    因此,趙匡胤會盡量選擇溫和的方式去和功臣們溝通,而對方也很給面子,配合趙匡胤完成了這一舉動。朱元璋則沒那麼多顧慮,權力在他一人手中,無人敢反,生殺大權繫於朱元璋一人。

    形勢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發生在趙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當時帝國還遠未統一,接下去還有很多仗要打,趙匡胤在這時候大肆殺戮,只會使忠臣寒心,部將離去,接下去的仗就沒法打。趙匡胤只是想進行一次和平的權力轉移,還需要將那些人交出來的兵權給到新的將領手中去。因此,不能採用殺戮這種方式,那是自取滅亡。

    朱元璋又不同了,朱元璋是在一統江山後進行的屠殺,此時雖然元朝逃去塞外未滅,但大局已定,群臣也已論功行賞,國家進入和平時期。很多開國功臣失去了作用,朱元璋直接以案件形勢,牽連誅殺,消除威脅,重新啟用一批新人去填補空缺。

    以上就是無月對這個問題的個人看法。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9 # 小川說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朱元璋,趙匡胤都是開國帝王,兩個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也有不同,造成了兩個日後對功臣態度的大相徑庭。

    第一、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眾人擁戴,黃袍加身才奪取的皇位。而朱元璋則是自己一刀一槍透過激烈的平沙從底層一點點的走上皇位的。

    第二、趙匡胤本身就是行伍出身,擁戴他黃袍加身的很多都是他的結拜兄弟,趙匡胤本身就有很強的袍澤情義在。朱元璋在這一方面就淡漠許多。

    第三、兩個人解除兵權的時間是不一樣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在963年,那時北宋才剛剛建立,國家還是四戰之地。朱元璋大殺功臣主要集中在洪武26年以後,那時天下已經基本平定了。大明江山已經穩固。

    綜上所述,趙匡胤能夠杯酒釋兵權主要是他和這些武將本身就有著很深的感情,再說當時天下還未平定誅殺誅殺這些武將,不僅是國家軍事上的重大損失,而且在政治上剛剛建國,天下未定就誅殺功臣,難免造成政局不穩,甚至導致剛剛建立的大宋朝胎死腹中。

    朱元璋除去之前為了加強皇權,削奪相權而展開的殺戮之外,殺功臣主要集中在太子朱標去世以後,他確立皇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為了江山順利交接,才痛下殺手大殺功臣。這個大明天下,都已經平定,國家政治穩定,武將的作用已經大大降低,而且杯酒釋兵權也無法完全消除江山的隱患,兵權雖然沒有了,但是人還在,新即位的小皇帝能壓得住嗎?這是朱元璋必須考慮的問題。

  • 10 # 澳古說歷史

    陳橋風雲變,東海鱗波卷。情劍斷山河,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可以說是宋朝開國君主趙匡胤和宋朝開國功臣們共同造就的一段佳話,趙匡胤透過較為溫和的方法最終解決了歷來開國君主必殺開國功臣的殘酷問題。但是事實上這個史實真的存在嗎?答案是不存在的,“杯酒釋兵權”這個其實只是一個故事,但從未在真正的歷史上發生過。

    其一、“杯酒釋兵權”從故事上來看絕對是一件大事,畢竟這可是罷免了朝中幾乎所有握有軍權的老將軍,如果真的發生史書不可能不記載,但是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實錄》和《三朝國史》,及元朝史學家編撰而成的《宋史·太祖記》都未有此事的記載。這難道不奇怪嗎?那麼可能會說也許被趙匡胤掩蓋了呢?這個觀點你覺得可能嗎?這又不是屠殺功臣的事情,相反還是有利於趙匡胤的名聲的,畢竟歷朝歷代哪個開國君主不殺功臣呢?可是到了趙匡胤這邊卻不殺,反而讓他們的家族享受到了永久的榮華富貴,這個要是流傳到後世,那肯定是流芳百世的事情啊,所以如果真的發生官方史書怎麼可能不記載呢?那麼為什麼不出現在宋朝官方的史書上呢?理由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杯酒釋兵權從未發生過。

    其二、“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是發生在什麼時候?是在公元961年,瞭解宋史的人都會覺得在這個時候杯酒釋兵權簡直就是自尋死路。為什麼?那個時候北宋還是剛建立,五代十國的亂世還遠遠沒有過去,大宋周邊還有著契丹、北漢、南唐、後蜀、南漢、荊南、武平、吳越等割據政權,如果你這個時候把李謙溥、李漢超、馬仁瑀、郭進、王彥升、馮繼業等禁軍高階武將的兵權剝奪,那麼勢必會造成軍中大亂,而在亂世軍發生動亂無疑是自取滅亡,這個時候剛建立的大宋不被周邊的國家吞掉才怪呢?我想趙匡胤一個帝王絕對不會傻到還沒有統一天下就開始對付那些能打戰會打戰的武將吧!

    如果真按照“杯酒釋兵權”所講的趙匡胤剝奪了他們的兵權後,就讓他們到地方上去鎮守各地,你覺得那些將領會不造反?想想看,趙匡胤都還沒有統一天下就開始對付他們了,你覺得他們難道不會想到“那要是趙匡胤統一天下了,我們是不是死的連渣都不剩了”,這個時候你覺得他們會不造反?畢竟他們又不是沒有造過反,趙匡胤不就是他們造反推上去的嗎。所以以趙匡胤的雄才偉略他絕對不會那麼傻,這個時候對付他們等於就是自尋死路。而真正的歷史上,也的確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趙匡胤就是靠著這些武將們領兵作戰才最終先後滅掉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割據政權,並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不過不管如何,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宋朝對於開國功臣們的確是極其的優待的,可以說在當時開國功臣們只要不是造反,基本上都能得到善終,而且他們的家族也都跟隨著宋朝享受了數百年的榮華富貴。最重要的是宋朝甚至對於前朝的皇帝也都是極其的優待,這在歷史上更是不多見的,後周末帝柴宗訓在退位之後,被趙匡胤封為鄭王,同時賜予“免死金牌”,並保證了柴氏子孫可同趙氏子孫同享富貴,而且即使柴氏子孫犯罪也不得加刑,就算是造反也只能賜毒藥讓他體面的走,也不得用其他極刑處置。

    而造成宋朝這樣皇帝與開國功臣們和平相處的局面,其實就是兩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先是宋朝的皇帝大多性格溫和,溫文儒雅,不喜濫殺,再是宋朝的開國功臣們的確都很識趣,對宋朝的皇帝那都是絕對的忠心,也基本上都不會恃寵而驕,也都從未做過任何逾越之事。同時宋朝的皇帝對於功臣們也都很優待,給足了他們足夠的榮譽和財富,就這樣功臣們不造反,皇帝又都不濫殺,自此宋朝的功臣們就這樣和皇帝們愉快的度過了一生。

    那麼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不跟宋朝的皇帝們學呢?其實說實話,明朝的皇帝和開國功臣們恰好就是宋朝的皇帝和開國功臣們的反面,朱元璋性格猜忌,又多反覆,而且喜濫殺,而明朝的開國功臣們大多都是囂張跋扈之人,又恃寵而驕,做出的逾越之事也不少。所以其實不管怎樣宋朝對待功臣的方式絕對不可能被複制到明朝的身上。

    其一、我們都知道朱元璋的身份是極其“卑賤”的,從小家裡就是屬於最最底層的窮苦百姓,長大了由於全家都被餓死,而家族的其他人又都很窮,所以他只能先是當和尚,後來寺廟也維持不下去了,他就只能出來做乞丐,再後來朱元璋真的活不下去了,就豁出性命開始跟隨紅巾軍造元朝的反。朱元璋就是憑藉著這樣的身份最終打下了整個江山,坐上的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此時朱元璋的位置雖然變得極其的尊貴,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但是他自始至終都不會忘記自己曾經的那個低賤身份,所以他無時無刻都不在恐懼著會有人會把他位置搶走,可以說他對身邊的那些文武百官們都是充滿著各種的猜忌和懷疑,而曾經的身份最終也造成了朱元璋猜忌、反覆和喜濫殺的這種性格。所以一旦他手底下的功臣們有什麼異動,或者說讓他懷疑的,那麼這個人離死就不遠了。

    其實最開始的朱元璋在馬皇后和太子的雙雙規勸下還能夠抑制這種猜忌和濫殺的性格,但是隨著馬皇后和太子的相繼逝世,朱元璋遭受了更為嚴重的打擊,他就開始變得越發的變本加厲,為了能夠讓自己死後,皇孫朱允炆能夠順利的執掌朝政,他開始變得更加的猜忌與濫殺,只要底下的那些功臣們有一點點的讓他懷疑,或者說只要讓他認為這個人是對皇孫有威脅的,那麼這個人必死無疑,即使這個人沒有造反,他也會羅織一些罪名來殺死他,比如殺死大將軍藍玉的時候,他就強加給藍玉“欲圖謀反”的罪名。

    其二、明朝的開國功臣們大多數情況是自己作死,他們太恃寵而驕,而且弄得民間是怨聲載道,貪汙受賄那是經常做的事情。當然這個情況的出現也是有原因的,畢竟他們在跟隨朱元璋造反的時候,絕大部分都是窮苦百姓出身,最開始都是被欺負的角色,而一旦做到高位了,自然而然就要好好享受下,享受一下人上人的感覺。而這樣的做法無疑就是給了朱元璋殺他的藉口,本來嗎你好好的做自己的公爵、侯爵,不要到處招搖過市,而是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裡不問世事,那麼到還有可能活著,但是這些人偏偏要在民間作威作福,招搖過市,非得鬧點民怨才好,就這樣你怎麼能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呢?

    當然明朝的大部分開國功臣之所以得不到宋朝開國功臣那樣的善終和永享富貴的待遇,最大的原因還是皇帝之間的區別,趙匡胤本身就是世家出身,而這些開國功臣們或多或少都與趙匡胤的趙家沾親帶故的,同時又都是同朝為官多年的同僚,大家或多或少都知根知底,所以趙匡胤根本就不害怕他們會造自己的反,再加上趙匡胤本身就是一個溫和的人,即然他們不會造反那麼就沒必要殺了他們。而朱元璋就不一樣,他本是窮苦出身,雖然他後來做到皇帝的位置了,但是其思想還是停留在窮苦百姓的思想上,他討厭當官的,也很厭惡當官的,他無時無刻都不在擔心著自己的大明王朝會被人奪走,他根本就不信任這些功臣們,所以他就容不下這些開國功臣們,而且大明江山可以說都是他們打下來的,這麼大的功勞自己在還能壓制著他們,但是如果自己不在了,誰知道他們會怎樣,所以與其天天擔驚受怕的,還不如將這些有威脅的開國功臣們全部殺掉,以絕後患,畢竟在皇位面前和自己子孫後代的安全面前,這些人算的了什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鋪天蓋地的吐槽聲,一些醜書名家們為什麼不肯改變書風?